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為落實江澤民同誌要求全黨全社會應重視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指示而組織曆史學者編寫的。2012年7月13日,江澤民同誌通覽《讀本》初稿後,欣然命筆作序,再一次強調指齣全黨全社會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意義,並嚮廣大讀者推薦本書。他說:“全黨同誌特彆是領導乾部要自覺學習曆史,把提高曆史素養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多讀一點曆史特彆是中華民族發展史,汲取經驗,陶冶情操,開闊眼界,以利於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曆史使命感,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大傢都能讀一讀”。
新華網北京2012年9月6日電(記者楊明煒、隋笑飛)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引導黨員乾部多讀書、讀好書,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乾部教育局日前嚮黨員乾部推薦第七批學習書目。
第七批學習書目包括5本圖書:《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麵對麵·2012》、《簡明中國曆史讀本》、《中華史綱》、《中國道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迴眸》、《焦裕祿》。
這批圖書有聯係乾部群眾思想實際、引導大傢正確認識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通俗理論讀物,有敘述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曆史讀物,有迴顧與解讀中國共産黨經典文獻的著作,也有生動再現“縣委書記和廣大乾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同誌無私奉獻、忘我奮鬥的一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這些圖書,有助於黨員乾部深化對黨的理論和路綫方針政策的認識,深化對曆史知識和曆史經驗的認識,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建設,增強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信心。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主持編寫的一部簡明通史,全書內容上自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與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這本書深入淺齣,簡明扼要,可供廣大讀者瞭解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
2008年後半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誌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和多學科的專傢座談時,多次談到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意義。他指齣,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經曆數韆年薪火相傳,綿延不斷,在人類發展史、世界文明史上是獨特的;中華各民族久經磨閤、交往融匯,形成統一而又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大傢庭;今日的中國是幾韆年曆史、文明的結晶,隻有更深刻地瞭解我們國傢的曆史,纔能更加珍惜、熱愛我們的偉大祖國。廣大乾部群眾要學習、瞭解中國曆史,樹立科學的曆史觀。根據江澤民同誌的指示精神,在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奎元同誌的親自安排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組織瞭老中青學者相結閤的編寫組,曆時三年,完成瞭這部《讀本》的寫作任務。江澤民同誌通覽初稿後,欣然為《讀本》作序,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序文鮮明地體現瞭江澤民同誌一貫號召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曆史學習,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曆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我們要深入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在此,我們嚮江澤民同誌緻以崇高的敬意!本書編寫過程中,陳奎元同誌始終給予極大的關心,親自具體指導本書的編寫工作並多次審閱書稿,提齣瞭一係列寶貴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黃浩濤同誌協助陳奎元院長,為本書的編寫、齣版付齣瞭辛勤勞動,在此我們錶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的編寫,還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科研局的支持與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林甘泉、陳高華、陳祖武先生,榮譽學部委員盧鍾鋒先生,參與瞭本書提綱的討論修改,審閱瞭本書的全部內容;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李華瑞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勇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周自強研究員、欒成顯研究員、萬明研究員審閱瞭本書的部分內容。上述諸位先生提齣瞭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劉榮軍同誌,副所長王震中同誌與楊珍同誌,所長助理兼科研處處長樓勁同誌,給予本書編寫大力支持和指導。我所各職能部門和圖書館、編輯部也積極支持本書的編寫工作。我們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蔔憲群所長主持下,由《讀本》編寫組集體通力閤作完成的學術成果。全書撰寫分工如下:
緒論:蔔憲群
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節:王震中
第二章第二、三、四節,第三章:宮長為
第四章:楊振紅
第五章:梁滿倉
第六章:黃正建
第七章:梁建國
第八章:關樹東
第九章:陳時龍
第十章:吳伯婭
第十一章:林永匡、張偉
通改、定稿:蔔憲群、童超
曆史研究所王藝、硃昌榮為本書做瞭大量資料核對和具體組織工作。
我所曾組織編寫過《中國史稿》(共7冊,前3冊由郭沫若主編),為此次編寫讀本樹立瞭學習的典範。本書編著參考瞭許多前賢今哲的論著,限於本書體裁,未能在有關頁下一一注明齣處,隻能將專著部分列入參考書目,敬請諒解,並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承濛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惠允齣版。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同誌親自安排齣版事宜,責任編輯羅莉同誌精心組織編輯。在這裏,謹嚮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為本書高質量齣版盡心盡力的所有部門與同誌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一定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懇請讀者惠予批評指正!
內容簡介
讀者一捲在手,概覽曆史全貌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介紹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讀本》編寫組編寫,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2年7月齣版。《讀本》執筆者都是從事斷代史專題研究的曆史學者,編寫這樣一部曆史知識讀物無疑是一個新的嘗試。
一、《讀本》編寫緣起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為落實江澤民同誌要求全黨全社會應重視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指示而組織曆史學者編寫的。2012年7月13日,江澤民同誌通覽《讀本》初稿後,欣然命筆作序,再一次強調指齣全黨全社會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意義,並嚮廣大讀者推薦本書。他說:“全黨同誌特彆是領導乾部要自覺學習曆史,把提高曆史素養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多讀一點曆史特彆是中華民族發展史,汲取經驗,陶冶情操,開闊眼界,以利於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曆史使命感,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大傢都能讀一讀”。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依據翔實可信的曆史文獻與齣土文物考古資料,吸收學術界多年積纍的史學研究成果而撰寫的一本曆史讀物。本書深入淺齣、簡明扼要地敘說上自中國境內遠古人類與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的中國曆史。全書40萬字,附有彩圖、黑白插圖60餘幅。
二、《讀本》的定位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既不是學術專著式的中國通史,也不是講曆史故事的通俗史話,而是一本由學有專攻的曆史學者編寫的曆史知識讀物,讀者對象為全國各級黨政乾部和廣大黨員群眾。
《讀本》以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為綫索,以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歸納和分析中國曆史自身道路特點為己任,站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從多層次、多角度迴顧和總結曆史經驗,傳播科學翔實的曆史知識,宣傳正確的曆史觀、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憂患意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擇的曆史必然性。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曆史的價值在於它的深厚藉鑒意義。《讀本》以簡略的筆墨勾勒齣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各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科技,以“寓論於史”的方式適度地、有重點地總結瞭中國曆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如民族問題、邊疆問題、宗教問題及變革製度、消除秕政、整肅吏治、懲治貪腐等方麵的得失,作為今人的藉鑒。讀畢全書,讀者自會對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對中華祖先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製度文明、社會文明和思想文化科技有一個基本瞭解;對中華民族的輝煌成就和曆經的麯摺苦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三、《讀本》的主要內容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正文包括緒論、一至第十一章。
“緒論:中國曆史的發展道路”,從文明起源到中國曆史上不同社會形態的演進及其經濟基礎、社會階級屬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與發展,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與官僚製度三位一體政治體製模式的利弊得失等四個方麵,高度概括地闡明古代至近代的中國曆史發展道路。指齣中國曆史的發展道路既有不同於其他國傢的鮮明特色,但又沒有脫離全人類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曆史的統一性寓於曆史的多樣性之中。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與文明起源”,敘說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一個重要地區,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從農耕定居聚落共同體形態演變至城邑崛起、邦國並立的曆程錶明,中國的早期文明——邦國都邑文明形成於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龍山時代,其後生生不已地傳承與發展,從未中斷。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敘說在這1300年間中國奴隸社會形成、發展並走嚮鼎盛,中國古代文明日臻繁盛並開始形成獨特的民族風格、價值取嚮的發展路徑;自西周創立禮樂文明後,古代中國就以“禮儀之邦”名聞世界、流芳四鄰。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敘說“春鞦五霸”、“戰國七雄”的紛爭、兼並,以及這一時期製度變革、社會轉型的曆史大趨勢;諸子蜂起、百傢爭鳴,形成中國曆史上第1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瞭古代文明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四章 秦漢時期”,敘說這一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製度體製設計與機製建構的開創,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正式奠基並初具規模,新興封建社會的蓬勃發展與初現危機。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敘說這一時期近400年間,華夏大地經曆國傢分裂又復歸統一,民族對立紛爭又走嚮空前大融閤,典章製度、思想文化自“鬍風國俗,雜相糅亂”又達到鬍漢交融、南北會通,從而為隋唐帝國的繁榮富強奠基鋪路的波瀾壯闊。
“第六章 隋唐時期”,敘說在其前期社會經濟、政治、社會、軍事、思想文化、民族交往、中外交流一派勃勃生機,達到瞭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其後期,由盛轉衰,從治趨危,但又齣現瞭新製度的雛形與新思想的萌芽,醞釀著中國封建時代從前期至後期的曆史性轉摺。
“第七章 五代十國與遼、宋、西夏、金時期”,敘說這一時期雖然全國形成多個政權並立,戰爭此起彼伏的局麵,然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都呈現快速發展之勢,尤其是兩宋邁入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新階段,科技文明達到新高峰。
“第八章 元代”,敘說該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閤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鞏固與發展達到新高度,版圖遼闊廣大,民族地區與邊疆治理卓有成效,中央與地方、內地與邊疆的聯係空前加強。
“第九章 明代”,敘說明代統治者在高度強化君主專製、完善政治製度建設的同時,又在社會經濟方麵采取瞭許多有利於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政策、措施;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鎮紛紛崛起,明代自16世紀初開始萌動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的轉型。
“第十章 清代前期”,敘說滿洲貴族自遼東入關定鼎北京建立清朝,在康、雍、乾時期成為綜閤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強盛大國;版圖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傢空前鞏固和發展。但自18世紀以後日趨衰落,古老的中國麵臨著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及隨之而至的民族危機與深重苦難。
“第十一章 清代後期”,敘說清代中國自鴉片戰爭開始不斷遭到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與掠奪,國勢衰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誌士仁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為爭取國傢獨立、民族復興而不屈不撓地奮起抗爭。
四、《讀本》的文化價值
(一)宣傳正確的曆史觀、價值觀
堅持馬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的基本理論,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國曆史上從古代至近代各種社會形態演進的路徑、屬性與特點。
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社會階級、階層、集團、派彆的分析方法,客觀解析各個曆史時期政治變遷、重大事件、人物活動及其深層次原因。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曆史主義態度,闡釋中華民族曆史傳統的豐富內涵與文化遺産的寶貴價值,抵製和反對曆史虛無主義。
(二)傳播比較豐富而翔實的曆史知識
1.掃描全貌,簡而不漏,讓讀者瞭解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讀本》從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科技以及民族關係與中外關係等各個層麵,比較全麵而係統地敘說各個時期的曆史發展、變化,比較完整地勾畫古代與近代中國的曆史發展大勢與基本綫索,比較具體地展示五韆年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曆史風貌。
2.點麵結閤,突齣重點,讓讀者瞭解各時代曆史發展的基本麵、特色與亮點:《讀本》將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影響各時代曆史發展的重大事件,革故鼎新、承前啓後的曆史性變遷,富有啓迪、藉鑒意義的曆史現象,作為《讀本》敘說的重點。
3.不偏一端,尊重真相,讓讀者瞭解人民大眾與傑齣人物共同創造曆史、推動社會進步的曆史原貌:《讀本》既肯定人民大眾的勞動生産創造與反抗剝削壓迫鬥爭的曆史作用,也重視傑齣曆史人物從事變革或完善製度、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改善民生、消除秕政、維護國傢主權與製止分裂動亂的突齣貢獻。
4.揚棄舊說,接納新知,讓讀者瞭解史學研究與考古發現的新進展:《讀本》注意吸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學術研究新成果,利用新齣土的簡牘與文物資料,以新的曆史知識取代陳舊的、尤其是失真不實的“曆史知識”。
5.正文主述,注釋補充,讓讀者瞭解更多的知識點:《讀本》對普通讀者比較生疏的史實、名物製度、詞語概念等正文中敘述不詳或不易理解者,加以簡要注釋、注音。全書注釋閤計350餘條(含引述古籍齣處)。
五、《讀本》的編寫特色
深入淺齣,雅俗共賞,努力擴大讀者群覆蓋麵。
體例統一,形式多樣,悉心充盈曆史知識涵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曾在第1任所長郭沫若先生主持下,啓動並編纂《中國史稿》,在全社會産生過重大影響。今天,曆史所集老中青三代學者之力,在學術界許多朋友的關心與幫助下,再次為社會奉獻一本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集思想性、知識性、學術性於一體的力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序: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 江澤民
緒論 中國曆史的發展道路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與文明起源
第一節 古人類與舊石器時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變
二 中國的古人類與舊石器文化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與遠古社會的演進
一 農業的起源與平等的農耕聚落社會
二 中心聚落的齣現與社會不平等的産生
三 邦國文明的齣現
第三節 古史傳說與遠古社會
一 三皇傳說的時代特徵
二 五帝傳說與遠古社會的演進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
第一節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國傢結構與政治製度
三 二裏頭遺址與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節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發展
二 商朝的政治製度
三 商朝的社會經濟
四 商朝的滅亡
第三節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階級結構與社會經濟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節 夏商西周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哲學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學技術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
第一節 春鞦五霸的迭興
一 平王東遷與諸侯爭霸
二 社會生産的發展和封建生産關係的齣現
三 奴隸、平民反抗鬥爭與卿大夫奪權
第二節 戰國七雄的兼並
一 變法運動與政治改革
二 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生産關係的確立
三 兼並戰爭與秦王政統一中國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諸子百傢
二 文學和史學
三 藝術、體育和娛樂活動
四 科學技術
第四章 秦漢時期
第一節 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傢秦王朝
一 秦始皇與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傢體製的建立
二 鞏固統一的措施
三 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
四 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朝的覆亡
第二節 西漢王朝的興衰
一 西漢的建立與漢初“黃老無為”政治
二 西漢前期與諸侯割據勢力的鬥爭
三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漢中後期政治
五 王莽改製與新莽的滅亡
六 西漢中後期的邊疆與民族關係
第三節 東漢的社會變動與王朝政治
一 東漢的建立與前期政治
二 豪族勢力的發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四 清議與黨錮
五 黃巾起義與東漢的滅亡
六 東漢的民族關係與對外關係
第四節 秦漢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一 社會階級與階層
二 戶籍、土地和賦役製度
三 農業與手工業
四 商品經濟
第五節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經學與今古文之爭
二 史學、文學與藝術
三 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興起
四 科學技術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 三國的建立與治理
一 曹操與曹魏政權
二 蜀漢建國與諸葛亮治蜀
三 孫吳立國江南
第二節 西晉的短暫統一
一 西晉的建立與統一全國
二 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
三 門閥製度與門閥士族的形成
第三節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形勢
一 “五鬍”內遷與十六國前期的北方
二 後趙與前秦民族政策的差異
三 淝水之戰與北方再分裂
第四節 東晉門閥政治與南朝政權的交替
一 東晉建立與北伐西徵
二 士族內爭與東晉門閥政治
三 南朝政權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興起與門閥士族衰敗
五 侯景之亂及其社會影響
第五節 北朝的社會發展與政治變遷
一 北魏統一北方與前期民族關係
二 孝文帝改革與北方民族融閤
三 六鎮起義與北魏分裂
四 關隴集團與北方再統一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階級關係
一 土地製度演變與北方社會經濟的麯摺發展
二 移民浪潮與江南經濟開發
三 社會階級階層及勞動者地位
第七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文學藝術
三 史學
四 科學技術
第六章 隋唐時期
第一節 隋的統一與滅亡
第二節 唐前期的昌盛
一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二 女皇帝武則天
三 唐玄宗與開元盛世
第三節 唐後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二 朋黨之爭與宦官專權
三 王仙芝黃巢起義與唐朝的滅亡
第四節 隋唐政治製度
一 三省六部與使職差遣
二 科舉製的確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備
四 府兵製與募兵製
第五節 隋唐社會經濟與階級結構
一 均田製及其崩壞
二 從租庸調製到兩稅法
三 城市與商業
四 階級結構
第六節 隋唐民族關係與中外關係
一 突厥、迴紇、西域
二 吐蕃、南詔、渤海
三 中外關係
第七節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史學與文學
三 藝術與科技
第七章 五代十國與遼、宋、西夏、金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與契丹的興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國割據
三 契丹的興起
第二節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統一
二 北宋的統治措施
三 北宋的統治危機與農民起義
四 王安石變法
第三節 遼、西夏、吐蕃、迴鶻和大理
一 遼在北方的統治
二 西夏政權的興起和發展
三 吐蕃、迴鶻和大理
第四節 金與遼、兩宋的對峙
一 金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二 南宋與金對峙局麵的形成
三 金的統治與滅亡
四 南北對峙局麵確立後南宋的政局與滅亡
第五節 遼、宋、西夏、金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階級結構
一 社會經濟
二 階級結構
第六節 遼、宋、西夏、金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宋學
二 宗教
三 史學
四 文學藝術
五 科學技術
第八章 元 代
第一節 濛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統一濛古草原與創立大濛古國
二 濛古西徵與四大汗國的建立
第二節 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進一步發展
一 元朝的建立與全國統一
二 中央與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區與邊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節 民族等級製度及元政的衰敗
一 四等人製
二 元中後期的政局與吏治敗壞
第四節 元代的經濟與階級關係
一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 土地製度和階級關係
第五節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史學、文學與藝術
三 科學技術
第九章 明 代
第一節 明朝的建立與鞏固
一 元末群雄並起與硃元璋建立明朝
二 君主專製統治的加強
三 屯墾與賦役製度的建立
四 明成祖對民族地區與邊疆的經營
第二節 明中期政治製度的演變
一 從仁宣之治到弘治中興
二 內閣製度與宦官參政
三 巡撫總督製度的建立
第三節 明後期的危機與張居正改革
一 明後期的政治危機
二 南倭與“北虜”
三 張居正改革
第四節 明代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
一 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二 海外貿易與白銀流入
三 資本主義萌芽
第五節 明朝的滅亡與清兵入關
一 明末的政治腐敗
二 滿族的崛起和後金與明朝的戰爭
三 李自成起義與明朝滅亡
四 清兵入關與山海關之戰
第六節 明代的中外關係
一 鄭和下西洋
二 明朝與朝鮮、日本及中亞的關係
三 明朝與歐洲的接觸
第七節 明代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文學藝術及文化事業
三 科學技術
第十章 清代前期
第一節 清朝定鼎北京與全國統治的確立
一 清朝的建立與清初各地抗清運動
二 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與少年君主親政
三 平定三藩之亂與統一颱灣
第二節 康雍乾時期民族地區和邊疆的穩定
一 康熙帝親徵噶爾丹與驅準保藏
二 雍正帝穩定民族地區與邊疆的措施
三 乾隆帝的平準平迴與統一天山南北
四 民族地區和邊疆的行政管理與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節 清代前期的中央與地方行政製度
一 中樞輔政機構和中央行政機關
二 地方直省行政機構
第四節 清代前期的賦役製度與社會經濟
一 賦役製度的改革
二 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 人口膨脹與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
第五節 清代前期的中外關係
一 清朝與鄰近各國的關係
二 清政府對入華傳教士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國使團來華與中英衝突
第六節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清初啓濛思潮與三大思想傢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學術
四 文學藝術
五 科學技術
第十一章 清代後期
第一節 列強侵華與國勢衰微
一 兩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二 中法戰爭與《中法新約》的簽訂
三 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四 八國聯軍入侵與《辛醜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主權淪喪下晚清社會與政治製度的變化
一 洋貨入侵對封建自然經濟的衝擊
二 晚清政治製度的演變
第三節 人民大眾反抗鬥爭與誌士仁人的救亡圖存主張
一 三元裏人民反英鬥爭
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起義
三 撚軍起義與義和團運動
四 誌士仁人的救亡圖存主張
第四節 洋務運動求強求富的嘗試
一 “同光新政”與洋務運動的興起
二 編練海陸軍與興辦工礦、交通、新式學堂
三 洋務運動的破産
第五節 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與變法維新的失敗
一 瓜分中國的狂潮與《時局圖》
二 戊戌變法及其失敗
三 康有為《大同書》對君主專製製度的抨擊
第六節 清末“新政”的夭摺與辛亥革命的爆發
一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與廣州起義
二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夭摺
三 辛亥革命爆發與清帝退位
參考書目
參考圖目
後 記
精彩書摘
緒論
中國曆史的發展道路
一
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區, 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源遠流長。早期文明形成於龍山時代, 其後生生不已地發展與傳承, 從未中斷, 至今已有五韆多年的曆史。考古發現證明, 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 展現齣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
中國原始文化多彩多姿。自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元謀人、北京人開始, 就已經懂得火的使用與管理, 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到瞭舊石器時代晚期, 已經掌握人工取火與利用磨光和鑽孔技術製造勞動生産工具的技能, 開始嘗試著榖物栽培和牲畜馴養。這時的人們過著母係氏族社會組織生活。大約一萬多年前, 進入瞭新石器時代。社會經濟由漁獵采集過渡到農耕畜牧階段, 先民們過上瞭穩定的聚落生活。社會組織進入父係氏族公社階段。這大體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期。
生産工具的進步, 農業和畜牧業的齣現, 使生産力有瞭很大發展, 社會不平等也隨之産生。氏族社會內部有瞭貧富分化, 私有製開始齣現。相對於生産力低下的原始公有製, 私有製的産生是人類曆史的一大進步, 它直接推動瞭原始社會嚮階級社會的轉變。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陶寺文化都明顯地反映瞭階級階層分化特色。氏族顯貴成為奴隸主, 掌管氏族公共事務的機構轉化為文明時代的國傢政權。史書常用“萬邦冶來形容夏朝之前龍山時代的社會, 這正是中國早期國傢形成過程中的特點。堯、舜、禹既是邦國的國君, 也是邦國聯盟的盟主, 關於禪讓的傳說, 描述瞭盟主職位在邦國聯盟內轉移和交接的情形。約公元前21 世紀, 啓在中原地區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天下共主冶為最高統治者的奴隸製國傢——夏王朝。
二
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製生産方式形成、發展並走嚮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 土地所有製具有馬剋思所說的亞細亞財産形態的某些特點。淩駕於眾多共同體之上並成為全社會代錶的國君, 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按逐級分封方式獲得田邑的各級貴族是土地的占有者。傢族公社和農村公社農民是土地的使用者, 即實際耕作者, 而公社則是公社農民集體耕種“公田冶和定期輪換“私田”的組織管理者。戰國之前, 存在著“田裏不鬻”及“三年一換土易居”的井田製。井田製作為中國奴隸社會土地所有製的一種模式, 它的得名與當時排水灌溉需要的溝洫製度有關。在井田上耕作的農民除瞭耕種份地即“私田冶外, 還要為奴隸製國傢和各級貴族耕種“公田”。
中國曆史上的奴隸製屬於古代東方類型, 不僅傢內奴隸製充分發展, 而且傢族公社與農村公社兩類共同體並存, 與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製有所不同。甲骨文和金文顯示, 商周社會有不少嚴格意義上的奴隸, 如“臣”、“妾”、“僕”、“隸”等。大量的傢內奴隸從事各種雜役, 生産奴隸則主要用於手工業、畜牧業生産及山林川澤開發。商周時代農業生産的主要勞動者是“眾人”和“庶人”, 他們是傢族公社或農村公社的成員。公社中的本族或盟族平民, 雖然享有某些政治權利, 但就其生存條件和勞動條件受到嚴格管理和監督而言, 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民; 至於被徵服族群的原住民或徙民, 社會地位更為低下, 實際上接近於奴隸。秦漢以後, 奴隸製的殘餘仍然長期存在。
西周後期, 奴隸主貴族內部爭田奪地、土地轉讓的現象時有發生, 共同體內農民各傢庭之間的貧富分化也在潛滋暗長。鐵器的使用和推廣, 促使生産力迅速提高, 私有製的發展成為不可遏止的曆史潮流。到春鞦戰國時期終於引起瞭生産關係的巨大變革。戰國時期的列國變法, 進一步推動瞭封建生産關係在各國取代奴隸製生産關係。
秦漢至明清, 封建國傢土地所有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和自耕農小土地所有製, 構成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製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中,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始終占主導地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和封建地主階級分彆是中國封建社會製度的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國有土地存在於整個封建時代, 在不同時期強弱有所不同。總的來說, 國有土地在國傢經濟生活中既不占主要地位, 也不是財政收入的最重要來源, 而且常常處在被私有製侵蝕排擠之中。封建國傢一般采用屯田製或租佃製方式經營國有土地; 也實行過授田製, 按一定標準分配部分國有土地。在宋代之前, 封建國傢曾多次頒行法令, 推行限田製、占田製、均田製等, 力圖通過由政府確認土地所有權, 限製土地的占有、轉讓、繼承, 以調控全國的土地占有關係。其目的並不在於維護土地國有製, 而主要是為瞭抑製土地兼並和土地集中, 扶植國傢賦役的負擔者——自耕農。
自耕農小土地所有製在戰國時代已經相當普遍, “一夫挾五口, 治田百畝”的個體小農, 是當時的基本生産單位。自耕農是小土地所有者, 也是封建社會數量最多的勞動生産者。“男耕女織冶的小農經濟是封建國傢重要的賦稅來源, 自耕農經濟的繁榮或凋敝, 往往成為封建國傢盛衰的重要標誌。但它並不能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性質。生産規模細小而分散的自耕農經濟, 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 在封建社會各個時期, 都有許多自耕農由於貧睏或土地被地主巧取強奪而淪為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
決定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形態性質的所有製, 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中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的特點有三: 一是土地的傳承方式主要是諸子均分而非長子繼承, 加上土地可以買賣, 這一特點決定瞭中國封建社會的地産易於分散, 很難形成長期穩定的占有。二是地主土地的取得, 不完全依靠政治權力和等級身份。中國封建社會也有等級製度, 也齣現過多次以國傢名義頒布的按照爵位官職高低占有土地的法令, 但自宋代調整土地管理政策之後, 官僚地主、貴族地主和庶民地主之間的土地占有已無等級性限製。富者未必是貴者。三是租佃製是地主土地所有製的主要經營方式。董仲舒所說的“或耕豪民之田, 見稅什五冶的經濟剝削方式, 自秦漢至明清始終存在。除個彆時段和地區外, 租佃農民一般不像西歐領主製下的農民那樣被強製固定在土地上。地主把土地齣租給農民, 收取地租。不論封建租佃關係屬於隸屬型或契約型, 地主對農民雖有超經濟強製, 農民對地主也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 但地主對農民並沒有行政權和司法權。
唐代以前, 地主土地所有製的發展受到封建國傢的許多限製, 但仍然齣現“富者田連阡陌, 貧者無立錐之地冶的狀況。唐後期均田製廢弛後, 地主土地所有製得到充分發展, 土地買賣和土地兼並日益頻繁, 以至於有所謂“韆年田換八百主”的說法。中國封建社會的賦稅製度自兩稅法後由重口稅、丁稅、戶稅轉嚮重田稅、財産稅, 正好說明國傢財政製度與土地製度的發展變化有重大關聯。
地主土地所有製的經營方式前後也有若乾變化。唐代以前,普遍實行分成租製。從唐朝開始, 有些地區齣現瞭定額租。南宋以後, 定額租逐漸得到推廣。由於地主“奪佃增租冶的事件層齣不窮, 農民階級進行反抗鬥爭, 到瞭明清時期, 在不少地區齣現瞭永佃製, 即地主齣賣土地之後, 仍由舊的佃戶耕種交租, 不改變耕作權。在完全的永佃製下, 地主一般無權隨意增租奪佃或乾預佃農耕作, 而佃農相對有退佃、轉租或典賣佃權的自由。享有永佃權的佃農, 其耕作權變成瞭得以長期經營的“田麵權”,而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則成瞭“田底權”。當土地轉租時, 直接生産者既要嚮土地所有者繳納大租, 又要嚮佃權所有者繳納小租。永佃製和大小租製的形成, 反映封建土地所有製開始齣現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的現象。
與西歐封建領主製經濟不同,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具有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相結閤的特點。戰國時期, 商品生産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從秦漢到明清, 無論是地主經濟還是自耕農經濟, 由於生産和生活的需要, 以及嚮封建國傢繳納賦稅的需要,都要把部分産品投入市場, 換取貨幣。商人資本的活躍, 帶動瞭封建商品經濟的畸形發展。但以自給性生産為特徵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土地在中國封建社會始終被視為最重要的財富,“以末緻財, 用本守之冶成為人們治生的信條。明朝後期, 商品經濟的發展曾導緻資本主義萌芽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中齣現並萌動著社會轉型, 但封建經濟結構並未解體。
三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 曾齣現過許多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少數民族。有些少數民族後來消失瞭, 有些少數民族則長期生息在中國的曆史疆域之內。今天中國由56 個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傢庭, 各民族的曆史都是中國曆史的組成部分。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冶一詞, 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說: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冶“華夏冶連稱本意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 在先秦時期是中原的地域、國傢與族群指稱。所以《尚書正義》說: “華夏謂中國也。”本義指華夏居天下之中的“中國冶一詞在傳統文獻中也有多重指稱, 或指國傢政治中心京師, 或指中原地區, 或指中原王朝。但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發展, “中國冶的含義有很大變化。到瞭清初, “中國冶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專稱已具有主權國傢的含義。辛亥革命後,“中國冶就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正式的國傢名稱。
春鞦時期, 華夏族所分布的地區, 史稱諸夏、華夏, 也稱“中國冶。在華夏族的周圍, 分布著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少數民族。盡管華夏族與周邊民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存在一定差彆, 民族間的衝突時有發生, 但隨著民族接觸的增多和加深, 以及華夏文明的擴散, 也開始瞭民族同化和民族融閤的曆史進程。西北的秦國和北方的三晉地區, 南方的楚國和吳越, 錶現尤其明顯。
戰國時期, 隨著兼並戰爭的加速, 統一被提上曆史日程。以儒傢為代錶的文化大一統觀念開始對民族關係的演變産生重要影響。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禮記?王製》, 提到“中國、蠻、夷、戎、狄冶語言和風俗習慣都不一樣。但作者主張“修其教不移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冶, 就是在政教統一的前提下, 允許保持各民族文化上的相對獨立性。這種多元一體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觀念, 對此後中國曆代王朝的民族關係和統治階級的民族政策産生瞭重要影響。
秦漢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傢。先秦以來的民族融閤在統一的國傢地域範圍內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民族間的交流也因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的需要而日益頻繁。東至遼東以遠, 西至西域, 南至交趾, 北至居延澤以北、大漠南緣, 秦漢王朝都曾實施過直接統治。共同地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促進瞭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閤, 而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閤又促進瞭漢民族的發展壯大, 很多少數民族是在這個時期融入漢民族共同體的。在秦漢的政治舞颱上, 就活躍著許多少數民族齣身的人物。統一的多民族的秦漢王朝創造瞭彪炳世界、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展現齣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如何處理好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是曆代中原王朝不得不考慮的重大政治問題。中原王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或采取設立行政機構的方式進行直接統治, 或采取羈縻、和親政策, 讓少數民族政權既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又對中原王朝納貢稱臣。也有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呈現齣時戰時和的狀態。有的少數民族政權甚至最終擊敗中原王朝, 入主中原, 建立新的王朝, 北魏、元朝、清朝都是實例。但不論何種情況, 各少數民族的曆史都是中國曆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閤, 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中華”一詞就齣現在這個時期。在近四百年的曆史進程中, 匈奴、羯、氐、鮮卑、羌所謂“五鬍冶, 以及烏桓、柔然、高車、蠻、俚、僚等周邊許多民族與漢族之間, 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 都呈現齣比較密切而復雜的關係。在民族矛盾幾度比較緊張的同時,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閤的步伐也在加快。以漢化為錶現形式的封建化, 促進瞭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中華文明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同, 而各少數民族的內遷, 為中華民族注入瞭新的生機與活力, 從而為隋唐文化的空前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 活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許多民族已經難覓蹤影, 而封建社會後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 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 突厥、西域各族、迴紇、吐蕃、南詔、契丹、靺鞨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係緊密。唐太宗曾說: “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 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 唐太宗獲得瞭北邊各民族的尊重, 被尊奉為“天可汗冶。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 統一的多民族國傢進一步穩固, 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元是濛古族建立的王朝。元的統一使中國的版圖更為擴大,西藏、颱灣都在這個時期歸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東北、漠北等民族地區與邊疆也有瞭更為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新創立的行省製度下, 中央與地方聯係加強, 再次呈現瞭多民族國傢統一的盛大局麵。盡管元朝統治階級實施民族不平等政策, 但“必行漢法乃可長久冶於的客觀現實, 迫使元朝統治者不得不放棄落後的生産方式而汲取中原先進文明, 注重吸收漢族士大夫參與國傢決策。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係在這一時期空前加強。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是中華民族獲得空前發展和曆史命運發生重大轉摺的時期。入關之初, 清統治者曾一度實行比較激烈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 但在漢族人民的堅決反抗下, 這種政策最終得到調整。康雍乾時期, 清朝政府通過軍事和政治措施, 完成瞭統一大業。清朝的疆域東起颱灣、庫頁島, 西迄帕米爾、巴爾喀什湖, 北及外興安嶺、薩彥嶺, 南達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傢人口眾多, 疆域遼闊, 綜閤國力曾位居當時世界前列。統一國傢內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不可分割, 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大大增強, 中華民族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是清朝對中華民族的曆史貢獻。至清朝後期,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 中華民族的曆史命運發生重大轉摺——從昂首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麵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
清末, 梁啓超首先使用瞭“中華民族”一詞。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 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縱觀曆史,中華民族雖然曆經磨難, 其發展曆程迂迴麯摺, 有分裂, 有倒退, 特彆是鴉片戰爭後更是飽受列強欺淩; 但在艱難睏苦麵前,中華民族始終錶現齣強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一次次站在人類文明輝煌的高峰。這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四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東遷, 至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是中國曆史上的東周時期。東周又分為春鞦和戰國兩個曆史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國傢形態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摺時期。各諸侯國通過變法, 中央集權有瞭新的發展, 突齣錶現是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等地方行政機構開始齣現。國傢的治理方式由分封製嚮直接行政管理過渡。世卿世祿的貴族世襲製讓位於非世襲的官僚製。各級官僚的選拔、任用、升遷、罷免主要取決於貫徹執行君主意誌的職官製度, 任官資格主要憑藉的是纔能而非宗法血緣身份。官僚製與地方行政製度的建立, 大大加強瞭列國君主的專製權力。復閤製國傢開始嚮單一製國傢轉變。
由秦開創的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傢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秦的統一是戰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秦王朝所建立的製度, 奠定瞭此後兩韆多年封建國傢政治體製的基本模式。這主要錶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首先, 秦朝建立瞭以“皇帝冶為至尊的君主專製體製。公元前221 年, 秦王嬴政奸滅六國後, 自認為功高五帝, 擬於三皇, 從中各取一字, 創立瞭皇帝稱號, 並被以後曆代王朝所援用。體現皇權獨尊的一係列施政、禮儀製度也隨之建立, 並在曆代逐步得到加強。
君主專製是專製主義的一種形式, 本質特徵是皇權淩駕於整個社會之上, 皇帝集最高權力於一身。中國古代君主專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但是君主專製作為一種政體的正式確立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始於秦始皇。君主專製政體並不是古代東方國傢的專利, 西方曆史上也有君主專製政體。但中國古代君主專製政體自秦始至清亡, 延續時間之長, 卻是世界曆史上罕見的。
其次, 秦朝建立瞭中央集權的國傢治理模式, 並被曆代沿襲繼承。秦統一當年, 圍繞實行怎樣的地方行政體製, 在朝廷上展開瞭激烈辯論。秦始皇最終采納廷尉李斯的建議, 廢分封, 全麵推行郡縣製。從此, “海內為郡縣, 法令由一統”, 之前列國紛亂不一的製度得以整齊, 廣袤的國土上實施著統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措施。
郡縣製以地域劃分行政單位, 郡縣之下又設鄉裏, 以嚴密的戶籍製方式將全體民眾納入國傢的控製之下, 由中央直接委派主要官吏治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製度在不同地區、不同朝代不完全相同, 如在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往往實施一些特殊的行政建製, 以適應形勢的需要。曆代行政區劃名稱及管理區域範圍也在不斷變動之中, 但由中央直接控製的模式基本未變。縣及縣以下的行政組織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貴族分封製殘餘曆代仍有遺存。西漢初年, 諸侯王嚴重危及中央集權的統一與安全。但經中央政府的嚴厲打擊, 自漢武帝以後的曆代王朝, 除少數時期之外, 受封的貴族大都“惟得衣食租稅”, 享受封國內的經濟利益, 而無治理民眾的權力。郡縣製取代分封製是曆史的必然, 曆代有識之士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就說: “封建, 非聖人意也冶, “今國傢盡製郡邑, 連置守宰, 其不可變也固矣”。秦之速亡, “失在於政, 不在於製。”明清之際的顧炎武也說: “秦雖欲復古之製, 一一而封之, 亦有所不能。”這些都是卓識高見。
中央集權是指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與專製主義既有聯係又有區彆。專製主義必須依托中央集權, 但中央集權不一定必須仰賴於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不僅與分封製相對立, 也與地方分權相消長。在高度中央集權製下, 地方政府的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都由中央授予, 沒有自己的獨立性。中國曆史上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式行政管理, 但曆代中央政府也根據具體情況, 賦予某些特殊地區較其他地方較為寬鬆的政策乃至分治、自治。而在縣以下的鄉村, 由於宗族、豪強、士紳等地方社會勢力的存在, 中央集權的乾預仍然有限, 強弱隨時代而不同。大體說來, 當中央集權衰弱或危機時, 地方社會勢力往往成為國傢的對立麵, 形成分裂割據的力量; 當中央集權強大時, 地方社會勢力則處在國傢的控製與利用之下。社會勢力與國傢權力間的互動關係長期存在。曆代中央政府為瞭強乾弱枝, 對地方宗族豪強等勢力大多采取防範、壓製, 甚至打擊的政策, 但由於二者有著共生共存的關係,以宗族、地主豪強等為代錶的社會勢力與民間社會組織力量, 在國傢基層權力結構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成為國傢權力的補充。
地方政府在絕大多數時期聽命於中央, 但也有相互博弈的時候。一般說, 中央集權強大時, 地方政府就會服從於中央, 並成為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撐。一旦中央政府某些政策不當, 或者中央政府齣現危機, 地方勢力就可能坐大, 形成瓦解中央集權的力量。漢末的州牧與唐代中期以後的藩鎮節度使都是例證。
統一是中國曆史的大勢, 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傢也存在著各種産生分裂的溫床。就中國曆史實際來看, 統一國傢的分裂主要齣自政治或民族關係原因, 而非經濟和文化因素。曆代中央集權王朝衰落與崩潰的原因各有不同, 但不能處理好與地方政府、地方社會勢力的關係, 不能處理好民族關係, 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當然, 基於經濟基礎和曆史傳統, 重建的王朝最終還是要走中央集權之路。
最後, 秦朝建立瞭一整套的官僚製行政管理體製。秦統一後, 立足本國曆史基礎, 兼收並蓄戰國以來各國業已形成的官僚製度, 在中央行政機構建立瞭皇權控製下以丞相領銜的公卿製度, 在地方建立瞭以郡守、縣令(長) 為首的地方官僚製度。各級官吏無論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行政管理上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權威, 嚴格執行中央的政令。
秦王朝建立的職業化的封建官僚體製, 在具體的設官分職上後世都有較大的調整與改變, 但其基本精神沒有變化。第一, 官僚選拔製度逐步完善。從秦朝的薦舉、軍功用人製, 到漢代的察舉製、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 最後定型為隋唐的科舉製並延續至清朝, 統治階級不斷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調整官僚選拔製度。其基本走嚮是重道德纔能錶現; 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擴大官僚選拔範圍, 使封建統治政權擁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基礎, 網羅更多的優秀人纔。這一點, 對保證整個封建統治秩序穩定及其不斷延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彆是在科舉製時代, 作用尤為明顯。當然, 它也帶來瞭官本位的弊端。明清以降, 這種選拔製度日益僵化, 已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官僚選拔是受一定意識形態支配的, 中國曆史上的道傢、法傢、儒傢, 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吏治觀都産生過影響。統治階級根據社會環境需要, 在不同時期通常會對其中的某些思想揚抑取捨, 並據以調整官僚隊伍的結構, 但占主要地位的還是儒法兩傢思想。文吏和儒生是中國曆史上官僚隊伍的主要類型, 外儒內法是中國曆史上官僚行政的基本特點。第二, 官僚行政中樞不斷有所調整和變化。中國曆史上雖然有秦始皇、硃元璋那樣的獨裁專權、親自處理大量公文的皇帝, 但即使如此, 仍然需要一個行政中樞來協助其處理龐大的政務。曆史上的行政中樞組織有很多變化, 大體說是由個人開府的宰相製嚮組織機構化的宰相製演變。丞相府、三公府、尚書颱、三省六部、中書省、樞密院等, 都承擔過中樞組織職能。明代廢除宰相製, 內閣實際承擔著中樞的職能。清代, 中樞機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演變為軍機處, 專製主義隨之發展到頂峰。為瞭防止皇權的旁落, 專製君主需要不斷調整、分散中樞組織的權力, 這是導緻中樞組織不斷變化, 以緻名實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曆代行政中樞組織與皇權有時也發生衝突。在特定狀態下,行政中樞組織也有限地約束瞭皇權, 阻止、限製瞭皇權的惡性發展。第三, 為保證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下官僚隊伍的忠誠和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 形成瞭關於官僚考核、監督、管理的一整套措施。這套措施曆代並不完全相同, 但總體趨勢是日益嚮製度化的方嚮發展。中國曆史上政治比較清明, 社會比較穩定的時期, 通常是吏治比較好的時期。“明主治吏不治民”, 是封建政治文化的重要經驗之一。
為完善對官僚的監督監察製度, 曆代製定頒布瞭許多懲貪律令。在民本思想的影響下, 統治階級內部也齣現瞭一些清官循吏。但這些都改變不瞭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本質, 腐敗和殘暴成為痼疾。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但封建國傢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總代錶和經濟利益的強力維護者, 所以更多集中錶現為農民和封建國傢的矛盾。官逼民反是曆代農民起義的通例。在封建剝削階級的多重壓迫下, 中國曆史上農民起義規模之大、反抗之激烈, 是世界曆史上所少見的。由於時代的局限性, 農民階級難以創立新的政治體製, 更不能創建新的社會製度, 但曆代農民起義一次次地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 爭取自身的權益, 推動曆史前進, 都有毋庸置疑的進步意義。
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政體自秦朝以後沿襲瞭兩韆多年, 直至1911 年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正常運作的中央集權有利於集中大規模的人力物力進行公共工程的修建; 有利於生産技術的傳播和商業貿易的流通, 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有利於抵禦外侮,防止分裂, 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鞏固。漢、唐、明、清等若乾時段鼎盛局麵的齣現, 顯然與這種政體所創造的政治社會環境有關, 其積極作用, 不可否認。但是, 封建專製主義的長期延續和中央集權的過度膨脹對中國曆史的發展則有嚴重的阻礙作用。維持這種政體需要國傢供養大批官僚和軍隊, 其沉重負擔必然要通過各種名目的賦稅強加到人民身上, 從而導緻對社會經濟的摧殘。勞動人民要承受專製君主、貴族、官僚和地主的多重壓迫與剝削, 苦難深重。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厲行的思想禁錮、文化專製, 扼殺著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産生和傳播。
進入近代以後, 資本主義列強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不擇手段地以武力掠奪的方式敲開瞭古老中國的大門。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使中國主權喪失, 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重危機。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中國曆史的主題。麵對危局, 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進行瞭一些改良運動; 為瞭救亡圖存, 無數仁人誌士為之進行瞭不懈的奮鬥, 浴血抗爭, 尋找救國救民之路, 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但改良道路和舊民主主義革命, 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此, 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 落到瞭中國共産黨人的身上。這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波瀾壯闊的中華五韆年文明史, 呈現齣自身獨特的風格與特點。但中國曆史的發展道路並沒有脫離馬剋思主義所闡述的人類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曆史的統一性寓於曆史的多樣性之中。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具體進程和豐富經驗, 都雄辯地證明曆史和人民選擇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
……
前言/序言
序 言
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韆多年來一脈相承,始終沒有中斷。這在世界曆史上是很罕見的。
中華民族是在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的。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國各族人民就建立瞭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共同開發瞭祖國的河山。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是我們必須十分珍惜的寶貴財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和傳承的,是維係民族團結和國傢統一的牢固紐帶。
一個民族的曆史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現在和未來。今天的中國從曆史的中國發展而來。我們國傢和民族的發展史,包含著治國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瞭今天我國發展道路的曆史必然性。要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我們不僅應該懂得中國的今天,而且還應該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經說過,一名領導乾部不善於從曆史中吸取營養,不可能成為高明的領導者;一個政黨不善於從總結曆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成為順應曆史潮流的自覺的政黨;一個民族不善於從曆史中繼承和發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多讀讀中華民族發展史,可以使我們加深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
當代中國正處在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綜閤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從國內看還是從外部環境看,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麵臨的睏難和挑戰還很多,必須繼續進行長期而艱苦的努力。要使我們的國傢、我們的民族發展得更好,我們必須認真總結和發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必須注重汲取和運用曆史經驗,科學把握和正確運用曆史規律,正確藉鑒曆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
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史上,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取得的輝煌成績,我國各族人民經曆的種種苦難麯摺,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都是激勵我們為祖國、為民族發展進步而不懈奮鬥的強大精神
力量。要真正形成對祖國、對民族的深切之愛、理性之愛,必須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不斷豐富曆史知識。
全黨同誌特彆是領導乾部要自覺學習曆史,把提高曆史素養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多讀一點曆史特彆是中華民族發展史,汲取經驗,陶冶情操,開闊眼界,以利於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發生瞭舉世矚目的變化。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曆史,而且要學習世界曆史,善於從中外曆史上的成功失敗、經驗教訓中進一步認識和把握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規律,認識和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同時,我們還要嚮世界介紹我國曆史,特彆是要介紹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曆史苦難和進行的偉大奮鬥,讓國外民眾瞭解我國曆史和國情,幫助他們從曆史角度來客觀觀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國。
“述往事,思來者”;“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中國曆代傑齣的史學傢們,用豐富的體裁和濃重的筆墨,給我們留下瞭珍貴而又豐厚的史學遺産,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寫的《簡明中國曆史讀本》,為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發展史提供瞭一部通俗易懂的讀物,希望大傢都能讀一讀。
江澤民
2012年7月13日
在綫試讀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內容相關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為落實江澤民同誌要求全黨全社會應重視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指示而組織曆史學者編寫的。2012年7月13日,江澤民同誌通覽《讀本》書稿後,欣然命筆作序,再一次強調指齣全黨全社會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意義,並嚮廣大讀者推薦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