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這本書的一個非常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在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比如,在探討不同學派的興衰更迭時,它會深入剖析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是如何為這些思想的産生和傳播提供瞭土壤或阻力。這種宏觀的視角,讓讀者能夠跳脫齣純粹的文本解讀,去理解文化現象背後的驅動力。這種對“時代精神”的捕捉,是任何一本單純的知識點匯編所無法比擬的。它促使我們反思,我們今天研究國學,其價值和意義何在,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古老的智慧又該如何被重新詮釋和應用。與其說這是一本目錄和源流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中國思想史的“導論”,引導著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曆史關懷。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下瞭一番功夫,封麵素雅大氣,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製作的。我一直很喜歡這種古典氣息濃鬱的排版風格,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讀起來賞心悅目,不會有那種廉價的印刷感。不過,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內頁的布局。很多學術著作為瞭追求內容密度,往往把版麵擠得滿滿當當,讓人閱讀起來非常吃力,但這本書在圖文排布上顯然做瞭優化,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復雜的內容也能清晰地呈現齣來。比如在介紹某個流派的源流時,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相關的經典引文,這些引文的注釋和排版都非常清晰,讓讀者在閱讀主乾文字的同時,能夠迅速捕捉到關鍵信息。這種細節上的打磨,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反復研讀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感,讓人立刻進入瞭一種沉靜的學術氛圍中,非常適閤需要長時間專注閱讀的場閤。
评分關於工具書的實用性,往往決定瞭它能否真正進入我們的“案頭必備”清單。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尤為齣色。我注意到它在處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專有名詞時,總會設置一些對比性的欄目或者腳注,這對於我們做筆記和後續查閱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對古代文獻的簡單梳理上,而是適當地引入瞭一些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參照係。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更為開闊,不至於像某些傳統教材那樣,將古代的知識體係僵化地隔離起來。例如,在討論經學史的某個階段時,它會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或者新的文獻解讀來佐證或修正傳統的觀點,這種與時俱進的處理方式,讓作為學生的我感覺自己接觸到的是一個鮮活、動態的學術領域,而非塵封的舊物。
评分初讀之下,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廣博與精煉的平衡拿捏得相當到位。作為一個初學者,麵對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各個學派之間的脈絡也常常混淆不清。這本書的編排思路顯然是為我們這種“摸路人”設計的,它沒有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為你梳理脈絡。它似乎在告訴我:“你看,這個學派是如何從那個古老的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間經曆瞭哪些關鍵的轉摺點。” 這種敘事性的結構,讓原本枯燥的目錄和源流分析變得富有故事性。我特彆欣賞它在對不同時期代錶人物的介紹時,不僅提及瞭他們的主要成就,更深入地探討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學術風嚮。這讓知識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一張相互關聯的網絡,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理解效率和整體把握能力。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介於嚴謹的學術論述和流暢的科普講解之間,找到瞭一種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它用詞精準,毫不含糊,但同時又避免瞭過度使用晦澀的術語,即使是對那些需要反復推敲的學術概念,作者也總能用相對直白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進行闡釋。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教學或研究錶達的群體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我甚至會留意作者如何組織長句和段落,學習這種既要保證信息量,又要保證可讀性的寫作技巧。它不像某些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讓人讀完一遍後隻能囫圇吞棗;也不像那些麵嚮大眾的通俗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易懂而犧牲瞭嚴謹性。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維是保持高度活躍的,總是在不斷地“消化”信息,並試圖在腦海中構建起更宏大的知識圖景。
评分王先生说“文献、学术与目录三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作国学这尊大鼎的三足。” “目录就是文献与学术的结合点,通过目录一方面可以了解文献产生和累积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相应的学术的发展情况。”(第5页)传统的古典目录研究多集中在第一方面,即“了解文献产生和累积情况”,而王先生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目录中所反映的“学术的发展情况”。鄙意以为只有从学术发展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好的掌握目录发展的源流,也更能促进目录学研究的深入。王先生此书作了不错的尝试。在此,笔者以《别录》、《七略》及《汉志》为例对王先生从学术角度解读目录的意义和价值略为阐述。
评分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课,在讲稿基础上写成本书。本丛书分辑推出。第一辑5种,分别为:《古文字学简论》、《古诗文要籍叙录》、《八代诗史》、《世界上古史讲义》、《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第二辑6种将于暑期推出,暂定书目为:《春秋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明史讲稿》、《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经学历史》。
评分确实,1942年傅斯年参政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不过,他却参与了中国那一段现代政治的风云。他是政府弊病的批评者,也曾平息昆明学生骚乱,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时,对汉奸或附逆者的严厉举措,都反映了这个被叫做“傅大炮”的学者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严厉的政治伦理。汎森兄书中引用了很多资料,记录了傅斯年在学术研究之外的各个方面的身影。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如书中记录1945年7月傅斯年与黄炎培等国民参政会代表访问延安,7月1日,傅斯年与毛泽东这两个五四时代崛起的弄潮儿,曾经在窑洞中彻夜长谈。傅斯年说,毛是宋江式的人物,是大反叛,如同刘邦、项羽一流,而自己只是小反,是陈胜、吴广之类,毛听这话便大喜,亲笔写了唐代章碣诗“刘项原来不读书”送给傅斯年。书中感叹道,“这两个五四青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成为学者,另一个选择了做 不读书 的,这个分歧在三年后,当毛在其《丢掉幻想,准备斗争》里宣布傅斯年为战犯时,终于展现出来”(171页)。
评分国学入门书,值得读读。
评分非常好的参考书,值得购买。
评分本书对《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大藏经、道藏、《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等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目录学典籍进行了梳理,由此对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轨迹做了全景式概括,论域涉及儒、释、道等多个方面。在对各种目录学典籍探讨的过程中,关注了各个时段的学术流变。本书于目录学与国学纲举目张,既有提纲挈领式的宏观考察,又有细致深入的微观探析,对读者研治目录学或国学均有所助益。本书的用意不是要写一本标准的中国古典目录学著作,也不是写一本标准的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它有意牺牲了学术的既有规条,采取了一种灵活的居间策略,尽力使古典目录学和传统学术史二者能够互相发明、互为补充,彰显出二者共同的部分,也就是传统学术的源流与格局。
评分刚买的,还没看呢,让我怎么评啊。当然,王锦民先生的书应该不至于太差的。看目录的话比较常规,但目录学的东西,也不太可能出什么新的。
评分本书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经学史。在书中,皮锡瑞以今文经举作为经学的正宗源头,在经学发展各时期的叙述中,以今文经学在各个时期舶发展为依归而进行判别。全书共分十个部分,分别论述经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评分傅斯年曾经说,自己“不能离学术太远,也不能在学术里呆太久”,这也许是五四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的社会现实使然,汎森兄引用这句话指出傅斯年游离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困境,作为一个从五四运动中走出来的学者,傅斯年对于身边的政治和实现的中国,始终不能忘怀,这是使他最终走上政治道路的原因。本书的第五章《五四心态的负担》,就讨论了他为抗日战争而撰写《东北史纲》,也讨论了他心中深切的民族主义与现代反传统思潮的纠葛,也涉及民族危亡之中文化认同的需要,傅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也是一个有社会关怀的人,他无法局限在纯粹的、学院的学术世界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