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
勢如破竹的新技術正在改造和重構經濟與商業。在新技術浪潮的衝擊下,一係列傳統行業和商業模式麵臨著全新競爭、徹底改造甚至全麵顛覆。 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重要的任務不再是發現市場和機會,而是必須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在《時代之巔—互聯網構建新經濟》中將引領讀者從中找到答案。 |
| 內容簡介 | |
| 在互聯網技術的衝擊下,我們的社會特彆是企業正在發生經濟秩序的變遷。在這種變遷中涉及人門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將會呈現革命性的變化。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重要的任務不再是發現市場和機會,而是必須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圍繞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商業模式,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本書對個人發展規劃、企業戰略布局給予瞭建議,同時對中國未來、世界趨勢作齣展望,注重歸納和總結,呈現規律和本質,期待讀者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各種變化真相。 |
| 作者簡介 | |
水木然(微信號smr669) —理工科齣身,擅長邏輯思維能力和論證,杭州網鳴營銷策劃有限公司CEO。提齣瞭“互聯網+是中國工業4.0彎道超車的路徑”“中國進入新計劃經濟”等觀點。 |
| 目錄 | |
| *章 黑金時代 / 1 中國傳統的發展模式: 權力(官員)+權力尋租者(企業傢)+政策(政府) 這種模式不公平、不平等,不可持續,讓整個社會陷入深淵,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 創新(企業)+自由競爭(公平市場)+激勵(政府) *節 政商分傢 / 2 第二節 煤老闆的末日 / 7 1.誕生 / 8 2.礦難 / 9 3.民間藉貸 / 11 4.寜要三三得九,不要二四得八 / 12 5.盛極而衰 / 13 第三節 廉價時代 / 17 第四節 十大怪相 / 20 1.商品怪相 / 21 2.人纔怪相 / 21 3.産業怪相 / 21 4.金融怪相 / 22 5.創新怪相 / 22 6.調控怪相 / 22 7.稅收怪相 / 23 8.社保怪相 / 23 9.心態怪相 / 23 10.閤作怪相 / 24 第二章 金融泡沫 / 25 互聯網衍生的各種新興經濟模式,比如“共享經濟”和“個體經濟”,也正在瓦解傳統資本,而資本擴張所依賴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正在促使資本裂變,資本在未來唯一的齣路就是在“裂變”中增長。 *節 杠杆失控 / 26 1.杠杆無處不在 / 26 2.杠杆加杠杆 / 28 3.杠杆摺斷 / 30 4.杠杆帶來的實體崩潰 / 31 第二節 “金融”盛世 / 33 1.金融亂象 / 33 2.傳統企業該嚮何處哭訴 / 36 3.中國需要健康的金融體係 / 37 第三節 財富和貨幣 / 38 第四節 經濟危機 / 43 第五節 直升機撒錢 / 46 第六節 警惕戰爭 / 52 1.德國為什麼妄圖吞並世界 / 54 2.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東北 / 56 3.認清國際形勢,做好突發準備 / 59 第三章 危中有機 / 63 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重要的任務不再是發現市場和機會,而是必須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圍繞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商業模式,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 *節 風口消失 / 64 第二節 供應鏈逆襲 / 69 1.傳統供應鏈 / 70 2.互聯網時代新供應鏈 / 70 3.電子商務的本質 / 74 4.零售模式 / 75 5.從創意到産品 / 75 6.新零售 / 77 7.網紅經濟 / 77 8.定製産品 / 78 第三節 危機中的希望 / 80 第四章 個體崛起 / 87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遵守的應該是“長闆原理”,即當你把桶傾斜時,你會發現一隻桶能裝的水量決定瞭你的長闆(核心競爭力)。如今提倡大眾創業,公司成立的門檻越來越低。你隻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長闆,再配閤一個管理者,就可以有立足之地。 *節 “公司”消失 / 88 第二節 新知識分子 / 96 1.知識 / 98 2.創新 / 98 3.獨立 / 99 4.創造性 / 101 第三節 長闆原理 / 102 第四節 強者通吃 / 105 第五節 集聚效應 / 113 第五章 讀懂中國 / 119 今後的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政策和市場差彆隻會越來越大。這恰恰給瞭那些本土化、小眾化的産品機會,以前的企業越做越寬,今後的企業一定是越做越深,精耕細作纔是未來企業的齣路。 *節 什麼企業會被淘汰 / 120 1.中國的企業劃分 / 120 2.服務型企業的消失 / 123 3.未來企業的存在形式 / 125 第二節 中國城市格局 / 126 1.經濟中心城市 / 126 2.4個一綫城市 / 127 3.産業鏈 / 133 4.城市格局變化 / 135 第三節 中國的特殊性 / 137 1.破冰時代 / 137 2.關於民主 / 142 3.關於崛起 / 143 4.關於我們 / 144 第四節 管仲經濟學 / 145 第五節 規則與道德 / 152 第六節 價值窪地 / 155 第六章 公司戰略 / 163 未來的社會,一定是高度分工和協作的有機體。隻有這樣因勢利導,纔能將社會*有效的資源流通到*閤適的地方去,這就是中國未來的商業文明,讓*閤適的人去做*閤適的事。 *節 寶潔的衰敗 / 164 第二節 董明珠和雷軍的10億賭注 / 168 1.小米 / 169 2.格力 / 171 第三節 中國企業變化趨勢 / 173 1.未來商業模式特色 / 173 2.未來企業變化趨勢 / 175 第四節 原始積纍 / 176 1.小米 / 177 2.三隻鬆鼠 / 179 第五節 ZARA的崛起 / 181 1.快速反應 / 181 2.時尚捕捉 / 182 3.強物流 / 183 4.不營銷 / 184 5.大數據 / 185 6.金融鏈 / 187 第六節 神秘的華為 / 188 1.在産品方麵 / 189 2.在研發方麵 / 190 3.論生態搭建 / 192 4.任正非語錄 / 194 第七節 跨界互聯 / 198 1.大工業時代 / 198 2.三分天下 / 199 3.互相隔離 / 201 第七章 展望未來 / 205 在大機會時代,韆萬不要機會主義,我們要有戰略耐性。 ―任正非 *節 先裂變後聚變 / 206 1.組織是如何形成的 / 207 2.分裂是如何開始的―裂變 / 208 3.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經濟體 / 209 4.組織是如何再形成的―聚變 / 209 第二節 七波紅利 / 211 1.*波紅利―商品的流動 / 212 2.第二波紅利―商品的製造 / 213 3.第三波紅利―資源的變現 / 213 4.第四波紅利―互聯網變革 / 214 5.第五波紅利―資産證券化/ 215 6.第六波紅利―超級城市化 / 216 7.未來的紅利 / 217 第三節 金融思維 / 219 1.金融青年 / 219 2.工具箱意識 / 220 3.經濟杠杆 / 221 4.四種角色 / 222 5.為實體服務 / 223 6.同人性博弈 / 224 第四節 百傢爭鳴 / 224 第五節 三大趨勢 / 229 1.未來所有現實都會被“模擬” / 229 2.未來所有資産都會被“共享” / 231 3.未來所有人都會獲得“自由” / 232 第六節 轉變與預言 / 234 1.中國正在經曆的轉變點 / 234 2.對未來的30個預言 / 236 |
| |
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中國經濟和互聯網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在探討新經濟的構建時,給齣瞭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將互聯網不僅僅視為一種技術工具,而是上升到瞭一種社會重塑的力量,這確實值得深思。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價值共創”的論述,這顛覆瞭我以往對經濟活動單嚮價值鏈的理解。書裏提到瞭很多關於創新生態的構建,以及如何利用互聯網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激發社會生産力。但與此同時,我也産生瞭一些疑問。作者在強調互聯網的積極作用時,是否也忽略瞭一些潛在的風險?比如,信息繭房的形成,算法的偏見,以及數據安全問題,這些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書中對這些方麵的探討,感覺不夠深入,甚至有些迴避。我期待能看到作者更全麵地分析新經濟的雙刃劍效應,以及如何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有效規避和解決其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畢竟,任何一種經濟模式的演進,都不可能是單綫條的,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平衡和調整。
评分初讀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那種極具前瞻性的視角,以及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嚮的精準判斷。他將互聯網的力量視為驅動經濟變革的核心引擎,這一點我深錶贊同。書中關於“連接”的論述,從人與人的連接,到人與物的連接,再到萬物互聯,層層遞進,揭示瞭信息時代的本質。尤其是對“平颱”的剖析,我看到瞭傳統商業模式被顛覆的必然性,以及新平颱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齣。不過,在閱讀過程中,我有時會感到一種“高屋建瓴”的意味。作者提齣的觀點往往非常深刻,但對於一些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互聯網領域的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更多的“乾貨”,比如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在擁抱新經濟時,可以參考的具體方法論。例如,當談到“數字化轉型”時,我們知道這是大勢所趨,但對於一個傳統製造業企業,如何邁齣第一步,如何識彆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如何選擇閤適的數字化工具,這些細節上的指導,書中似乎略有不足。這本書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為我們指明瞭方嚮,但具體的航海圖和航海技術,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摸索。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作者的筆觸很大氣,對互聯網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有著深刻的洞察。他提齣的“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疊加,而是對整個經濟生態的重塑。我特彆認同他關於“效率革命”的觀點,互聯網通過信息流的加速,極大地提升瞭社會運行的效率。書中描繪的未來經濟圖景,充滿瞭科技感和活力,讓我對接下來的發展充滿瞭期待。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也發現瞭一些不夠詳盡的地方。例如,當談到“共享經濟”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時,書中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論斷,對於一些傳統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提供不瞭太多實際的解決方案。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在互聯網浪潮下,如何幫助那些被衝擊的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升級,如何保障從業人員的權益,以及如何在新的經濟模式下,建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方嚮指引”,而對於如何“落地執行”,具體的“戰術打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探討。
评分這本書我讀完瞭,但總覺得裏麵有些東西點到為止,留下瞭不少懸念。作者似乎對互聯網如何重塑經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在“新經濟”的構築方麵。他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社群經濟”、“平颱經濟”的演變,還有“數據成為生産要素”的論斷,都讓我産生瞭很多聯想。我一直在思考,這些概念在現實中的落地場景究竟有多廣闊?作者在書中描繪瞭一個宏大的圖景,但具體的操作路徑,以及如何應對轉型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瓶頸和挑戰,似乎沒有深入展開。比如,當提到“共享經濟”的顛覆性時,我腦海中閃過很多關於滴滴、Airbnb的例子,但作者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更多的是宏觀層麵的解讀,而非微觀的策略。我個人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企業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的案例分析,或者是在政策層麵,如何去引導和規範新經濟的發展。畢竟,理論的提齣需要實踐來驗證,而實踐中的睏惑也需要理論來指引。這本書給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新經濟的曙光,但如何走齣去,找到那條通往“時代之巔”的道路,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思考,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的指引,還不夠具象化,略顯抽象。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對於互聯網改變中國經濟的宏大敘事把握得相當到位,其觀點往往富有洞見,而且充滿著一種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捕捉。他對於“新經濟”的定義和解讀,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尤其是在強調“連接”和“賦能”方麵,我看到瞭互聯網作為一種強大的基礎設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生産和生活的方式。書中對於“平颱化”和“生態化”的探討,也讓我對商業模式的未來有瞭新的認識。不過,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在理解作者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論時,有時會感到有些吃力。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更具體、更貼近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傳統企業是如何通過互聯網實現轉型的?某個新興産業是如何在新經濟環境下蓬勃發展的?這些鮮活的例子,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也能為我提供更直接的藉鑒意義。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宏觀的視野,讓我看到瞭新經濟的巨大潛力,但如何將這些潛力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書中給齣的指引,在細節和實踐性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