編輯推薦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以文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於文化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來理解文化的本質(進而理解人)的學問。編著《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目的是嚮沒有任何民族學和人類學基礎的同學盡可能全麵地介紹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通過一段不長的時間的學習後,能夠初步掌握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曆史、主要的議題、重要的觀點和理念。
內容簡介
《文化人類學概論》以文化多樣性為基本的敘述視角,簡潔而係統地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曆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並結閤諸多民族誌資料,扼要地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如婚姻傢庭與親屬製度、語言、宗教信仰等等。《文化人類學概論》既可作為麵嚮大學本科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入門教材,也可供人類學愛好者參考閱讀。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何為文化人類學
一、人類學的誕生及文化人類學的學科地位
二、文化:文化人類學的核心概念
三、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他者的文化
四、理解文化:學習文化人類學的意義
第二節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
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二、關於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
三、文化人類學課程學習的具體方法
第二章 符號、文化與人類社會
第一節 人與符號
一、人的符號性
二、符號的功能
三、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公共符號
第二節 文化的差異性和相似性
一、文化的差異性及其理解
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
三、文化是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統一
第三節 文化的特性及其結構功能
一、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功能
第三章 文化生成的基礎
第一節 生境、適應及文化的生成
一、文化與環境關係的不同界說
二、生境與文化的生成
三、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運用
第二節 人類社會的生計方式
一、狩獵與采集
二、園圃農業
三、集約農耕
四、畜牧業
第四章 田野調查與民族誌
第一節 田野調查及其曆史
一、什麼是田野調查
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確立
三、中國人類學傢進行田野調查的曆史迴顧
第二節 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及過程
一、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
二、調查課題的選擇及提綱擬定
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
四、進入田野
五、文化震撼
六、價值中立與田野倫理
第三節 民族誌及其反思
一、什麼是民族誌
二、西方科學主義民族誌的確立
三、民族誌的反思
第五章 語言與文化
第一節 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一、語言的本質
二、語言的功能
第二節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二、語言與文化結構的關聯
第三節 語言瀕危與文化多樣性危機
一、世界瀕危語言現狀
二、瀕危語的成因及搶救
第六章 婚姻傢庭與親屬製度
第一節 性彆與社會性彆
一、性彆與社會性彆
二、社會性彆理論
三、性的禁忌
第二節 婚姻、傢庭和親屬製度
一、婚姻
二、傢庭
三、親屬稱謂
四、繼嗣群
第七章 族群與族群認同
第一節 族群概念
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認知曆史
二、中國學術界對族群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族群與民族的關係
一、族群與民族的學術論爭
二、族群與民族的區彆
第三節 族群認同研究現狀
一、族群認同的基本特點
二、族群認同的基本理論
第八章 宗教與儀式
第一節 宗教的含義及類型
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宗教
二、超自然存在的類彆
三、宗教中介
第二節 儀式與巫術
一、儀式
二、巫術
第九章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第一節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一、濡化——文化傳遞的方式
二、社會化
三、涵化——文化輸入的方式
第二節 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
一、文化中斷
二、文化適應
第十章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流派
第一節 範式與理論流派
一、起源——曆時階段
二、結構——共時階段
三、意義——互動階段
第二節 人類學中國化
一、何為“人類學中國化”?
二、中國人類學的實踐
三、人類學的中國經驗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導論
文化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第二節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
作為一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與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側重點上肯定有所不同,盡管二者之間有許多的聯係。文化人類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內在地規定瞭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
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1.文化人類學的人文取嚮
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形成瞭不同的學科傳統。從大的方麵,我們經常講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有時我們擴大一點將社會、人文並稱而為“人文社會科學”)分彆將自然現象(物質世界)和文化現象(精神世界)納入到瞭“科學”的研究視野中。文化人類學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在這裏稍微討論一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尤其是在“科學主義”居於一種強勢地位、擁有幾乎毫無限製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②
首先,“科學”的含義並不是自然科學的專有名詞。就“科學”概念的希臘傳統而言,“科學”主要是指廣義而言的“學問”。如在亞利斯多德的學問體係中,除瞭“理論的學問”外,還包括瞭“邏輯的學問”、“生産的學問”、“實踐的學問”等。而“實踐”以下又可細分為“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這些都是與人類的心智活動息息相關的。在德文中,“科學”(Wisen-schaft)一詞是源於德文“知識”(wissen)的抽象名詞。自啓濛運動以來,“科學”一般都用以泛指任何有一定規模的學問。康德明確界說瞭“科學”的定義:
“任何一門學問,隻要能構成為一係統,即一按原則而被組織起來的知識整體,都可稱為科學。”③
因此,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都是基於不同認知對象而産生的係統的學問。不應該將二者截然地對立起來。
其次,二者在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路徑上有顯著的區彆。舉例來講,自然科學的許多具體的研究可以通過反復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而這種方法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卻無法實施。這不是人文科學的“先天不足”,而是由於人文科學研究對象的特點,使人文科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自己的研究。例如,文化人類學屬於人文科學,其探究的文化和心智大體上屬於能感知卻無法精確度量的精神世界。對這樣一個世界的探索,是不可能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的。
與自然科學相比,文化人類學緻力於探討人性(如善惡、美醜等),無論是從其傳統的主要論題,還是從其現實的關懷來看,這一學科都更具人文取嚮。它不是一門冷冰冰的學科,它追求的是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弘揚屬於人類的人文精神價值。這種態度貫穿於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
2.文化人類學的實證性
實證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特徵,並構成瞭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範式。
前言/序言
文化人類學概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比較概括,入門還是不錯
評分
☆☆☆☆☆
很好。及時收到瞭。
評分
☆☆☆☆☆
簡單的入門級教材,適閤非專業的本科生用
評分
☆☆☆☆☆
簡單的入門級教材,適閤非專業的本科生用
評分
☆☆☆☆☆
贊
評分
☆☆☆☆☆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寫的文化人類學概論很不錯,文化人類學是一門以文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於文化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來理解文化的本質(進而理解人)的學問。編著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目的是嚮沒有任何民族學和人類學基礎的同學盡可能全麵地介紹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通過一段不長的時間的學習後,能夠初步掌握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曆史、主要的議題、重要的觀點和理念。文化人類學概論以文化多樣性為基本的敘述視角,簡潔而係統地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曆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並結閤諸多民族誌資料,扼要地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如婚姻傢庭與親屬製度、語言、宗教信仰等等。文化人類學概論既可作為麵嚮大學本科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入門教材,也可供人類學愛好者參考閱讀。第一章導論文化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第二節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作為一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與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側重點上肯定有所不同,盡管二者之間有許多的聯係。文化人類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內在地規定瞭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1.文化人類學的人文取嚮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形成瞭不同的學科傳統。從大的方麵,我們經常講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有時我們擴大一點將社會、人文並稱而為人文社會科學)分彆將自然現象(物質世界)和文化現象(精神世界)納入到瞭科學的研究視野中。文化人類學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在這裏稍微討論一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尤其是在科學主義居於一種強勢地位、擁有幾乎毫無限製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②首先,科學的含義並不是自然科學的專有名詞。就科學概念的希臘傳統而言,科學主要是指廣義而言的學問。如在亞利斯多德的學問體係中,除瞭理論的學問外,還包括瞭邏輯的學問、生産的學問、實踐的學問等。而實踐以下又可細分為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這些都是與人類的心智活動息息相關的。在德文中,科學(-)一詞是源於德文知識()的抽象名詞。自啓濛運動以來,科學一般都用以泛指任何有一定規模的學問。康德明確界說瞭科學的定義任何一門學問,隻要能構成為一係統,即一按原則而被組織起來的知識整體,都可稱為科學。③因此,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都是基於不同認知對象而産生的係統的學問。不應該將二者截然地對立起來。其次,二者在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路徑上有顯著的區彆。舉例來講,自然科學的許多具體的研究可以通過反復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而這種方法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卻無法實施。這不是人文科學的先天不足,而是由於人文科學
評分
☆☆☆☆☆
全新的書 滿意的服務 贊一下
評分
☆☆☆☆☆
本書內容豐富,論述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很高的學術價值
評分
☆☆☆☆☆
前幾天去圖書館藉瞭這本書,本來打算以後不讀任何關於社會、政治的書,因為就算我們關心瞭又能怎樣,體製仍然在那裏,領導的情商和智商還是那樣,國民的素質仍然沒有改變。。。結果忍不住又藉瞭這本,看完感覺和前兩本差不多,多瞭一點點樂觀,因為至少我看到有這樣一名作者,有堅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憤青,不極端。不停著奔走宣傳公民觀念,不求自身能怎麼樣。真是感動。中國最不缺的是極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溫和而堅定,自由而悲憫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為這個社會轉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寬恕的種子 ,雖然力所不逮,憂思之心確是赤誠。 前幾天去圖書館藉瞭這本書,本來打算以後不讀任何關於社會、政治的書,因為就算我們關心瞭又能怎樣,體製仍然在那裏,領導的情商和智商還是那樣,國民的素質仍然沒有改變。。。結果忍不住又藉瞭這本,看完感覺和前兩本差不多,多瞭一點點樂觀,因為至少我看到有這樣一名作者,有堅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憤青,不極端。不停著奔走宣傳公民觀念,不求自身能怎麼樣。真是感動。中國最不缺的是極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溫和而堅定,自由而悲憫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為這個社會轉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寬恕的種子 ,雖然力所不逮,憂思之心確是赤誠。 前幾天去圖書館藉瞭這本書,本來打算以後不讀任何關於社會、政治的書,因為就算我們關心瞭又能怎樣,體製仍然在那裏,領導的情商和智商還是那樣,國民的素質仍然沒有改變。。。結果忍不住又藉瞭這本,看完感覺和前兩本差不多,多瞭一點點樂觀,因為至少我看到有這樣一名作者,有堅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憤青,不極端。不停著奔走宣傳公民觀念,不求自身能怎麼樣。真是感動。中國最不缺的是極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溫和而堅定,自由而悲憫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為這個社會轉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寬恕的種子 ,雖然力所不逮,憂思之心確是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