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人:黃厚江老師解讀《論語》 黃厚江 著 灕江齣版社

論語讀人:黃厚江老師解讀《論語》 黃厚江 著 灕江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厚江 著
圖書標籤:
  • 論語
  • 儒傢經典
  • 黃厚江
  • 文化
  • 教育
  • 國學
  • 解讀
  • 傳統文化
  • 灕江齣版社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2635
商品编码:1082561176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論語讀人:黃厚江老師解讀《論語》》為閱讀《論語》這部經典提供瞭一個獨特視角和全新的解讀方式。它是江蘇名師黃厚江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對《論語》進行的極有見地的詮釋和解讀。他從三個方麵解讀《論語》。一、用常人眼光,從九個不同具體角度解讀孔子,發現聖人的高偉與平實。二、展現瞭孔門弟子十位為傑齣者的風範德行,儒傢弟子典範代錶建樹卓著。三、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展示孔門“七十二賢”中代錶人物的風采氣度。二十一個人物,音容猶在,個性鮮明。

全書選取《論語》經典篇章,準確譯注,閤理描寫;有學術價值,無學究氣味;輕鬆有趣,耐人尋味。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對教師和學生閱讀《論語》有極大幫助的著作。

江蘇名師黃厚江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對《論語》進行瞭極有見地的詮釋和解讀,為閱讀《論語》這部經典提供瞭一個獨特視角和全新的解讀方式。

全書分為三輯。一輯:聖人本心。以常人的眼光,從九個不同具體角度解讀孔子,聖人既不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偉人形象,又具有常人的可親可愛之處。第二輯:十哲風德。盡顯孔門弟子十位為傑齣者的風範德行。第三輯:賢人俊采。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展示孔門“七十二賢”中代錶人物的風采氣度。二十一個人物,音容猶在,個性鮮明。

作者把《論語》讀成傳記,把文化經典讀成故事。全書選取《論語》經典篇章,準確譯注,閤理描寫;既有學術價值,又無學究氣味;既輕鬆有趣,又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黃厚江,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國標本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主要編寫者,國標本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學語文學科專傢委員,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全國中語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蘇州大學碩士生導師,江蘇省蘇州中學校長助理兼總督學。

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對中學語文教學有係統深入的研究,形成瞭係統的語文教學理論和鮮明的教學風格,倡導的“本色語文”和“語文共生教學”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分彆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特等奬和江蘇省首屆教學成果特等奬。

發錶論文數百篇,齣版有專著《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和實踐》、《享受語文課堂》《還課堂語文本色》《語文課堂教學診斷》《黃厚江講語文》等多部。

精彩書評

我在上文學史課時,曾經問學生,為什麼《論語》中的人,話說得很簡易,但孔子師生的形象卻十分鮮明,而後來的《孟子》、《荀子》,話越說越復雜,老師和學生的形象反而越來越暗淡?原因就是,後來的儒傢,隻知道記錄老師的思想和言論,不知道記錄老師的德行。他們好像狗仔隊,隻知道伸話筒錄音,不知道如何深入生活,訪問調查。古往今來讀《論語》者,大多關注其中的“言”,厚江老師的書另闢蹊徑,給我們揭示瞭《論語》的另一麵。人是言行的統一體,讀人纔是對《論語》全麵的閱讀。

德國思想傢卡爾·雅思貝爾斯將大哲學分為四組,一組是思想範式的創造者,包括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四人,因為他們“被證明瞭韆餘年來一直不斷地在發揮著影響”(《大哲學傢》)。如果說孔子給中國的思想創造瞭什麼範式的話,那就是他讓中國人的思想始終關注在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問題上,厚江老師的這本小書,討論的正是這些問題。

——南京大學教授 徐興無

目錄

徐興無 / 序:簡易功夫終久大

一輯 聖人本心

002 / 孔子的率真

011 / 孔子的自信

016 / 孔子的牢騷

023 / 孔子的小聰明

026 / 孔子的難堪

034 / 孔子罵人

043 / 孔子擇婿

049 / 孔子賭氣

054 / 孔子認錯

第二輯 十哲風德

062 / 顔迴——孔門“三好生”

078 / 閔子騫——懂事乖巧的孝子

083 / 伯牛——短命的老實人

087 / 仲弓——“可使南麵”的難得人纔

094 / 冉有——長於治事而疏於禮樂的“小人”

113 / 宰予——不討老師喜歡的人

123 / 子貢——無所不能的牛人

150 / 子路——受老師喜歡的學生

160 / 子遊——聰明乖巧的吳國“留學生”

170 / 子夏——老師“可與言詩”的知音

第三輯 賢人俊采

186 / 子張——書生俠士

198 / 樊須——老實的本分人

210 / 司馬耕——憂傷的孤獨者

215 / 子禽——眼光獨特的“藉讀生”

219 / 曾參——以仁為己任的君子

237 / 原思——自我剋製的孔門管傢

240 / 有子——思想深刻的老師“替身”

250 / 公西赤——謙和低調的“小相”

255 / 林放——知禮的“編外學生”

258 / 孔鯉——難為的聖人之子

264 / 後記

精彩書摘

孔子的自信
孔子一生很不得誌。《史記·孔子世傢》曰: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産,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傢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傢之狗,然哉!然哉!”
大意是:有一次孔子到鄭國去,與弟子走散瞭,孔子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産,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憔悴疲憊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傢之狗。”子貢把這些話一五一十地告訴瞭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錶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瞭。不過說我像條無傢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可見孔子當時的落魄,《論語》寫孔子失誌落魄的章節很多。但不得誌的孔子,卻一直活得很自信,使我心生無限敬意。
他的自信首先是對自己的好學: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大意是,孔子說:“即使是十戶人傢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這麼好學罷瞭。”
我們有專門一篇寫孔子的率真,這一章也可見齣他的坦率直爽。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突齣的,能趕上的人很多,哪怕一個隻有十戶人傢的小村子裏,也有像他這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像他這樣好學的人不多。很顯然,說十戶人傢的小村子裏,就有像他這樣講求忠信的人是襯托手法,是為瞭說明沒有人能像他這樣好學。孔子好學固然不錯,但自己這樣錶揚自己好學,不僅顯得率真可愛,而且顯齣孔子的自信。關於孔子好學,《論語》中亦有多章可見,我們也有專門篇章談論,這些不再多說。
孔子對德的自信就更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大意是,孔子說:“上天把如此的美德賦予瞭我,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史記·孔子世傢》中說: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大意是: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瞭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瞭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瞭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桓魋,是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對這一章,錢穆先生有自己的解讀:
其如予何:猶雲無奈我何。桓魋縱能殺孔子之身,不能奪孔子之德,德由天生,斯不專在我。桓魋之所惡於孔子,惡孔子之德耳。桓魋不自知其無奈此德何。既無奈於此德,又何奈於孔子。弟子欲孔子速行,孔子告之以此,然亦即微服而去,是避害未嘗不深。然避害雖深,其心亦未嘗不閑。此乃孔子知命之學之實見於行事處,學者其深玩之。
按此章乃見聖人之處變,其不憂之仁,不惑之智,與不懼之勇。子貢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蓋實有非言辭所能傳而達,知識所能求而得者。學者當與文王既沒章在陳絕糧章參讀。
李澤厚先生也有自己的解讀:
【記】這章常被後人引為孔子負有某種神秘使命或具有某種神秘“聖性”,自有上天保護,因此不怕。其實這不過一句普通壯膽的話罷瞭。何必如此刻闆解說,把孔子神化?由某種責任感而生的曆史使命感,從而設信有某種客觀法則規律在,即此種“壯膽的話”的由來,用以自勉自勵,即孟子“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氣概也。
錢穆先生從中讀齣“聖人之處變,其不憂之仁,不惑之誌,與不懼之勇”,是很有道理的。李澤厚先生的“神化”之說肯定是有所指,但我們不知道具體背景,然而我們是基本同意他的觀點的。錢穆先生要我們“深玩之”。我不是學者①,本不在錢穆先生的話語對象之內,但還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我以為,需要深思的是,孔子這樣的“大無畏氣概”來自哪裏?李澤厚先生認為是來自“由某種責任感而生的曆史使命感”。我們以為這樣的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是來自一種自信,來自一種天賦予其責任的自信,更是來自自以為代錶瞭正義的自信和信心。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你聽聽這口氣。生命受到威脅,不僅毫不慌亂,而且能說齣這樣一番極度自信的話,讓人看到瞭孔子作為聖人的風度,的確很不容易。我們不能不心生敬畏。孔子的自信有三:一是自信自己是有德之人,用今天的話語,有德似乎可以說是代錶瞭正義。更自信的是自己這樣的德不是好學而來的,而是上天賦予的,當然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有的。這就不是一般的德,而成瞭上天之德。有瞭前兩個自信,第三個自信就水到渠成:小小的桓魋是不能把我怎麼樣的。
孔子認為自己承擔瞭上天賦予的重任,這並不是wei一的錶達,再如下一章: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大意是,孔子被匡地的人所圍睏,他說:“周文王死瞭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瞭;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理解這一章,要瞭解背景。《史記·孔子世傢》中說:
將適陳,過匡,顔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寜武子臣於衛,然後得去。
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為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睏。孔子外齣遊說被圍睏,這不是一次,當然這一次是因為誤會。這一次,孔子更是錶現齣不同一般的自信。錢穆先生的解讀似乎也是如此:
孔子臨危,每發信天知命之言。蓋孔子自信極深,認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於世之道。自謙又甚篤,認為己之得明於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內心誠感其如此,所謂信道篤而自知明,非於危難之際所能僞為。
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孔子實在是一個“自信極深”的老頭。“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這是自信“斯文”就在自己。其次是自信“天之未喪斯文”。其實,也就是自信天不亡我。三是自信匡人對自己無可奈何,“匡人其如予何”。三個自信,有著嚴謹的邏輯。前麵兩個自信是根本,後一個自信全由此而來;前兩個是前提,第三個是結論。這讓我想起老父親。他是生産隊裏揚場(用闆鍁把稻榖、麥子拋到高空,藉助於風把飽滿的稻榖、麥子和乾癟的稻榖、麥子以及草屑分開)和堆草垛的高手。有一次和負責打榖場的乾部鬧瞭矛盾,我們擔心人傢不要他到打榖場乾活(打榖場的活比下地乾活,要輕巧一點)瞭。他一點不愁,嗞嗞抽著煙袋說:“他會來找我的。”那語氣悠然而平靜,卻充滿自信。我估摸孔子說這話時,也差不多如此。如此自信是要膽識的,也是要實力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瞭“天之未喪斯文”,纔敢如此放言。我也看到一些專傢,在某一方麵是一把好手,就以為領導會很在意他,動不動要辭職,結果辭就辭瞭,領導根本就不當一迴事,弄得很不爽。現在還有幾位領導在乎你那幾下子!
說到底,孔子的自信是來自“天”。老天不撐腰,他也自信不起來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