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瞭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曆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一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係統而真切地勾勒瞭中國幾韆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專論明代之理學思想,以陽明學為中心。全書始於硃子學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則對程敏政和羅整庵兩位重要的硃學傳宗發微探幽,洞察到理學自身的發展及由理學嚮心學轉變的跡象。陽明學及王門後學為《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7)》的核心,作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衍變及其內在矛盾都有很獨到的辯析;對王學的流變,尤其是以王龍溪和羅念庵為代錶的浙中和江右王門思想之歧異也有很中肯的論述。而對晚明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錶的東林黨人力避王門後學之流弊,倡導由王返硃,高揚實學和事功也做瞭極有價值的分疏。
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及其思想為緯,提要勾玄地梳理瞭明代思想變化的脈絡。編末附《硃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韓國理學重鎮李退溪、李栗榖、宋尤庵、韓南塘四人,以見齣宋明理學對韓國以及周邊國傢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曆史學傢,江蘇無锡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曆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閤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颱灣。
目錄
序1
明初硃子學流衍考1
讀程篁墩文集37
羅整庵學述49
陽明良知學述評75
讀陽明《傳習錄》94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104
說良知四句教與三教閤一135
略論王學流變165
王龍溪略曆及語要180
摘錄《龍溪集》言禪言三教192
羅念庵年譜205
讀陳建《學蔀通辨》231
記公安三袁論學251
顧涇陽高景逸學述267
讀《劉蕺山集》293
宋明理學之總評騭305
硃子學流衍韓國考315
精彩書摘
如此說來,一個尋常人,隻要能實實落落地緻良知,今日知到這裏,今日即行到這裏,是便是,非便非,到得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雜的境界,他已便是聖人瞭。隻如一兩黃金,較之萬鎰黃金,輕重不同,而其為精金則一。至於外麵一切節目事變,不可預定,亦不可勝窮,亦不能先有一準則。惟一的準則,便是你心的良知。隻有用你心良知,隨時精察而權度之。此即所謂天理之節文。天理節文,不是不要精求,卻先要有個頭腦,即緻良知。人類一切事業,在天理前麵,全屬平等。人生最高理想,隻在存天理去人欲。此外種種差彆,都非真差彆。由此理論,陽明極看不起世俗的功利觀點,於是遂有他的拔本塞源論。(此見《答顧東橋書》,收《傳習錄》捲中,文長不具引,下麵略述其大旨。)所謂本源,即指功利觀點言。而此種功利觀點,又必與個人主義相引並起。陽明認為現社會一切現象,一切病痛,全由此本源齣發。必得拔本塞源以後,始可有一嶄新的理想新社會齣現。但陽明不認那個新社會隻在將來,而謂已曾在過去,在唐虞三代早已齣現過。以古代經學來寄托想象,此乃中國儒傢傳統遺風。據陽明意見,那時人莫不抱一“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天下隻如一傢,根本沒有個人主義,因此也不會有功利思想。那時的教育,則“惟以完成各個人的德行為務”。換言之,隻要人人成精金,人人在天理中,因此也人人平等。至於其有纔能之異,則隻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及其服務社會,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樂,夷通禮。乃至纔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如一傢人,集謀並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願。那時則全社會精神流貫,誌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凡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耳不恥其不明。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屙癢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試問在此社會裏的每一個人,如何再會有“有我之私物欲之蔽”的病痛呢?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本屬心體之同然。有我之私,物欲之蔽,則是人生以後事,大抵由於俗情習氣所陷溺。現在整個社會全是天德王道,自無俗情習氣之誘染,則豈不人人至易至簡的便達到瞭聖人地位。那時則盡人都是精金,人人全是天理,全社會成瞭一個聖潔。但逐漸到後世便變壞瞭。王道熄,霸術昌,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興。其時之學者,則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那時則盡是竊取從前先王之近似者而假之於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教育壞瞭,人心亦昧失瞭。人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於是鬥爭劫奪,不勝其禍。這全是一種功利觀念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人人盡在外麵求分兩,不從內麵問成色。那時則良知之學亦不好再講瞭。要再講良知之學,除非拔本塞源,把那種個人主義的功利觀點之積汙積漬徹底洗刷盡淨不為功。
陽明這一番理論,有兩大特點應該注意。第一,陽明論良知,並不偏重在心上,而把心和事,內外交融,鑄成一片。第二,陽明論良知,並不偏重在人心之同然上,而把人盡其性,分工閤作,來完成天下一傢萬物一體的境界。陽明竭力排斥功利觀點,而一切功利事業,全包括在他理想的新社會裏。陽明竭力排斥個人主義,而一切個人盡在他理想的新社會裏得瞭充分自由的發展。
說到此,使我們又要轉到另一問題上去,即天地萬物一體的問題。此問題,亦是兩宋儒學傳統共同是認的中心問題。但如何證成萬物一體,則意見頗有不同。大抵伊川晦翁偏嚮外,明道象山偏嚮內。陽明自然也是偏嚮內的。他說: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
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
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若盡滅萬物之色,便無目見。盡去萬物之聲,便無耳聽。盡屏萬物之感應,也便無心知可得。可見心體隻在萬物感應上,此即所謂閤內外之道。若要排除外麵萬物感應,嚮內覓自心本體,試問此心本體更從何覓去。說到心的感應,自然要牽連到好惡。決沒有心不帶好惡的感應。人心有瞭好惡,便已把自己內心與外麵事物紐為一結,再也分不開。試以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言之。見好色時我心便自好瞭,聞惡臭時我心便自惡瞭,可見好色惡臭與我心好惡緊切相依,實是一體,並無內外限隔。究竟是那色好瞭我心纔去好的呢?還是我心好瞭始見其色之好的呢?這是再也分不清的一個問題。故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孝弟乃我心一段真切之情,亦即我心一點靈明知覺,隻此一點真情明覺,便把我身與父兄聯成一片,融成一體。在孝的心境上,更沒有父子對立的分彆。
前言/序言
餘治宋明理學,首讀《近思錄》及《傳習錄》,於後書尤愛好,及讀黃全兩學案,亦更好黃氏。因此於理學各傢中,乃偏嗜陽明。一九三。年春,特為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編撰《王守仁》一冊,此為餘於理學妄有撰述之第一書。一九五四年來颱北,友好勸餘重刊舊著,遂稍加增潤,改名《陽明學述要》,由正中書局印行。前後相距,則已二十有餘年矣。然餘於此二十餘年中,思想逐有變。一九三七年在南嶽,多讀宋明各傢專集,於王龍溪羅念庵兩集深有感。餘於程硃,亦素不敢存菲薄意。及一九四四年在成都華西壩,病中通讀《硃子語類》百四十餘捲,又接讀《指月錄》全部,因於硃學深有體悟。一九五一、五二年,寫《中國思想史》及《宋明理學概述》兩書,於舊見頗有更變。及一九六。年赴美講學耶魯,始創為《論語新解》,前後三年,逐章逐句,不憚反復,乃知硃子之深允。一九六四年,始竟體通讀《硃子文集》百四十捲,翌年又再讀《語類》全部。遂於一九七一年,完成《硃子新學案》。前後凡六年。此後又為《硃學流衍考》,自黃東發以下,迄於清代之羅羅山,逐傢參究,乃於王學,更深覘其病痛之所在。本編匯集討論明代學術,乃若於王學多有指摘。迴視最先所為《王守仁》一書,則已相距四十七年矣。餘不喜門戶之見,尤念一九一六、一七年間,餘授課於本鄉蕩口鎮之鴻模小學,暑假護送學生至蘇州考中學,隨身獨攜陽明《傳習錄》,於考場外客室中研玩不輟,距今則逾六十年矣。雖此六十年來,迭經喪亂,而古人書本,迄未放棄。尤於宋明理學傢言,是非得失,始終未敢掉以輕心。讀斯編者,於編中各篇著作年月,及先曾刊布之諸種,幸能循其先後,統加披閱。餘縱未敢自認為已得定論,然畢生心力所萃,決不願於先賢妄有軒輊,則區區之誠,所欲掬誠以告於讀者之前也。又餘為《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篇,收入前編,發明元儒皆高蹈不仕,隱遁林野,其風迄明之開國不變。尤於讀《草木子》一書有深感,因悟宋明兩代政風不同。宋崇儒道,明尚吏治。永樂族誅方正學一案後,明儒淡於仕進之心,益潛存難消,故吳康齋特為明代理學之冠冕。陽明稍不然,乃遊其門者,皆多無意於科第。故王學末流,惟盛唱人皆可以為聖之高論,而治平大道,多不顧及。道釋兩傢乘機暗滋,而三教同歸之說遂成時代之潮流。東林蕺山起而矯之,而明祚已不永。此亦治明代理學者一極當注意之問題也。此乃關涉明史之部分,此冊所收各篇,於斯未有詳論,故特著於此,幸讀者其繼續深研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7)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錢穆先生學術隨筆,篇幅都不長,但時有真知灼見。
評分
☆☆☆☆☆
評分
☆☆☆☆☆
分道揚鑣
評分
☆☆☆☆☆
所以,你現在不需要總結,隨著年齡的成長,你會明白的,還是有時間多學習一下。
評分
☆☆☆☆☆
大師之作,而且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
☆☆☆☆☆
錢氏的思想集閤,結閤其傳記一起看,收獲良多。一個係列都買瞭。
評分
☆☆☆☆☆
北鬍南錢
評分
☆☆☆☆☆
用實在論講良知,肯定不行。國學大師在這方麵沒起到好作用。
評分
☆☆☆☆☆
錢穆在北大講授通史課,事實性強,不騁空論,有據有識,簡要精到,並能深入淺齣,就近取譬。如他比較中西文化,喻秦漢文化猶如此室的四周遍懸萬盞明燈,打碎一盞,其餘猶亮;羅馬文化為一盞巨燈,熄滅瞭就一片黑暗。當時錢穆將通史課的教室設在北大梯形禮堂,麵積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滿,盛況空前”。課堂之大,聽眾之多,和那一排高似一排的座位,襯得下麵講颱上穿著長衫的錢穆似乎更矮小瞭。但這位小個兒導師,卻支配著全堂的神誌。一口洪亮的無锡官話,震撼瞭在座的每一位學生的心。他自己也說過,他上課“幾如登辯論場”。他對問題往往反復引申,廣徵博引,使大傢驚異於其淵博,更驚異於其記憶力之強。在北大,他與鬍適都因以演講的方式上課而馳名學校,成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學生中即有“北鬍南錢”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