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套裝上下冊) [From Dawn to Decadence :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
真正好看又偉大的曆史傑作,巴爾贊畢生心血巨著,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穩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學者餘英時親筆推薦的西方文化史 [美] 雅剋·巴爾贊 著;林華 譯
編輯推薦
★30歲構思,50餘年醞釀,85歲動筆,93歲齣版,美國“級曆史學傢”雅剋·巴爾贊畢生心血巨著!
★《紐約時報書評》驚嘆:史學大師的絕世之作!
★《從黎明到衰落》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被評論界贊譽為“20世紀的文化聖經”!
★學者餘英時親筆推薦的西方文化史,專門撰文盛贊:《從黎明到衰落》不是一本普通的史書,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讀書和反思的後結晶!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14周名列前茅;邦諾書店Top10推薦;每月之書俱樂部重點選書。
★颱灣:誠品書店“年度之重量齣版”;博客來書店“年度百大人文類暢銷書”。
★《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紐約客》《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衛報》等歐美近百傢媒體一緻推薦。
內容簡介
《從黎明到衰落 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套裝上下冊)》史學大師將500年的西方文化編織成一部優美流暢、氣勢恢宏的史詩巨製、20世紀偉大的文化論著;兩捲在手,縱覽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偉畫捲!
民主政治、個人自由、女權運動、性解放、工業化社會、原子彈、數字時代……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幾乎已經完全滲透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你可知道這一切從何開始?讓史學大師雅剋·巴爾贊帶你迴到過去,細說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中漸漸開花結果,帶來我們如今所見的世界;又如何盛極而衰,麵臨再生的瓶頸……
巴爾贊考察瞭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500年間西方文明的方方麵麵,包括政治製度、社會思潮、宗教、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科技發明、民俗及社會生活等。他以四場“真正的革命”為標誌來對這五百年進行劃分:宗教革命、君主製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並以此為主軸,詳述這些變革在思想與物質層麵所帶來的衝擊,這些衝擊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齣今日我們所見的世界。
在他流暢的文筆之下,五百年的曆史故事也能像《紅樓夢》一樣,齣場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劇情”高潮迭起,無處不精彩!不論是名列史傳卻麵目模糊的名士,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巴爾贊都能還他們有血有肉的真麵目;書中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瑣碎卻寓意深遠的瑣事,經過大師提綱挈領,五百年來多不勝數的種種事件人物,逐漸融閤成一幅屬於西方文明的立體圖像。
閱讀《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注定是一段非比尋常的西方文化之旅。
作者簡介
雅剋·巴爾贊(Jacques Barzun),美國著名史學大師,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生於法國,1920年隨父抵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曆史與法律。畢業後即留校執教,曆任塞思·洛曆史學教授、教務長和院長。他是英國皇傢藝術學會會員,並且曾兩度擔任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主席。他一生緻力於通過推行大學“通識教育”把歐洲的博雅文化傳統引入美國,對推動美國現代的“通識教育”貢獻極大。
巴爾贊在眾多領域堪稱,一生著作等身,齣版有30餘部著作,涉獵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包括曆史學、哲學、科學、文學、音樂、藝術;他曾兩度榮獲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批評傢金奬;也因博學多纔以及那種文藝復興時期知識分子特有的稟賦,被贊譽為“後的文藝復興人”。
巴爾贊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學院知識分子。他積極參與美國的公共知識生活,長期為《哈潑斯》、《新共和》等眾多雜誌撰稿 ,是西方公認的“值得珍惜的知識分子”。直至今天,他對文化、思想、藝術、社會的諸多思考,仍起著深遠而不可替代的影響。
2012年,巴爾贊在美國得剋薩斯州去世,享年104歲。全世界各大媒體紛紛發錶消息和評論,競相發掘他留給後人的無盡精神遺産。
◎美國“級曆史學傢”;
◎50年來罕見登上《時代》周刊封麵的思想傢;
◎獲法國政府頒授的高榮譽——“榮譽軍團勛章”;
◎2003年,獲小布什頒授的“總統自由勛章”;
◎2010年,獲奧巴馬頒授的“國傢人文勛章”。
精彩書評
★【一部傳世巨著的誕生】
早在20世紀30年代,年輕的雅剋·巴爾贊就萌生瞭撰寫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頭,但被一位長者勸阻瞭。那位長者認為,這位年輕人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以寫齣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建議他把寫作計劃推遲到80歲之後開始。
巴爾贊聽從並且履行瞭那位長者的意見,在自己85歲的時候,纔開始文化史寫作。此時的巴爾贊早已是史學界的一代宗師瞭。
幾年之後,也就是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巴爾贊的文化史巨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書齣版。
這一年,他93歲。
這是一個奇跡!
吾人在哥大所祟拜的業師之一。
——唐德剛,著名美籍華人學者
★他專治近世歐洲文化史,對音樂、文學、繪畫無一不通,對當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種發展,也極留心注意,可說是當代極少數擁有讀者的通人之一。
——夏誌清,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名譽教授
★我往往把他的書翻來覆去地讀,逐漸體會其行文和推理的妙處,然後再據為己有。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教授
★像他這樣學識淵博的人在今天的西方也已經是碩果僅存。
——甘陽,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
★哥倫比亞大學非常有名的一個大師級人物。
——梁文道,鳳凰衛視評論員、專欄作傢
★此書深入淺齣,大可雅俗共賞。……我推薦它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窺測西方人文修養深厚的學人究竟是像什麼樣子。此書齣版是當年美國文化界一件大事,報章和電視都有評論和訪問。中國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這是一塊大可藉鑒的他山之石。
——餘英時,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如果我們已經厭倦瞭現代學術的那種裝腔作勢的思考和誇誇其談的闡釋的話,迴到巴爾贊那裏,這是一個好的選擇。通過他,或許可以找到重返現代文明源頭的路徑,重新迴到那個屬於但丁、路德、彼特拉剋、達·芬奇、伊拉斯謨的文明的“黎明”時分。
——張閎,上海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雅剋·巴爾贊生來就是注定要寫這本書的,但是他在五十歲的時候不可能寫齣來。這是一本傑作,隻能齣自大師之手,需要終其一生纔能獲得産生於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卓見。感謝上天使他長壽健朗,得以完成這部彆人連開頭都力不能及的著作。
——安妮·法迪曼,《美國學者》前主編
★《從黎明到衰落》對過去的五百年作瞭風趣、博學、大膽、特彆是睿智的迴顧。全書令人讀來不忍釋捲,對喜愛的部分百讀不厭。
——格特魯德·希默爾法布,著名曆史學傢、《一個國傢,兩種文化》作者
★這部書對過去五百年西方文化的評估內容精彩、引人深思、趣味盎然,是對抗當前渾渾噩噩消費主義的佳武器。除瞭雅剋·巴爾贊,再無二人能寫齣這部引人入勝的史學著作。閱讀此書好似參加瞭一次這位當今思想活躍、淵博的學者主講的座談會。
——戴安·拉維奇,紐約大學教授
★這是一部絕妙好書。雅剋·巴爾贊的淵博無可匹敵。無人能像他一樣對五百年的曆史輯古鈎沉,洞察入微,而行文又如此清楚、優雅、流暢。雅剋·巴爾贊是當今時代的文化瑰寶,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約翰·西爾伯,波士頓大學校長
目錄
作者的話
序言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DIYI部分 從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到玻意耳的“無形的學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藝術傢”的誕生
橫斷麵:1540年前後馬德裏所見
烏托邦主義者
史詩與喜劇,抒情詩與音樂,批評傢與公眾
橫斷麵:1650年前後威尼斯所見
無形的學院
二部分 從凡爾賽的沼澤、沙地到網球場
君主製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規範的統治
橫斷麵:1715年前後倫敦所見
奢華的景象
百科全書的世紀
橫斷麵:1790年前後魏瑪所見
被遺忘的大軍
三部分 從《浮士德》DIYI部到《走下樓梯的裸女》二號
靈與智的結閤
橫斷麵:1830年前後巴黎所見
議會之母
事物駕馭人類
橫斷麵:1895年前後芝加哥所見
精力的
立體主義十年
四部分 從“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為預言傢和小醜的藝術傢
擁抱荒誕
大眾生活和年代
查看全部↓精彩書摘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看到“我們的過去”或“我們的文化”此類短語時,讀者有權發問:“我們指誰?”答案要由各人自定。現在竟無人知道哪些個人或團體自認為屬於本書所敘述的演變,目前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正是這場演變。在我們的文化所處的這個周期性階段,許多人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建起一道高牆把自己和過去隔開。這錶現瞭對目前某些事物的反感,它們似乎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詛咒。還有的人對某些特定的曆史時期進行抨擊,或乾脆當它們不存在。依著這樣的心態,民族、宗教或文化的祖裔成瞭可以選擇的東西:想“尋根”的人可以隨意地到任何地方去發掘。傳統和教義多如牛毛,因為文化本身已經衰老,並且正在解體。
這種急於擺脫的狂熱也說明瞭為什麼許多人亟欲譴責西方。但沒有人提議應當和可以用什麼來完全取而代之。無論如何,西方文化不是鐵闆一塊,並非隻有一種意義。西方是一連串無盡的對立——無論在宗教、政治、藝術、道德還是禮儀方麵。大部分對立經過初次衝突後仍然留瞭下來。譴責並不能使人擺脫他所憎恨的東西,正如罔顧過去不能取消其産生的影響。就拿街上戴著耳機聽隨身聽的青年來說,他和意大利無綫電技術發明傢馬可尼以及隨身聽裏播放的音樂的作麯傢的生活聯係在瞭一起。博物館裏端詳著倫勃朗油畫的參觀者在接受著17世紀的信息。馬丁·路德·金的熱誠追隨者應當琢磨一下他們領袖的名字,這個名字使人聯想到宗教改革時期的那位宗教改革傢,把20世紀和16世紀聯係瞭起來。
在日常工作中,國內外任何享受某種形式社會保障的人都受惠於一長串理論傢和活動傢的努力,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聖西門伯爵、俾斯麥和蕭伯納。一個逃到比自已祖國更相宜的庇護國中的政治難民可以自由地呼吸,這要歸功於成韆上萬敢想敢乾的思想傢和行動傢為爭取政治自由而付齣的英勇努力——雖然他們在抗爭中彼此常常是對頭。
如果新歸化的公民對他的移居國挑剔不滿,可以抨擊它的政策和領導人而不受懲罰,他能享有這樣的權利應感謝伏爾泰這樣的人。伏爾泰同樣被迫遠走他國以逃避迫害,並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就連開著裝滿炸藥的汽車衝嚮仇國大樓的恐怖主義分子也是他要摧毀的東西的一部分:他使用的武器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發明和內燃機發明者的成果。而為他的事業大聲疾呼的有威爾遜總統這樣的民族自決的倡導者,還有喬治·索列爾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寜等宣揚暴力有理的人。
看到瞭這種聯係,就會明白西方文化的果實——人權、社會福利、機器——並不是像野草一樣自己長成的,而是無數人辛勤培育的結果。
人類的一切作為可歸結為大小發明傢的創造和其餘人的模仿。個人指齣道路,確定模式。模式間的競爭即世界的曆史。
——威廉·詹姆斯(1908年)
我提到瞭一些著名人物,但他們前有已被遺忘的先驅,後有不斷鼓吹一個思想直到它得到大眾的贊同而實現的後繼者。這種行為的持續不斷就是活生生的曆史,它們構成瞭所謂“文化”的實質。
文化——這是怎樣的一個詞啊!直到幾年前它還隻包括兩三個易於掌握和區分的方麵,現在卻成瞭到處可用的術語,包括五花八門、內容重疊的各種東西。幾乎社會的每一部分都有為人口談筆議的文化。有反文化,還有眾多的次文化:民族文化、公司文化、青少年文化和大眾文化。《紐約時報》有一篇社論討論市警察署的文化。旅遊版有一篇文章寫到飛機文化和汽車文化的區彆。同樣,彆忘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兩種文化”令人痛心的分裂——像是會導緻離婚的夫妻間的“文化衝突”。藝術傢受到誘惑——不,應該說是感到有責任——去加入一種敵對文化,因為藝術傢本性就是“他自己文化的敵人”,正如他是(同一份刊物的另一版上寫的)“他自己文化的産物”。在教育領域,新流行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在娛樂界,受贊譽的是“跨文化活動”。在世界舞颱上,專傢警告說文化大戰正在醞釀。
在這種概念的紛繁混亂之下,意味著蘊涵豐富思想的“文化”幾乎不復存在。人們已經提齣瞭超過4000種有關文化的定義和分類,但這豐盛本身是否能滋養枯涸的心靈,使它超脫日常的紛擾,清除狹隘的偏見,還是很值得懷疑的事。一位智者說過:“文化是你忘掉一切過去刻意學習過的東西之後所剩下來的。”這種意義的文化——從耕種文化中引申齣來的一個簡單的比喻——是如何喪失瞭,又被加上瞭眾多並不恰當的意義呢?那些一時衝動建立的小型文化明顯名不副實,但話說迴來,它們體現的是前文所述的疏離傾嚮。這種傾嚮是由於同太多的人發生太多的爭擾造成的——處處掣肘,受到陌生人、機器、官僚的條條框框的製約,因此纔願意和一小群誌同道閤的人聚在一起。
以為這樣就能達到心靈輕鬆完全是夢想,因為這些小集團並不獨立。他們的“文化”隻是地方的風俗傳統、個人和機構性的習慣、階級禮儀和偏見、語言或方言、教養或職業、教義、態度、習俗、時尚和迷信,甚至隻是性情這種狹義的東西。這些因素的各種組閤如要找一個詞來錶示的話,可以用集團特質(ethos)一詞。報刊等傳媒嚮來鍾愛來自希臘語的新名詞,很快就會把這個詞推廣普及。
那麼,真正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有哪些內容呢?我準備提綱挈領地追溯過去500年來藝術、科學、宗教、哲學和社會思想的演變,希望以此來錶明西方人在這段時間內為世界提供瞭一套的思想和製度。如前所述,它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有巨大的多樣性。西方文明博采眾長,因其不同之見和獨創性而興旺發達,是不摺不扣的雜燴文明。不過,盡管它的內容有東拼西湊和互相衝突的地方,卻有它特有的目的——這就是它的統一性所在。而目前,這些目的得到瞭大限度的實現後正在導緻它的滅亡。這滅亡錶現在我們時代的各種僵局中:在民族主義、個人主義、高雅藝術、嚴格的道德和宗教信仰這些問題上都存在著支持和反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
個人現在得到瞭充分發展,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權利,包括不受妨礙做“自己的事”的權利。凡是活著的生物都有權利,包括非法移民、學童、罪犯、嬰兒、植物和動物。這種經過長期鬥爭得來的普遍獨立是西方的一個突齣特徵。解放是這個時代可能具代錶性的文化主題。當然,為瞭防止我的權利侵犯你的權利,同時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限製。
與其平行的另一個主題是原始主義。擺脫先進文化的條條框框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反復齣現。它是宗教改革的一個主要動機,後來又通過對“高尚的野蠻人”的狂熱崇拜再次齣現,那是遠在據說是“高尚的野蠻人”一詞的發明者盧梭之前的時候。信條簡單的野蠻人身體健康,道德崇高,心情平靜,比必須鑽營欺騙纔能發達的現代人優秀得多。18世紀晚期,人們找迴瞭這種烏托邦式的希望;19世紀晚期,它反映在愛德華·卡彭特所著《文明産生的原因及其對策》之中。到瞭20世紀60年代,這種思想則錶現在年輕人的反叛中,他們有的組織公社,大傢在一起過簡單的生活,有的是“花孩兒”(Flower People),堅信愛是足以聯係一切的社會紐帶。
我們這5個世紀中共有10到12個這樣的主題。它們不是曆史“動力”或“原因”,而是隱藏在事件或運動後麵的願望、態度或目的,有的體現在長期存在的製度中。指齣這種主題的一緻性和連續性不是為瞭像馬剋思、斯賓格勒或湯因比那樣提齣一種新的曆史哲學。他們認為曆史由一股單一的力量嚮著一個單一的目的推進。我仍然是個曆史學傢,也就是說,是個講故事的,試圖解開男男女女和青少年(韆萬不要忘瞭青少年)的行動所織成的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他們的願望就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前進的結果則由於客觀情況的乾預而無法預料,而且也不可能隻有一個結果。
因此,故事講的不隻是事件和趨勢,還有人物。敘述中常常齣現人物素描肖像——有的想必是傢喻戶曉的名字,但更多的是被忽略的人物。我們當然會看到路德、達·芬奇、拉伯雷和魯本斯,但也會看到納瓦爾的瑪格麗特、古爾奈的瑪麗、瑞典的剋裏斯蒂娜,還有那些年代中其他和他們一樣的人。他們是作為人齣現的,而不隻是參與作用者而已,因為曆史首先是具體詳細的,不是籠統抽象的。史學傢在復述許多事情時提齣籠統的概論,確定這樣那樣的“時期”和“主題”,其實不過是為瞭方便記憶。所述材料本身是曾經活著的人的思想和行動。
但是為什麼說這故事要結束呢?當然,它並不是真的停止或完全毀滅。衰落這個詞指的隻是“減弱”。它並不意味著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喪失瞭精力、纔能或道德觀念。正相反,現在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時代,充滿著深深的關切和憂慮,又有著它特有的躁動不安,因為它看不到清晰的前進道路。它失去的是可能性。生活中藝術的各種形式已經用盡,發展的各個階段也已走完。製度的運作艱澀睏難,造成的重復和失望讓人難以忍受。現在的主要曆史力量是厭倦和疲乏。
有人會問,史學傢怎麼會知道衰落何時到來呢?我認為,這是從人們對弊病直言不諱,為新的信念上下求索中看齣來的。近來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興起瞭幾十種教派,有佛教、伊斯蘭教、瑜伽、超脫靜坐、文鮮明博士的統一教團,還有許多彆的教派,有的熱誠地宣揚集體自殺。對不信教的人來說,過去的理想似乎已經過時或永無實現的希望,講求實際的目標變成瞭依靠暴力行動來維護的信條,像反對核戰爭、全球變暖和墮胎;保護環境及其動植物不被人使用(“讓狼迴來!”);提倡有機食品,反對加工食品;還有對科學技術的不滿;等等。激勵著所有這些反對情緒的力量是迴歸原始主義的衝動。
這樣的事業給一個停滯社會中人們采取行動的願望提供瞭發泄的焦點。在每一個城鎮、郡縣或國傢,政府為瞭公益事業準備做的大部分事情一經提齣立即遭到抵製。一個項目無論多麼閤理,總有不僅兩個而是三到四個有組織或臨時拼湊的團體提齣同樣閤理的反對理由。結果是一種對現狀的普遍敵意。由於這種敵意,人們頻繁使用反(anti)或後(post)這種錶達輕衊意思的前綴語(反藝術,後現代主義),並許諾要重新發明這個或那個製度。人們希望隻是通過丟棄現有的東西就會産生新的生命。
作為一個論點,姑且說“我們的文化”要完結瞭,那為什麼選過去500年這一段時間呢?哪些因素使這一階段成為一個統一的單位?1500年作為起始是約定俗成的:教科書一直以來都把這一年稱為現代的開始。在本書的前6章中,幾乎每一頁裏都看得到這樣確定的充分理由。讀者順便會注意到“時代”在這裏用於500年或更長的時間——足以使一個演變中的文化發展它的各種可能性;“時期”或“年代”則指一個時代內較短的有明顯特徵的一段時間。
如此嚴格區分可幫助澄清這方麵的混亂。“現代”有時被用來指包括中世紀以來的時代,有時又指“現代主義”濫觴的時期;但對於現代主義的起始日期又眾說紛紜,一說是1880年,還有的說是1900年或1920年(713>)。本書對現代的劃分不同於大學的通史課本。從文化的角度看曆史需要不同的組閤。大緻說來分為三段時間,每段約125年,帶我們從路德到牛頓,從路易十四到法國大革命的斷頭颱,再從歌德到紐約軍械庫展覽。四段,即後一段,講20世紀剩餘的時間。
如果如此分段需要解釋的話,可以說DIYI個時期——1500~1660年——圍繞的問題是宗教中應當信什麼;二個時期——1661~1789年——主導問題是如何確定個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三個時期——1790~1920年——思考的是以何種方法來實現社會和經濟平等。後的時期是所有上述努力混閤産生的後果。
那麼,什麼是一個新的年代的標誌呢?那就是某個目的具體錶現的齣現或消失。看看窗外,還有公告傳報員嗎?圍觀縱狗鬥熊或在貝德勒姆瘋人院門口哄笑的閑漢還在嗎?再者,現在還有誰用“高貴”這個字眼來誇奬人或像羅斯金一樣形容藝術的類彆?再來看看新書的獻詞,怎麼沒有對某某王公連篇纍牘的阿諛奉承瞭?這每一個現已不存的現象都是變化的標誌,無論在技術、道德態度、社會階層還是對文學的支持方麵。
對這種情形,報紙愛用“曆史的垃圾箱”這個說法。它們以為這個概念是從卡爾·馬剋思那裏藉來的,其實是一位英國作傢和下院議員奧古斯丁·比勒爾提齣來的。檢視一下這隻垃圾箱,會發現它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滿滿。過去5個世紀裏,重復和復古屢見不鮮。舉個例子說,隻要看看近來對《聖經》經文和耶穌生平的求知興趣就可以說明問題。或者可以想想另一個應該扔進垃圾箱卻被忽略瞭的東西:報紙的星相專欄。模式間的競爭很少以完全的勝利告終,敗者仍得以生存並鬥爭不止,對立方永遠存在。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看到“我們的過去”或“我們的文化”此類短語時,讀者有權發問:“我們指誰?”答案要由各人自定。現在竟無人知道哪些個人或團體自認為屬於本書所敘述的演變,目前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正是這場演變。在我們的文化所處的這個周期性階段,許多人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建起一道高牆把自己和過去隔開。這錶現瞭對目前某些事物的反感,它們似乎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詛咒。還有的人對某些特定的曆史時期進行抨擊,或乾脆當它們不存在。依著這樣的心態,民族、宗教或文化的祖裔成瞭可以選擇的東西:想“尋根”的人可以隨意地到任何地方去發掘。傳統和教義多如牛毛,因為文化本身已經衰老,並且正在解體。
這種急於擺脫的狂熱也說明瞭為什麼許多人亟欲譴責西方。但沒有人提議應當和可以用什麼來完全取而代之。無論如何,西方文化不是鐵闆一塊,並非隻有一種意義。西方是一連串無盡的對立——無論在宗教、政治、藝術、道德還是禮儀方麵。大部分對立經過初次衝突後仍然留瞭下來。譴責並不能使人擺脫他所憎恨的東西,正如罔顧過去不能取消其産生的影響。就拿街上戴著耳機聽隨身聽的青年來說,他和意大利無綫電技術發明傢馬可尼以及隨身聽裏播放的音樂的作麯傢的生活聯係在瞭一起。博物館裏端詳著倫勃朗油畫的參觀者在接受著17世紀的信息。馬丁·路德·金的熱誠追隨者應當琢磨一下他們領袖的名字,這個名字使人聯想到宗教改革時期的那位宗教改革傢,把20世紀和16世紀聯係瞭起來。
在日常工作中,國內外任何享受某種形式社會保障的人都受惠於一長串理論傢和活動傢的努力,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聖西門伯爵、俾斯麥和蕭伯納。一個逃到比自已祖國更相宜的庇護國中的政治難民可以自由地呼吸,這要歸功於成韆上萬敢想敢乾的思想傢和行動傢為爭取政治自由而付齣的英勇努力——雖然他們在抗爭中彼此常常是對頭。
如果新歸化的公民對他的移居國挑剔不滿,可以抨擊它的政策和領導人而不受懲罰,他能享有這樣的權利應感謝伏爾泰這樣的人。伏爾泰同樣被迫遠走他國以逃避迫害,並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就連開著裝滿炸藥的汽車衝嚮仇國大樓的恐怖主義分子也是他要摧毀的東西的一部分:他使用的武器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發明和內燃機發明者的成果。而為他的事業大聲疾呼的有威爾遜總統這樣的民族自決的倡導者,還有喬治·索列爾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寜等宣揚暴力有理的人。
看到瞭這種聯係,就會明白西方文化的果實——人權、社會福利、機器——並不是像野草一樣自己長成的,而是無數人辛勤培育的結果。
人類的一切作為可歸結為大小發明傢的創造和其餘人的模仿。個人指齣道路,確定模式。模式間的競爭即世界的曆史。
——威廉·詹姆斯(1908年)
我提到瞭一些著名人物,但他們前有已被遺忘的先驅,後有不斷鼓吹一個思想直到它得到大眾的贊同而實現的後繼者。這種行為的持續不斷就是活生生的曆史,它們構成瞭所謂“文化”的實質。
文化——這是怎樣的一個詞啊!直到幾年前它還隻包括兩三個易於掌握和區分的方麵,現在卻成瞭到處可用的術語,包括五花八門、內容重疊的各種東西。幾乎社會的每一部分都有為人口談筆議的文化。有反文化,還有眾多的次文化:民族文化、公司文化、青少年文化和大眾文化。《紐約時報》有一篇社論討論市警察署的文化。旅遊版有一篇文章寫到飛機文化和汽車文化的區彆。同樣,彆忘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兩種文化”令人痛心的分裂——像是會導緻離婚的夫妻間的“文化衝突”。藝術傢受到誘惑——不,應該說是感到有責任——去加入一種敵對文化,因為藝術傢本性就是“他自己文化的敵人”,正如他是(同一份刊物的另一版上寫的)“他自己文化的産物”。在教育領域,新流行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在娛樂界,受贊譽的是“跨文化活動”。在世界舞颱上,專傢警告說文化大戰正在醞釀。
在這種概念的紛繁混亂之下,意味著蘊涵豐富思想的“文化”幾乎不復存在。人們已經提齣瞭超過4000種有關文化的定義和分類,但這豐盛本身是否能滋養枯涸的心靈,使它超脫日常的紛擾,清除狹隘的偏見,還是很值得懷疑的事。一位智者說過:“文化是你忘掉一切過去刻意學習過的東西之後所剩下來的。”這種意義的文化——從耕種文化中引申齣來的一個簡單的比喻——是如何喪失瞭,又被加上瞭眾多並不恰當的意義呢?那些一時衝動建立的小型文化明顯名不副實,但話說迴來,它們體現的是前文所述的疏離傾嚮。這種傾嚮是由於同太多的人發生太多的爭擾造成的——處處掣肘,受到陌生人、機器、官僚的條條框框的製約,因此纔願意和一小群誌同道閤的人聚在一起。
以為這樣就能達到心靈輕鬆完全是夢想,因為這些小集團並不獨立。他們的“文化”隻是地方的風俗傳統、個人和機構性的習慣、階級禮儀和偏見、語言或方言、教養或職業、教義、態度、習俗、時尚和迷信,甚至隻是性情這種狹義的東西。這些因素的各種組閤如要找一個詞來錶示的話,可以用集團特質(ethos)一詞。報刊等傳媒嚮來鍾愛來自希臘語的新名詞,很快就會把這個詞推廣普及。
那麼,真正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有哪些內容呢?我準備提綱挈領地追溯過去500年來藝術、科學、宗教、哲學和社會思想的演變,希望以此來錶明西方人在這段時間內為世界提供瞭一套的思想和製度。如前所述,它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有巨大的多樣性。西方文明博采眾長,因其不同之見和獨創性而興旺發達,是不摺不扣的雜燴文明。不過,盡管它的內容有東拼西湊和互相衝突的地方,卻有它特有的目的——這就是它的統一性所在。而目前,這些目的得到瞭大限度的實現後正在導緻它的滅亡。這滅亡錶現在我們時代的各種僵局中:在民族主義、個人主義、高雅藝術、嚴格的道德和宗教信仰這些問題上都存在著支持和反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
個人現在得到瞭充分發展,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權利,包括不受妨礙做“自己的事”的權利。凡是活著的生物都有權利,包括非法移民、學童、罪犯、嬰兒、植物和動物。這種經過長期鬥爭得來的普遍獨立是西方的一個突齣特徵。解放是這個時代可能具代錶性的文化主題。當然,為瞭防止我的權利侵犯你的權利,同時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限製。
與其平行的另一個主題是原始主義。擺脫先進文化的條條框框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反復齣現。它是宗教改革的一個主要動機,後來又通過對“高尚的野蠻人”的狂熱崇拜再次齣現,那是遠在據說是“高尚的野蠻人”一詞的發明者盧梭之前的時候。信條簡單的野蠻人身體健康,道德崇高,心情平靜,比必須鑽營欺騙纔能發達的現代人優秀得多。18世紀晚期,人們找迴瞭這種烏托邦式的希望;19世紀晚期,它反映在愛德華·卡彭特所著《文明産生的原因及其對策》之中。到瞭20世紀60年代,這種思想則錶現在年輕人的反叛中,他們有的組織公社,大傢在一起過簡單的生活,有的是“花孩兒”(Flower People),堅信愛是足以聯係一切的社會紐帶。
我們這5個世紀中共有10到12個這樣的主題。它們不是曆史“動力”或“原因”,而是隱藏在事件或運動後麵的願望、態度或目的,有的體現在長期存在的製度中。指齣這種主題的一緻性和連續性不是為瞭像馬剋思、斯賓格勒或湯因比那樣提齣一種新的曆史哲學。他們認為曆史由一股單一的力量嚮著一個單一的目的推進。我仍然是個曆史學傢,也就是說,是個講故事的,試圖解開男男女女和青少年(韆萬不要忘瞭青少年)的行動所織成的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他們的願望就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前進的結果則由於客觀情況的乾預而無法預料,而且也不可能隻有一個結果。
因此,故事講的不隻是事件和趨勢,還有人物。敘述中常常齣現人物素描肖像——有的想必是傢喻戶曉的名字,但更多的是被忽略的人物。我們當然會看到路德、達·芬奇、拉伯雷和魯本斯,但也會看到納瓦爾的瑪格麗特、古爾奈的瑪麗、瑞典的剋裏斯蒂娜,還有那些年代中其他和他們一樣的人。他們是作為人齣現的,而不隻是參與作用者而已,因為曆史首先是具體詳細的,不是籠統抽象的。史學傢在復述許多事情時提齣籠統的概論,確定這樣那樣的“時期”和“主題”,其實不過是為瞭方便記憶。所述材料本身是曾經活著的人的思想和行動。
但是為什麼說這故事要結束呢?當然,它並不是真的停止或完全毀滅。衰落這個詞指的隻是“減弱”。它並不意味著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喪失瞭精力、纔能或道德觀念。正相反,現在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時代,充滿著深深的關切和憂慮,又有著它特有的躁動不安,因為它看不到清晰的前進道路。它失去的是可能性。生活中藝術的各種形式已經用盡,發展的各個階段也已走完。製度的運作艱澀睏難,造成的重復和失望讓人難以忍受。現在的主要曆史力量是厭倦和疲乏。
有人會問,史學傢怎麼會知道衰落何時到來呢?我認為,這是從人們對弊病直言不諱,為新的信念上下求索中看齣來的。近來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興起瞭幾十種教派,有佛教、伊斯蘭教、瑜伽、超脫靜坐、文鮮明博士的統一教團,還有許多彆的教派,有的熱誠地宣揚集體自殺。對不信教的人來說,過去的理想似乎已經過時或永無實現的希望,講求實際的目標變成瞭依靠暴力行動來維護的信條,像反對核戰爭、全球變暖和墮胎;保護環境及其動植物不被人使用(“讓狼迴來!”);提倡有機食品,反對加工食品;還有對科學技術的不滿;等等。激勵著所有這些反對情緒的力量是迴歸原始主義的衝動。
這樣的事業給一個停滯社會中人們采取行動的願望提供瞭發泄的焦點。在每一個城鎮、郡縣或國傢,政府為瞭公益事業準備做的大部分事情一經提齣立即遭到抵製。一個項目無論多麼閤理,總有不僅兩個而是三到四個有組織或臨時拼湊的團體提齣同樣閤理的反對理由。結果是一種對現狀的普遍敵意。由於這種敵意,人們頻繁使用反(anti)或後(post)這種錶達輕衊意思的前綴語(反藝術,後現代主義),並許諾要重新發明這個或那個製度。人們希望隻是通過丟棄現有的東西就會産生新的生命。
作為一個論點,姑且說“我們的文化”要完結瞭,那為什麼選過去500年這一段時間呢?哪些因素使這一階段成為一個統一的單位?1500年作為起始是約定俗成的:教科書一直以來都把這一年稱為現代的開始。在本書的前6章中,幾乎每一頁裏都看得到這樣確定的充分理由。讀者順便會注意到“時代”在這裏用於500年或更長的時間——足以使一個演變中的文化發展它的各種可能性;“時期”或“年代”則指一個時代內較短的有明顯特徵的一段時間。
如此嚴格區分可幫助澄清這方麵的混亂。“現代”有時被用來指包括中世紀以來的時代,有時又指“現代主義”濫觴的時期;但對於現代主義的起始日期又眾說紛紜,一說是1880年,還有的說是1900年或1920年(713>)。本書對現代的劃分不同於大學的通史課本。從文化的角度看曆史需要不同的組閤。大緻說來分為三段時間,每段約125年,帶我們從路德到牛頓,從路易十四到法國大革命的斷頭颱,再從歌德到紐約軍械庫展覽。四段,即後一段,講20世紀剩餘的時間。
如果如此分段需要解釋的話,可以說DIYI個時期——1500~1660年——圍繞的問題是宗教中應當信什麼;二個時期——1661~1789年——主導問題是如何確定個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三個時期——1790~1920年——思考的是以何種方法來實現社會和經濟平等。後的時期是所有上述努力混閤産生的後果。
那麼,什麼是一個新的年代的標誌呢?那就是某個目的具體錶現的齣現或消失。看看窗外,還有公告傳報員嗎?圍觀縱狗鬥熊或在貝德勒姆瘋人院門口哄笑的閑漢還在嗎?再者,現在還有誰用“高貴”這個字眼來誇奬人或像羅斯金一樣形容藝術的類彆?再來看看新書的獻詞,怎麼沒有對某某王公連篇纍牘的阿諛奉承瞭?這每一個現已不存的現象都是變化的標誌,無論在技術、道德態度、社會階層還是對文學的支持方麵。
對這種情形,報紙愛用“曆史的垃圾箱”這個說法。它們以為這個概念是從卡爾·馬剋思那裏藉來的,其實是一位英國作傢和下院議員奧古斯丁·比勒爾提齣來的。檢視一下這隻垃圾箱,會發現它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滿滿。過去5個世紀裏,重復和復古屢見不鮮。舉個例子說,隻要看看近來對《聖經》經文和耶穌生平的求知興趣就可以說明問題。或者可以想想另一個應該扔進垃圾箱卻被忽略瞭的東西:報紙的星相專欄。模式間的競爭很少以完全的勝利告終,敗者仍得以生存並鬥爭不止,對立方永遠存在。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看到“我們的過去”或“我們的文化”此類短語時,讀者有權發問:“我們指誰?”答案要由各人自定。現在竟無人知道哪些個人或團體自認為屬於本書所敘述的演變,目前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正是這場演變。在我們的文化所處的這個周期性階段,許多人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建起一道高牆把自己和過去隔開。這錶現瞭對目前某些事物的反感,它們似乎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詛咒。還有的人對某些特定的曆史時期進行抨擊,或乾脆當它們不存在。依著這樣的心態,民族、宗教或文化的祖裔成瞭可以選擇的東西:想“尋根”的人可以隨意地到任何地方去發掘。傳統和教義多如牛毛,因為文化本身已經衰老,並且正在解體。
這種急於擺脫的狂熱也說明瞭為什麼許多人亟欲譴責西方。但沒有人提議應當和可以用什麼來完全取而代之。無論如何,西方文化不是鐵闆一塊,並非隻有一種意義。西方是一連串無盡的對立——無論在宗教、政治、藝術、道德還是禮儀方麵。大部分對立經過初次衝突後仍然留瞭下來。譴責並不能使人擺脫他所憎恨的東西,正如罔顧過去不能取消其産生的影響。就拿街上戴著耳機聽隨身聽的青年來說,他和意大利無綫電技術發明傢馬可尼以及隨身聽裏播放的音樂的作麯傢的生活聯係在瞭一起。博物館裏端詳著倫勃朗油畫的參觀者在接受著17世紀的信息。馬丁·路德·金的熱誠追隨者應當琢磨一下他們領袖的名字,這個名字使人聯想到宗教改革時期的那位宗教改革傢,把20世紀和16世紀聯係瞭起來。
在日常工作中,國內外任何享受某種形式社會保障的人都受惠於一長串理論傢和活動傢的努力,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聖西門伯爵、俾斯麥和蕭伯納。一個逃到比自已祖國更相宜的庇護國中的政治難民可以自由地呼吸,這要歸功於成韆上萬敢想敢乾的思想傢和行動傢為爭取政治自由而付齣的英勇努力——雖然他們在抗爭中彼此常常是對頭。
如果新歸化的公民對他的移居國挑剔不滿,可以抨擊它的政策和領導人而不受懲罰,他能享有這樣的權利應感謝伏爾泰這樣的人。伏爾泰同樣被迫遠走他國以逃避迫害,並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就連開著裝滿炸藥的汽車衝嚮仇國大樓的恐怖主義分子也是他要摧毀的東西的一部分:他使用的武器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發明和內燃機發明者的成果。而為他的事業大聲疾呼的有威爾遜總統這樣的民族自決的倡導者,還有喬治·索列爾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寜等宣揚暴力有理的人。
看到瞭這種聯係,就會明白西方文化的果實——人權、社會福利、機器——並不是像野草一樣自己長成的,而是無數人辛勤培育的結果。
人類的一切作為可歸結為大小發明傢的創造和其餘人的模仿。個人指齣道路,確定模式。模式間的競爭即世界的曆史。
——威廉·詹姆斯(1908年)
我提到瞭一些著名人物,但他們前有已被遺忘的先驅,後有不斷鼓吹一個思想直到它得到大眾的贊同而實現的後繼者。這種行為的持續不斷就是活生生的曆史,它們構成瞭所謂“文化”的實質。
文化——這是怎樣的一個詞啊!直到幾年前它還隻包括兩三個易於掌握和區分的方麵,現在卻成瞭到處可用的術語,包括五花八門、內容重疊的各種東西。幾乎社會的每一部分都有為人口談筆議的文化。有反文化,還有眾多的次文化:民族文化、公司文化、青少年文化和大眾文化。《紐約時報》有一篇社論討論市警察署的文化。旅遊版有一篇文章寫到飛機文化和汽車文化的區彆。同樣,彆忘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兩種文化”令人痛心的分裂——像是會導緻離婚的夫妻間的“文化衝突”。藝術傢受到誘惑——不,應該說是感到有責任——去加入一種敵對文化,因為藝術傢本性就是“他自己文化的敵人”,正如他是(同一份刊物的另一版上寫的)“他自己文化的産物”。在教育領域,新流行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在娛樂界,受贊譽的是“跨文化活動”。在世界舞颱上,專傢警告說文化大戰正在醞釀。
在這種概念的紛繁混亂之下,意味著蘊涵豐富思想的“文化”幾乎不復存在。人們已經提齣瞭超過4000種有關文化的定義和分類,但這豐盛本身是否能滋養枯涸的心靈,使它超脫日常的紛擾,清除狹隘的偏見,還是很值得懷疑的事。一位智者說過:“文化是你忘掉一切過去刻意學習過的東西之後所剩下來的。”這種意義的文化——從耕種文化中引申齣來的一個簡單的比喻——是如何喪失瞭,又被加上瞭眾多並不恰當的意義呢?那些一時衝動建立的小型文化明顯名不副實,但話說迴來,它們體現的是前文所述的疏離傾嚮。這種傾嚮是由於同太多的人發生太多的爭擾造成的——處處掣肘,受到陌生人、機器、官僚的條條框框的製約,因此纔願意和一小群誌同道閤的人聚在一起。
以為這樣就能達到心靈輕鬆完全是夢想,因為這些小集團並不獨立。他們的“文化”隻是地方的風俗傳統、個人和機構性的習慣、階級禮儀和偏見、語言或方言、教養或職業、教義、態度、習俗、時尚和迷信,甚至隻是性情這種狹義的東西。這些因素的各種組閤如要找一個詞來錶示的話,可以用集團特質(ethos)一詞。報刊等傳媒嚮來鍾愛來自希臘語的新名詞,很快就會把這個詞推廣普及。
那麼,真正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有哪些內容呢?我準備提綱挈領地追溯過去500年來藝術、科學、宗教、哲學和社會思想的演變,希望以此來錶明西方人在這段時間內為世界提供瞭一套的思想和製度。如前所述,它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有巨大的多樣性。西方文明博采眾長,因其不同之見和獨創性而興旺發達,是不摺不扣的雜燴文明。不過,盡管它的內容有東拼西湊和互相衝突的地方,卻有它特有的目的——這就是它的統一性所在。而目前,這些目的得到瞭大限度的實現後正在導緻它的滅亡。這滅亡錶現在我們時代的各種僵局中:在民族主義、個人主義、高雅藝術、嚴格的道德和宗教信仰這些問題上都存在著支持和反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
個人現在得到瞭充分發展,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權利,包括不受妨礙做“自己的事”的權利。凡是活著的生物都有權利,包括非法移民、學童、罪犯、嬰兒、植物和動物。這種經過長期鬥爭得來的普遍獨立是西方的一個突齣特徵。解放是這個時代可能具代錶性的文化主題。當然,為瞭防止我的權利侵犯你的權利,同時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限製。
與其平行的另一個主題是原始主義。擺脫先進文化的條條框框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反復齣現。它是宗教改革的一個主要動機,後來又通過對“高尚的野蠻人”的狂熱崇拜再次齣現,那是遠在據說是“高尚的野蠻人”一詞的發明者盧梭之前的時候。信條簡單的野蠻人身體健康,道德崇高,心情平靜,比必須鑽營欺騙纔能發達的現代人優秀得多。18世紀晚期,人們找迴瞭這種烏托邦式的希望;19世紀晚期,它反映在愛德華·卡彭特所著《文明産生的原因及其對策》之中。到瞭20世紀60年代,這種思想則錶現在年輕人的反叛中,他們有的組織公社,大傢在一起過簡單的生活,有的是“花孩兒”(Flower People),堅信愛是足以聯係一切的社會紐帶。
我們這5個世紀中共有10到12個這樣的主題。它們不是曆史“動力”或“原因”,而是隱藏在事件或運動後麵的願望、態度或目的,有的體現在長期存在的製度中。指齣這種主題的一緻性和連續性不是為瞭像馬剋思、斯賓格勒或湯因比那樣提齣一種新的曆史哲學。他們認為曆史由一股單一的力量嚮著一個單一的目的推進。我仍然是個曆史學傢,也就是說,是個講故事的,試圖解開男男女女和青少年(韆萬不要忘瞭青少年)的行動所織成的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他們的願望就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前進的結果則由於客觀情況的乾預而無法預料,而且也不可能隻有一個結果。
因此,故事講的不隻是事件和趨勢,還有人物。敘述中常常齣現人物素描肖像——有的想必是傢喻戶曉的名字,但更多的是被忽略的人物。我們當然會看到路德、達·芬奇、拉伯雷和魯本斯,但也會看到納瓦爾的瑪格麗特、古爾奈的瑪麗、瑞典的剋裏斯蒂娜,還有那些年代中其他和他們一樣的人。他們是作為人齣現的,而不隻是參與作用者而已,因為曆史首先是具體詳細的,不是籠統抽象的。史學傢在復述許多事情時提齣籠統的概論,確定這樣那樣的“時期”和“主題”,其實不過是為瞭方便記憶。所述材料本身是曾經活著的人的思想和行動。
但是為什麼說這故事要結束呢?當然,它並不是真的停止或完全毀滅。衰落這個詞指的隻是“減弱”。它並不意味著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喪失瞭精力、纔能或道德觀念。正相反,現在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時代,充滿著深深的關切和憂慮,又有著它特有的躁動不安,因為它看不到清晰的前進道路。它失去的是可能性。生活中藝術的各種形式已經用盡,發展的各個階段也已走完。製度的運作艱澀睏難,造成的重復和失望讓人難以忍受。現在的主要曆史力量是厭倦和疲乏。
有人會問,史學傢怎麼會知道衰落何時到來呢?我認為,這是從人們對弊病直言不諱,為新的信念上下求索中看齣來的。近來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興起瞭幾十種教派,有佛教、伊斯蘭教、瑜伽、超脫靜坐、文鮮明博士的統一教團,還有許多彆的教派,有的熱誠地宣揚集體自殺。對不信教的人來說,過去的理想似乎已經過時或永無實現的希望,講求實際的目標變成瞭依靠暴力行動來維護的信條,像反對核戰爭、全球變暖和墮胎;保護環境及其動植物不被人使用(“讓狼迴來!”);提倡有機食品,反對加工食品;還有對科學技術的不滿;等等。激勵著所有這些反對情緒的力量是迴歸原始主義的衝動。
這樣的事業給一個停滯社會中人們采取行動的願望提供瞭發泄的焦點。在每一個城鎮、郡縣或國傢,政府為瞭公益事業準備做的大部分事情一經提齣立即遭到抵製。一個項目無論多麼閤理,總有不僅兩個而是三到四個有組織或臨時拼湊的團體提齣同樣閤理的反對理由。結果是一種對現狀的普遍敵意。由於這種敵意,人們頻繁使用反(anti)或後(post)這種錶達輕衊意思的前綴語(反藝術,後現代主義),並許諾要重新發明這個或那個製度。人們希望隻是通過丟棄現有的東西就會産生新的生命。
作為一個論點,姑且說“我們的文化”要完結瞭,那為什麼選過去500年這一段時間呢?哪些因素使這一階段成為一個統一的單位?1500年作為起始是約定俗成的:教科書一直以來都把這一年稱為現代的開始。在本書的前6章中,幾乎每一頁裏都看得到這樣確定的充分理由。讀者順便會注意到“時代”在這裏用於500年或更長的時間——足以使一個演變中的文化發展它的各種可能性;“時期”或“年代”則指一個時代內較短的有明顯特徵的一段時間。
如此嚴格區分可幫助澄清這方麵的混亂。“現代”有時被用來指包括中世紀以來的時代,有時又指“現代主義”濫觴的時期;但對於現代主義的起始日期又眾說紛紜,一說是1880年,還有的說是1900年或1920年(713>)。本書對現代的劃分不同於大學的通史課本。從文化的角度看曆史需要不同的組閤。大緻說來分為三段時間,每段約125年,帶我們從路德到牛頓,從路易十四到法國大革命的斷頭颱,再從歌德到紐約軍械庫展覽。四段,即後一段,講20世紀剩餘的時間。
如果如此分段需要解釋的話,可以說DIYI個時期——1500~1660年——圍繞的問題是宗教中應當信什麼;二個時期——1661~1789年——主導問題是如何確定個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三個時期——1790~1920年——思考的是以何種方法來實現社會和經濟平等。後的時期是所有上述努力混閤産生的後果。
那麼,什麼是一個新的年代的標誌呢?那就是某個目的具體錶現的齣現或消失。看看窗外,還有公告傳報員嗎?圍觀縱狗鬥熊或在貝德勒姆瘋人院門口哄笑的閑漢還在嗎?再者,現在還有誰用“高貴”這個字眼來誇奬人或像羅斯金一樣形容藝術的類彆?再來看看新書的獻詞,怎麼沒有對某某王公連篇纍牘的阿諛奉承瞭?這每一個現已不存的現象都是變化的標誌,無論在技術、道德態度、社會階層還是對文學的支持方麵。
對這種情形,報紙愛用“曆史的垃圾箱”這個說法。它們以為這個概念是從卡爾·馬剋思那裏藉來的,其實是一位英國作傢和下院議員奧古斯丁·比勒爾提齣來的。檢視一下這隻垃圾箱,會發現它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滿滿。過去5個世紀裏,重復和復古屢見不鮮。舉個例子說,隻要看看近來對《聖經》經文和耶穌生平的求知興趣就可以說明問題。或者可以想想另一個應該扔進垃圾箱卻被忽略瞭的東西:報紙的星相專欄。模式間的競爭很少以完全的勝利告終,敗者仍得以生存並鬥爭不止,對立方永遠存在。
……查看全部↓前言/序言
作者的話
20世紀即將結束。進一步深究後,還會看到西方過去500年的文化也將同時終結。有鑒於此,我認為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應該依次迴顧一遍我們這半個韆年來偉大卓絕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敗。
我還可以藉此機會為感興趣的後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親見親曆,但也許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麵,並說明它們同那些廣為人知的衰落現象的聯係。不過,書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生氣勃勃、積極嚮上的內容:這本書的對象是那些喜歡閱讀和瞭解藝術與思想、禮儀、道德與宗教以及這些方麵活動的社會背景的人。我揣想,這樣的讀者喜歡有選擇的批評性論述,不喜歡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敘述。再進一步揣測他們的喜好,並且為符閤現代人的口味,我盡量以口語的方式來寫,隻偶爾流露一點兒學究氣。
本書與所知的一些齣色曆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蓋的時間包括現在,所以我特彆花瞭心思來安排書中各部分的次序。聯係在文化史中至為重要,因為文化是一張由許多條綫織成的網;沒有哪條綫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哪條綫是在一個確切的日期,比如戰爭爆發或政權交替這類事件發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斷的。通常被稱為標誌著新思想問世或文化方嚮改變的事件隻不過是突齣的標杆,而非界牆。在書中,我對這類事件時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劃分並不取決於它們。各章節的劃分是在重新思考過去,辨彆齣瞭清晰的格式後自然産生的。它們由四場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製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這些革命彼此間隔大約100年,它們的目標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導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撰寫此書期間,朋友和同事們常常問我花瞭多少時間準備。對此我隻能迴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不同的時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發現瞭意外的新天地,得齣瞭與一係列定論相左的結論。在作瞭進一步的研究,重溫瞭我發錶的著作後,我看到可以把我的發現串成一個連貫的故事。這裏麵介紹瞭原來湮沒在曆史中值得瞭解的人物,也描述瞭已知人物的新特徵,並對人們熟悉的觀點,尤其是對關於我們今天的成就和麻煩的曆史來源的流行見解進行瞭重新評價。
我不期望讀者會十分滿意。誰也不願意聽到自己長期信奉的觀點受到質疑,更不用說找齣理由來為一條曾經被奉行而現在卻受到普遍譴責的原則或政策開脫——比如君權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們這個如此寬容、開通,而且意識形態如此厭惡暴力的時代中,如果想說明16或17世紀的時代特徵有其道理,一定會觸怒正直的人們。然而,如若不瞭解當時的情況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們對現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並不贊成君主統治,也不贊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應該已被摒棄的惡行。舉這些例子是為瞭錶示,我沒有從流於現行的偏見。在爭取達到曆史學傢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對付我自己的偏見就夠我忙的瞭。如果像蘭剋所說的,每個時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麼在人的眼中它至少應當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著客觀。每個觀察傢都有某種方式的偏見,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對偏見無法警惕,或者說所有偏見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麯,或者說刻意控製偏見與對其大肆宣揚同樣糟糕。比方說對藝術,發現自己的盲點就做到瞭“客觀”,這是超然的DIYI步。二步是避免貶低那些無法引起自己共鳴的東西。然後還應把他人經研究做齣的判斷宣告於世。
因為我認為我們漫長的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與以前人們所認識的不同,所以我必須偶爾以我自己的名義發錶意見並提齣理由說明我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這樣文責自負不會使一些評論傢因此把本書定為“一本固執己見的書”。我要問,哪本值得一讀的書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亞當斯隻是對吉本隨聲附和,亦步亦趨的話,我們也不會珍視他的作品瞭。
關於己見這個問題,威廉·詹姆斯思考後得齣結論說,哲學傢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對世界的轉述,而是對世界的看法。同樣,史學傢提齣的是對過去的看法。好的曆史著作不僅閤理可信,而且有無可爭辯的事實做堅實的基礎。事實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但事實的選擇和組閤卻因人而異。看法就是通過排列事實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來傳達的。所有曆史學傢也正是以此種方式來補充人們對曆史的瞭解。多讀幾位不同史學傢的著作就會越來越多地瞭解曆史的錯綜復雜。要想絕對準確無誤地知道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恐怕隻能求諸上帝瞭。
談到寓意,需要在此說明一下書中使用的手法和符號。先說頁側引語的作用,這些引語是為瞭提供有關人物的“自我和聲音”。它們就像雜誌中常用的“摘句”——從文章中摘齣來以吸引讀者的句子。本書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補句”。插入引語而不加介紹是為瞭縮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謨給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說”、“馬剋·吐溫談到聖女貞德時說”這類字眼,否則引語結束時還要費筆墨收尾。我還利用這個小發明把不同的引語並列以達到對比和強調的目的。讀者讀完此書後會發現自己同時還欣賞瞭一部精闢妙語的選編。
同樣為瞭簡明起見,我用16C、17C這類字眼來指世紀中譯均作16世紀、17世紀。——編者注。用早期、中期、晚期來更為精確地標明時間,盡量少用確切的日期,因為人物、著作和事件並非齣現伊始就開始造成文化改變的。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題,即在一個時期內反復齣現的思想和目標。思想在書中作瞭闡述,目標則寓於所敘述的事件或趨勢中。以後我還會細述主題的性質和範圍。
為進一步幫助讀者一窺全豹,用附有數字的(<)或(>)號指示某題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討論的頁數。為使讀者從其他著作那裏得到進一步的啓迪,我時時插入一句“參閱某某書”。這些書篇幅大多都不長。當寫的是“可瀏覽某書”的時候,所指的是較長而值得翻閱的著作。我覺得這種參照方法要比通常在書後開列“供進一步閱讀”的書單更為有用。這些書有許多不是近期齣版的,但它們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絲毫不減。不像自然科學,越新越好。除瞭前邊的一條腳注外再無其他腳注。
雖然我談到本書內容時采用的是作者常用的DIYI人稱口吻,但其實它是一種大協作的産物。我這一生中從他人的思想中,從閱讀中,從老師那裏,從和我的學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談話中獲益匪淺,領悟良多;去各處的旅行開闊瞭我的眼界;藝術傢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時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煉,享受心靈上的愉悅。當我想到這一切的時候,這來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簡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這些給我以教益的人們一一列舉,名單會有電話黃頁那麼長。我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機緣也是助我成書的一個因素:傢庭背景、生活時代和齣生地塑造和指引瞭我的寫作;失眠和長壽這兩個純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閃即逝的見解有機會一次次重現而得以澄清確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齣卓有新意的見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話說,“每個思想和行為都起源於你死去瞭或活著的兄弟們的行為”。他這句自我警策的話坦率地說明瞭他作為作者所處的地位,也確定瞭撰寫曆史著作的原則。
查看全部↓在綫試讀
二部分 從凡爾賽的沼澤、沙地到網球場 西方是一連串無盡的對立——無論在宗教、政治、藝術、道德還是禮儀方麵。大部分對立經過初次衝突後仍然留瞭下來。譴責並不能使人擺脫他所憎恨的東西,正如罔顧過去不能取消其産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