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老者季羨林自述:我想和年輕人談談我的學術人生
研究學問是我畢生興趣之所在,我的幾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瞭這上麵。
對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人來說,資料是最重要的。
關於考證,我又要引用鬍適先生的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我希望我們年輕的學者,不管你是哪一門,哪一科,盡快掌握外語,隻有這樣,中國的聲音纔能傳嚮全球。
有時候,搞那些枯燥死闆的學術研究疲倦瞭,換一張桌子,寫點散文,換一換腦筋,就像是磨刀一樣,刀磨過之後,重又鋒利起來。迴頭再搞學術研究,重新抖擻,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紛至遝來,亦人生一樂也。
—— 季羨林
一代學人有一代學人的風範,季羨林先生以淵博之學、纍纍碩果、求真務實獲得瞭廣泛的尊重。《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字裏行間呈現齣這位文化學者對自己傾畢生精力研究學問所形成的嚴謹與執著,並飽含深情地追憶瞭其導師們的引領之德,所述無不真實感人,其人品學思德養,堪稱一代楷模。
季羨林,1911年8月2日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因傢境貧寒,六歲投奔時在濟南的叔父,受到嚴格教育。1934年獲得清華大學西洋文學學術學位,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北大副校長、北大南亞研究所所長。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季羨林先生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傢、曆史語言學傢、東方學傢、翻譯傢、作傢和社會活動傢。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糖史等。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齣版《季羨林全集》等。此外,季羨林先生還有大量散文、雜文作品問世,風格自成一體,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在學術界曾被譽為“中國東方學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先生以九十八歲高齡辭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馬
清華四年
留德十年
進入哥廷根大學(1935年)
入學五年內我所選修的課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1936年~1937年)
吐火羅文的學習(1940年~1941年)
其他語言的學習(1937年夏)
博士論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幾篇德文論文(1941年)
十年迴顧(1935年~1945年)
迴到祖國
終於找到齣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學術研究的空白點(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譯《羅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躍的學術研究時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學術自述
編後記
每次讀完《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我都會有一種重新認識世界的感覺。這本書,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季羨林先生用他一生智慧與情感鑄就的瑰寶。先生在書中,沒有絲毫的炫耀,隻是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從他兒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到他青年時代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求索,再到他中年以後在中國學術界的耕耘與貢獻,每一段經曆都充滿瞭傳奇色彩,卻又樸實無華。他對於語言文字的敏銳洞察,對於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於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積極倡導,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欣賞先生那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他能夠從不同的文化中汲取養分,並將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學術,是建立在對知識的無限熱愛和對人類文明的深切關懷之上的。先生的人生哲學,那種淡泊名利,隨遇而安,卻又時刻保持著對真理的追求,給瞭我很大的啓發。
评分《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這本書,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我耳邊低語,分享著他一生寶貴的經驗與感悟。不同於一般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我得以窺探到季羨林先生內心深處的世界。先生在書中,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瞭他在學術道路上的探索與思考。從他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到他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再到他對學術研究的獨特方法,都讓我受益匪淺。他對於人生起伏的從容應對,對於名利的淡泊,對於真理的執著追求,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的許多故事,都充滿瞭智慧的閃光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尤其欣賞先生那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他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還將自己的學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輩。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學術人生,不僅僅是功名利祿的堆砌,更是對知識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以及對人生意義的不斷追尋。
评分翻開《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我仿佛走進瞭一個知識的殿堂,裏麵陳列著的是一位偉大智者畢生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學術成果,而是以一種深情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季羨林先生從青澀學子到一代宗師的壯麗人生。書中,他迴顧瞭自己求學期間的種種不易,那些在異國他鄉獨自奮鬥的日夜,對知識的渴望,對故土的思念,都化作文字,躍然紙上,感人至深。更讓我著迷的是,先生在學術上的探索,他對語言文字的癡迷,對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無不展現齣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他對於漢學、梵學、吐火羅學等領域的開拓性研究,不僅為中國學術界留下瞭寶貴的財富,也為世界學術界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先生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對待人生的豁達胸懷,對待友誼的真摯情感,都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的心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初心,成就自我。
评分讀完《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經曆瞭一場蕩滌心靈的洗禮。季羨林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學術分量和溫潤的人格魅力,而這本“精品集”更是將他豐富而傳奇的學術人生娓娓道來。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字裏行間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對生活的熱愛。從他的求學之路,到他在異域他鄉的艱辛探索,再到他迴國後對中國語言學、古典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巨大貢獻,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將我帶入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尤其被先生在逆境中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打動,他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熱愛驅動自己,最終成為瞭那個時代的巨匠。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學術的深度,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他對於治學嚴謹的態度,對於民族文化的深情,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獨特體悟,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有深度、有情懷的人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生、對知識、對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评分我不得不說,《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是一本讓我掩捲長思的書。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位學者的學術成就,更是一位人格的魅力。季羨林先生在書中,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講述瞭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從他童年時期的求知若渴,到他留學海外的艱辛與收獲,再到他迴國後為中國學術事業嘔心瀝血,每一個片段都充滿瞭力量。我被先生在逆境中展現齣的豁達與堅韌所深深摺服,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時代的洪流中,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貢獻瞭自己的力量。書中的學術思想,雖然有些深奧,但先生的闡釋卻清晰明瞭,讓我得以領略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先生在書中流露齣的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洞察,都給予瞭我極大的啓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擁有淵博的學識,更擁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评分整本书朴实无华,看着很亲切很真实,看完以后,感触颇深,每个成功的人,真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
评分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孩子喜欢
评分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然而,今天的韩朝人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李舜臣之功。而我们某些中国人呢?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评分我常有一个比喻:我们这些学习外语的人,好像是一群鲤鱼,在外语的龙门下洑游。有天资肯努力的鲤鱼,经过艰苦的努力,认真钻研,锲而不舍,一不耍花招,二不找捷径,有朝一日风雷动,一跳跳过了龙门,从此变成了一条外语的龙,他就成了外语的主人,外语就为他所用。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则在龙门下游来游去,不肯努力,不肯钻研,就是游上一百年,他仍然是一条鲤鱼。如果是一条安分守己的鲤鱼,则还不至于害人。如果不安分守己,则必然堕入假冒伪劣之列,害人又害己。
评分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自己应该拍一部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实录,也可以和韩国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历史是:朝鲜在大明的帮助下,终于没有灭国,并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战争企图,最后,丰臣秀吉死了,露梁海战中,中朝两国将士齐心戮力共同阻击了想要逃跑的日寇。这场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时代英雄,是他们挽救的朝鲜,这其中包括中国的李如松、陈璘、麻贵、邓子龙,还有朝鲜的李舜臣。
评分我还想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在这里提个醒:那些已经跳过了外语龙门的学者们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吃自己的老本呢?我认为,这吃老本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在随时变化,语言何独不然!一个外语学者,即使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了一门外语,倘若不随时追踪这一门外语的变化,有朝一日,他必然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连自己的母语也不例外。一个人在外国呆久了,一旦回到故乡,即使自己"乡音未改",然而故乡的语言,特别是词汇却有了变化,有时你会听不懂了。
评分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评分?
评分可以~~~~~~~~~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