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鬍仁喜,馬徵飛 等 著
圖書標籤:
  • SolidWorks
  • 機械設計
  • CAD
  • 中文版
  • 入門
  • 精通
  • 2012
  • 軟件教程
  • 工程製圖
  • 三維建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84243
版次:2
商品编码:1102530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SolidWorks工程设计与开发系列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重點介紹瞭SolidWorks 2012中文版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方法與技巧。全書分為15章,分彆介紹瞭SolidWorks 2012的概述,草圖相關技術,零件造型與特徵相關技術,簡單零件設計,螺紋零件設計,盤蓋類零件設計,軸套類零件設計,齒輪類零件設計,叉架類零件設計,箱體類零件設計,裝配和基於裝配的技術要求,軸承設計,齒輪泵裝配,工程圖基礎,齒輪泵工程圖,《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全麵地介紹瞭各種機械零件、裝配圖和工程圖的設計方法與技巧。在介紹的過程中,注意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全書解說翔實,圖文並茂,語言簡潔,思路清晰。隨書配送的多媒體光盤包含全書所有實例的源文件和操作過程錄屏講解AVI件,可以幫助讀者輕鬆自在地學習《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適閤於各大中專院校工科學生作為自學輔導教材使用,也可以作為SolidWorks愛好者和機械設計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參考書使用。

目錄

前言
第1章 SolidWorks2012概述
1.1 初識Solidworks2012
1.2 Solidworks2012界麵介紹
1.2.1 界麵簡介
1.2.2 工具欄的設置
1.3 設置係統屬性
1.3.1 設置係統選項
1.3.2 設置文檔屬性
1.4 SolidWorks的設計思想
1.4.1 三維設計的3個基本概念
1.4.2 設計過程
1.4.3 設計方法
1.5 SolidWorks術語
1.6 定位特徵
1.6.1 基準麵
1.6.2 基準軸
1.6.3 參考點
1.6.4 坐標係
1.7 零件的其他設計錶達
1.7.1 編輯實體外觀效果
1.7.2 賦予零件材質
1.7.3 CAD模型分析
第2章 草圖相關技術
2.1 創建草圖平麵
2.2 草圖的繪製
2.2.1 進入草圖繪製
2.2.2 退齣草圖繪製
2.2.3 草圖繪製工具
2.2.4 繪圖光標和鎖點光標
2.3 草圖的約束和尺寸
2.3.1 幾何關係的約束
2.3.2 驅動尺寸的約束
2.4 草圖CAGD的功能
2.5 利用AutoCAD現有圖形
2.6 實例——撥叉草圖
第3章 基於草圖特徵
3.1 基於草圖的特徵
3.2 拉伸
3.2.1 拉伸選項說明
3.2.2 實例——鍵
3.3 鏇轉
3.3.1 鏇轉選項說明
3.3.2 實例——圓錐銷1
3.4 掃描
3.4.1 掃描選項說明
3.4.2 實例——彈簧
3.5 放樣
3.5.1 放樣選項說明
3.5.2 實例——葉輪1
第4章 基於特徵的特徵
4.1 倒角
4.1.1 倒角選項說明
4.1.2 實例——擋圈
4.2 圓角
4.2.1 圓角選項說明
4.2.2 實例——銷軸
4.3 抽殼
4.3.1 抽殼選項說明
4.3.2 實例——支架
4.4 筋
4.4.1 筋選項說明
4.4.2 實例——導流蓋
4.5 拔模
4.5.1 拔模選項說明
4.5.2 實例——圓錐銷
4.6 孔
4.6.1 孔選項說明
4.6.2 實例——異型孔零件
4.7 綫性陣列
4.7.1 綫性陣列選項說明
4.7.2 實例——底闆
4.8 圓周陣列
4.8.1 圓周陣列選項說明
4.8.2 實例——葉輪2
4.9 鏡像
4.9.1 鏡像選項說明
4.9.2 實例——機座
第5章 螺紋零件的設計
5.1 螺母類零件的創建
5.1.1 創建六邊形基體
5.1.2 繪製切除棱角所用構造綫
5.1.3 切除六邊形棱角
5.1.4 利用異形孔嚮導生成螺紋孔
5.2 螺栓類零件的創建
5.2.1 創建六邊形基體
5.2.2 繪製螺栓柱實體
5.2.3 繪製切除棱角所用構造綫
5.2.4 切除六邊形棱角
5.2.5 繪製螺紋所用螺鏇綫
5.2.6 繪製掃描用輪廓
5.2.7 利用掃描切除生成螺紋實體
5.3 螺釘類零件的創建
5.3.1 創建圓柱形基體
5.3.2 切除生成孔特徵
5.3.3 創建切除圓錐麵
5.3.4 創建內六角孔
5.3.5 創建螺柱部分
5.3.6 生成螺紋實體
5.4 壓緊螺母類零件的創建
5.4.1 創建圓柱形基體
5.4.2 利用異形孔嚮導生成螺紋孔
5.4.3 創建螺紋孔底麵
5.4.4 鏇轉生成退刀槽
5.4.5 打孔
5.4.6 陣列孔特徵
5.4.7 繪製通孔、倒角
5.5 管接頭類零件的創建
5.5.1 創建長方形基體
5.5.2 創建通徑10mm的喇叭口基體
5.5.3 創建通徑4mm的喇叭口基體
5.5.4 創建通徑10mm的球頭基體
5.5.5 打孔
5.5.6 創建喇叭口的工作麵
5.5.7 創建球頭的工作麵
5.5.8 創建工藝倒角和圓角特徵
5.5.9 創建螺紋特徵
5.5.10 創建保險孔
第6章 盤蓋類零件的設計
6.1 齒輪泵前蓋的創建
6.1.1 創建齒輪泵前蓋基體
6.1.2 創建齒輪安裝孔
6.1.3 創建銷孔和螺釘孔
6.1.4 創建圓角
6.2 齒輪泵後蓋的創建
6.2.1 創建齒輪泵後蓋主體
6.2.2 創建螺紋
6.2.3 創建安裝軸孔
6.2.4 創建螺釘聯結孔
6.2.5 創建圓角
6.3 法蘭盤的創建
6.3.1 創建法蘭盤基體端部
6.3.2 創建法蘭盤根部
6.3.3 創建法蘭盤根部長圓段與端部的過渡段
6.3.4 創建法蘭盤根部的圓弧溝槽
6.3.5 創建法蘭盤螺栓孔
第7章 軸類零件的設計
7.1 支撐軸零件的創建
7.1.1 創建草圖
7.1.2 創建實體
7.2 傳動軸零件的創建
7.2.1 創建軸基礎造型
7.2.2 創建鍵槽
7.2.3 創建螺紋和倒角
7.3 花鍵軸的創建
7.3.1 創建軸基礎造型
7.3.2 創建鍵槽
7.3.3 創建花鍵
第8章 齒輪零件的設計
8.1 直齒圓柱齒輪零件的創建
8.1.1 繪製齒根圓
8.1.2 創建齒型
8.1.3 伸切除創建齒輪安裝孔
8.1.4 創建另一個齒輪實體
8.2 斜齒圓柱齒輪零件的創建
8.2.1 繪製齒形
8.2.2 創堅齒條
8.2.3 創建齒輪基體
8.2.4 創建齒輪安裝孔
8.3 錐齒輪零件的創建
8.3.1 創建基本實體
8.3.2 創建錐齒
8.3.3 拉伸、切除實體生成錐齒輪
第9章 叉架類零件的設計
9.1 齒輪泵機座的創建
9.1.1 創建主體部分
9.1.2 進齣油孔部分創建
9.1.3 連接螺紋孔部分的創建
9.1.4 定位銷孔部分的創建
9.1.5 底座部分的創建及倒圓角
9.2 托架的創建
9.2.1 固定部分基體的創建
9.2.2 創建工作部分基體
9.2.3 連接部分基體的創建
9.2.4 切除固定部分基體
9.2.5 光孔、沉頭孔和圓角的創建
9.3 踏腳座
9.3.1 創建腳踏座底座部分
9.3.2 工作部分基體的創建
9.3.3 連接部分的創建
9.3.4 圓角、倒角的添加
9.3.5 鏡像實體
9.3.6 創建工作部分凸颱
9.3.7 創建安裝軸孔
第10章 箱體類零件的設計
10.1 閥體的創建
10.1.1 創建主體部分
10.1.2 創建實體凸颱
10.1.3 繪製閥體內孔
10.1.4 創建螺紋
10.1.5 創建底座螺紋安裝孔
10.2 殼體的創建
10.2.1 創建底座部分
10.2.2 創建主體部分
10.2.3 生成頂部安裝孔
10.2.4 殼體內部孔的生成
10.2.5 創建其餘工作用孔
10.2.6 肋的創建及倒角、圓角的添加
第11章 裝配和基於裝配的設計技術
11.1 零部件的插入
11.2 零部件的約束關係
11.3 零部件陣列
11.3.1 插入零件
11.3.2 生成配閤
11.3.3 特徵陣列
11.4 零部件鏡像
11.5 移動和鏇轉零部件
11.6 子裝配
11.7 零件順序
11.8 乾涉檢查
11.8.1 乾涉檢查
11.8.2 碰撞檢查
11.8.3 物資動力
11.8.4 動態間隙的檢測
11.9 爆炸視圖
第12章 軸承設計
12.1 設計思路及實現方法
12.2 軸承315內外圈
12.2.1 創建內外圈實體
12.2.2 為軸承內外圈指定材質
12.3 保持架
12.3.1 創建球體
12.3.2 切除實體
12.3.3 鏇轉切除實體
12.3 4圓周陣列鏇轉一切除特徵
12.4 滾珠
12.4.1 滾珠零件的創建
12.4.2 滾珠裝配體的創建
12.5 裝配軸承
12.5.1 插入零部件
12.5.2 添加配閤關係
12.6 生成軸承319
12.6.1 利用“編輯草圖”命令修改零件“滾珠.sldprt”
12.6.2 更新裝配體“滾珠裝配體.sldasm”
12.6.3 特徵重定義零件“軸承315”
12.6.4 動態修改特徵修改保持架
12.6.5 更新裝配體
第13章 齒輪泵裝配
13.1 組件裝配設計思路及實現方法
13.2 齒輪泵軸組件裝配
13.2.1 支撐軸組件裝配
13.2.2 傳動軸組件裝配
13.3 總裝設計方法
13.3.1 新建裝配體並插入齒輪泵基座
13.3.2 齒輪泵後蓋的裝配
13.3.3 傳動軸的裝配
13.3.4 支撐軸的裝配
13.3.5 齒輪泵前蓋的裝配
13.3.6 壓緊螺母、錐齒輪的裝配
13.3.7 密封件、緊固件的裝配
13.4 創建爆炸視圖
第14章 工程圖基礎
14.1 工程圖的生成方法
14.2 定義圖紙格式
14.3 標準三視圖的生成
14.4 模型視圖的生成
14.5 派生視圖的生成
14.5.1 剖麵視圖
14.5.2 鏇轉剖視圖
14.5.3 投影視圖
14.5.4 輔助視圖
14.5.5 局部視圖
14.5.6 斷裂視圖
14.6 操縱視圖
14.6.1 移動和鏇轉視圖
14.6.2 顯示和隱藏
14.6.3 更改零部件的綫型
14.6.4 圖層
14.7 注解的標注
14.7.1 注釋
14.7.2 錶麵粗糙度
14.7.3 形位公差
14.7.4 基準特徵符號
14.8 分離工程圖
14.9 打印工程圖
第15章 齒輪泵工程圖
15.1 工程圖的設計思路及實現方法
15.2 支撐軸零件工程圖的創建
15.2.1 創建視圖
15.2.2 標注基本尺寸
15.2.3 標注錶麵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15.3 齒輪泵前蓋工程圖的創建
15.3.1 創建視圖
15.3.2 標注基本尺寸
15.3.3 標注錶麵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15.4 裝配工程圖的創建
15.4.1 創建視圖
15.4.2 創建明細錶
15.4.3 標注尺寸和技術要求

前言/序言


機械設計與製造領域前沿技術深度解析 —— 一本麵嚮現代工程師與技術愛好者的實踐指南 在當今快速迭代的工業製造領域,掌握前沿的設計理念和高效的數字化工具已成為區分專業人士與普通操作者的關鍵。本書籍,作為一本匯集瞭現代機械工程核心知識與先進製造技術的綜閤性參考資料,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超越單一軟件操作的廣闊視角。它專注於講解那些決定産品性能、可靠性與成本效益的底層工程原理,並結閤當前工業界廣泛采用的先進方法論進行深入探討。 本書的定位並非某特定版本軟件的操作手冊,而是構建堅實的機械設計思維體係。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跨越不同CAD/CAE平颱、永不過時的核心概念。 --- 第一部分:基礎力學與材料科學的再審視 深入理解結構行為的基石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機械設計中最本質的要素:力學與材料。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公式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復雜載荷下的應力奇異性、疲勞壽命的預測模型,以及非綫性有限元分析(FEA)的正確應用邊界。 高級結構分析與建模: 探討如何識彆和處理真實世界工況中的接觸問題、大變形問題以及動態響應分析。我們將詳細講解模態分析、諧響應分析及瞬態動力學分析在産品設計驗證中的關鍵作用,並闡述如何根據分析結果指導拓撲優化的初始設計方嚮,而非僅僅依賴軟件自動生成結果。 工程材料的智能選擇: 聚焦於高性能材料,如先進復閤材料(CFRP/GFRP)的各嚮異性特性、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材料的特殊微觀結構對機械性能的影響。書中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決策流程,指導工程師在極端溫度、高頻振動或腐蝕環境下,如何科學地從金屬閤金、工程塑料到特種陶瓷中進行最優選擇。 失效分析的係統方法: 結閤案例研究,係統性地講解如何通過斷口分析、無損檢測(NDT)技術的原理,反推設計缺陷或製造缺陷,從而建立預防性的設計規範,而非被動地解決故障。 --- 第二部分:數字化設計方法論與係統工程 從部件到復雜係統的集成思維 現代工程項目越來越依賴於協同工作和數據驅動。本部分將目光投嚮設計流程的優化與係統集成。 參數化與設計自動化: 本章不教授具體的參數驅動語法,而是探討高階參數化建模的邏輯結構。重點講解如何構建具有強大設計意圖(Design Intent)的特徵模型,並介紹知識工程(Knowledge-Based Engineering, KBE)的基本原理,使設計過程可重復、可配置化,極大提高定製化産品的開發效率。 麵嚮製造的設計(DFM)與裝配(DFA)的高級實踐: 深入探討如何將公差分析提升至形位公差(GD&T)的係統化應用層麵。書中將提供一套完整的流程,指導工程師如何通過對關鍵特徵的尺寸鏈分析和容差分配,確保産品在全生命周期內(從加工、裝配到使用維護)滿足性能要求,有效降低返工率。 機電係統集成(Mechatronics Integration): 鑒於現代産品的高度機電耦閤性,本書將專門闢章節討論嵌入式控製係統的機械接口設計。這包括傳感器選型、執行器集成時的熱管理、電磁兼容性(EMC)對結構布局的影響,以及如何建立虛擬模型來仿真機電耦閤行為。 --- 第三部分:前沿製造技術與工業 4.0 接口 連接設計藍圖與智能工廠 本書將設計理念延伸至製造現場,探討數字化設計如何無縫對接下一代智能製造。 增材製造(3D 打印)的設計考量: 重點解析增材製造特有的設計約束與解放。我們將詳細討論層嚮依賴性、殘餘應力控製、支撐結構設計對後處理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AM技術實現傳統減材製造無法達成的輕量化拓撲結構。 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的構建基礎: 闡述從CAD模型到實時運行數據映射的路徑。本書將介紹如何通過集成仿真模型、傳感器數據接口(IoT)和虛擬現實(VR/AR)技術,構建一個能夠預測設備健康狀態和優化生産流程的數字副本。 人機交互與人機工程學在設計中的嵌入: 強調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人。本部分將介紹如何運用人體測量學數據與運動學仿真工具,評估工作站設計、工具操作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確保産品的人機交互體驗符閤最高標準。 --- 本書特點總結: 本書摒棄瞭冗長的新手引導,而是直擊工程實踐中的難點、痛點與前沿方嚮。它假定讀者已具備基礎的幾何建模能力,並緻力於將讀者的知識體係從“會用軟件”提升至“精通工程原理並能主導復雜設計”。全書強調跨學科知識的融閤,是資深工程師尋求突破、高等院校學生拓寬視野、以及追求數字化轉型企業的技術人員的理想參考資料。它提供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係統性思維框架,而非特定軟件的快捷鍵列錶。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試過好幾個網上的教程,但都給我一種“蜻蜓點水”的感覺,講瞭功能,但沒講精髓。這本《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對“設計思維”的滲透非常到位。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點這裏,然後輸入數值”,而是會穿插很多實際的工程案例和設計規範的講解。比如在講解裝配體約束時,它沒有停留在“固定”、“相切”這些基礎操作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在實際機械結構中,應該優先使用“配閤”而不是“拖動”來實現運動關係,這對培養我的設計邏輯太重要瞭。我個人感覺,這本書的作者絕對不是一個隻會操作軟件的“碼農”,而是一位真正理解機械原理和産品實現的工程師。這種由內而外的講解深度,讓我在學習每一個新功能時,都能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個軟件的“皮毛”,而是在接觸一套成熟的設計方法論。

评分

隨著我翻閱到後半部分關於“齣圖與工程圖”的章節時,我纔真正體會到“從入門到精通”這個標題並非虛言。很多入門教程在講完三維建模後就戛然而止,留給讀者一個“如何將模型轉化為標準工程圖”的巨大空白。但這本書卻非常完整地覆蓋瞭從三維模型到符閤國標要求的二維工程圖的全過程。它詳細講解瞭視圖的創建、尺寸標注的規範、形位公差的錶達,甚至連明細錶的自動生成和圖紙幅麵的設置都有涉及。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將設計成果交給車間加工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甚至拿著書中示例的齣圖步驟,成功地完成瞭我的第一個正式的設計文檔,並獲得瞭同事們的認可,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這個軟件和這本書的信心。它提供的知識鏈條是閉閤且實用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科技感的藍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手,之前對三維建模完全是兩眼一抹黑的狀態,但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心裏一下子就踏實瞭。它不像那些充斥著晦澀術語的“大師秘籍”,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將復雜的SolidWorks操作流程拆解成瞭一個個可以輕鬆消化的步驟。特彆是它對基礎模塊的講解,簡直細緻入微,比如草圖環境的設置、特徵的創建邏輯,作者似乎完全站在初學者的角度去思考,生怕我們漏掉任何一個關鍵的“為什麼”。我記得我第一次嘗試畫一個簡單的圓柱體時,那種從二維到三維的“質變”感,書裏每一個配圖都還原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沒有老師在旁邊手把手教,看著圖文對照,也能立刻明白操作的意圖。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本真正願意花時間耐心“帶路”的入門指南,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操作手冊。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的同類書籍很多,但能讓我産生“想要珍藏”這種感覺的並不多見。這本書的價值並不隻在於教會我如何操作,更在於它建立瞭一種“規範化”的習慣。比如在零件命名、圖層管理、零件屬性填充這些看似瑣碎的地方,作者都強調瞭其在大型項目中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好的設計不僅僅是漂亮的3D模型,更是清晰、可追溯的文檔體係。當我嘗試用書中學到的方法去優化我以前那些“野路子”做齣來的模型時,那種效率和規範性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它提供瞭一種從“能做”到“做好”的跨越,這種底層邏輯的優化,比單純學會幾個快捷鍵要寶貴得多。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師傅,手把手地把我領進瞭專業設計的門檻,讓我少走瞭很多彎路,值得我反復研讀和參考。

评分

這套書的排版和圖文質量,真的讓我忍不住想多看兩眼。我之前買的很多技術書籍,要麼是字體小得可憐,要麼是插圖模糊不清,對著屏幕上的小圖標對照半天,非常摺磨眼睛。但這本《SolidWorks 2012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其齣色。所有的界麵截圖都是高分辨率的,關鍵的操作步驟都有明確的箭頭和高亮顯示,即便是對於SolidWorks 2012這個相對早期的版本,它的界麵還原度也高得驚人。我發現自己可以把書平放在桌麵上,眼睛稍微抬一下就能在屏幕和書本之間快速切換,大大提高瞭學習效率。而且,書中的術語翻譯得非常地道、規範,沒有那種生硬的機器翻譯腔調,這對於我後續去查閱更高級的官方資料也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和鋪墊。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體驗從“任務”變成瞭一種享受。

评分

性价比很高 工作之余,人们或楚河汉界运筹帷幄,或轻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则喜欢翻翻书、读读报,一个人沉浸在笔墨飘香的世界里,跟智者神游,与慧者交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穷书生,尽管在学校工作了二十五年,但是工资却不好意思示人。当我教训调皮捣蛋的女儿外孙子们时,时常被他们反问:“你老深更半夜了,还在写作看书,可工资却不到两千!”常常被他们噎得无话可说。当教师的我这一生注定与清贫相伴,惟一好处是有双休息日,在属于我的假期里悠哉游哉于书香之中,这也许是许多书外之人难以领略的惬意。好了,废话不多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废话不多说 同时买了三本推拿的书和这本,比认为这本是最好的!而且是最先收到的!好评必须的,书是替别人买的,货刚收到,和网上描述的一样,适合众多人群,快递也较满意。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更好!收到后看了约十几页没发现错别字,纸质也不错。应该是正版书籍,谢谢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

操纵视图

评分

还可以,书的质量还可以,正在使用中。

评分

p12.5.2

评分

t基于特征的特征

评分

坚韧,不易折断,也不易产生裂纹,是自古以来雕刻工艺的首选材料。民间多用樟木雕刻佛像。(附注樟脑为樟树根、干、枝、叶经蒸馏加工制成的颗粒状结晶。)性温,味辛;能 通窍辟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 是提炼化工原料樟脑(分子式 C10H16O)、樟脑油(由樟脑和其它如桉叶油素、芳樟醇、松油椁、黄樟素以及副产品白樟油、红樟油、蓝樟油。多种萜类化合物组成)、芳樟醇最重要的原料树种。成材的樟树树干和根部含有高至20-25%的樟脑和樟脑油。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樟木出产国和樟脑出口国。  樟树。樟科樟属植物(Cinnamomum camphora)又名香樟,香樟树等。是提炼樟脑、樟脑油(樟脑酊)、芳樟醇最重要的树种。成材的樟树树干和根部含有高至20-25%的樟脑和樟脑油。民间有用来制作家具,雕刻品、木制品和家装。

评分

栽培要点

评分

4.x7.2

评分

园林用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