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第3版)》圖文並茂、實用性強,可供介入科醫師、影像科醫師及相關科室的臨床醫師和研究生參考。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第3版)》圖文並茂,通過病例的形式演示瞭具體的介入診療過程,總結瞭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
內容簡介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第3版)》共分13章,以圖解的形式介紹瞭經皮血管穿刺插管術,選擇性、超選擇性血管插管術和造影術,實用介入技術,圍介入手術期處理的一般原則,以及常見疾病的介入診療。其中,對常見疾病的介入診療主要強調其適應證、禁忌證、並發癥及其處理,並通過病例的形式演示瞭具體的介入診療過程,總結瞭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第三版秉承瞭上兩版的編寫風格,對上一版的內容和圖片進行瞭大幅更新,並且在字裏行間增加瞭主編評論。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第3版)》圖文並茂、實用性強,可供介入科醫師、影像科醫師及相關科室的臨床醫師和研究生參考。
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介入診療學的定義和範疇
第二節 國內外介入診療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廣東介入診療學發展簡史
第二章 經皮血管穿刺插管術
第一節 基本技術
第二節 經股動、靜脈和膕動脈穿刺插管術
第三節 經鎖骨下動、靜脈穿刺插管術
第四節 經頸動、靜脈穿刺插管術
第五節 經腋及肱動、靜脈和橈動脈穿刺插管術
第三章 選擇性、超選擇性血管插管術和造影術
第一節 基本技術
第二節 血管造影的若乾技術要點
第三節 頭頸部動脈插管術
第四節 胸主動脈分支插管術
第五節 腹主動脈分支插管術
第六節 盆腔及下肢動脈插管術
第七節 靜脈係統選擇性插管術
第四章 實用介入技術
第一節 經導管血管栓塞術
第二節 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術
第三節 球囊導管擴張術
第四節 內支架置入術和取齣術
第五節 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
第六節 影像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術
第七節 經皮血管閉閤術
第八節 經皮腎盂穿刺造瘻術
第九節 經皮穿刺瘤內注藥術
第十節 經頸靜脈肝內門腔分流術
第十一節 靜脈濾器置放術和迴收術
第十二節 經皮穿刺胃造瘻術和胃空腸造瘻術
第十三節 經皮血管內異物取齣術
第十四節 經皮腹腔神經叢阻滯術
第十五節 經皮腫瘤消融術
第十六節 影像引導下硬化療法的基本原則
第十七節 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
第十八節 經皮血管內導管藥盒係統植入術
第十九節 臭氧在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第五章 圍介入手術期處理的一般原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手術前處理
第三節 手術中處理
第四節 手術後處理
第五節 常見介入治療並發癥的預防和處理
第六節 圍介入手術期麻醉與鎮痛
第六章 頭頸部病變
第一節 頭頸部疾病的介入治療方法特點及一般原則
第二節 良性腫瘤
第三節 惡性腫瘤
第四節 頭頸部血管病變
第五節 顱外頭頸部動脈齣血
第六節 顱內動脈狹窄
第七節 頸動脈狹窄
第八節 顱內動脈瘤
第九節 創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瘻
第十節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第七章 胸部疾病
第一節 咯血
第二節 肺大皰
第三節 肺隔離癥
第四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第五節 乳腺癌
第六節 氣管和主支氣管狹窄
第八章 肝膽胰脾病變
第一節 原發性肝癌
第二節 肝髒轉移性腫瘤
第三節 肝髒良性占位性病變
第四節 惡性膽道疾病
第五節 良性膽道疾病
第六節 胰腺癌
第七節 脾功能亢進及相關性疾病
第八節 脾動脈瘤
第九節 脾破裂
第九章 胃腸道病變
第一節 胃腸道良性狹窄
第二節 胃腸道惡性狹窄
第三節 消化道齣血
第四節 胃腸道腫瘤
第五節 急性腸梗阻的介入治療
第十章 門靜脈高壓癥
第一節 門靜脈型門靜脈高壓癥
第二節 肝竇型門靜脈高壓癥
第三節 肝靜脈型門靜脈高壓癥
第四節 動靜脈型門靜脈高壓癥
第五節 區域性門靜脈高壓癥
第十一章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第一節 腎占位病變
第二節 腎血管性病變
第三節 腎上腺病變
第四節 婦科惡性腫瘤
第五節 子宮肌瘤
第六節 婦科其他良性病變
第七節 精索靜脈麯張
第八節 盆腔淤血綜閤徵
第九節 左腎靜脈壓迫綜閤徵
第十二章 血管病變
第一節 主動脈夾層
第二節 腹主動脈瘤
第三節 下肢動脈閉塞癥
第四節 假性動脈瘤
第五節 深靜脈血栓形成
第六節 上、下腔靜脈阻塞綜閤徵
第七節 血管發育畸形
第十三章 骨及軟組織病變
第一節 腰椎間盤突齣癥及頸椎病的介入治療
第二節 骨和軟組織創傷
第三節 良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第四節 骨惡性腫瘤
第五節 良、惡性椎體病變的骨水泥成形術治療
第六節 深部軟組織內陽性異物套管法鉗取術
……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介入診療學的定義和範疇
“介入放射學”一詞由美國胃腸道放射學傢Margulis在1967年首次提齣,當時命名為介入診斷放射學,他敏銳地意識到在放射學領域一個嶄新的亞專業正在形成,1967年3月他在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上發錶瞭題為介入放射學:一個新的專業的述評[1]。
以往“介入放射學”的定義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對疾病進行治療,采集數字化影像、組織學、細菌學及生理生化資料進行診斷的學科,屬微創診療學的範疇。早期介入放射學的導引設備主要是X綫血管造影係統,所以一般也稱為介入放射學。隨著超聲、CT及磁共振等影像成像係統被廣泛用作導引設備,也許介入診療學這一概念更能確切地錶達這一學科的內容[2]。
介入診療學具有集影像診斷與微創治療為一體的鮮明學科特點,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開拓瞭新的途徑,被稱為現代臨床治療學中的第三大診療體係,是與內科、外科並列的三大臨床醫學技術之一。它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癥發生率低、多種技術可聯閤應用、簡便易行等諸多優點,展示瞭廣闊的前景,特彆對一些以往被認為是不治或難治之癥治療效果更佳,因此贏得瞭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和應用,並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對於需要用藥物治療的疾病,介入治療與內科治療相比,其優勢在於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大大提高瞭病變部位藥物濃度和藥效,還可大大減少藥物用量,降低藥物的副作用。
對於需手術治療的疾病,介入治療與外科治療相比,更具有以下優勢:
無須手術切開暴露病竈,一般隻需通過穿刺插管等技術就可完成治療。由於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住院期短、可在同一部位進行多次重復治療和並發癥少而輕。
大部分患者隻需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從而降低瞭麻醉的風險,並使不適閤全身麻醉的患者受益。
對於手術治療入路睏難和難以處置的病變,介入治療往往能夠尋找捷徑並給予巧妙的處理。對部分疑難病種的療效與外科手術相當甚至更優。
經過瞭近60年的發展,介入診療學已形成瞭較完整的體係,臨床上常將介入診療學分為三大類:
按入路途徑,可分為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技術兩大類。血管性介入技術是指使用穿刺針,通過穿刺進入人體血管係統,並在透視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竈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對比劑造影,顯示病竈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竈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常用的體錶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血管性介入技術包括造影、插管、灌注、栓塞、成形(血管或瓣膜)、支架、分流術(經頸靜脈肝內門腔分流術)、植入術(如導管藥盒或起搏器)、消融術等。而非血管性介入技術則指沒有進入人體血管係統,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直接經皮穿刺或插管至病竈或經人體生理和病理通道(如食管、腸道、膽管、氣道、陰道、輸卵管、尿路、淚道以及各種竇道、瘻道引流道等)進入病竈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包括活檢、引流、造瘻、成形、支架、神經阻滯術、臭氧治療等。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的各種技術在介入診療中均可單獨應用或聯閤應用。
按病變部位和病種,又可分為神經介入、心髒介入和外周介入。後者亦可細分為腫瘤介入、血管介入、消化道介入、泌尿係介入、婦産科介入、骨關節介入和急癥介入等。以上種種分類並無嚴格的界限,隻是為瞭錶述方便而已。專職的介入醫師可能從事一個類彆或多個類彆的介入診療工作。而其他專科醫生隻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病種的治療,通常不擔任介入性診斷工作。
按引導設備,又可分為X綫介入(DSA)、CT介入、超聲介入、MRI介入等。
第二節 國內外介入診療學發展簡史
介入診療學的形成和發展與其他醫學學科一樣,也經曆瞭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也是在探索、創新和完善中發展起來的,是人類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大緻可分為3個階段。以下為較有代錶性或標誌性的研究報告。
1896年,Hasher、Morton在Roentgen(倫琴)發現X綫不久,即用石膏做對比劑開始在屍體做動脈造影研究。
1910年,Franck和Alwens進行瞭犬、兔的動脈造影試驗。
1923年,Berberic使用溴化鍶注入人體血管進行造影。同年,Sicard和Forestier用碘罌子油做靜脈造影也獲成功。
1924年,Brook用50%的碘化鈉做瞭第一例人體股動脈造影。
1929年,Werner Frossmann成功地將導管從自己的上臂靜脈插入左心房,首創瞭心導管造影術,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奬。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動脈切開插管做腹主動脈造影。
1951年,Bierman用手術暴露人體頸總動脈和肱動脈的方法做選擇性的內髒動脈造影,並進行瞭第一次動脈灌注化療。
雛形階段,1953年,瑞典醫生Seldinger首創瞭經皮動脈穿刺、導絲引導插管動脈造影法(即Seldinger技術),由於該法操作簡單、損傷小、無須縫閤血管,完全替代瞭以往需手術切開暴露血管的方法,因而很快被廣泛采用,成為介入診療學的基本操作技術。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奬提名。
1959年,Sones創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技術。
1962年,Newton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療脊椎血管瘤。
1963年,Nusbaum采用動脈內灌注血管收縮劑治療消化道齣血獲得成功。
1964年,美國醫生Dotter成功地為一例下肢動脈缺血的婦女進行瞭血管成形術。他經導管做下肢動脈造影時,意外地將導管插過瞭狹窄的動脈,使狹窄血管得到瞭擴張,取得瞭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這啓示下,他利用同軸導管開創瞭經皮血管成形技術,這標誌著介入放射新技術的開始。他改變瞭血管造影診斷醫師僅做診斷、不做治療的傳統模式,使其轉變為集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於一體的臨床醫師,極大地推動瞭介入放射學的發展。
1965年,Sano用導管成功實施瞭首例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4]。
1967年,Mobin Uddin最早報道瞭他設計的下腔靜脈過濾器,在動物實驗獲得成功;於1969年再次報道瞭過濾器的長期實驗結果,並第一次把過濾器應用於6名患者,從而開創瞭過濾器臨床應用的曆史。
1967年,Porstman報道瞭非外科手術方法堵閉動脈導管。
1967年,Margulis在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AJR上發錶瞭題為“介入放射學:一個新的專業”的述評[1]。
1971年,Serbinenko創立瞭可脫性球囊治療頸動脈。
1973年,Baum等發起成立瞭心血管與介入放射學學會(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CVIR,2002年更名為SIR),為介入放射學發展起到瞭極為重要的作用。2000年其會員已達到3500人,其年會是僅次於RSNA年會的放射學會議,同年參會人數達5000。
……
前言/序言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