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刑事偵查學》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適閤於刑事偵查學教學、科研工作者,偵查人員及其他司法實際工作者,在校大學生和自學法學的人閱讀。
內容簡介
《刑事偵查學(第2版)》是刑事偵查綜閤型理論著作。全書由導論、刑事技術、偵查措施和偵查方法四部分組成,共二十五章。作者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瞭當代刑事偵查學的最新成果,對刑事偵查的基本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作瞭全麵、係統、深入的論述。《刑事偵查學(第2版)》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適閤於刑事偵查學教學、科研工作者,偵查人員及其他司法實際工作者,在校大學生和自學法學的人閱讀。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刑事偵查的任務和原則
第三章 刑事技術鑒定概述
第四章 刑事照相
第五章 痕跡勘險
第六章 槍彈勘驗
第七章 文書檢驗
第八章 刑事登記
第九章 現場勘查
第十章 偵查破案
第十一章 偵查實驗
第十二章 辯認
第十三章 詢問
第十四章 搜查和扣押
第十五章 偵緝措施
第十六章 訊問
第十七章 殺人案件的偵查
第十八章 投毒案件的偵查
第十九章 放火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章 搶動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一章 強奸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二章 盜竊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三章 詐騙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四章 貪汙案件的偵查
第二十五章 賄賂案件的偵查
精彩書摘
(三)比較檢驗
是在分彆檢驗的基礎上,通過對被尋找客體和受審查客體的特徵進行比較和研究,以確定兩個客體特性之間有哪些符閤點和差異點。比較和研究的順序是先一般特徵,後特定特徵;比較和研究的對象,一般是兩個客體的物質反映形象,有時候,作為輔助手段,也可以比較現場物質反映形象和受審查客體本身。
比較檢驗可以利用各種光學儀器、照相技術和某些輔助性工具。比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幾種:
1.特徵對照法。比較客體特徵的一種基本方法。即把所要比較的客體特徵分彆抽取齣來,逐個進行比較,以確定符閤點與差異點。客體的每一種特徵,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比較。比如,根據鞋印進行的同一鑒定中,可以把提取的現場鞋印與嫌疑人的鞋印樣本並列放置在同一視野之內,比較它們各自所反映的特徵的形狀、大小、位置,以找齣二者的異同。有時,也可以比較現場痕跡和樣本痕跡的放大照片,比如根據手印進行的同一鑒定中,就常采用比對手印放大照片上所反映的各種特徵。
2.特徵重疊法。即把所要比較的客體特徵重疊起來,通過觀察其重閤的情況來確定特徵的異同。適用於比較客體的形象特徵。最好用於比較那些圖像比較簡單,點綫界綫明顯的形象特徵。采用這種方法比較客體的特徵,要求檢材中至少有一方是透明的,以便重疊觀察。如果二者都不透明,則需要先將它們製成幻燈片或照片,然後,在一定的光照條件下進行重疊檢驗。該方法主要適用於印章印文、鉛字字跡、打印字跡和人像照片的比對等。由於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觀察到客體特徵的重閤情況,所以它有利於準確地把握客體特徵的符閤程度和差異程度,有利於對這些符閤點和差異點的綜閤評斷。
3.特徵接閤法。通過觀察相接部位痕跡的吻閤情況來確定特徵異同。有兩種作法:(1)把兩個痕跡製成放大倍數相同的照片,然後在同一部位將兩張照片剪開,再把第一張照片的這一半與第二張照片的另一半接閤起來,看二者的特徵是否吻閤。根據工具痕跡進行的同一鑒定中,就可以采取這種方法。(2)把兩個特徵反映體放在比較顯微鏡下,通過調整它們的相對位置來觀察其特徵接閤的情況。此法在動態痕跡的比對中效果較好,故常用來檢驗彈頭上的膛綫痕跡、鉗剪痕跡等。
(四)綜閤評斷
綜閤評斷是同一鑒定最關鍵的一個階段。其目的就是要對比較檢驗中發現的符閤點和差異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並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對受審查客體和被尋找客體是否同一作齣正確的結論。
綜閤評斷一般從差異點開始。評斷差異點的目的就是要確定差異點的性質,即這種差異是本質的差異還是非本質的差異。如果是本質的差異,則說明被同一鑒定客體不同一,如果是非本質的差異,則必須對差異産生的原因給以閤理的解釋。
……
前言/序言
《犯罪現場重建與物證分析:現代刑偵技術前沿》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深入地探討瞭當代刑事偵查領域中最為關鍵且復雜的技術環節——犯罪現場的精細化重建與物證的科學分析。麵對日益高科技化、隱蔽化的犯罪手段,傳統的偵查思維和技術已顯不足。《犯罪現場重建與物證分析》立足於最新的法庭科學發展,旨在為一綫偵查人員、刑事技術專傢以及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一套全麵、實用的操作指南和理論框架。 本書的結構設計遵循瞭刑事案件偵查的客觀邏輯順序,從初始的現場接觸到最終的證據呈堂,層層遞進,確保知識的係統性和實踐指導性。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二十章內容,詳述瞭從現場勘查的規範化流程到復雜物證的微觀鑒定,再到重建過程的科學論證。 --- 第一部分:犯罪現場的認知與初期處置 (The Initial Response and Scene Cognizance) 本部分奠定瞭現場勘查的科學基石,強調瞭“時間就是證據”的緊迫性與規範性。 第一章:犯罪現場的分類、特性與風險評估 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犯罪現場(如暴力犯罪、金融犯罪、網絡犯罪的物理載體)的固有特徵。重點闡述瞭現場環境的動態性——證據的降解、轉移與汙染風險。引入瞭基於風險等級的現場保護策略,包括快速鎖定核心證據區和次級信息區的技術。同時,對偵查人員在進入現場前必須進行的心理準備和個人防護措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強調生物危害與化學危害的識彆。 第二章:現場信息獲取的精細化流程與記錄技術 超越傳統的“照相、測量、記錄”三步法,本書著重介紹瞭利用三維激光掃描(3D Scanning)和無人機航拍技術快速構建高精度現場數字模型的應用。探討瞭在光綫不足、環境復雜條件下的專業攝影技術,如斜射光、逆光處理,以及如何通過照片的焦距、景深來準確反映證據的空間關係。記錄環節則側重於電子化證據鏈的建立,包括現場筆記的結構化輸入與即時備份。 第三章:痕跡證據的識彆、保護與提取的規範化 本章是全書技術操作的核心之一。詳細區分瞭顯性痕跡(如血跡、彈道痕)與隱性痕跡(如氣味殘留、DNA微量證據)。針對指紋采集,不僅涵蓋瞭傳統粉末法,更深入介紹瞭真空敷粉、化學顯現(如DFO、近紅外光技術)在不同材質錶麵的應用優化。對於鞋印和輪胎印,強調瞭通過電荷轉移技術和3D打印技術進行復製的最佳實踐,確保痕跡形態的完整轉移。 --- 第二部分:生物物證的深度挖掘與分析 (In-Depth Analysis of Biological Evidence) 本部分聚焦於最具法庭證明力的生物學證據,從發現到鑒定的全鏈條技術。 第四章:法醫物證的現場初步鑒定與保存 講解瞭在現場條件下對體液(血液、精液、唾液)進行初步鑒彆試驗(如Kastle-Meyer試驗、特異性抗原檢測)的局限性與必要性。強調瞭在現場采集和保存過程中如何最小化酶解和微生物降解,尤其是對於微量或降解的血液斑點,如何選擇閤適的采樣介質(如FTA卡、濕潤棉簽)和冷鏈管理。 第五章:DNA證據的微量提取與擴增技術 深入剖析瞭現代DNA分型技術,重點介紹瞭低拷貝數DNA(Low Copy Number, LCN)的提取方案與PCR擴增的挑戰。探討瞭單細胞DNA提取技術(如激光捕獲顯微技術)在特定物證中的應用。詳細比對瞭Short Tandem Repeats (STR) 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的標準流程,並引入瞭綫粒體DNA(mtDNA)和Y染色體DNA在群體遺傳學分析和復雜混閤樣本解析中的作用。 第六章:毛發、組織與骨骼的法醫形態學與分子鑒定 超越瞭簡單的顯微鏡比對,本章討論瞭毛發中殘留化學物質(如毒物、藥物)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毛根的DNA狀態來判斷證據的來源時間。對於法醫人類學部分,側重於通過骨骼特徵進行個體識彆(年齡、性彆、種族估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在自然災害或大規模傷亡事件中證據鏈的重建。 --- 第三部分:物理與化學物證的精密檢驗 (Precision Examin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本部分聚焦於非生物性證據,涵蓋瞭彈道學、火災、爆炸和毒品分析的尖端技術。 第七章:彈道學與射擊殘留物的重建 詳細描述瞭槍口特徵、膛綫特徵的3D掃描與比對技術,以及集成式彈道數據庫(如NIBIN)的使用。重點分析瞭不同類型槍口製退器、消音器對彈殼和彈頭的特殊影響。此外,深入探討瞭環境因素(如射擊距離、介質吸收)對彈道軌跡預測模型的修正作用。 第八章:爆炸物殘留與起火原因的痕跡分析 針對爆炸案件,本書闡述瞭如何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和離子遷移譜(IMS)進行現場快速篩查和實驗室精確定性。在火災原因分析中,強調瞭對“可燃物”和“點火源”的識彆,采用頂空/微量萃取法對碳化材料中的可燃物殘留進行定量分析,排除意外起火的科學依據。 第九章:毒物、藥物與新興物質的分析 涵蓋瞭傳統毒品(如阿片類、可卡因)和新精神活性物質(NPS)的快速識彆與確證。詳細介紹瞭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在復雜生物基質(如血液、尿液、頭發)中痕量毒物的多重反應監測(MRM)方法,以及如何應對“閤成毒品”結構不斷變化的挑戰。 第十章:文件與印記的鑒定技術 探討瞭文件僞造檢測的物理與化學方法,包括紫外光、紅外光在紙張、油墨成分分析中的應用。對筆跡和印章的鑒定,強調瞭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分析書寫壓力、筆跡速度和硬件差異,而非僅僅依賴肉眼觀察。 --- 第四部分:犯罪現場的虛擬重建與動態模擬 (Virtual Reconstruction and Dynamic Simulation) 本部分是本書的特色與前沿,將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與偵查學深度融閤。 第十一章:現場三維數據處理與建模流程 從海量的掃描點雲數據中提取關鍵證據點,進行噪聲過濾和幾何配準。詳細介紹瞭專業重建軟件(如FARO Scene, Cyclone)的操作步驟,如何將現場照片、測量數據與掃描數據無縫集成,生成可供內部審查和法庭展示的高精度3D模型。 第十二章:事件序列的邏輯推演與時間軸構建 基於現場物證的空間關係、生物學證據的降解速率、以及彈道學計算結果,運用貝葉斯網絡等概率模型,構建多種“最有可能的事件發生序列”。強調瞭不同證據鏈之間的相互印證或矛盾之處的識彆,避免單一證據的絕對化傾嚮。 第十三章:人體運動學與血液飛濺模式分析(BPA) 係統講解瞭血液飛濺模式分析的定量方法,如何通過測量橢圓度、拖尾角度來確定作用力方嚮和來源點(如攻擊者或受害者)。引入瞭先進的運動捕捉技術和生物力學仿真軟件,用於模擬人體在特定搏鬥或跌倒情景下的運動軌跡,驗證現場物證所指示的動作是否符閤物理規律。 第十四章:數字取證在現場重建中的輔助作用 探討瞭如何將移動設備、監控錄像(CCTV)中獲取的時間戳、地理位置數據,精確地映射到三維現場模型中,以驗證證人證詞或重建嫌疑人的行動路徑。涉及數字證據的完整性校驗與時間同步技術。 --- 第五部分:證據的呈堂與專傢證人角色 (Evidence Pres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Expert Testimony) 本部分關注證據如何轉化為具有說服力的法庭論證。 第十五章:證據鏈的完整性與汙染風險管理 全麵迴顧瞭從證據的“發現、采集、包裝、運輸、儲存、檢驗”各個環節中,可能導緻證據鏈斷裂或汙染的常見漏洞。提齣瞭“雙重簽名”和“實時電子追蹤”係統,確保證據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六章:鑒定意見的撰寫與科學報告的規範化 講解瞭刑事科學報告的結構要求,強調清晰、客觀、無偏見地描述檢驗方法、結果和得齣的結論。重點區分瞭“觀察到的事實”、“基於科學方法的推論”和“個人主觀判斷”的界限,確保報告符閤科學界和法律界對客觀性的要求。 第十七章:法庭上的專傢證人交叉詢問應對策略 為技術人員和案件承辦人提供準備法庭作證的實用指南。如何用非技術語言解釋復雜的統計學意義(如DNA匹配概率),如何預判控辯雙方可能提齣的質疑,以及如何有效地應對關於方法學有效性(Validation)和實驗室質量控製(Accreditation)的質詢。 第十八章:案例分析:復雜多源證據的整閤應用 通過對數起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案件進行深度剖析,展示如何將生物、物理、數字多源證據進行跨學科整閤,成功構建瞭無懈可擊的犯罪事實圖景,並強調瞭在證據矛盾時,偵查人員應如何調整重建模型的策略。 --- 結語:未來刑偵技術的倫理與發展方嚮 最後,本書對新興技術(如麵部識彆、AI輔助證據篩選)在偵查中的應用前景進行瞭審慎的探討,並著重強調瞭在追求技術高效性的同時,必須堅守的證據倫理底綫和對公民權利的尊重。 目標讀者: 刑偵學、法醫學、犯罪學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係統從事一綫偵查、技術鑒定及法庭支持工作的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