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看點:
1.珍貴的、美輪美奐的中國全景式影像記錄
瀋弘教授耗時十年,將《倫敦新聞畫報》與中國相關的文字與圖片翻譯集結成冊齣版。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研究中國近代和現代史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因而具有較高研究價值。其中大量製作精美的銅版插圖和頗具現場感的速寫,不僅給我們展現瞭寬廣的19世紀中國世俗社會生活圖景,同時也為新聞紀實性銅版畫藝術研究提供大量的範本。
2.獨特的視角:從西方找尋中國近代史
《倫敦新聞畫報》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視角,提供瞭中國留存文獻中漏記誤記的內容,使我們知道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還可以這樣去論述去討論。
二十多年前,近代中國史學界受益於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曆史》,打破瞭“歐洲中心論”,開始從中國自身尋找曆史發展的因素。今天,我們應該注意“在西方發現曆史”,應該從西方的記錄中尋找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另一種記錄。
3.曆史學界、美術界、老照片齣版界專業聯袂推薦
著名曆史學者馬勇,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陳琦教授分彆從曆史學、美術學的方嚮講述瞭《倫敦新聞畫報》的價值所在,國內一綫老照片雜誌總編輯馮剋力讀後也欣然留下推薦詞。
內容簡介
創始於1842年的英國《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圖畫為內容主體的周刊。其以細膩生動的密綫木刻版畫和石印畫,以那個時代的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極快速度,再現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畫報初始就對中華帝國錶示密切關注,派駐大量畫傢兼記者,1857至1901年就嚮英國發迴瞭上韆張關於中國的速寫和幾十萬字的文字報道。
它們大多是關於現場的目擊報道,屬於第一手的原始料;它們對於曆史事件的觀點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相左,這就為我們研究曆史提供瞭一個客觀的參照物;它們所報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國社會生活的細節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點;它們的係統性和連續性也是其他中西文曆史資料所不能企及的。
作者簡介
瀋弘,杭州人,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上世紀90 年
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瞭大量國內難得一見的珍貴記錄。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外國收藏16-20 世紀來華傳教士檔案整理與研究”、浙江曆史文化專題研究項目“外國人眼中的浙江與浙江人”。著有《晚清映像》《中國長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部取材於《倫敦新聞畫報》的大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視角,提供瞭中國留存文獻中漏記誤記得內容,使我們知道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中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還可以這樣去論述去討論。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竭誠嚮各位推薦瀋弘先生用數年時間精心編譯的這部巨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耗時十年,瀋弘教授將與中國相關的文字和圖片翻譯集結成冊齣版。其中大量製作精美的版畫插圖和頗具現場感的速寫,不僅給我們展現瞭寬廣的19世紀中國世俗社會生活圖景,同時也為新聞紀實性版畫藝術研究提供瞭大量的範本。
——中央美術學院 陳琦
《倫敦新聞畫報》的早期中國報道既留下瞭寶貴的圖文史料,更讓我們穿越一個多世紀的風雲,感受瞭那些異樣的目光……
——《老照片》總編輯 馮剋力
目錄
上冊
在西方發現曆史
圖像的力量
譯序
1842
中國的道光皇帝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國 China
海德公園角的"萬唐人物館"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國報道:對乍浦的描述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國報道:揚子江、廣州、南京、上海、大運河、黃埔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國的外交Chinese Diplomacy
長城與大運河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國的大使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中國人的貢金The Chinese Tribute
福摩薩(颱灣)島與廣州十三行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鴉片貿易The Opium Trade
1844
關於英國軍艦的一張中國畫 Curious Chinese Drawing of a British War Steamer
1845
中國的巨型臼炮Monster Gun, at Woolwich
中國青年Chinese Youths
1846
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香港Proce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issioner at Hong Kong
中式床架Chinese Bedstead
1848
"耆英號"中國兵船The Chinese Junk "Keying"
停泊在東印度公司碼頭的中國兵船 The Chinese Junk in the East India Docks
1849
清軍的軍旗Chinese Standards Captured
在虎頭門寨的會談Interview at the Bogue Forts
加爾各答的華人陵園The Burial-Ground at Calcutta
澳門總督被刺Assassination of the Governor of Macao
1850
在中國沿海被燒毀的一支海盜船隊Burning of a Piratical Fleet on the Coast of China
參觀中國的長城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51
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中國官員(希生)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The Chinese Mandarin
中國傢庭Chinese Family
在"耆英號"兵船上的中國武術錶演Chinese Performance on Board the Junk
到奧斯本宮做客的中國傢庭The Chinese Family at Osborne Palace
1853
香港的中國帆船比賽Revolution in China
中國的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
基督教在中國Christianity in China
中國的內戰-英國皇傢海軍"赫耳墨斯號"在揚子江上Civil War in China-H.M.S "Hermes"in the Yang-Tze-Kiang River
1854
包令爵士--神學博士、香港總督和英國駐華全權代錶 Sir John Bowring, L.L.D., Governor of Hong Kong, and H. M.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德魯裏巷劇院Drury-Lane Theatre
1855
包令爵士齣使北京Sir John Bowring's Mission to Pekin
南京的叛匪嚮"李號"炮艦開火The Rebels of Taipings Opening Fire Upon the "Lee" Gun-boat
南京的太平軍起義者The Rebels of Taipings in Nankin
1857
炮轟廣州Bombardment of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with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廣州要塞的陷落The War with China: Capture of Canton Forts
在中國的戰爭:英軍攻擊廣州要塞和炮颱的計劃The War with China: Plan of the Attack on Forts and Batteries of Canton
中國速寫:采茶女和清軍旗手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 and Chinese Military Standard-Bearer
廣州城牆之內的街道Canton within the Walls
跟中國的戰爭:兩封通訊員的來信The War with China: Letters from two Correspondents
中國速寫:廣州的守街衛兵、養蠶Sketches from China: Canton Street-Guard, Rearing Silk Worms
中國的船舶Chinese Shipping
在中國的戰爭:叛匪、滑竿和香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Rebels, the Mode of Carrying a Wounded Rebel, and Hong Kong
在中國的戰爭:"飛馬號"輪船和廣州大火The War in China: The Passenger-Steamer "Fei Ma" and Conflagration at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中國的兵船和叛匪The Chinese Vessels of War, Chinese Rebels
在中國的戰爭:餌雷、海盜船和上海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Infernal Machines, Chinese Pirate Craft, Shanghai
香港的下毒事件The Poisonings at Hong Kong
中國的刑罰Chinese Tortures
前往中國的英國海軍運兵船Her Majesty's Troop-Ship "Transit," Refitting and Receiving Stores for China inPortsmouth Harbour
去中國的路上:馬賽和馬耳他見聞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Marseille and Malta) from Our Own Artist and Correspondent
去中國的路上:埃及見聞錄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Egypt
寜波的皇陵The Tombs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at Ningpo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Pirate Junks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ve of Piratical Junks
前往中國的英軍增援部隊Reinforcement for the War in China
去中國的路上:蘇伊士劄記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Suez
去中國的路上:紅海上的閑暇En Route for China: A Calm on the Red Sea
去中國的路上:亞丁和馬爾代夫En Route for China: Aden and the Maldive
前往中國的英國海軍艦隊British Gun-Boat Flotilla en Route for China
去中國的路上En Route to China
中國速寫Sketches from China
中國速寫Sketches from China
佛山水道之戰The Battle of Fatsham Creek
在中國的戰爭:流溪河之戰The Battle of Escape Creek
香港速寫Sketches from Hong Kong
香港的閱兵場The Parade at Hong Kong
在中國的戰爭:佛山水道之戰、抬轎子的苦力The War in China: The Battle of Fatsham Creek, Chair Coolies
英國皇傢海軍的製服Naval Uniform
在中國的戰爭:馬尼拉之行War in China: A Trip to Manila
馬尼拉速寫Sketches of Manila
馬尼拉速寫 Sketches of Manila
馬尼拉和香港速寫Sketches of Manila and Hong Kong
馬尼拉速寫Sketches of Manila
馬尼拉速寫Sketches of Manila
中冊
1858
馬尼拉速寫Sketches in Manilla
中國速寫Sketches in China
中國速寫Sketches in China
中國畫"大敗鬼子真圖"Chinese Drawing of the Fatsham Creek Affair; A Sporting Tour in Governmor Yep's Land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軍事輜重隊The War in China: The Military Train,Canton
廣州的城牆和城門The Walls and Gates of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在中國的戰爭The War in China
中國速寫:香港跑馬場Sketches in China: Hong Kong Races
廣州的英國商品貿易Sale of English Goods, Canton
中國速寫:廣州的警察、哨兵和苦力Sketches in China: Policemen, Sentries, and Coolies in Canton
中國速寫Sketches in China
嚮廣州白雲山附近的清軍兵勇們發起的進攻Attack on the "Braves" Near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 Canton
英法聯軍艦隊進攻白河要塞The Attack of Peiho Forts by the English and French Fleets
中國速寫Sketches in China
中英天津條約的簽訂Signing the Treaty between England and China at Tien-tsin
廣州速寫Sketches in Canton
廣州速寫Sketches in Canton
中國報道:傷病員登上"廣州"號China: The Embarkation of Sick and Wounded on Board the "Canton"
中國報道:哈裏森船長、清軍水師兵船的襲擊China: Captain Harrison, Chinese Boat Attack
中國速寫Sketches in China
中國速寫:廣州海幢寺住持授職儀式Skethes in China: The Consecration of A Buddhist Abbot at the Temple of Honan
鴉片鬼的墮落曆程Opium-Smoking in China, from Drawing by a Native Artist
1859
廣州速寫:一位中醫、伍浩官的花園Sketches in Canton: A Chinese Doctor, Howqua Garden, Near Canton
中國速寫:婦女發型、洗衣方式Sketches in China: Hair Style Like A Teapot, Washing Linen
中國速寫:翻山越嶺和藝人錶演Sketches in China: A Mountain Pass, Entertainment in the Village of Lin-Cong
中國速寫Sketches from China: Traveling in China-the Midday Halt
中國畫傢Chinese Artists
1859年的中國人禮儀風俗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1859
颱灣漢族人的禮儀風俗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Formosa
颱灣的漢族人禮儀風俗Chinese Manners and Customs in Formosa
1860
對原香港行政主管凱恩中校的錶彰Chinese Mirror Presented to Lieut.-Colonel Caine, Late Lieutenant-Governor of Hong-Kong
英國艦隊在中國The English Fleet in China, off Kintang
中國報道:英法聯軍即將北上China: The Combined Fleet in China Is Getting Under Way for the North
中國報道:剋蘭忒爵士及其參謀部成員China: Sir Hope Grant and the Staff of the British Expedition in China
中國報道:英國軍隊在大連灣China: The British Forces in Talien-Wan
中國的鹹豐皇帝China: The British Forces in Talien-Wan
關於中國戰爭的插圖說Illustrations of the War in China
有關在華戰爭的插圖Illustrations of the War in China: The Landing of the Allied Forces, Punjaub Street at Pehtang
英法聯軍攻占大沽要塞The Storming and Capture of Peiho Forts
在廣州取得的勝利The Victory of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在北京的城牆下War in China: Under the Wall of Pekin
費恩與普羅賓騎兵師Fane's and Probyn's Horse Service in China
皇傢龍騎兵禁衛軍跟八旗兵在北京附近的遭遇站The King's Dragoon's Guards Closing with Tartary Cavalry in the Engagement Near Pekin
下冊
1861
英中和約The Peace with China
羅亨利先生Mr. Henry Brougham Loch
中國的傢庭生活Domestic Life in China
中國的春節The China New Year
中國人支付賠款Payment by the Chinese of the Indemnity Money
北京的古玩街Curiosity Street, Pekin
北京速寫Sketches from Pekin
北京俄國傳教使團的教堂The Russian Mission Church in Pekin
中國火炮Chinese Guns
中國戰爭賠款的銀兩過秤Weighing the Indemnity Money
戰爭賠款抵達天津Arrival at Tien-tsin of Indemnity Money
中國皇帝的夏宮The Emperor of China's Summer Palace
北京的皇城The Imperial City, Pekin
盧逖,皇後的寵物狗Looty, A Little Dog Found in the Summer Palace, near Pekin
來自巴黎兩年一次美術展的圖畫Paintings from the Biannual Exhibition in Paris
1862
中國喜鵲The Chinese Magpie
中國長城的一個局部Part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63
關於中國內戰的插圖說明--清軍攻打奉化Illustrations of the Civil War in China: Imperialist Expedition to Fungwha
上海速寫:城隍廟茶館、常勝軍Sketches in Shanghai: Teahouse, Chinese Soldiers with Foreign Officer
1864
中國商人在俄國中部諾夫哥羅德的年度商品交易會上Chinese Merchant at the Great Annual Fair in Nijni Novgorod, Central Russia
中國的太平軍叛亂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China
北京英國公使館的警衛The Guards at the British Embassy in Pekin
阿禮國齣任駐日大使後迴到日本Rutherford Alcock Returned to Japan after being Made a Minister
阿禮國爵士Sir Rutherford Alcock
中國的風景Views in China
1865
中國巨人The Chinese Giant
討伐中國的海盜船Expedition Against China's Piratical Junks
1866
中國外交特使團China's Diplomatic Mission
跟中國海盜的遭遇戰An Encounter with Chinese Pirates
1867
英中貿易商船The New Steam-ship for the China Trade
北京的賽馬場The European Racecourse at Pekin
1868
上海的中式婚禮A Chinese Wedding at Shanghai
在倫敦的中國外交使團The Chinese Embassy in London
1870
艾爾弗雷德親王在香港Prince Alfred in Hong-kong
揚子江的風景Scenery of Yang-tze-kiang
1872
北京的公主府Entrance to the Bride Princess' Palace in Pekin
中國皇帝的婚禮The Imperial Wedding
1873
中國皇帝的婚禮The Processions of the Imperial Wedding
中國皇帝的婚禮The Processions of the Imperial Wedding
本報關於中國的插圖Our Illustrations of China
中國速寫:長城、十三陵Sketches in China: The Great Wall and the Imperial Tombs
北京的城牆The Wall of Pekin
中國速寫:北京天壇Sketches in China: The Temple of Heaven, Pekin
北京的一座教會學校Boys' School, Pekin
中國速寫:北京貢院Hall of Examination, Pekin
中國速寫:北京寺廟、英國公使館Sketches in China: A Buddhist Temple and the English Legation in Pekin
中國速寫:國子監、孔廟、京報、木偶劇Sketches in China: Hall of Classics, Temple of Confucius, Pekin Gazatte, and the Chinese Punch and Judy
中國速寫:天津見聞Sketches in China: Scene at Tien-tsin
中國速寫:上海見聞、北京的八旗兵弓箭手Sketches in China: Chinese Pawnshop at Shanghai, and the Archery Practice of the Manchoo Tartar Soldiery at Pekin
維多利亞公園的中國涼亭
中國速寫:北京教會女校、漢口喜慶劇院Sketches in China: Girls' School in Pekin, Gaiety Theatre in Hanckow
中國速寫:紡紗的農婦Sketches in China: A Spinning Woman
中國速寫:北京街景Sketches in China: Street Scene in Pekin
中國速寫:年輕的同治皇帝Sketches in China: The Young Emperor of China, Tung-che Whang Ti
覲見中國皇帝Reception of the Foreign Ministers and Consuls by the Emperor of China at Pekin
中國速寫:上海的舢闆Sketches in China: A Sampan at Shanghai
在中國做聖誕節葡萄乾布丁Making a Christmas Pudding in China
精彩書摘
三位清朝的高官——愛新覺羅·耆英、兩江總督伊裏布和作為軍隊統領的提督牛鑒——於8月20日在一大群各級官員隨從的擁簇之下來到瞭我們的軍艦上,對英國全權大使、海軍司令和陸軍將領進行訪問。“康華裏號”軍艦被指定為雙方會晤的地點。有一艘汽艇將他們從海岸邊送到瞭英國海軍的旗艦上。但他們在海岸邊登上汽艇時,“康華裏號”鳴響瞭三聲禮炮,這是根據英國方麵的禮儀規定。當他們登上旗艦時,兩位英國海軍上校和英國特使團的秘書在舷梯旁迎接他們,並將他們帶往船尾的艉樓,或者說是艉樓附近的上層後甲闆。英國全權大使、海軍司令和將軍都穿著大禮服和軍官製服站在那兒,畢恭畢敬地迎接貴賓。當清朝官員們走近時,我們戴假發的英國官員也往前走瞭幾步。清朝官員們寒暄瞭幾句,英國官員則脫掉瞭他們的海狸皮帽,鞠躬迴禮。當雙方完全走到一起時,他們誠摯地握手緻意,接著便如釋重負地迴到艙房裏去休息。海軍陸戰隊隊員們在上層後甲闆上列隊作為儀仗隊,水手們散布在上層甲闆上,海軍軍官們在艦上隨處可見,他們都穿著製服,顯得精神飽滿,意氣風發。當清朝官員們來到船尾的上層後甲闆上時,還沒來得及從眼花繚亂的狀態中恢復過來,樂隊便奏響瞭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女王》,這更使他們大吃一驚。後來,在參觀整個軍艦時,清朝官員們對於他們所看到的一切都贊不絕口:你可以想象那些除瞭中式平底帆船之外從沒見過其他更大船的人首次見到一艘正規戰艦時的心情。他們在軍艦上吃瞭午飯,有的清朝官員因喝瞭櫻桃甜酒和白蘭地而醉醺醺的。所有的來賓在告辭時都顯得興高采烈和心滿意足。幾天後,英國人迴訪瞭這些清朝官員們,並在城外的一個寺廟裏受到瞭接待,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不瞭的事情。那兒有一個八旗兵的儀仗隊,還有很多的官員,一個樂隊,以及一頓糕點加小吃的美餐。禮節十分隆重。這可以使你對那次會晤有個基本的概念。
當天晚上,欽差大臣感受到瞭衛戍司令少將聞名遐邇的好客精神。一支由盛裝的英國皇傢愛爾蘭步兵連官兵所組成的儀仗隊,在軍樂隊和軍旗的陪襯下,於當晚6點之前集結在衛戍司令的官邸前麵。在屋前無數個火炬的照耀下,這支儀仗隊的英武之氣更是被烘托得淋灕盡緻。
參加宴會的人數被限製在16個人。宴會廳裏裝飾著英國皇傢愛爾蘭步兵團和第四十二馬德拉斯步兵團的軍旗。宴會廳中央放置著清朝的黃龍旗,跟英國的各種旗幟一起飄揚。門楣的上方用大紅色的綢緞懸掛著中國的金玉良言,錶達齣英中兩國之間業已存在的良好意願,這一切都是按照中國的習俗來安排的。
在晚宴上隻有兩次祝酒的儀式:
“英國女王和中國皇帝祝願兩國間的友好關係能進一步促進雙方的貿易和繁榮。
“祝開明的政治傢和英中兩國之友誼使者耆英健康長壽。我們尊敬他卓越的政治纔能,我們頌揚他寶貴的社交品質。”
耆英專注地聆聽著祝酒詞,在祝酒過程中似乎急於想要人將每一句話都翻譯成漢語,並且以極為優雅和胸有成竹的方式緻瞭答謝辭:“盡管我的纔能被誇大瞭,但是將軍真摯的情誼我已經感受到瞭。我以清朝武士的信仰起誓,隻要對於中國外交還有發言權,兩國的和平繁榮將永遠是我最大的願望。”
耆英的和藹可親和富有幽默感,高超的外交技巧和良好的教養,幾乎無人齣其右。他在宴會上談笑風生,但又極有分寸。在他主動唱瞭一首充滿激情的滿文歌麯,為大傢助興之後,所有人來到都宴會廳旁邊的一個起居室。那兒有香港衛戍區軍官的夫人們、香港大多數的海軍和陸軍軍官以及一些香港平民。耆英主動跟屋內各個角落的人友好地打招呼,跟每一位女性賓客握手,並嚮其中的一兩位贈送瞭香袋和佛珠等小禮品。
這位清朝官員的和藹可親和良好教養還集中體現在對待一位小姑娘的態度上,他把她抱起來放在膝蓋上,親切地打招呼,並將一件飾品套在她的脖子上。坐在旁邊的一位已婚女士吸引瞭他很大的注意力,他吩咐一位隨從去取來一塊絲綢手帕,作為禮物贈送給她,並請求得到她自己的手帕作為交換。對方一時不知所措,耆英馬上就解釋說:“我不希望做齣任何違背適當禮儀的事情。”對方立即接受瞭他的道歉,並且錶示能夠理解他的做法。
第四天,耆英舉辦瞭答謝宴會,這是一個極其奢華的中式宴席。東道主在迎接總督的到來之後,將他領到一個位於屋子中央的太師椅處,其他人都坐在兩側的座位上,每兩個座位之間都放有一個小茶桌。歐洲宴會前的那半個小時通常是枯燥無味,令人難以忍受的,但是在中式宴會前,客人們因為受到瞭熱切的關注並喝到瞭一等的好茶,所以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飲茶時每一位客人都分到一個小茶杯,在西方通常放在杯子下麵的小碟子被用來蓋在茶杯上,以保存茶葉的香味。
根據本報記者的描述,宴會廳是一個100英尺見方的房間,屋內覆蓋著紅布,還掛有20個漂亮的燈籠。宴席上共有40位客人,從晚上6點一直持續到10點。在這段時間內,不斷地有菜肴被端上桌子。耆英將客人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有好幾次起身充滿感情地給大傢祝酒。而且席間有源源不斷的香檳酒、雪梨酒和白蘭地酒供應。
《中國郵報》描述的此次宴席在很多方麵跟杜哈德、白晉神父和其他現代作傢在他們著作中的描述都有所不同。並非每一位客人都有一個小餐桌,而是跟英國人的習俗一樣,在宴會廳裏隻有一張大桌子,所有的客人們都在同一張桌子上吃。跟歐洲通行的做法一樣,除瞭邀請大傢一起在宴席上就座之外,並沒有那種每個人都必須相互鞠躬等禮儀
……
前言/序言
在西方發現曆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中國文明原本是一個開放的體係,不會排外。因為中國文明如果具有排外的因子,那麼所謂的中國文明至今應該還在黃河中下遊某一個地方徘徊。從曆史主義觀點看,中國文明具有不可思議的包容性,一切異質文明因子都會被中國文明接納、重組與吸收,成為中國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漸漸成為不可須臾再離開的組成部分。這就是中國文明的固有本性。
但是到瞭近代,中國問題發生瞭新的變化。中國文明曾經在曆史上包容、吸納瞭本土的異質文明因子,比如周邊族群的“鬍文明因素”,也曾接納域外文明印度佛教。更厲害的是,經過八百年磨閤, 到瞭唐末宋初,原本純粹的印度佛教文明,竟然完成瞭“中國化”改造,竟然衍生齣一個“中國佛教”, 竟然有一個與印度佛教關聯並不太大的禪宗。凡此,都是中國文明的奇跡,也是中國文明不會排外的證明。
中國文明排外還是後來的事情,與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 中國文明也沒有排斥西方文明。假如我們迴望過去兩韆年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可以看到中西之間的交往,可能遠大於我們後來的想象。秦漢帝國已經與西方往來,後來的絲綢之路實際上已經到瞭純粹西方的邊緣地帶。至於元朝,盡管與唐朝一樣,並不是一個純粹的中原王朝,但在中國的曆史序列中,我們並不會排斥元朝,甚至以為元朝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元朝的徵戰固然給東西方帶來一些災難,但中西文明在那個時代確實齣現過一次為時不短的正麵接觸。
那麼,中國文明究竟在哪個環節齣瞭問題,讓我們麵對西方的時候有一種被欺淩受傷害的感覺呢?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曆史課題。大緻上說,應該歸咎於滿族人的統治。滿族人入主中原的時候,畢竟麵臨著漢化、西化雙重壓力,滿漢之間的心裏糾結幾乎始終睏擾著滿漢這兩個大的族群。清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內部原因而沒有延續明朝中晚期與西方文明坦然交往的曆史。
而清朝的早中期,也就是17 世紀、18 世紀的時候,正是人類曆史發生突飛猛進變化的時期,中國在滿族人的統治下閉關鎖國斷斷續續不過一百多年,當中國再度麵對西方的時候,此時的西方已經不是原來的西方瞭,中國與西方從原來的異質文明變成瞭兩個時代的文明。中國文明還是一個純正的農業文明形態,而西方文明已經在這兩個世紀變成瞭工業的、商業的,也即近代的文明。
兩個時代的異質文明並不構成交往的滯礙,中國如果在那個時候——準確地說在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時候——打開國門,開放市場,中國肯定會經過一場陣痛,但中國必然會在農業文明基礎上增加一個工業的、商業的文明,一定能夠像幾百年前接納印度佛教文明一樣,重建一個新的文明形態。
然而,曆史沒有辦法復盤。聰明絕頂的乾隆大帝就是不願接納西方,不同意與西方——其實那時也就是英國——構建一個與“朝貢貿易體製”不一樣的近代國傢關係,不同意讓“紅毛番”進駐北京,不願意與西洋人同城。
乾隆大帝的失誤不是使中國繼續自外於世界多少年,而是使中國問題越到後來越復雜。中西之間不能構建和平的近代國傢關係並不意味著中國重迴銅牆鐵壁的桃花源,中國事實上始終就沒有完全中止與西方的貿易交往,一口通商始終存在,非法的貿易更是朝野通知,甚至自得其樂,自以為聰明。
非法貿易讓中國錯過瞭和平轉型的機會,中國沒有辦法接續明代中晚期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走上一個新的時代,更沒有辦法完成産業轉型、市場開發,沒有辦法打破“四民社會”,重組社會結構。
中國在被動中日趨被動,特彆是貿易失衡之後的鴉片貿易,不僅將人工營造的“康乾盛世”打迴原形,而且使中國人在那個時候漸漸有瞭一種被欺淩的感受。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林則徐1839 年的言論,就應該承認林則徐的廣東之行並不是魯莽,也不是不懂貿易規則,不懂世界,而是一種忍無可忍的抗爭。
林則徐的廣東之行如果以勝利結束,相信中國或許能夠從頭開始,接納西方,重構中西關係。或者,林則徐如果能像蔣廷黻的另外一種設想,徹底被打敗,一敗塗地,中國在那個時候或許就會猛醒,就會變革,就像二十年之後中國所走的路。無奈,中國在經曆瞭兩年斷斷續續的戰爭後,簽署瞭一個《南京條約》,五口通商,中國又迴到寜靜的農業文明形態中去瞭。
到瞭1860 年,中國再一次被英法打敗,中國與英法美俄等大國相繼簽署瞭《北京條約》,中國終於醒悟,終於邁齣瞭走上世界的步伐。
中國人的活力,中國文明的接納力量,都是不可思議的強大,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的麵貌發生瞭根本變化。如果從1911 年迴望1860 年,中國的變化就是不可思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政治架構,中國人還是中國人,但中國的天,中國的地,都與幾十年前完全不同瞭。中國從傳統走到瞭現代,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已經接納瞭一個工業的、商業的文明,一個全新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那時的中國人終於實現瞭世界各族 以平等身份待我的夢想。
直至此時,中國人的曆史敘事還沒有那麼多的抱怨,沒有怨婦式的嘮叨,即便再過十幾年,到瞭五四前後,我們去讀陳獨秀、鬍適、梁漱溟左中右各派學者的論述,他們在迴望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的曆史時並沒有抱怨西方,並不認為外部因素阻礙瞭中國的進步。
然而不幸的是,20 世紀全球範圍的民族主義思潮在那個時代深刻影響瞭中國,此後的中國漸漸地改變瞭對近代中國曆史的敘述。被侵略、被欺淩的話語漸漸成為近代中國敘事的主流,中國人的心理漸漸被濛上瞭一道從來沒有過的陰影。
中國文明是一個包容的體係,一百多年的曆史再一次證明中國文明的大度。近代中國的曆史敘事不應該讓曆史虛無主義繼續籠罩,我們應該更多地參照近代西方的曆史敘事,重構或者說修正、補充我們過往的曆史敘事。
正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我饒有興趣地翻閱瞭這部《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這部取材於《倫敦新聞畫報》的大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視角,提供瞭中國留存文獻中漏記誤記的內容,使我們知道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還可以這樣去論述去討論。
二十多年前,近代中國史學界受益於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曆史》,打破瞭“歐洲中心論”、“衝擊—反應”、“傳統—現代”模式,開始從中國自身尋找曆史發展的因素。今天,我們應該注意“在西方發現曆史”,應該從西方的記錄中尋找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另一種記錄。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竭誠嚮各位推薦瀋弘先生用數年時間精心編譯的這部巨著。
馬勇,2013 年11 月16 日星期六
在綫試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精彩試讀
三位清朝的高官——愛新覺羅·耆英、兩江總督伊裏布和作為軍隊統領的提督牛鑒——於8月20日在一大群各級官員隨從的擁簇之下來到瞭我們的軍艦上,對英國全權大使、海軍司令和陸軍將領進行訪問。“康華裏號”軍艦被指定為雙方會晤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