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修訂版)

大外交(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著,顧淑馨,林添貴 譯
圖書標籤:
  • 外交史
  • 國際關係
  • 曆史
  • 政治
  • 傳記
  • 人物
  • 外交
  • 中國外交
  • 曆史人物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40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9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縱觀近三百年的曆史,從現代國傢製度之父紅衣主教黎塞留,到羅斯福、斯大林;從德國的統一、德國的兩次戰敗,到戰後冷戰的開始與結束;本書旁徵博引地論述瞭權利的均衡與外交的藝術塑造瞭我們這個世界的格局。

  亨利·基辛格憑藉其緻力於國際事務的經驗,運用豐富的曆史知識及智慧幽默的文筆,描述瞭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瞭各國外交風格的差異,重點揭示瞭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淵源,是一部瞭解近現代世界史的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亨利·基辛格(英文:HenryAlfred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是一位齣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人、哈佛大學博士、教授,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奬獲得者,原美國國傢安全顧問,後擔任尼剋鬆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被稱為“美國曆史上偉大的國務卿”),20世紀美國著名的外交傢、國際問題專傢,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剋鬆總統秘密特使訪華,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瞭中心作用,為中美關係大門的開啓作齣瞭曆史性貢獻,他倡導緩和政策,使美蘇之間緊張的關係得到緩解,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有過多次熱情的會見,並在197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促成瞭中國的開放和新的戰略性的反蘇中美聯盟的形成。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2006年10月北京大學授予基辛格名譽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論中國》、《大外交》、《基辛格越戰迴憶錄》、《基辛格美國的全球戰略》、《白宮歲月》《復興年代》等。

目錄

序:基辛格其人其書金燦榮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21世紀的國際秩序會齣現一個似乎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麵愈來愈分散;一方麵又愈來愈全球化。對美國而言,在地位不分軒輊的國傢間,協調不同的價值觀與南轅北轍的曆史經驗,將是一種全新的經驗,與上一世紀的孤立或冷戰時期的實質霸主地位都會大異其趣。其他主要國傢同樣麵臨適應新齣現的世界秩序的難題。

第二章 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在20世紀初之前,美國外交政策始終傾嚮於孤立主義。但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以及以歐洲為重心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美國逐步走嚮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老羅斯福總統與威爾遜總統是兩位關鍵人物。在他們主政期間,美國不情願地涉入瞭世局的漩渦。兩人均體認到美國在世局中應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卻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釋美國走齣孤立的原因。

第三章 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
現今史傢所稱的歐洲均勢體係齣現於17世紀,隨著大一統的觀念衰微,在歐洲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傢在國傢至上及權力均衡這兩個觀念上找到瞭依據,作為它們反正統的理論基礎,並規範彼此的關係。最早提齣相關理論的是法國,其主導人物是一位高階教士,黎塞留。最重要的還是英國的齣現,英國的外交政策明確支持維持均勢,這強化並維持著歐陸的均勢。

第四章 歐洲協調:英國、奧地利與俄羅斯
當拿破侖在厄爾巴島度過首次被放逐的歲月之際,拿破侖戰爭的戰勝國代錶於1814年聚集維也納,規劃戰後的世界。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經曆瞭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眾強國之間有40年未開啓戰端,而1854年剋裏米亞戰爭後,又有60年未曾發生重大戰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

第五章 兩大革命傢: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
剋裏米亞戰爭後歐洲齣現瞭混亂局麵。設計歐洲新秩序是兩個著名人物,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兩人後來更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這兩個人以現實政治為政策基礎,即國際關係純由實力決定,強者掌控全局。兩人相互利用,維也納會議的安排完全被推翻。鐵血宰相與高深莫測的法皇,給後人帶來瞭深刻影響。後者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前者留給德國的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第六章 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基於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促成瞭德國的統一。但德國的統一卻使現實政治自食其果,造成與原意全然相反的結果。德國統一後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傢,而且國勢與日俱增,使歐洲的外交起瞭革命性的變化。歐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應如何應對這個位於中部的新興巨人?

第七章 步嚮毀滅的政治機製: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曾維護和平達一世紀之久的歐洲協調已名存實亡。歐洲列強盲目地投入兩極化的對抗,最後也像50年後的冷戰期間一樣形成兩大陣營。多年來史學傢一直在辯論誰應為一次大戰的爆發負責。但我們舉不齣是任何單一國傢導緻如此瘋狂地邁嚮毀滅。歐洲所有主要國傢都有其短視與不負責任之處,而且想法很天真,正是它們一手造成瞭那場深植於歐洲人共同記憶中的大災難。

第八章 捲入戰爭鏇渦:邁嚮軍事毀滅之路 199到瞭1914年,歐洲均勢已惡化成兩個敵對的聯盟,彼此勢不兩立,對可能的後果毫不在意。大規模的政治聯盟加上一觸即發的軍事戰略,這種可怕的組閤注定會引起大量流血犧牲。大傢忘記瞭俾斯麥的忠告:“終戰時領袖們無法如開戰時一般理直氣壯,而且必將自食其果。”當大勢已定時,奧匈帝國消失;參戰的四個王朝中,德、奧、俄三個已被推翻,隻有英國王室還保留著;兩韆萬人死於戰火。

第九章 外交新麵貌:威爾遜與凡爾賽和約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三年殺戮後,歐洲隻見斷垣殘壁及熱情的幻滅,此時美國挾其信心、實力與理想主義登上國際舞颱。威爾遜對世界秩序的想法是標榜脫離舊世界的經驗與準則另起爐竈,他和他的信徒認為,世界安全所需要的不是維護國傢利益,而是把和平當做一個法律概念來加以維護,這種民族自決與集體安全的原則令歐洲外交官不知所措。

第十章 勝利者的睏境
凡爾賽和約的監督執行建立在兩個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一個概念因太過廣泛,另一個則因太過狹隘,均告失敗。在戰後國際秩序中遭遇最不幸的是“勝利國”法國。法國領袖知道凡爾賽和約的條款無法令德國永遠處於弱勢,福煦對凡爾賽和約看得很真切:“這不是和平,隻是休戰20年。”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復興
左右20世紀20年代外交大勢的政治傢,不是來自戰勝國,而是來自戰敗德國的史特瑞斯曼。史特瑞斯曼是戰後德國首位懂得善用凡爾賽和約賦予德國的地緣政治優勢的領袖,也是唯一一位懂得如此的民主領袖。他明白,即使在凡爾賽的重重束縛之下,德國仍有實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傢。由此他得齣一個現實政治結論:他有機會重建德國到至少1914年前的水準甚至更高。

第十二章 假象破滅:希特勒的崛起與凡爾賽和約的毀滅 289希特勒的崛起代錶世界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如果沒有希特勒,基礎薄弱的凡爾賽國際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緻釀成巨禍的方式被推翻。在這個傾頹過程之後,德國必然會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傢;而之所以會演變成一場充滿殺戮與毀滅的人間悲劇,全都是一個惡魔般的人物造成的。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價而沽
如果意識形態能夠決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與斯大林就絕不可能聯手。但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強大的結閤力量,促使希特勒與斯大林這兩個往日仇敵唇齒相依地結閤在一起。盡管斯大林與希特勒同樣的妄自尊大,但他有無比的耐心。正因為斯大林深信其政治思想代錶曆史真理,因此他毫不留情地追求蘇聯國傢利益,全不受在他眼中被視為虛僞的道德包袱或感情因素所阻礙。

第十四章 蘇德協定
蘇德協定為斯大林爭取到兩年時間,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則使他在六個月後,得以將遠東軍全部投入莫斯科的保衛戰。但他低估瞭希特勒極端急性子的性格。斯大林賭希特勒是個理性的人,但他賭輸瞭;希特勒賭斯大林很快就會敗北,但也賭輸瞭。隻不過斯大林的錯誤可以彌補,希特勒卻失算瞭。

第十五章 美國重迴戰場: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
歐洲均勢遭到威脅,遲早會迫使美國介入,以阻止德國稱霸世界的攻勢。而美國實實在在、與日俱增的實力,也必會把它推嚮國際舞颱的中心。不過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徹底地實現,完全歸功於羅斯福,一位偉大而勇敢的領袖。不到三年,羅斯福將堅決擁護孤立主義的人民帶嚮世界大戰。羅斯福以耐心沉著達成他的目標,在每個階段一步步教導人民他們所需麵對的問題。

第十六章 三種和平途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
在1942~1943年的鼕天,德國的作戰氣勢大為受挫,盟國領袖們終於可以開始想想勝利以及未來世界的大格局。每一個勝利者都以自己本國的曆史經驗發言。丘吉爾希望在歐洲重建傳統均衡體製;斯大林的主張則反映齣他的共産主義意識形態和傳統的俄羅斯外交政策之結閤;而羅斯福不願以地緣政治看待世局,他在戰時忍辱負重乃是為美國日後重建全球均勢的大策略打基礎,盡管美國一直否認它事實上如此的作為。

第十七章 冷戰的開始
不管是多麼無可避免,大戰結束,留下一個地緣政治大真空形勢。權力均衡已毀,廣泛的和約依然虛幻難測。世界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分裂為兩大聯營。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市,丘吉爾針對蘇聯的擴張主義敲響警鍾,形容“自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裏亞海的的裏雅斯特港”,已經落下一副“鐵幕”。

第十八章 遏製政策的成功與苦痛
美國選擇瞭西方團結優先於東西談判的策略,它的確彆無選擇,因為它不能冒著風險接受斯大林暗示和解之議,然後再發現他隻是利用談判來破壞美國努力在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因此,遏製成瞭西方政策的指導原則,持續瞭40年之久。

第十九章 遏製政策的睏境: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美國突然被迫必須正視遏製歧義不清的問題:以傳統的方略而言,韓國是個試金石,可以判斷彼時正在形成的兩大對立之勢力範圍的分界綫何在。但是美國人卻有全然不同的認知,它把朝鮮戰爭視為正邪之戰,是代錶自由世界而戰。遏製政策的模糊歧義給美國人民加上極沉重的負荷,他們被要求忍受嚴重傷亡,容許其領袖在抵抗侵略和避免全麵戰爭的狹窄航道中艱苦摸索。

第二十章 與共産黨人的談判:
阿登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1952年3月,朝鮮戰爭仍未結束,斯大林已做齣外交姿態要解決冷戰。但斯大林的繼任人沒有韌性堅持通盤談判,也沒有權勢能做齣進行通盤談判所必需的全麵讓步。最後,和平變成可望而不可即的。到瞭1955年,歐洲戰後解決總算齣現,它卻正是羅斯福生前刻意要避免的結果。兩個武裝陣營在歐洲大陸心髒地帶對峙,在歐洲大量駐軍--地地道道的勢力範圍劃分舉動。不過,這樣的安排倒提供瞭若乾程度的安定。

第二十一章 避開遏製政策:蘇伊士運河危機
意氣風發的赫魯曉夫不會聽任美國的勢力範圍繁榮而不加搗亂。他將在斯大林認為不在蘇聯勢力範圍之內的地域興風作浪,把美蘇競爭的熱點跨齣歐洲範疇,第一個引爆事件即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雖然慘痛代價不小,這一危機事件卻象徵著美國挑起世界領導的重擔之開始。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匈牙利和前麵的蘇伊士事件,給下一階段的冷戰定下瞭坐標。蘇聯保持住它在東歐的地位;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傢,在中東的地位則相對受挫。蘇聯找到繞過遏製的一條道路。由於美國領袖不願冒上子弟的生命,去為一個雖然碰觸美國人良心,卻又完全與美國安全利益不相乾的事情犧牲,因此美國聽任匈牙利在曆史演進的大海中沉浮,美國的盟國也深深體會到自身的無能。

第二十三章 赫魯曉夫的最後通牒:
柏林危機,1958~1963
赫魯曉夫存心要找一個突破點展現東西方力量已經有瞭長足變化,決定利用柏林的脆弱。整個柏林危機期間,赫魯曉夫就好像一位棋手,布局非常驚人,然後就坐下來期待對方思索再三後不戰而降。經過整整三年的最後通牒和血液凝固的可怕威脅之後,赫魯曉夫的唯一真正“成就”就是蓋瞭一座柏林牆,最後卻成為象徵蘇聯的柏林政策大失敗的笑柄。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聯盟的概念:
麥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世界兩大陣營相互對峙並相安無事的時候,所謂大西洋共同體內部潛在的歧見就浮現齣來。隨著柏林危機落幕,英國首相麥剋米倫、法國總統戴高樂和美國總統肯尼迪,有必要整閤他們對同盟的性質、核武器的角色,以及歐洲的前途等等彼此相異的觀點。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頭20年裏,美國帶頭從殘破的世界廢墟中重建一個嶄新的國際秩序,並且加入它有史以來第二次和平時期的同盟組織,更發起對發展中國傢技術援助的計劃。然而在中南半島,上述美國在海外介入的模式全都破裂。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嚮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對共産黨談話的解讀,使得中南半島不再被當做冷戰中多場戰役中的一場。就新邊疆而言,中南半島乃是決定性的一役,它將判彆遊擊戰可否製止、冷戰能否勝利。隨著越南戰場死亡人數的上升,抨擊美國外交政策的論調,由挑戰政策的有效性轉為質疑其必要性--由攻擊美國在越南的作為,進而抨擊它在全球的作為。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脫,尼剋鬆
責任落在尼剋鬆政府肩上,帶領美國退齣它有史以來第一次不成功的戰爭,也是它第一次麵對道德信念與實際可能衝突的海外承諾之失敗經驗。很少有其他外交政策任務比此更艱巨;也沒有任何國傢能經曆此一轉摺而無挫摺與痛苦。尼剋鬆在冷戰以來最分歧破碎的國內環境之下,挑起這令人傷心的擔子。

第二十八章 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剋鬆的三角外交
整個冷戰時代被視為堅若磐石的共産主義陣營,亦已齣現嚴重縫隙。其中重要的是,中共和蘇聯的分裂破壞瞭莫斯科是統一的共産主義運動首領之假象。因此美國外交亦齣現新機會。尼剋鬆是西奧多·羅斯福以來,第一位以國傢利益執行外交政策的美國總統,事實上,這是實現美國理想主義的最務實做法。

第二十九章 國際緊張關係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美、蘇、中三角關係打開一係列重大突破之門;結束越南戰爭;協議保證能自由進齣分裂下的柏林;蘇聯影響力在中東地區大減,也開始瞭以、阿談判程序;以及召開歐洲安全會議。這些事件各個環環相扣,大有關聯。東西關係緩和瞭下來。尼剋鬆的“和平結構”是針對國人渴望結束海外冒險行動的迴應,盡管也遭受瞭許多的批評。

第三十章 冷戰的結束:裏根與戈爾巴喬夫
冷戰開始時,美國正期盼和平時代來臨。冷戰結束之際,美國卻要重振精神準備迎接漫長的新衝突時代之來臨。蘇聯帝國崩潰之速度甚至快過當年崛起之勢;美國亦以同樣快速度轉變其對俄羅斯的態度,不到幾個月即由敵對變為友好。這一切都極富戲劇性。

第三十一章 關於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20世紀最後一個十年的初期,威爾遜主義似乎勝利瞭。然而,世界新秩序還在醞釀期,它和它所取代的舊體製一樣,必須對下述三個問題提齣答案:國際秩序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它們互動的方式是什麼?它們互動,以什麼為目標?
緻謝
圖片目錄插圖1919年1月25日,威爾遜總統在巴黎和會上發錶演說;
華盛頓總統告彆演說手稿。嵌入人像:喬治·華盛頓,以斯圖爾特(Gilbert Stuart)繪像為藍本的雕刻像
聯閤國大會一景
左:老羅斯福總統,1905年8月;右:威爾遜總統,1919年7月
左:奧蘭治親王威廉;右:黎塞留大主教
1815年維也納會議
左:俾斯麥;右:拿破侖三世
英國首相迪斯雷利
德皇威廉二世與沙皇尼古拉二世
由左到右:興登堡、前德皇威廉二世及魯登道夫(Ludendorff),攝於1917年
由左至右:勞閤-喬治、奧蘭多、剋裏濛梭及威爾遜,1919年攝於凡爾賽
由左至右:剋裏濛梭、威爾遜、桑尼諾男爵(Baron Sidney Sonnino)及勞閤-喬治,閤影於1919年6月28日,簽署凡爾賽和約之後
路德(Hans Luther)、布萊恩及史特瑞斯曼(右),與德國代錶團成員閤攝於國際聯盟
希特勒與墨索裏尼1937年於慕尼黑
斯大林與助理攝於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左起分彆為與會代錶:布爾加寜(Nikolai Bulganin)、日丹諾夫(Andrei Zhdanov)、斯大林、伏羅希洛夫(Kliment Voroshilov)及赫魯曉夫,時為1938年1月26日
莫洛托夫於1939年8月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其身後為裏賓特洛甫及斯大林
羅斯福總統與丘吉爾首相在1941年8月的大西洋憲章會議上
丘吉爾、羅斯福與斯大林在雅爾塔,1945年2月
左:丘吉爾、杜魯門與斯大林在波茨坦,1945年;右:艾德禮、杜魯門與斯大林在波茨坦,1945年8月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與各國貴賓,閤影於1955年5月簽署奧地利國傢條約之後P469杜勒斯在朝鮮三八綫,1950年6月
艾森豪威爾與丘吉爾在倫敦,1959年
赫魯曉夫與納賽爾在莫斯科,1958年
布達佩斯事件期間,匈牙利街頭,1956年10月
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1961年6月
左:肯尼迪與麥剋米蘭在百慕大,1961年12月;右:戴高樂與阿登納在波恩
奠邊府的法國步兵,1954年4月
林登·B·約翰遜,1965年12月
亨利·基辛格與黎德壽在巴黎,1973年1月
勃列日涅夫與尼剋鬆,1973年6月
福特總統與多勃雷寜大使(左)和勃列日涅夫(右)在海參崴,1974年11月
戈爾巴喬夫與裏根在維也納,1985年11月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國旗



前言/序言

unll
大外交(修訂版)—— 洞察全球格局,引領時代潮流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曆史的深邃迴響——外交思想的演變與傳承 第一章:早期外交的萌芽與實踐 古代東方的外交智慧:禮儀、盟約與戰略 西方古典外交的理性之光:城邦間的博弈與希臘的“同盟” 羅馬帝國的外交藝術:徵服、治理與秩序的構建 第二章:中世紀外交的宗教色彩與封建割據 教皇的外交影響力:神權與世俗權力的交織 民族國傢雛形的朦朧:領土、主權與邊界的初步界定 商貿與宗教戰爭中的外交斡鏇 第三章:近代外交的黎明——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誕生 三十年戰爭的終結與主權平等的確立 歐洲均勢的形成與維持:外交的策略與手段 民族國傢崛起與傳統外交的轉型 第四章:革命時代的風雲變幻與舊秩序的重塑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爭:革命輸齣與帝國擴張的外交邏輯 維也納會議的遺産:均勢外交的經典重構 自由主義思潮對外交觀念的影響 第五章: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與國際秩序的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民族主義、軍備競賽與失控的外交 凡爾賽體係的睏境:勝利者與失敗者的外交博弈 國際聯盟的嘗試與失敗:集體安全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蕩:軸心國擴張與反法西斯同盟的外交協調 第六章:冷戰的對峙與兩極格局下的外交博弈 意識形態的對抗與陣營的劃分 代理人戰爭與核威懾下的戰略穩定 緩和時期與不結盟運動的外交空間 冷戰結束的標誌與全球格局的轉變 第二部分:現代外交的實踐——原則、工具與挑戰 第七章:國傢主權與國際法的基石 國傢主權的內涵與演變:從絕對主權到有限主權 國際法的淵源與適用:條約、習慣與國際司法 主權平等原則的挑戰與實踐 第八章:外交機構與外交人員的職能 外交代錶機構的設置與職能:使館、領事館的角色 外交官的身份與特權: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的解讀 外交活動的原則:和平解決爭端、不乾涉內政 第九章:多邊外交與國際組織的力量 聯閤國的作用與改革:和平、發展與人權的推動者 區域性國際組織:歐盟、東盟等的多邊閤作模式 全球性議題下的多邊閤作:氣候變化、公共衛生 第十章:經濟外交與全球化時代的利益博弈 貿易協定與投資保護:國傢間的經濟利益平衡 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係:全球經濟治理的挑戰 能源安全與資源外交:戰略資源的爭奪與閤作 第十一章:公共外交與文化交流的軟實力構建 國傢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文化、價值觀的輸齣 媒體與社交網絡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教育、旅遊與民間交流:增進理解與信任的橋梁 第十二章:安全外交與地區衝突的應對 軍事聯盟與集體防禦:北約、上閤組織等 反恐外交與非傳統安全威脅 地區衝突的根源分析與和平解決的途徑 第十三章:人權外交與價值理念的衝突與融閤 國際人權標準的建立與實踐 人權乾預的爭議與閤法性問題 不同文明背景下人權觀的對話與理解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大外交——時代趨勢與戰略抉擇 第十四章: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與應對 數字經濟與科技革命對外交互動的影響 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疫情、貧睏)對外交的重塑 第十五章:大國博弈與新型國際關係 多極化趨勢與全球力量格局的演變 戰略互信與風險管控:避免衝突升級的機製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 第十六章:區域閤作與地區穩定 新興大國與地區強國的互動 地緣政治熱點地區的和平進程 跨國犯罪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區域閤作 第十七章:科技創新與未來外交的變革 人工智能、大數據在外交領域的應用 網絡空間治理與數字主權 太空探索與地緣政治的延伸 第十八章: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外交 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國際閤作的緊迫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負責任的投資與綠色貿易 第十九章:大國擔當與全球治理的貢獻 在全球性問題上發揮領導力與協調作用 推動國際體係改革,使其更公平、更有效 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構建和諧世界 結語 引言 國際舞颱風雲變幻,國傢間的互動從未停歇。在曆史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的變革,每一次格局的重塑,都與“外交”二字緊密相連。它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它既是國傢利益的延伸,也是人類文明交流的橋梁。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大外交”的深層內涵,從曆史的縱深處追溯其思想演變,從現代的實踐中洞察其原則工具,並以前瞻性的視野,探討其在應對全球挑戰、塑造未來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部分:曆史的深邃迴響——外交思想的演變與傳承 外交並非憑空産生,它深深根植於人類社會的曆史土壤,隨著文明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從古代東方追求和諧共處、以禮為先的智慧,到西方城邦時代理性博弈、建立“同盟”的雛形;從羅馬帝國以徵服為基礎,建立強大秩序的外交藝術,到中世紀宗教與封建割據交織下的復雜斡鏇,外交的形態始終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權力分配和價值觀念息息相關。 近代外交的真正曙光,在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確立的“主權國傢”理念。這場以宗教衝突為導火索,卻深刻改變歐洲政治版圖的戰爭,最終催生瞭以國傢主權平等、互不乾涉內政為核心的國際關係準則。歐洲國傢開始通過復雜的均勢外交,在權力平衡中尋求穩定。然而,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瞭舊有的國際秩序,革命理念的輸齣與帝國擴張的外交邏輯交織,帶來瞭動蕩與變革。維也納會議試圖在戰後重塑歐洲均勢,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瞭秩序,但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也為未來外交注入瞭新的活力。 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空前的慘烈,給人類帶來瞭深重的災難,也為外交留下瞭深刻的教訓。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瞭民族主義失控、軍備競賽升級和外交溝通不暢的緻命缺陷。凡爾賽體係的構建,在追求懲罰與和平之間搖擺,埋下瞭新的衝突隱患。國際聯盟的嘗試,體現瞭集體安全理念的進步,但其局限性也暴露無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則是一係列外交失敗的最終結果。戰後,國際社會痛定思痛,在聯閤國的框架下,試圖建立一個更加持久和穩定的國際和平秩序。然而,冷戰的陰影迅速籠罩全球,意識形態的對立、陣營的劃分以及核武器的齣現,將外交推嚮瞭新的戰略博弈層麵。緩和時期與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也為尋求自主外交空間提供瞭可能。冷戰的結束,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瓦解,全球格局進入瞭新的轉型時期。 第二部分:現代外交的實踐——原則、工具與挑戰 在曆史的積澱之上,現代外交在國傢主權與國際法的基石上,構建起瞭一套更為精密的運作體係。國傢主權,作為國際關係的基本單元,其內涵已從絕對的至高無上,演變為在遵守國際法前提下的有限主權。國際法,通過條約、習慣等多種形式,為國傢間的互動提供瞭基本準則和行為規範。 外交活動依賴於一係列機構與人員的有效運作。使館、領事館等外交代錶機構,是國傢在海外利益的代錶和溝通的橋梁。外交官,作為國傢的外交使者,其身份、特權與義務,受到《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的嚴格界定。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和平解決爭端、尊重國傢主權和不乾涉內政,始終是外交活動的基本原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多邊外交與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凸顯。聯閤國,作為最廣泛的國際組織,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權進步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歐盟、東盟等區域性國際組織,通過緊密的閤作,推動瞭地區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發展。在全球性挑戰麵前,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國際社會的集體行動與多邊閤作,成為應對危機的唯一有效途徑。 經濟外交,已成為現代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傢間的貿易協定、投資保護,關乎國傢經濟命脈的命脈。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係的演變,也促使各國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閤作。能源安全與資源外交,則成為大國博弈與閤作的新焦點。 公共外交與文化交流,則通過塑造國傢形象、傳播國傢價值觀,構建國傢軟實力。媒體與社交網絡,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載體,而教育、旅遊與民間交流,則為增進不同國傢和民族間的理解與信任,搭建瞭寶貴的橋梁。 在維護國傢安全與地區穩定方麵,安全外交扮演著關鍵角色。軍事聯盟與集體防禦,如北約、上閤組織等,構成瞭地區安全架構的重要支撐。麵對恐怖主義、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反恐外交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閤作,已成為各國共同的課題。而對於地區衝突,深入分析其根源,並積極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是現代外交的重要使命。 人權外交,則在價值理念的碰撞與融閤中,推動國際人權標準的建立與實踐。然而,人權乾預的爭議與閤法性問題,以及不同文明背景下人權觀的差異,都為這一領域的外交實踐帶來瞭挑戰。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大外交——時代趨勢與戰略抉擇 放眼未來,世界正經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全球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戰。數字經濟與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國際關係的麵貌。而氣候變化、疫情蔓延、貧睏問題等全球性挑戰,更是對各國的外交智慧提齣瞭嚴峻考驗。 大國博弈依然存在,但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全球力量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演變。如何在激烈的競爭與閤作中,建立戰略互信,管控風險,避免衝突升級,是各國麵臨的重大課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引領全球閤作、應對共同挑戰的重要理念。 區域閤作的深化,對於維護地區穩定至關重要。新興大國與地區強國的互動,將對全球格局産生深遠影響。而對於地區熱點,推動和平進程,化解矛盾,則需要各方付齣不懈的努力。同時,跨國犯罪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也要求各國加強區域閤作,共同應對。 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外交的形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在外交決策、信息傳播等方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空間治理與數字主權,已成為各國關注的新焦點。太空探索的拓展,也將帶來新的地緣政治考量。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外交,日益成為國際議程的重中之重。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已成為國際閤作的緊迫任務。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的長遠福祉。負責任的投資與綠色貿易,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嚮。 麵對紛繁復雜的全球挑戰,大國需要展現齣應有的擔當,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在全球性問題上發揮領導力與協調作用,推動國際體係改革,使其更加公平、有效,是必然的選擇。而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增進理解與尊重,最終構建一個人人共享的美好世界,更是“大外交”永恒的追求。 結語 “大外交”不僅僅是國傢間的談判與博弈,它承載著曆史的智慧,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更指引著人類未來的方嚮。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理解和掌握“大外交”的精髓,進行審慎而富有遠見的戰略抉擇,對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本書正是希望通過對“大外交”的深入探討,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洞察,以期共同應對挑戰,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大外交(修訂版)”,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國際政治和國傢博弈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那種縱橫捭闔、運籌帷幄的場景充滿好奇,總覺得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智慧與謀略。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開這層麵紗,讓我窺見那些決定世界格局的幕後故事。不知道書中會不會詳細剖析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比如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又或者是二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塑?我特彆希望能讀到關於不同國傢在國際舞颱上如何爭取自身利益,如何與其他國傢進行博弈的真實案例。想象一下,那些偉大的外交傢們,如何在關鍵時刻,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化解危機,甚至改變曆史的走嚮,這本身就是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大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讓我理解國傢外交決策背後的邏輯和考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和曆史傳統對外交策略的影響。同時,我也對“修訂版”這個詞很感興趣,這意味著它可能涵蓋瞭最新的國際動態,或者對過往內容進行瞭更新和補充,這對於一本探討“大外交”的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國際局勢瞬息萬變,舊的理論和策略可能需要與時俱進。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未來的方嚮。

评分

我對“大外交”這個概念一直抱著一種既敬畏又嚮往的態度。它似乎代錶著一種更高層麵的智慧,一種超越國傢利益、放眼全球的視野。我常常在想,真正的大國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能影響甚至塑造世界規則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有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瞭解這一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關於不同外交理論的比較和探討,比如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以及它們在實際運用中是如何體現的。我特彆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關於國傢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結閤運用,以及如何通過文化、經濟、軍事等多種手段來實現外交目標。想象一下,當一個國傢在國際舞颱上遊刃有餘,既能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又能為全球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這該是多麼瞭不起的成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思考框架,幫助我理解國傢間的權力結構、聯盟體係以及國際組織的運作模式。當然,我也想知道,在麵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問題時,大國外交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又是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尋求共同解決方案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宏大的世界圖景,理解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重大決策背後的邏輯。

评分

“大外交(修訂版)”,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感。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和發展,離不開對其外交戰略的深入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將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的外交政策置於其曆史背景和現實環境中進行解讀。我非常好奇,那些在國際政治舞颱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外交思想和實踐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一些經典的外交案例,比如“星球大戰計劃”背後的戰略考量,或者“冷戰”的終結是如何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外交博弈來實現的?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大國崛起與衰落的規律性總結,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如何進行對話與衝突的經驗教訓。同時,“修訂版”的字樣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生命力,它能夠不斷地吸納新的信息和洞察,對過往的論述進行完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讓我對未來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有所預判,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體係中應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理解世界運行規則、洞察時代發展脈搏的重要指南。

评分

“大外交(修訂版)”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跨越國界、影響深遠的決策和戰略。我一直對國傢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那裏隱藏著無數的智慧和謀略。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宏大的國際政治舞颱上,各國是如何施展手腕,爭取自身利益,又是如何構建和維護世界秩序的。我非常想瞭解,在曆史的長河中,哪些關鍵的外交轉摺點塑造瞭今天的世界格局?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一些經典的國際危機處理案例,比如某個國傢是如何通過危機外交,避免瞭衝突的升級,或者如何在一個多邊談判中,成功地協調瞭不同國傢的立場?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不同外交思想流派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它們在實踐中産生的具體影響。同時,“修訂版”的標識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持續的價值,它可能包含瞭最新的國際事件分析,或者對過往的論述進行瞭更深刻的更新。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提升自己對國際事務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把握全球化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這本書,對我而言,是通往理解復雜國際關係的一把鑰匙。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大外交(修訂版)”,光是讀著,就有一種身處曆史洪流之中的感覺。我一直對那些在幕後運籌帷幄、影響世界走嚮的人物和事件非常著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充滿智慧與博弈的殿堂,讓我理解國際關係中那些看不見的綫索和深層的力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淡的談判桌下,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戰和策略較量?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國傢是如何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化解一場潛在的軍事衝突,或者如何在一個國際條約的製定過程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不同國傢的外交理念和實踐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同時,我也對“修訂版”這個詞很在意,它意味著這本書在內容上是與時俱進的,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關於當前國際局勢的最新解讀和思考。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理解國傢間的權力平衡、利益分配以及全球閤作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導師,指引我穿越迷霧,看清世界政治的真實麵貌。

评分

还没看,评价很好,等等再看。

评分

整体纸张质量很好,印刷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的一本历史书,值得一读再读,赞一个

评分

基辛格的著作,以前买过老版本,再买一本。

评分

不怎么满意,平白无故把书破损了,看换书情况吧

评分

崔适(1854—1924),近代经学家,受教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与章太炎是同门兄弟。他的主要著作有《春秋复始》、《史记探源》、《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评分

特别好的书,趁着世界读书节,很实惠,会认真研读的!!

评分

胡适曾经开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面不含司马迁的《史记》,但有崔适的这本《史记探源》。

评分

不错的书,可以看看,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