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全書:韆年一嘆(軟精裝)

文化苦旅全書:韆年一嘆(軟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鞦雨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9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9356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文化苦旅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全書:韆年一嘆》記錄瞭餘鞦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數萬公裏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跡的經曆。車輪緊貼地麵,一公裏一公裏的碾過去,完全不知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隻是一幕幕驚心動魄真實的故事。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其中兩冊是有關中國的,兩冊是有關世界的,兩冊是有關自己的。此次推齣的是有關世界的,《韆年一嘆》、《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全書》經過餘鞦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幾十篇文章都是一次發錶。

作者簡介

  餘鞦雨,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當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傢破人亡,被迫赴農場勞動。學校復課後又參加過教材編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1983年之後,由於齣版瞭一係列學術著作如《戲劇思想史》、《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論》以及SomeObservationsontheAestheticsofPrimitiveTheatre等,先後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奬、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奬、全國優秀教材一等奬。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獲“突齣貢獻專傢”稱號,當時獲此稱號的全國僅十五名。
  1986年開始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委谘詢策劃顧問,並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後更以親身曆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韆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啓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大的作傢之一。

目錄

自 序希 臘哀希臘荷馬的邁锡尼閑散第一永恒的坐標神殿銘言我一定復活伏羲睡瞭人類還非常無知掛過黑帆的大海埃 及巨大的問號想念秦始皇元氣損耗中國迴送什麼一路槍口碧血黃沙他們老淚縱橫封存的法老人枯萎屬於正常荒原滄海西眺的終點蝕骨的冷海已枯而石未爛以色列、巴勒斯坦所羅門石柱嚮誰爭奪年老的你神的花園每一步都麵對孩子寫三遍和平交纏的聖地警惕玩弄曆史的人尋找底綫我們不哭約 旦幽默的笑意山洞盛宴把傷痕當酒窩文字外的文明告彆妻子人生的最後智慧伊拉剋我的大河如何下腳一屋悲愴奇怪的巴比倫你們的祖先中國有茶嗎河畔烤魚忽閃的眼睛過 關且聽下迴分解伊 朗白鬍子、黑鬍子翻開伊朗史闊氣的近鄰黑袍飄飄再鑿西域荊天棘地絲路旅棧中國人為他打燈一代霸主西風夕陽再闖險境劄黑丹話彆巴基斯坦黑影幢幢赤腳密如森林美的無奈麵對犍陀羅玄奘和法顯遠行的人們國門奇觀“佛祖笑瞭”印 度傑齣的建築狂憂心忡忡甘地遺言成人童話潔淨的起點我拒絕說它美麗菩提樹和洞窟告彆阿育王尼泊爾車輪前的泥人本來就是一夥萬仞銀亮整理一路感受魚尾山屋“盛極必衰”嗎?難道是文明造的孽?中國為何成瞭例外?最後一個話題今天我及時趕到

精彩書摘

  整理一路感受
  魚尾山屋
  從加德滿都嚮西北方嚮走二百公裏山路,就到瞭一個叫博剋拉( Pokhara ) 的地方。早就聽說,很多西方旅行者走到這裏就邁不開步瞭,願意在這麼一個山高路險的小地方長時間住下來。特彆是一些老者,住過一陣之後甚至決定在這裏瞭此殘生。能做齣這樣的決定,是一件瞭不起的事,為此,我不能不停下步來,四處打量。
  不錯,這個地方雖然緊貼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卻沒有一般人想象的凜冽。正是那山,穩穩當當地擋住瞭北方的寒流,留下一個陽光南坡,花樹茂盛。但是,畢竟又依傍著雪山,這裏不可能炎熱。這一來,無盡的冰雪在這裏融化,淙淙琤琤,至浩浩蕩蕩,成瞭南方一切大河的共同起源。
  我們乘坐一種拉纜浮筏,渡過瞭一條清澈的雪水河,住進瞭山腳下一傢叫魚尾山屋 ( Fish Tail Lodge ) 的旅館。
  我呆呆地看著周圍的風景。雄偉,雄偉到瞭無法再雄偉;柔和,又柔和到瞭無法再柔和。它們怎麼就這樣天然地融閤在一起瞭呢?草草地吃過晚餐,再來看。天色已經重瞭,先退去的是柔和,隻剩下側光下暗森森的雄偉。很快,雄偉也退去瞭。立即覺得一股寒氣壓頂而來,便抱肩迴到屋裏。
  屋裏有爐子,我點上火,看著火焰。發現爐邊桌上有蠟燭,我也順手點上。忽然覺得這屋裏不必有電燈,便伸手關瞭。屋子立即迴到古代,暗暗地聽任爐火和燭光一抖一抖,反而覺得溫暖和安全。但是我又拍著自己的頭站起身來,心想這間古代的小屋竟然是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我竟然獨自躲在裏邊沉思和寫作!此情此景,連屈原、李白、蘇東坡知道瞭都會瞠目結舌,我是多麼奢侈。
  到窗口看看,什麼也看不到。迴到桌前坐下,剛想寫幾句便斷然擱筆。我曆來相信,身處至美之地很難為文,今夜又是一個證據。既然窗外黑黑,筆下白白,更兼一路勞頓,我很快睡著瞭。
  清晨醒來,立即起身,推門齣去,我抬頭看到,朝霞下的喜馬拉雅山就在眼前。但是,旭日染紅峰頂的景象,卻被另外一些山峰擋住瞭。我仔細打量,發覺隻要越過前麵的那條雪水河到對岸,就能看到。於是,立即趕到河邊,那裏,已經有早起的拉筏工人在忙碌。
  我上瞭筏子,與工人一起拉繩索,但一拉就縮手瞭。因為繩索已經在河水裏浸泡瞭一夜,很冷。拉筏工人笑瞭,說:“我一個人拉就可以瞭。你真幸運,這山峰被雲霧罩瞭五天,今天纔露臉。”
  看過瞭晶瑩剔透又泛著紅光的雪峰,我又乘筏迴來,返迴旅館的房間。這時我明白瞭,這魚尾山屋,就是我要整理一路感受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尼泊爾博剋拉,夜宿Fish Tail Lodge旅館
  “盛極必衰” 嗎?
  我頭頂的喜馬拉雅山,以極端的地理高度給瞭我一種思維高度。它讓我一再移位,設想著它俯視世界的清冷目光。在它的目光裏,人類的齣現,文明的構成,都是在最近很短時間裏發生的小事。它的記憶,無邊無涯,絕大多數與人類無關。
  有瞭它,我們談論人世間的事,心情就可以放鬆瞭。
  我這次,把中國之外的人類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瞭一遍。這件事,以前沒有人做完過。一路上確實遇到過很多危險,居然全部奇跡般穿越,到今天終於可以說是安全通過瞭。其原因,說土一點,是我們“命大”;說文一點,是此行閤乎“天命”。
  迴想我所看到的那麼多古文明發祥地,沒有例外,都已衰落。在它們麵前,目前世界上那些特彆發達的地區,完全算不上年歲。而它們的年歲,卻成瞭當代文明地圖上的褐瘢。年歲越高,褐瘢越深,麻煩越多。
  對於這種情況,完全不必傷感。一切生命體都會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經有過強勁勃發的生命體,衰老得更加徹底。這正印證瞭中國古代哲學所揭示的盛極必衰、至強至弱的道理,對我來說,並不覺得難以理解。但是,當我從書本來到實地,看到那些反復齣現在曆史書上的熟悉地名與現實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雖然斷殘卻依然雄偉的遺跡與當代荒涼的強烈對照,心中還是驚恐莫名。人類,為什麼曾經那麼偉大卻又會那麼無奈?文明,為什麼曾經那麼輝煌卻又會那麼脆弱?曆史,為什麼曾經那麼精緻卻又會那麼簡單?……麵對這樣的一係列大問題,我們的生命微若草芥。
  我們這次首先抵達的希臘文明遺址,從一開始就展現瞭人類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幾乎到瞭無可企及的高度。巴特農神廟下,我所熟悉的古希臘悲劇、亞裏士多德、維納斯,再加上遠處的奧林匹亞,幾乎把人類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鑄造完滿。能看到這些蹤跡已是萬幸,誰知,我又拜見瞭比這一切更早一韆多年的剋裏特島上的米諾斯王朝和荷馬史詩中的邁锡尼!如果說,古希臘悲劇與中國的老子、孔子同齡,那麼,剋裏特和邁锡尼就與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傳說時代連在一起瞭。不同的是,他們的傳說有瞭那麼完整的實證。
  平心而論,像邁锡尼那樣的山間城堡,我還能想象,而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剋裏特島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適、神奇,處處顯得相當現代。其中,排水係統、衛浴係統的先進和時尚,使人覺得時間停滯瞭,我們可以一步跨入。但是,它們居然已經毀滅瞭幾韆年。毀滅的過程姑且不論,它們至少已經錶明,它們並不是因為“過時”纔毀滅的。既然我們可以一步跨入它們,那麼,毀滅也可以一步跨入我們。
  剋裏特島是古代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它雄辯地證明瞭人類早期的交流水平。至今國際間還有不少學者否定它躋身人類幾個主要古文明的資格,理由就是它沉澱瞭很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元素,算不上一個獨立的原創文明。但在我看來,它在本性上與那兩大文明有極大的區彆,是一種“交流中的原創”。它如果無緣躋身人類主要古文明,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它毀滅得太早又太徹底。等到一韆多年後雅典城邦裏的那些文化盛事,與它已經沒有任何關係。而那些盛事,已進入公元前後,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古文明”瞭。
  剋裏特島上的古文明,毀滅原因至今無法定論,而我則偏嚮於火山爆發一說,我在前麵的日記裏說過理由。無論如何,這是一種高度成熟文明的突然臨危,真不知它的最後狀態是莊嚴、悲壯的,還是慌亂、絕望的。天下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長生不老,卻能在最後的日子裏選擇格調。也許有人說,都已經要滅亡瞭,還要什麼格調?我說,正因為要滅亡瞭,隻剩下瞭格調。
  古文明最堅挺的物質遺跡,莫過於埃及的金字塔瞭。金字塔隱藏著韆韆萬萬個令人費解的奧秘,卻以最通俗、最簡明的造型直逼後代的眼睛。這讓我們領悟,一切簡單都是艱深的;人類古文明,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埃及文明所依賴的,是那條被沙漠包圍的尼羅河。被沙漠包圍,看起來像是壞事,卻使它有瞭遼闊的“絕地屏障”,處境相對比較安全,保障瞭一個個王朝的政治連續性。這與戰火頻頻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就安定得多瞭。但長久的安定也使它越來越保守,並因保守而維持極權。由於極權,它可以集中驚人的力量營造雄偉的建築,卻似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衝突,因此也不必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那種漢謨拉比法典;由於極權,它負責全體臣民的生活,卻不必建立與臣民進行理性溝通的機製,因此也使整個文明不具備足夠的可理解性。當時就很難理解,更不必說後來瞭。在雄偉的極權氣氛中不求理解地生存,必然會帶來一種自足的樂觀,因此,當年尼羅河聽到的笑聲必然要比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約旦河多得多。而在那些河畔,連歌聲都是憂傷的。
  埃及文明中斷瞭,一種雄偉的中斷。中斷的原因還有待於探索,在我看來,主要原因可能是:過於極權的王朝必然會積纍起世襲的官僚集團,而靠著漫長的尼羅河為生的農業經濟又必然使各個地方政權有資本與法老的極權統治對抗;法老“半神半人”的神秘光環又必然使他們缺少處理地方政權對抗的能力,於是,分裂頻頻發生,外族侵略也有機可乘……我從開羅到盧剋索的一路上,沿著尼羅河穿行七個農業省,一直在體會著這種判斷。
  埃及文明湮滅的程度相當徹底。不僅盧剋索太陽神廟廓柱上那些象形文字早已與世隔絕,人們難於從文本中讀解古埃及,而且,更嚴重的是,由於外族入侵後的長久統治,人們從血緣到信仰都已經很少保留古埃及的脈絡。因此,盡管金字塔還會一直矗立下去,但是支撐它的文明基座早就消失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烈日和夜風中,無法尋找。
  這種消失,一定是一件壞事嗎?倒也未必。因為,時間實在太長瞭。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尼泊爾博剋拉,Fish Tail Lodge,此篇寫於下午。
  難道是文明造的孽?
  我們“齣埃及”的路綫與古代以色列先哲的路綫大緻相同,那就是穿越不可思議的西奈沙漠。但是,這種神聖情懷很快就被憂慮和驚恐所取代。中東啊中東,從約旦河兩岸到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再從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地區,麻煩的事情實在太多瞭。
  但是,正是這個地方,擁擠著人類幾個特彆輝煌的古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密密層層的馬蹄,敲擊著古代空曠的地球。它們都曾經以為,普天下的命運就維係在自己手上的繮繩間。果然,它們都對人類作齣瞭極大的貢獻。現在世界上那些後起的文明,不管有多麼得意,不管有多少發明,在宏偉的原創意義上,根本無法與它們相提並論。但是,這次我確確實實看到瞭,這麼一片悠久而榮耀的土地,全然被極端主義的衝突鬧得精疲力盡、遍地狼藉。
  衝突的任何一方都有痛切而鏗鏘的理由,極端主義的吸引力就在於痛切和鏗鏘,這就使任何一方都無法後退。這種群體性的極端情緒再與各自的宗教、曆史、文化一拌和,衝突立即變成瞭不可動搖的信仰。大傢都拒絕理性,拒絕反思,有時看起來似乎齣現瞭理性與反思,其實都隻是鬥爭策略。這樣,每一方都被自己綁上瞭“精神盔甲”,錶麵上強大而勇敢,實質上狹隘而氣悶。更麻煩的是,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之下的人群,是無法照料好生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結果都因生態淪落而失去真正的個體尊嚴。失去個體尊嚴的人群,對自己和彆人的生命價值評判都很低微。恐怖活動、自殺炸彈、綁架威脅,都可以不假思索乃至興高采烈地進行。
  極端主義說到底並沒有“主義”,隻是一種極端的情緒加上極端的行為。因此,在這片曾經非常神聖的土地上,人們在抬起頭來仰望一個個世界級“王者”雄魂的同時,又不得不低下頭來俯視一場場不知所雲的惡鬥,實在不勝唏噓。
  如果要追根溯源,極端主義的産生,也與那些“王者”的跨國遠徵有關。在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徵戰,十分殘酷。因為彼此都在艷羨、嫉妒和畏怯,一旦徵服就必須把對方的文明蹤跡全都蕩滌乾淨。例如,曾一再地齣現過占領耶路撒冷後縱火毀城,然後再挖地三尺來消除記憶的事;齣現過占領巴格達後開閘放水,以底格裏斯河的河水來衝洗文明遺跡的事;甚至還齣現過在占領的土地上撒鹽和荊棘種子,使之韆年荒蕪的事。正是這種文明之間的遠徵和互毀,滅絕和復仇,埋下瞭極端主義的種子。於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帶,成瞭仇恨最集中的地帶。
  難道,這就是“盛極必衰”的契機?
  我由此産生的傷感,無與倫比。因為這等於告訴人們,大傢為之畢生奮鬥的目標,本身極不堅牢,奮鬥的結果很可能完全齣乎意料。
  一路走來,每一塊土地都是有錶情的。希伯來文明虔誠而充滿憂鬱,堅韌而缺少空間。它從一開始就受盡苦難,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處處滲透又處處受掣,永遠處於自衛圖存的緊張之中。希伯來文明充滿智慧,今天的現實生態在中東的各個族群中首屈一指,但這種緊張仍然揮之不去,散落在那麼多人的衣冠間、眼神裏。在耶路撒冷街邊坐下喝咖啡,就能感受到這種緊張彌漫四周。一種文明處於這種狀態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但它的氣象終究不大,或者說,想大也大不瞭。
  按照我的學術標準,阿拉伯文明遠遠算不上人類的“古文明”。但是,它在公元七世紀之後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徵服過好幾個“古文明”,直到今天還保持著巨大的空間體量和嚴整的禮拜儀式,成為當代世界文明中特彆重要的一員。它與其他文明之間的恩怨情仇,從古代到現代都顯得非常嚴峻。它自身的衝突,也十分激烈。我這一路,從埃及開始,能夠完全跳開阿拉伯文明的機會極少,因此對它特彆注意。我發覺這是一種沙漠行旅者的強悍生態,與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本性很不一樣,但最終卻又融閤瞭其他各種文明。它有能力展開宏偉的場麵,投入激烈的戰鬥,建立遼闊的王國,卻一直保持著一種全方位的固守和執著。它與其他文明的長久對峙,一定埋藏著一係列誤會,但這些誤會似乎已經無法全然解除。這是它的悲劇,也是全人類的悲劇。
  伊拉剋的巴格達,曾經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那是一個極盡奢華的所在,統治著非常龐大的國土。其實誰都知道,在這之前二十多個世紀,這裏已經建立過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從巴比倫帝國再往前推,早在五六韆年之前,這兒的蘇美爾人已經創造瞭楔形文字,發展瞭天文學和數學。這一切幾乎都領先於其他文明,因此後來有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其他文明的共同起點。這種想法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他幾個文明各有自己的起點,但這塊土地仍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初開拓地。遺憾的是,高度早熟引來瞭遠遠近近的覬覦,而這個地方又處於四通八達的開闊地帶,入侵太容易瞭。入侵者成瞭主人,主人也逃不齣這個極盛極衰的輪迴。例如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後終於入不敷齣,日漸疲弱,便遭到北部、南部、東部的攻擊……總之,最宏大的文明盛宴引來瞭最密集的徵戰刀兵,這兒由反復拉鋸而成瞭一個永久性的戰場,直到今天。
  我想,世上研究人類文明史的學者,如果有一部分也像我一樣,不滿足於文本鑽研而寄情於現場感悟,那麼,最好能在安全形勢有瞭改善之後,爭取到巴比倫故地走一走。那兒的文物古跡已經沒有多少保存,但是,即便在那些丘壑草澤邊站一站,看著淒艷的夕陽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無言的沙漠,再在底格裏斯河邊想一想 《 一韆零一夜 》 的故事,體會文明榮枯的玄機,也就會有極大的收獲。
  我在那片土地上想得最多的是,反復的徵戰,不管是打彆人,還是自己被彆人打,時間一長,必然會給人們帶來對殘酷的適應,對是非善惡界限的麻木。祖祖輩輩都缺少有關正常生活的記憶,災難時時有可能在身邊發生,自己完全無法掌控命運,根本無從辨彆起因,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因此隻能投嚮宗教極端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參與者其實都放棄瞭思考,隻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把自己的災難轉嫁並擴大為彆人的災難,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取滅絕性的盲目快感。在那個偉大的文明故地,幾乎上上下下都被這種精神陰霾所籠罩。
  在伊朗,古代波斯文明的遺留氣韻讓我大吃一驚。這又以此證明,文本認知和現場認知有天壤之彆,盡管這種現場早就在兩韆五百年前成為廢墟。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四世紀,波斯帝國先後在居魯士、大流士的領導下建立瞭西起愛琴海、東到印度河的超級龐大政權,還曾經與希臘展開過好幾次大戰。它戰勝過很多國傢,最後又被戰爭所滅,滅的時間太早,使它無法成為人類重要的幾大古文明之一。它告訴我們,文明的重要,不僅僅在於空間,還在於時間。
  印度文明無疑是人類幾個最重要的古文明之一,但我對它的感受卻非常淩亂。幸好我緊緊地抓住瞭佛教的纜索,沒有全然迷失。五韆年前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 ( Mohenjo-Daro ),地處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境內,我因深夜路過,未及考察,而且我也知道這與我們一般理解的印度文明關係不大,太早瞭。一般理解的印度文明,恰恰是在摩亨佐?達羅消亡之後由雅裏安人入侵開始的,離現在也有三韆五百多年瞭。印度的曆史是不斷受到外族侵略,又不斷分裂的曆史。在雅裏安人之後,波斯人、希臘人、帕提亞人、西徐亞人、貴霜人、阿拉伯人、濛古人……相繼侵入,其間也齣現過一些不錯的王朝,但總的說來還是分多閤少。印度文明在宗教、天文、數學等方麵對全人類作齣過巨大貢獻,但它的發展曆史實在過於變幻莫測,讓人難於理齣頭緒。其實,它自身的傳承也正處於這樣的狀態,似乎隱隱約約都有一些脈絡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斷、跌碎、混閤、異化,使文明散瞭神。它有過太多的“對手”和“主子”,有過太多的信仰和傳統,有過太多的尊榮和屈辱,有過太多的摺裂和消散,結果,在文明上混沌一片。
  在考察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其他南亞文明的時候,我目睹瞭目前世界上最集中的恐怖主義所在。中東的極端主義已經讓人頭痛,再往東走卻演變成更大規模的恐怖主義。這種恐怖主義與販毒集團和地方武裝互相融閤,顯而易見已經成為文明世界的最大威脅。滋生文明和威脅文明,全都起自於同一片土地,這是不是一種曆時數韆年的報應?如果是,那麼,這種報應實在太使人沮喪,沮喪到甚至對人類失去信心。
  對此,我們除瞭發齣一些微弱的警告,又能做一些什麼呢?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尼泊爾博剋拉, Fish Tai1 Lodge,此篇寫於晚上。
  中國為何成瞭例外?
  我考察瞭那麼多古文明遺址,包括遺址邊上的現實生態,心裏一直在默默地與中華文明對比。
  算起來,中華文明成型的時間,在幾大古文明中不算早,應該是在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成型的一韆多年之後吧,也不比印度文明和剋裏特文明早多少。但是,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隻有中華文明。
  這個曆史事實,以前當然也知道,但是這次把彆人傢的遺址全都看瞭一遍,纔産生全身心震撼。不是為它們震撼,而是為中華文明。
  這種震撼中並不包括自豪,更多的隻是驚訝。那麼漫長的曆史,中斷和湮滅太正常瞭,而既不中斷也不湮滅,卻是異數中的異數,很讓人費解。
  最直接的感性衝撞,是文字。那些斑斑駁駁地爬在種種遺跡上的古文字,除瞭極少數的考古學傢能猜一猜外,整體上與後代已經沒有關係。但是,世上居然有一種文字,本來也該以蒼老的年歲而枯萎瞭,卻至今還能讓億萬民眾輕鬆誦讀。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三人行必有我師”,什麼“溫故而知新”,什麼“君子成人之美”……從詞語到意涵,都毫無障礙地從兩韆多年前直接傳導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沒有地域界限地統一傳導,這難道還不奇怪嗎?
  隨著文字,很多典章製度、思維方式、倫理規範,也大多一脈相承,避免瞭解讀中斷。這與其他古文明一比,就顯得更奇怪瞭。
  為瞭解釋這一係列的奇怪,我一路上都用對比的眼光,尋找著中華文明既不中斷又不湮滅的原因。到今天為止,我的粗淺感受大緻如下——
  首先,在這喜馬拉雅山南麓,我不能不想到中華文化在地理環境上的安全性。除瞭喜馬拉雅山,往北,沿著邊境,還有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又連接著難以穿越的沙漠,而東邊和南邊,則是茫茫大海。這種天然的封閉結構,使中華文明在古代避免瞭與其他幾個大文明的惡戰。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後敗亡的。
  我曾在幾萬裏奔馳間反復思忖:你看在中國商代,埃及已經遠徵瞭西亞;在孔子時代,波斯遠徵瞭巴比倫,又遠徵瞭埃及;即使到瞭屈原的時代,希臘的亞曆山大還在遠徵埃及和巴比倫;而且無論是波斯還是希臘,都已抵達印度……
  總之,在我們這次尋訪的遼闊土地上,幾大文明古國早已打得昏天黑地,來迴穿梭,沒有遺落。說有遺落,隻有中國。
  各大文明之間的徵戰,既是文明的“他殺”,又是文明的“自殺”。這與同一個文明內部的戰爭就完全不同瞭。中國曆來內戰不少,但內戰各方都隻想爭奪文明的主導權,而不會廢除漢字、消滅經典,因此中華文明沒有遭受到根本性的傷害。中華文明也受到過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但它們都算不上世界級的大文明,與中華文明構不成文化意義上的等量級對峙,更不能吞噬中華文明。最後,反倒一一融入瞭中華文明。
  這就牽涉到瞭文明體量的問題。文明的體量,包括地域體量和精神體量兩個方麵。中華文明的精神體量,未必高於其他古代大文明,但一定比周邊少數民族所承載的文明高得多;中華文明的地域體量,如果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加起來,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體量總和還要大很多倍。也正因為這樣,它在相對封閉的情況下沒有陷於枯窘,還經常在域內進行大遷徙、大移民,躲過瞭很多毀滅性的災難。
  不同的環境,造成不同的經曆;不同的經曆,造成不同的性格。多少年的跨國互侵,一次次的集體被逐,無止境的荒漠流浪,必然使相關的人民信奉徵服哲學,推崇死士人格,偏嚮極端主義。相反,中華文明由於沒有被其他大文明徵服的危險,也缺少跨國遠徵的可能,久而久之,也就滿足於固守腳下熱土而不尚遠行的農耕生態。國土裏邊的內戰又總是按照“閤久必分、分久必閤”的循環論指嚮著王道大一統,時間一長也就鑄造瞭一種集體性格,保守達觀、中庸之道、忠孝兩全。中國曆史上也多次齣現過極端主義暴民肆虐的時期,但都不長,更沒有形成完整的宗教極端主義,因此沒有對中華文明造成嚴重灼傷。
  說到宗教極端主義,就遇到瞭宗教問題。這個問題很大,我以後還要認真地作專題考察,但這次一路對比,已經強烈感受到中國在這方麵的特殊性。不錯,中華文明缺少一種宏大而強烈、徹底而排他的超驗精神。這是一種遺憾,尤其對於哲學和藝術更是如此,但對於整體而言,卻未必全是壞事。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保持著一種實用理性,平衡、適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義所裹捲。中國先哲的理論,哪怕是最艱深的老子,也並不神秘。在中國生根的各大宗教,也大多走嚮瞭人間化、生命化。因此,中華文明在多數時間內與平民理性相依相融,很難因神秘而無助,因超驗而失控。
  宗教會讓一個文明在較短時間內走嚮偉大。但是,當宗教走嚮極端主義,又會讓一個文明在較短時間內濛上殺伐的陰雲。中華文明未曾在整體上享用前一種偉大,也未曾在整體上濛上後一種陰雲。它既然失去瞭連接天國的森嚴的宗教精神結構,那麼,也就建立起瞭連接朝廷的森嚴的社會倫理結構。以儒傢理性和法傢權術為主導的有序管理,兩韆年來一以貫之。這中間,又奇跡般地找到瞭一韆餘年不間斷地選拔大量管理人纔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科舉製度。由於科舉考試總是以中華文明的精髓為核心,使得文化傳承因為有無數書生的生命滋養而生生不息。因此,僅僅一個科舉製度,就使社會管理的延續和文化體製的延續齊頭並進。
  至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概括瞭。中華文明能成為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賴仗於地理環境的阻隔,避開瞭古文明之間的互徵互毀;
  二是賴仗於文明的體量,避免瞭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瞭自身枯窘;
  三是賴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係統,避免瞭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
  四是賴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瞭宗教極端主義;
  五是賴仗於科舉製度,既避免瞭社會失序,又避免瞭文化失記。
  上麵這篇歸納性的粗淺感受,是在爐火旁熬夜寫成的。今天白天,從清晨到晚上,我完成瞭一個重要旅程,那就是去藍毗尼( Lumbini ),參拜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險,但幾步一景,美不可言。
  一邊是碧綠的峭壁,一邊是浩蕩的急流,層巒疊嶂全是世界屋脊的餘筆,一撇一捺都氣勢奪人。
  可惜藍毗尼太靠近印度,不讓人喜歡的景象又齣現瞭。要進入佛祖誕生的那個園地非常睏難,真該好好整治一下。
  一百多年前英國考古學傢在這裏挖掘齣一個阿育王柱,上麵刻有“釋迦牟尼佛誕生於此”的字樣。阿育王離釋迦牟尼的時代不遠,應該可信。現在,園地水池邊立有一塊牌子,上麵用尼泊爾文和英文寫著:著名的中國旅行傢玄奘到達這裏後,曾經記述藍毗尼所處的位置,以及見到的阿育王柱和一些禮拜颱、佛塔。
  可見,玄奘又一次成瞭佛教聖地的主要證明人。
  我在相傳佛母沐浴過的水池裏洗瞭手,逐一觀看瞭一個個年代古老的石磚禮拜颱,又攀上一個高坡拜謁瞭紅磚佛柱。然後,離開這個園子,到不遠處新落成的中華寺參觀。中華寺還在施工,很有氣派。邊上,日本人、越南人都在建造寺院。
  至此,我對佛教聖地的追溯性朝拜也就比較係統瞭。
  為瞭拜訪藍毗尼,我們來迴行車六百公裏。因此在路上思考的時間很充裕。夜間所寫的歸納性感受,就是路上思考的結果。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從博剋拉返迴加德滿都,夜宿Everest旅館
  最後一個話題
  今天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天,也是我們在國外的最後一天。
  車隊從加德滿都嚮邊境小鎮樟木進發。
  在車上我想,尼泊爾作為我們國外行程的終點,留給我一個重要話題,一定要在結束前說一說。
  那就是:沒有多少文化積纍的尼泊爾,沒有自己獨立文明的尼泊爾,為什麼能夠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愉快?
  我們不是在進行文化考察嗎?為什麼偏偏鍾愛這個文化濃度不高的地方?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國外行程結束在巴基斯坦的摩亨佐?達羅,或印度的恒河岸邊,將會何等沮喪!
  這個問題,我前幾天已經寫過:難道是文明造的孽?實際上,這是對人類文明的整體責問。而且,也可以說是世紀的責問。
  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尼泊爾,不是來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這裏的自然,無論是喜馬拉雅山還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種人類文明要早得多。沒想到人類苦苦摺騰瞭幾韆年,最喜歡的並不是自己的創造物。
  外來旅行者也喜歡這裏的生活氣氛,喜歡淳真、忠厚、慢節奏,喜歡村落稀疏、房捨土樸、環境潔淨、空氣新鮮、飲水清澈。其實說來說去,這一切也就是更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汙染的自然。
  相比之下,一切古代文明或現代文明的重鎮,除瞭工作需要,人們倒反而不願去瞭。那裏人潮洶湧、文化密集、生活方便,但是,能逃離就逃離,逃離到尼泊爾或類似的地方。
  這裏就齣現瞭一個深刻的悖論。本來,人類是為瞭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嚮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麵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瞭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
  現代派藝術寫盡瞭這種倒轉,人們終於承認,寜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
  如果願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麼它已經靠嚮自然一邊。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嚮以前的對手——自然。
  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以前的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
  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種錶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麯摺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顯而易見,這一切已經構成災難。對這一切災難的總結性反抗,就是迴歸自然。
  我們正在慶幸中華文明延綿韆年而未曾斷絕,但也應看到,正是這個優勢帶來瞭更沉重的纍贅。好事在這裏變成瞭壞事,榮耀在這裏走嚮瞭負麵。
  因此,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卸去種種重負,誠懇而輕鬆地去麵對自然,哪怕這些重負中包含著曆史的榮譽、文明的光澤。
  即使珍珠寶貝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也應該捨得卸下,因為當人力難以承擔的時候它已經是一種非人性的存在。
  與貧睏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和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嚮往的“詩意地居息”。我預計,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比賽,也將在這一點上展開。
  我突然設想,如果我們在世紀門檻前稍稍停步,大聲詢問兩韆多年前的中國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那麼我相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有太大分歧。對於文明堆積過度而傷害自然生態的現象,都會反對。
  孔子會說,我曆來主張有節製的愉悅,與天和諧;墨子會說,我的主張比你更簡單,反對任何無謂的耗費和無用的積纍;荀子則說,人的自私會破壞世界的簡單,因此一定要用嚴厲的懲罰把它扭轉過來……
  微笑不語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似乎早就預見一切,最後終於開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麵前,我們隻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麼?要講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這就是說,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麵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瞭很多靡費,保存瞭生命。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從尼泊爾嚮中國邊境進發
  今天我及時趕到
  從尼泊爾通嚮中國的一條主要口道,是一個峽榖。峽榖林木茂密,崖下河流深深,山壁瀑布湍急。開始坡上還有不少梯田,但越往北走山勢越險,後來隻剩下一種鬼斧神工般的綫條,逗弄著雲天間的光色。這一切分明在預示,前麵應該有大景象。
  果然,遠處有天牆一般的山峰把天際堵嚴瞭,因此也成瞭峽榖的終端。由於距離還遠,煙嵐緲緲,彌漫成一種鉛灰色。
  今天陽光很好,雪山融水加大,山壁瀑布瀉落時無法全部納入涵洞,潺潺地在路麵上流淌。我們幾輛車乾脆停下,取齣洗刷工具,用這冰冷的水把每輛車細細地洗瞭一遍。這就像快到傢瞭,看到炊煙繚繞,趕快下到河灘洗把臉,用冷水平一平心跳。
  我們要迴去的地方已經很近,就在前麵。我現在想的是,我在離彆之後纔讀懂瞭它。
  離彆之後纔懂瞭它——這句話中包含著一份檢討。我們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卻又埋怨它、輕視它、責斥它。它花瞭幾韆年的目光、腳力走齣瞭一條路,我們卻常常嘲笑它為何不走另外一條。它好不容易在滄海橫流之中保住瞭一份傢業、一份名譽、一份尊嚴,我們常常輕率地說保住這些乾什麼。我們嬌寵張狂,一會兒嫌它皺紋太多,一會兒嫌它臉色不好。這次離開它遠遠近近看瞭一圈,終於吃驚,終於慚愧,終於懊惱。
  峽榖下的水聲越來越響,扭頭從車窗看下去,已是萬丈天險。突然,如奇跡一般,峽榖上麵齣現瞭一座橫跨的大橋,橋很長,兩邊的橋頭都有建築。
  似有預感,立即停車,引頸看去,對麵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大門,上麵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鎸刻著一個國傢的名字。
  我站住瞭,我的同伴全都站住瞭,誰也沒有齣聲。隻聽峽榖下的水聲響如雷鳴。
  我們這一代人生得太晚,沒有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為你說話。我們這些人又過於疏懶,沒有及早地去拜訪你的遠親近鄰。我們還常常過於瑣碎,不瞭解粗綫條、大輪廓上你的形象。但畢竟還來得及,新世紀剛剛來臨,今天,我總算已經及時趕到。
  尼泊爾海關正在橋的這端為我們辦齣境手續。我們踮腳望去,看到橋上還站著不少人,一打聽,原來藏族居民在電視上知道瞭我們的行程主動前來歡迎。由幾位中年女性和一位大鬍子的老人帶領著,似乎已經為我們準備瞭哈達和青稞酒。
  這裏的海拔是一韆九百米,過關後進樟木鎮,是兩韆六百米。空氣已經很涼,我在車上換瞭羽絨衣。
  車隊又開動瞭,越過峽榖,穿過人群,慢慢地駛進那座白石大門。
  二○○○年一月一日,尼泊爾至中國的邊城樟木,夜宿樟木賓館
  ……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我辭去院長職務之後,便披瞭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襖,獨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間整整十年,去尋找中華文化的關鍵性遺址。  當時交通還極其不便,這條路走得非常辛苦。總是一個人背著背包步行,好不容易見到一個鄉民就上前問路,卻怎麼也問不清楚。那年月,中國各地民眾剛剛開始要去擺脫數百年貧睏,誰也沒有心思去想,在數百年貧睏背後是否還蘊藏著數韆年魂魄。  終於,我走下來瞭,還寫成瞭《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與廣大讀者一起,梳理瞭中華文化的經絡。  接下來的問題無法迴避:這樣一種悠久的文化,與人類的其他文化相比處於什麼地位?長處在哪裏?短處又在哪裏?  在尋訪中華文化遺址的十年間,我也曾反復想過這些問題,還讀過不少對比性的文獻。但是,我隻相信實地考察,隻相信文化現場,隻相信廢墟遺跡,隻相信親自到達。我已經染上瞭盧梭同樣的毛病:“我隻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我知道這種“隻能”太狹隘瞭,但已經無法擺脫。對於一切未經實地考察所得齣的文化結論,本不應該全然排斥,但我卻很難信任。  因此,我把自己推進到瞭一個尷尬境地:要麼今後隻敢小聲講述中國文化,要麼為瞭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  我知道,後一種可能等於零。即便是人類曆史上那幾個著名的曆險傢,每次行走都有具體的專業目的,考察的範圍也沒有那麼完整。怎麼能夠設想,先由一個中國學者把古文化的荒路全部走遍?  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齣現瞭可能。就在二十世紀臨近結束的時候,天意垂顧中國,香港鳳凰衛視突然立下宏願,要在全球觀眾麵前行走數萬公裏,考察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址,聘請我擔任嘉賓主持。聘請我的理由,就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文化,呈現齣瞭自身的伸展邏輯。  二  這個行程,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例如北非、中東、南亞,而且還必須貼地穿越。對此,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一個集團能作齣安全的保證,包括美國和歐洲的幾個發達國傢在內。所以,多少年瞭,找不到有哪個國傢派齣過什麼采訪組做過類似的事,更不必說采訪組裏還躲著一個年紀不輕的學者。  感謝鳳凰衛視為中國人搶得瞭獨占鰲頭的勇敢。但是,對於一路上會遇到什麼,他們也沒有把握。王紀言颱長壓根兒不相信我能夠走完全程,不斷地設想著我在沙漠邊的哪個國傢病倒瞭,送進當地醫院,立即搶救,再通知我妻子趕去探視等等各種預案。他們還一再詢問,對於這樣一次凶吉未蔔的行程,需要嚮我支付多少報酬。我說,這本是我夢想中的考察計劃,應該由我來支付纔對。  我把打算參加這次數萬公裏曆險的決定,通知瞭妻子。我和妻子,心心相印,對任何重大問題都不必討論,隻須通知。但這次她破例說,讓她仔細想一想。妻子熟知國際政治和世界地圖,這一點與其他錶演藝術傢很不一樣。那一夜,她滿腦子都是戰壕、鐵絲網、地雷、炸彈。終於,她同意瞭,但希望在那些最危險地段,由她陪著我。  臨齣發前,我和妻子一起,去與爸爸、媽媽告彆,卻又不能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不是怕他們阻止,而是怕他們擔心。尤其是爸爸,如果知道我的去嚮,今後的時日,就會每天深埋在國際新聞的字裏行間,齣不來瞭。  就在那天晚上,我年邁的媽媽像是接受瞭上天的暗示,神色詭秘地朝我妻子招招手,說要送給她一個特殊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我剛齣生時穿的第一雙鞋。妻子一下子跳瞭起來,兩手捧起那雙軟軟的小鞋子,低頭問她:“媽媽,你當時有沒有想過,那雙肉團團的小腳,將會走遍全中國,走遍全世界?”  三  整個行程,是一個偉大的課程。  麵對稀世的偉大,我隻能竭力使自己平靜,慢慢品咂。但是,當偉大牽連齣越來越多的凶險,平靜也就漸漸被驚懼所替代。  吉普車貼著地麵一公裏、一公裏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裏會遇到什麼。我是這夥人裏年齡最大的兄長,大傢要從我的眼神裏讀取信心。我朝大傢微微一笑,輕輕點頭,然後,繼續走嚮前方。前方的信息越來越吃緊:這裏,恐怖主義分子在幾分鍾內射殺瞭幾十名外國旅客;那裏,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我這個人,越到最艱難的時刻越會迸發齣最大的勇氣,這大概是兒時在傢鄉虎狼山嶺間獨自夜行練下的“幼功”。此刻我麵對著路邊接連不斷的頹壁殘堡、幢幢黑影,對夥伴們說:“我們不裝備武器,就像不戴頭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撫摸一個個老人身上的纍纍傷痕。”  如此一路潛行,我來不及細看,更來不及細想,隻能每天記一篇日記,通過衛星通訊發送到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紙,讓廣大讀者一起來體會。但在這樣的險路之上,連記日記也非常睏難。很多地方根本無法寫作,我隻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漸漸也寫瞭不少,我一張張地放在一個洗衣袋裏,積成瞭厚厚一包。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險地段時,我把這包日記放在離身體最近的背包裏,又不時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雙手抱著。晚上做夢,一次次都是抱著這個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結果都一樣:雪花般的紙頁在荒山間片片飄落,匪徒們紛紛去搶,搶到瞭拿起來一看,卻完全不認識黑森森的中國字,於是又嚮我追來……  四  這雪花般的紙頁,終於變成瞭眼前的這本書。  從紐約發生“9?11事件”後的第二天開始,我不斷收到海內外很多讀者的來信、來電,肯定這本書較早地指齣瞭目前世界上最恐怖地區的所在,並憂心忡忡地發齣瞭警告。韓國和日本快速地翻譯瞭這本顯然太厚的書,並把這件事說成是“亞洲人自己的發現”。  不久,聯閤國舉辦的世界文明大會邀請我嚮世界各國代錶,講述那再也難以重復的數萬公裏。但是,我在演講的開頭就聲明,我自己最看重的,不是發現瞭那數萬公裏,而是從那數萬公裏重新發現瞭中國文化。  熟悉我文風的讀者,也許會抱怨這本書的寫法過於質樸,完全不講究文采,那就請原諒瞭。執筆的當時完全沒有可能進行潤飾和修改,過後我又對這種特殊的“寫作狀態”分外珍惜,捨不得多加改動。我想,匆促本是為文之忌,但是,如果這種匆促齣自於一種萬裏恐怖中的生命重壓,那就是另一迴事瞭。  現在這個版本與原來的版本有較大不同的地方,是最後部分。那是我走完全程之後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博剋拉一個叫“魚尾山屋”的旅館中,對一路感受的整理。當時在火爐旁、燭光下寫瞭不少,而每天要在各報連載的隻是其中一部分。這次找齣存稿,經過對比,對於已經發錶的文字有所補充和替代。  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彌補瞭每天一邊趕路一邊寫作的匆促。讀者既然陪我走瞭驚心動魄的這一路,那麼,最後也不妨在那個安靜的地方一起坐下來,聽我聊一會兒。世界屋脊下的爐火、燭光,實在太迷人瞭。

用户评价

评分

正版图书,相信京东,靠谱,给力,很不错的,已经买了很多次图书了,赶上活动简直超值,很赞,很给力,好评,下次还会再来的,好评,赞一个

评分

挺好的,一起多买几本书还优惠些。

评分

《千年一叹》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于那些古老文明的直接肉眼观察——也许仅仅是走车观花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也许不如统计数字的客观和全面,但就其揭露一个文明,一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而言,有时也可以更为入木三分。

评分

还没看,赶在活动多囤一些书,京东物流超给力,喜欢在京东买书

评分

好书!孩子点名要买的,活动价太划算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因文明衰落,因人类苦难…

评分

大概五折购入的,种草很久了,希望自己以后少玩手机,多看几本好书,全面提高知识水平。

评分

很喜欢余秋雨的书,终于有时间再读书了,让生活充实一点。包装看着很正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