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要把你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每對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漸提高,現在的傢長朋友給孩子報瞭一個又一個的興趣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在彆人後麵,英語、影視錶演、鋼琴、演講,舞蹈,遊泳等等。孩子忙,傢長也跟著一起忙。
很多傢長小時候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當年的理想,有瞭孩子後,就把理想寄托在瞭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綫發展,給孩子提供各類便利條件,傢長朋友打著愛孩子的下給孩子報各類興趣班,可唯獨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或者聽聽他們的聲音。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和特性。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如果大人把自己感興趣的強加給孩子,讓孩子過早擔負起父母的願望,那不僅會使孩子負擔重,而且對孩子也不公平,孩子學習起來就痛苦。曾經有個學琴的孩子對父母大喊,你們再讓我學琴,不如把我的手砍瞭。付齣滿腔熱忱的父母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不知道會有何感想。他們一定很痛苦,當然孩子也痛苦。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讓他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於感興趣的事,孩子能學得又快又好,而且悟性還高。
其實,希望孩子成為全纔並沒有錯,錯的是父母逼迫的態度。真正的天纔不是逼齣來的。在美國有一個華裔父親,整天帶著一張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報紙,他的孩子在美國青少年最著名的一個科學奬中獲得金奬。他為孩子的成就無比驕傲,但卻嘆息道,孩子成人以後和他斷絕瞭一切關係。無可否認的是,逼迫式教育雖然可以提高孩子的纔能,卻往往以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代價。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人中豪傑,那麼就從自己做起吧,韆萬不要年紀輕輕就放棄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以身作則,在每天的生活中做齣成功的錶率,那麼孩子自然會模仿父母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父母一起進步。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多給孩子鼓勵、支持、愛護,幫助孩子發掘內在的靈性和纔智,那麼孩子雖然開始不一定鶴立雞群,但穩定的心性和自然積纍的自信定可幫他最終勝齣。
不要把你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如今的中國傢庭教育,越來越趨嚮於美國的華人傢庭和70年代後颱灣的傢庭教育。也許我們的父母總是一切為瞭孩子,經濟上稍一富裕,就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各種學習纔藝的機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除瞭正常的幼兒園學習之外,還要上如鋼琴、舞蹈、繪畫、書法、跆拳道、武術等各類興趣班。如今,中國83.9%的父母認為需要對孩子進行纔藝培養,近80%的父母希望讓孩子參加不止一項的纔藝訓練。
可是結果很遺憾,孩子學習瞭很多種纔藝,滿足瞭父母的教育願望,可孩子並不一定幸福。
40年前,颱灣和美國的華人傢庭已經開始大力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和技能。幾十年過去瞭,如今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生活在颱灣和美國,他們現在隨手能彈鋼琴,隨口能唱齣音律很準的歌麯,隨手畫畫,但是他們不比彆人更幸福、更快樂。而當年這些被培養齣來的人抑鬱和自殺的比率在逐年升高,因為他們的壓力逐年纍積,無處發泄。不是彈琴、畫畫不好,而是當這些訓練已經超齣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們寶貴的遊戲時間,並最終以犧牲孩子的快樂為代價時,纔藝已經失去瞭它起初的價值——讓人幸福、快樂。
現在,就請父母們,從此刻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您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近韆種迴答中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父母提到一點:希望孩子未來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認您現在為孩子所付齣的一切就是為瞭孩子將來的幸福。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可能隻有事業成功纔幸福,賺很多錢纔高興……但無論幸福的標準如何,有一點不能改變,當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滿足時,就會感到幸福,因為幸福是內心的情感體驗。一個情感不斷受壓抑、得不到肯定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快樂,更不會有幸福感的。因此不妨想想,既然您的目的是為瞭孩子以後幸福,為什麼就不關注當下孩子的幸福感呢,為什麼要把大人的想法和願望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每天處於枯燥的學習中,而體會不到一點童年的快樂呢?也許您會說,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為瞭他將來得到更大的快樂,可是您知道嗎?在一個沒有快樂和迴憶的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注定心理不健全的,他享受不到孩子本該享受到的樂趣和經曆,他隻是在重復著大人的理想和設計好的路綫,他每天背負著大人的期望,而這些期望對他們來說又很遙遠,甚至,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作為父母,您為什麼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呢?讓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做符閤自己年齡特徵的事,不要揠苗助長,不然,您的一腔望子成龍之心,會變成成蟲之舉,沒有數據能標明,現在的父母在讓孩子學習各種纔藝中,有多大比重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這種不注重孩子感受的傢庭教育,原因就是父母過多乾涉瞭孩子的成長空間。甚至於個彆父母還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其結果注定是悲劇。
事例一:
有一次老鄉聚會,好友張華說起他的兒子。8歲多點,長得不帥,個頭還有點矮,學習成績也不好,更沒有什麼特長。
但是,在張華眼裏,他的兒子是優秀的。他高興地和我們分享他兒子在小測驗中名次提升瞭三位:“而且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像我。”說這話的時候滿臉的幸福和滿足。
因為我和老張關係很好,就打趣地說:“老張,你對兒子的要求也太低瞭吧,前進幾個名次,你就這麼高興啊!”
“當然,我對兒子的學習成績是沒有任何期望的,所以,他的每個小進步我都會很開心。我每次都會誇他,他心情好極瞭,自然就會有進步。”
聽完後,我很佩服他,他將“不要過高期望孩子的成績”這一傢教理念貫徹得如此徹底。
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他們的內心很脆弱,父母不切實際、過高的期望,不僅會惡化親子關係,還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又給父母增加瞭無形的精神企盼。
事例二:
如如雖然是個女孩,可小小的她,特彆好勝。她總是要求自己樣樣都是最好,而且還會來要求我們跟她一起做。
但她從小體質不是很好,不怎麼喜歡運動,在一次幼兒園舉辦運動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如如就開始坐立不安。
我對如如說:“寶貝,你現在已經很棒瞭,不必過分追求優秀,隻要盡力就好。”如如似懂非懂地點著頭,嗯瞭一聲。
之後的如如,每天都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同時,她的體質也得到瞭改善。
看見每天都開心的如如,我也很快樂。
如如的父母如是說,不給如如過大壓力,隻要她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展自己,就足夠瞭,隻要她幸福。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將自己對孩子的愛,都化作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優秀,擁有光明的前途。但是,有些父母往往會把握不好期望值的高低,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對孩子提齣過高的期望。可是,你厚重的愛未必可以獲得孩子的理解和認可,甚至可能會變成傢庭痛苦的根源。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用瞭化名:
王強是一個人人眼中的好孩子,有時候走在路上都在讀書。他不僅學習成績好,各方麵都很齣眾。
王強和其他十幾歲的孩子不一樣,他從來不穿時尚的衣服,不崇拜明星,業餘時間不玩遊戲,而是選擇去培訓班或者在傢做題,他就像一颱時刻不停息的“機器”,時刻在忙碌著。
王強的優秀讓很多父母羨慕,老師也把他當成重點培養對象。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如此優秀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變得歇斯底裏起來,將自己的課本全都撕碎,還將自己之前得到的證書和奬狀都扔進垃圾桶。
王強的父母將他送進醫院,醫生的結論是:他精神過於緊張,壓力過重,導緻現在的狀況。他一直背負著“父母、老師和親友”的期望,維護自己的“優秀”形象,時間長瞭,心理防綫崩潰瞭。
給孩子過高的期望,暗藏高憂患,如果等到孩子齣現問題再懊悔,那樣就為時已晚瞭。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找好孩子的平衡點,不要有過高的期望,要給孩子製訂在他能力範圍內的目標,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要對孩子學會說“不”
“你又要買玩具?不可以!”“這裏太危險,不可以進來!”“功課沒做完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和小朋友搶東西!”“你不可以打人”……每天孩子都在試探著父母能容忍的下綫,寶寶成長著,爸爸媽媽操心著,你麵對孩子的種種要求,甚至無理由求,會說“不”嗎?想說“不”時你又是采用什麼方法呢?孩子聽嗎?其實這裏的學問多著呢!
說不“四步”走
1.父母要理解拒絕的重要性
適當拒絕孩子,隻要方法得當,對孩子大有好處。當你拒絕孩子後,不但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反而能夠樹立父母的威信,也使他們懂得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2.拒絕之後彆忘瞭解釋
拒絕孩子後要作齣適當的解釋,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這樣的拒絕不但很容易讓寶寶接受,還能使孩子學會理解父母。當在嚮孩子解釋時要注意三點:通俗易懂、簡單明瞭、就事論事。
3.必須堅持
拒絕之後韆萬不能反悔,即便發現有不妥,可以以後彌補,但不要當場反悔,特彆不要因孩子撒嬌哭泣就改變決定,否則他們就會“學會”用撒嬌哭泣來獲取他們想要的。造成瞭惡性循環,以後更難拒絕。
4.讓孩子明白什麼更有價值
拒絕孩子之後,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值得擁有的。如拒絕買新畫闆,可以解釋,原來的畫闆還很新,用同樣價錢買本新書,或買個新玩具都比買畫闆有價值。
對孩子說“不”,請遵守的規則
作為父母,拒絕孩子切不可隨心所欲,而妄加拒絕,更不能隨口一說,這樣會很傷孩子的心,所以,這裏麵有些規則傢長朋友一定要遵循。
1.切忌施以訛詐
許多傢長習慣說“吃不完飯不許看動畫片!不吃晚飯不能喝可樂”這種方式其實影響很壞,因為這樣孩子會效仿傢長,動不動就講條件。
2.要講明道理
不是說“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或者“這樣爸爸媽媽就生氣”之類的話,而是嚮孩子解釋,讓他(她)明白“不行”的道理。這樣孩子也會體諒和支持父母,孩子如果僅知道要討父母歡心,可能會撒謊或乾其他的蠢事。
3.不要隨意逗孩子
有的父母喜歡逗孩子玩,看孩子發急要哭的樣子很好笑,這種做法。孩子想去肯德基,父母明明想滿足,卻嘴巴上說“不行!”等孩子哭鬧起來,爸爸卻笑著說“好,去吧!”
4.切忌用報復手段
不要說“你不聽我的話,好,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你打我,我也打你”……傢長會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嚴並誘發孩子的報復心理。
5.父母要一緻
父母一方說“不行”,而另一方卻說“行”,即使有不閤理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當著孩子麵反駁,否則很容易養成孩子在雙方之間投機取巧的毛病。
6.小事可商討
在日常作息的安排等小事上,可以與孩子坐下來“談判”,但傢長必須掌握主動權,且當機立斷,不能無休止地討價還價。
7.禁止妥協
說“不”後,傢長對孩子的妥協,意味著食言,失去瞭威信不說,還會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壞習慣。更不能讓孩子認為,他可以通過哭鬧和任性得到許可和讓步。
8.平靜地說“不”
有些孩子故意激惱父母,以為這樣自己很有本事。因此,父母要冷靜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用平靜的口氣錶達自己的心情以及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無用的。
那麼,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說“不”呢?以下五條值得父母們藉鑒。
對孩子說“不”有講究,不是說你隨隨隨便拒絕就可以瞭事。
1.在做危險的事情時
當孩子齣現把手捅進電源插座、玩火柴等危險行為,當孩子從陽颱上開著的窗戶裏趴身外探,當孩子在馬路上隨便亂跑……當麵對這些危險情況時,一定要立即果斷的說“不可以”, 防患於未然是最保險的。
2.超越既定規則時
當孩子超越規則的時候,要底氣十足地說“不”。孩子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既能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的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製能力。限定什麼是孩子必須要遵守的規則,讓他懂得權限是不能超越的。
3.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時
有些孩子隻要大人不順從他們的心意,或者跟彆的孩子鬧矛盾,他就會用手掐人、咬人,甚至拿武器或者工具打人,這是有些幼兒最初的反抗和對他人身體的攻擊。這個時候,媽媽要緊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不行”。
4.推卸責任時
如果孩子為瞭逃避懲罰而推脫責任,甚至說謊,這時候傢長要對他堅決說說“不”,拒絕讓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給彆人,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孩子早期錶現任性的時候
一般父母需要從孩子三至五歲時開始對其無理要求說“不”。父母若在六歲之前(最晚彆超過十歲)對孩子說“不”,他也許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感到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一會兒。若等他十二至十四歲之後再對他說“不”,他已經不在你的拒絕有效範圍之內瞭。
很多年輕的父母,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更彆說如何拒絕孩子瞭,很多因為太愛孩子,而從來不忍心對孩子的要求說一聲“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想給孩子一個能立足社會的優良品格,就需要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這是父母對孩子的底綫,當然,這個規矩會因人而異,並不統一。同時年輕父母學會說不的方式和技巧也是必要的,要尊重孩子,瞭解他們的需要。當在你決定說“不”前,請你好好想一想,“需要這樣做嗎?”然後,再作齣你的正確決定!
走進孩子的世界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尤其是八零後的父母,總是感覺與孩子之間有隔閡,摸不準孩子的脾性,有時候甚至做齣與孩子需求完全相反的決定,經常束手無策,不知道應該從哪裏下手,其實要對孩子進行親子教育,一方麵父母需要不斷的學習,與人不斷交流,不斷完善自身,不斷改變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掌握寶寶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這樣纔能走進孩子的世界。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使親子教育事半功倍。
幼兒時期的孩子有他獨特的心理特點,也有他自身獨特的需求。如果得到承認和保護,親子交流將是一件樂事。
我們就以案例分析的模式去瞭解幼兒的心理特徵。
“成成,你怎麼迴事啊,纔學瞭一會兒的數學就坐不住瞭,媽媽真擔心,你明年就該上小學瞭,注意力這麼不集中,以後你怎麼辦呀?”成成的媽媽的憂慮也是很多父母的憂慮。
其實,很多傢長朋友根本不必擔心這個問題,首先從智力上來說,幼兒是形象思維,他需要有聲有色的教學方式。雖然父母認為是教學,但對於寶寶來說,那隻是在玩遊戲。而且,幼兒的注意力一般隻有3~10多分鍾,所以不論父母還是老師更應該采取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孩子。
諾諾的媽媽特彆喜歡文文靜靜的女孩子,可她的諾諾總是讓她覺得太活潑。媽媽認為,女孩子就該文文靜靜的樣子,說話,做事,走路都像個女孩子纔行。
作為年輕父母,對於幼小的孩子除瞭給予各方麵的照顧和關懷外,還要注意從細小的方麵觀察自己的孩子,這樣可以更準確地瞭解孩子的性格,然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導、幫助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什麼樣的天性,都應接納孩子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
在瞭解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哪些潛颱詞,傢長應該怎樣理解、怎樣做呢?
1.從缺點中尋找優點
文文很調皮,力氣大,身材也大。媽媽最擔心的就是每次接孩子時都被其他孩子的傢長告狀,有時,文文把小朋友的手咬瞭;有時,文文把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時文文搶彆的小朋友好吃的……媽媽說,因為文文,她操心太多瞭,甚至都懷疑自己到底哪方麵做錯瞭,纔讓文文如此這樣。
潛颱詞:當問到文文是不是人緣好,會玩遊戲,小朋友們都喜歡跟他一起玩的時候,媽媽也承認,說文文就是好動,力氣大,熱心腸。其實這就是孩子的優點。
建議:所有的媽媽盡快對自己的孩子優點作齣評價,讓孩子用優點來包圍缺點,而不是僅就缺點論缺點,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2.理解孩子的好意並及時錶揚和感謝
輝輝很懂事,看到爸爸下班迴傢很纍,就跑去給爸爸倒水,一不小心把水壺弄碎瞭,還有一次幫媽媽洗衣服,結果搞得滿屋子都是水......,每次輝輝都被爸爸批評一通,然後他就幾天不理爸爸,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好心辦壞事的行為。
潛颱詞:其實爸爸也知道輝輝的好意,就是打碎瞭物品和越幫越忙,心理不舒服,可是卻沒有心疼和感謝孩子的好意。這樣孩子會有好心不得好報的感受,甚至還會有“怎麼那麼笨”的評價,這樣對輝輝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建議 爸爸媽媽把物質方麵的損失放在一邊,先錶揚和鼓勵孩子的積極做法,必要時指導他應該怎麼倒水和洗衣服。
3.鼓勵孩子的好奇和參與心理
一次,媽媽帶著聰聰去劃腳踏船,劃船過程中,聰聰總嚷嚷著:“我來弄,我來弄。”媽媽拗不過他時,也讓他掌一會兒舵。可租船時間快到瞭,他們的小船被卡在瞭一個小角落裏齣不來瞭,聰聰還要搶舵,媽媽就真急瞭,批評瞭聰聰幾句,因為多幾分鍾就要多付半個小時的錢,聰聰氣得哭起來。
潛颱詞:其實,很多事情孩子都想自己去做一做。孩子的這種積極參與的心理是最好的學習心態,作為傢長應該很好地把握孩子這種心態並利用好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是因為10元錢的租船費而剝奪孩子參與的機會。
建議 再遇到這樣的情況,索性媽媽就讓聰聰掌舵,直到船劃齣為止。
4.媽媽的辛苦要和教育分開談
媽媽把麗麗接迴傢後,去做飯。麗麗一會提齣要吃雪糕,一會兒提齣要看電視。後來,媽媽看見麗麗吃完雪糕後,嘴裏叼著雪糕棍在看電視,媽媽讓麗麗把雪糕棍扔到垃圾筒裏。
麗麗不聽,媽媽說瞭好幾遍後,麗麗還是不聽。媽媽非常氣憤,一把將雪糕棍奪過來,麗麗氣憤地衝上來邊打媽媽,邊大哭起來。
媽媽委屈地想:“我本來就很辛苦,養你這麼大,你還打我,不理你瞭。”晚上,孩子來道歉,說:“媽媽我錯瞭,以後我不打你瞭。”
潛颱詞:媽媽脾氣有些暴躁,麗麗也像媽媽,而這次衝突中的兩人最該反思的應該是媽媽。媽媽是親子交流中有思想的參與者,雖然生養孩子很辛苦,但教育孩子的事不能忘。孩子畢竟是孩子,她是不知道媽媽很辛苦的,也不知道雪糕棍一旦紮到嗓子裏會有怎樣的後果,她需要媽媽的指點。
建議 媽媽看見孩子堅持不把雪糕棍拿下時,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事後告訴孩子其危險之處。傢長要明白,任何時候與寶寶形成對峙都是不理智的。
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從中可以看到,年輕的父母真正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與之進行對話和交流。
1.尊重孩子
有這樣兩則故事:
故事一:有個小朋友很喜歡傢裏的羊,把它當做自己的好朋友,有什麼悄悄話都給羊說,可是,有一天,羊丟瞭,他很傷心,可是這個時候,他的爸爸又對他進行瞭嚴厲的責罵,說沒有找到羊不準迴傢,第二天,羊找到瞭,可這孩子卻把羊殺瞭。
故事二:一位父母正在與朋友聊天,這時孩子走瞭過來,告訴媽媽說有事要說,可他媽媽卻說,大人說話小孩彆插嘴,過瞭一會兒,孩子又想跟媽媽說事,可媽媽又把他支到一邊,這時,孩子的眼裏充滿瞭委屈和失望。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這種行為,隻是針對孩子,而非其他大人,說明在他們的心裏麵認為孩子頭腦簡單,說幾句,打幾下就會聽話,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和傾聽孩子的聲音,試問,這樣的方式,如何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呢?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尊重孩子呢?
1.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長發展的自然規律
教育傢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無論是孩子的生理還是心理,都有它的內在規律。然而很多的父母並不懂得去尊重這個規律,往往會把事情弄得很糟,這樣不僅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效果,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兒童夢囈、磨牙、夜驚、夢遊,五歲以上孩子遺尿等睡眠障礙的發生率高達46.97%,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壓力過大。孩子過早進入學習階段,由於學習原因而遭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懲罰,造成瞭壓力過大,而不少父母們隻是一味地批評、卻很少檢討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在這種狀況下,尊重孩子就談不上瞭。”
孩子們需要的隻是自然發展的時間錶,父母應讓他們循序漸進地走完每一個發展階段,不要做拔苗助長的事。
2.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
事例一:
有一個美國朋友,他的兒子從來沒有迴過大陸,可是在兒子十五歲那年,他的兒子卻獨自從美國飛到上海,然後從上海坐火車到瞭重慶,接著到瞭北京,可說是周遊瞭半個中國,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甚至國語都不流利,可以說睏難多多,但當我和朋友一起去火車站接他的時候,他拉著重重的行李,他的爸爸想要幫他,可他的兒子卻說,“爸爸,不用,我能行”當時我很震驚,這個孩子太自信瞭,而且非常的獨立,不怪乎15歲就可以令父母放心他獨自去遠行。
這是一個李姓朋友講的故事,可以說,他孩子的這種性格跟他父母的教育和在美國所處的大環境分不開,再看看國內的孩子,在15歲的時候在做什麼?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其實在孩子兩三歲時,他們已經有瞭獨立的自我意識,隻是還沒有發展成熟,其錶現就是經常會說“我自己來”是“我自己做”的“我可以的”的要求,並躍躍欲試地嘗試著做每一件事,這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可是許多父母卻怕他們做不好,總是大包大攬,這種行為和方式要不得,錶麵看,是為孩子省下不少事,可是卻剝奪瞭其自我鍛煉和參與動手的機會。當孩子以後什麼也做不好做不對的時候,卻又受到父母的指責與埋怨,其實,這責任在孩子嗎?完全不在,是父母扼殺瞭他們想要獨立的念頭。作為父母,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給予孩子支持,如對孩子錶示信任、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給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尊重孩子的選擇 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事情等等。
尊重孩子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學傢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們成長的動力。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纔是閤格父母所要做的事。
3.尊重孩子,就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孩子的天空是五顔六色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就是一個天生的探險傢和夢想傢,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空間,讓他自由地發展,在不斷地探索中快樂地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他(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瞭興趣和好奇,不停地問這問那,作為父母,這個時候不要急著迴答他們的問題,可以給他適度的探索空間,引導他去尋找答案。
給孩子自由空間,可以讓孩子早自立,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等於給孩子培養想像力、激發創造力的時間,給孩子空間纔可以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
幫助孩子認識自我
美國社會心理學傢庫利在實驗的基礎上提齣瞭“鏡像自我”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進行著。庫利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將他人看做一麵鏡子,從這麵鏡子中可以照齣我們自己的樣子,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瞭我們的自我。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齣現的?心理學傢做瞭這樣的實驗:嬰兒熟睡時,往嬰兒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嬰兒醒來後,讓他照鏡子,結果發現:有些15個月大的嬰兒會看著鏡子,摸自己抹瞭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嬰兒要在21個月以後纔齣現這種行為。
從3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從生理層麵進入社會層麵,他們開始從外貌、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麵認識和評價自己。 這個過程中,怎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呢?
傢長是孩子的第一麵鏡子——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要一緻
案例一:
晚飯後,爸爸興緻勃勃地教成成畫畫,成成老是聽不懂爸爸的講解,爸爸急瞭,訓斥他:“你怎麼這麼笨呀!”成成抬起頭來,一臉睏惑:“爸爸,昨天你還誇我聰明,今天又罵我笨,我到底是聰明還是笨啊?”
學齡前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最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傢長很自然地成為“第一麵鏡子”,映照齣孩子的很多個第一次。作為重要的“第一麵鏡子”,傢長不僅要注意對孩子正麵評價,還要注意評價的一緻性。尤其是父母,如果傢長的評價前後差異很大、或者傢長之間對孩子的評價分歧很大,孩子便很難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保持一緻,即使發現有些不妥,也要事後再改正,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麵進行反復。不然在眾多自相矛盾的“鏡像”麵前,孩子會茫然,不知道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甚至會去取好壞,不能培養健全的人格。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鏡子——教會孩子學著正視自己
案例二:
丁丁覺得自己很瞭不起,因為老師誇他最能乾,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一天吃過晚飯後,媽媽說:“手工做得好,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丁丁一聽急瞭,非要收拾,笨手笨腳地弄瞭半天後,媽媽問他:“你覺得你做得好嗎?”丁丁搖瞭搖頭。媽媽又說:“所以,你還有很多不懂不會的,需要學習。”丁丁認真地點瞭點頭。
有時候,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紅點”一樣,彆人看得很清楚,孩子自己不知道。傢長要在閤適的時候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幫他及時地擦掉它。孩子能夠逐漸正視自己,就會擁有積極的成長動力。因為他已經成為瞭自己的鏡子,他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帶孩子去玩哈哈鏡——教會孩子認清自己
案例三:
可可上小學後,爸爸媽媽發現她變瞭,不管她乾什麼事情,如果不及時錶揚她,或者錶揚得不到位,她的情緒就會一落韆丈。原來,學校搞所謂的“成功教育”,老師害怕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時候會誇大其詞地錶揚學生。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應該多鼓勵和錶揚,但是鼓勵不是沒有限度和底綫的,一味錶揚就成瞭捧殺,在一片錶揚聲中長大的孩子慢慢就聽不得半點批評的聲音,很容易形成自滿,任性,自我為中心的膨脹狀態。而一旦麵對批評的聲音就很不適應甚至不習慣或者拒絕。這樣的結果是無法讓孩子認清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更承受不瞭一點的挫摺和睏難。
案例四:
KK平時幾乎不參加集體活動,在學校也總是沉默寡言,迴到傢裏也很少說話。後來通過觀察找到瞭原因,因為他說話比較慢,有時還結巴,而且長得胖乎乎的,小朋友甚至爸爸媽媽和親朋常常笑話他,說他是“笨球”。KK覺得自己又笨又難看,說話還不利索,所以非常自卑。慢慢地在人跟前就害怕說話,越來越內嚮。
周圍人對孩子言過其實的錶揚或過分的指責,就仿佛照“哈哈鏡”,會使孩子形成不切實際的自我認識。時間長瞭,就失去瞭基本的辨彆是非的能力和正確的自我意識。帶孩子去玩哈哈鏡,觀察鏡中自己各種變形扭麯的形象,藉機嚮孩子解釋,彆人對他的評價,有時就像哈哈鏡一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而在平時,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和活動,多跟小朋友玩耍,做遊戲,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能力,也會發現自己與彆人的不同。甚至找到與彆人相處的技巧。
讓不同角度的鏡子見證孩子的成長,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所以,對孩子來說,他的人生是五顔六色的,他的未來是充滿色彩的,不能讓他局限於單調的顔色包圍中,否則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隻有接受各方麵的洗禮,他或她的人生纔會齣彩!
不要總替孩子做決定
每個母親都是愛孩子的,所做的決定,初衷也都是好的。但是,在做決定之前,請先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韆萬不要擅自替孩子做決定。要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鼓勵他或她探索和嘗試。如果一個孩子的傢庭給予他或她過多的、不是他或她需要的,代替他或她做決定,為他或她鋪好道路,使他或她沒有機會經曆挫摺,取得戰勝挫摺的體驗,這將導緻孩子長大一點後一旦遇到睏難就退縮、逃避,或者對於父母的安排很反感,從而做齣與父母期望完全相反的舉動。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不把他當成“大人”,當孩子長大瞭之後,他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人。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尤其是與孩子有關的決定時候,需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傾聽孩子的聲音,有時候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傢庭教育是一門學科,做父母是非常復雜的工程。還沒擁有教育知識的時候,最好不要去做父母。因為,沒有成功的傢庭教育就沒有成功的學校教育。當孩子進入學校的時候,他們的身上已經留下瞭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位周先生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天送孩子上學,在門口聽到孩子說鞋太小,前麵的大腳拇指頂著鞋頭,很難受。周先生讓孩子換雙鞋可是不換卻堅決不換,說:“媽媽說瞭,今天就穿這雙鞋。”周先生一再想讓孩子換個大點的鞋,可孩子就說媽媽說過要穿這雙鞋。周先生很生氣,可女兒一臉堅決,就是不肯換。晚上女兒放學迴傢說腳疼死瞭。
這樣的案例現實中應該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這樣的孩子已經完全被父母的決定所限製,而沒有一絲的個性和自己決定事情的勇氣,隻有唯命是從,試問,這樣的教育有前途嗎?
在這裏不對孩子媽媽的行為做過多的評價,隻是要說,這樣的方式,已經違背瞭孩子的意願,甚至於可以說是以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
早教專傢指齣,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建立概念的時候。而年輕的父母們常犯一個淺顯的錯誤,就是用阻攔去代替事實。讓自己代錶孩子,他們隻是簡單地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纔對,這樣的人是好的,那樣的人是壞的,這個可以乾,那個不可以乾,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卻從來沒有給孩子自己判斷事情的權利。其實事實纔真正是作齣判斷的依據,而無論多麼小的孩子隻要他有感受事實的能力,他就會做齣自己的判斷。因為無論簡單或是復雜,一切思想都不過是對事實的注釋和總結。
父母的認識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杯濁水,好父母應該是塊濾紙,應當尋找閤適的機會,把不同的結果展示在孩子麵前,就像濾紙上麵的泥沙和濾紙下麵的清水,然後由孩子決定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簡單地把錯誤打上“X”號,扔得離孩子越遠越好。
我們看一個案例:
經營飯店的王芳有一個三周歲的兒子,孩子有一個外號“歪點兒”由於平時生意忙,沒時間照看孩子,結果孩子幾乎就是放養狀態,孩子非常的調皮,喜歡攻擊彆的小朋友,往隔壁魚缸裏揚沙子,往客人的沙發上倒茶水,甚至往爸爸的皮鞋裏撒尿……而且還樂此不疲,盡管王芳管教過多次,也責罵過不遍,可結果並不理想,其實,這孩子除瞭有些調皮,喜歡搞些惡作劇,哪有什麼過分的錯誤呢?
王芳後來請教瞭傢教專傢,決定對孩子變換一種方式教育,有一次她看到對麵的小女孩和鄰近的兩個大點的男孩子在門口擺積木,這時看到 “歪點兒”拿著一塊香蕉皮鬼頭鬼腦地朝門外張望,她沒嚮往常一樣去吆喝他丟掉手裏的東西,隻是走近兒子說:“你想去玩積木嗎?”“歪點兒”遲疑瞭一下,隨後背著手徑直朝三個孩子走過去,臨近以後,他把香蕉皮扔瞭齣去,砸在孩子們剛剛擺好的“城堡”上,她忍著心裏的憤怒沒有動,但同樣的憤怒卻從兩個小男孩的眼睛裏迸發齣來,他們豹子一樣躍起來朝“歪點兒”衝過去,那塊香蕉皮換來瞭狠很的幾下攻擊,然後整整一個多小時,“歪點兒”遠遠地在三個孩子的笑聲中走來走去,看著丫丫和小男孩興緻勃勃地拿積木擺齣各式各樣的房子、小橋,甚至還建起一個小小的花壇,王芳沒有理會在一旁踱來踱去的兒子,她衝丫丫喊:“丫丫,阿姨這裏新買的香蕉,你和小朋友來吃吧!”“歪點兒”聽瞭,風一樣跑迴來,不一會兒,他抱起香蕉嚮對麵走瞭過去,接著,王芳看見四個孩子高高興興玩成一團,每個人的手裏多瞭根香蕉。不用說,“歪點兒”通過這件事明白瞭,香蕉比香蕉皮更管用。
早教專傢提醒傢長,給孩子屬於自己的判斷力,對孩子今後人格和處事能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這樣一篇報道:
一個8歲的女孩,在一次集會上,毫不猶豫地前去采訪當時英國的搖滾歌星喬治。她不停地問這問那,直到喬治有些不耐煩地說:“快點提齣你的難題吧!”那個女孩卻自信地迴答道:“先生,這應該由我決定。”
看完這則新聞後,大傢有何感想?她知道有些事情是她必須自己決定的。彆人是無法代替的,但是如果是中國的很多孩子呢,都缺乏這項能力。
在美國,如果一個5歲的孩子拿著背包,你去幫他,他會說:“我已經5歲瞭,自己可以背。”他的意思是他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是中國孩子,他會恨不得你幫他拿所有物品。
難道是因為我國的孩子天生就缺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嗎?當然不是,這是中美教育的巨大差異造成的結果。中國的孩子在父母眼裏永遠是孩子,而美國的孩子從小被當做平等的大人來看待,當父母用成人的思維為孩子指明方嚮,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這等於剝奪瞭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所以這個時候中國的父母總是感覺做些無用功,你自己付齣辛勞,可是又減少瞭孩子的鍛煉機會,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要求孩子乖、聽話,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無責任感,無決定權,縱容孩子的依賴,孩子不會用自己的腦筋思考問題,唯大人是從,或者事事靠長輩做決定,以這樣的性格將來步入社會,恐怕也很難有所成績。
有專傢做過這樣的實驗:小狗齣生後,將它放在軟包裝的房子裏,防止它碰疼,時間長瞭,在“軟房子”裏生長的小狗失去瞭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用鼻子去聞蠟燭,結果把鼻子燒焦瞭。
對於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隻有讓他自己嘗試瞭,他纔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生活。溫室裏麵永遠長不齣參天大樹。
孩子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隨時都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父母是不能永遠代替孩子做決定的。既然父母不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那就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他們可以的。
努力發掘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傢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八種基本智力,具體包括:語言智力、數學智力、空間智力、節奏智力、運動智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
隻是這八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組閤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所以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而是存在哪一方麵聰明以及怎樣聰明。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特殊本能、技能或特質,有自己的智力上的強項和弱項。孩子的智力強項就是他潛在的天賦與纔能所在,隻是需要父母們去發現和挖掘。
……
作為父母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並以欣賞的目光來審視他。不要拿你的孩子與彆的孩子進行比較,更不要拿你的孩子的弱項與其他孩子的強項來比較;也不要將他們塑造成你給他們規劃好的樣子;謹記一點,不以傢長的標準、願望、喜惡來培養你的孩子。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