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作者:李婉薇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1/04/26 ISBN: 9789620430824 頁碼:408頁 語言: 繁體中文 裝幀:平16開 內容簡介: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緻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麵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麵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瞭這個學術遺憾。從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填補瞭該領域一個重要的空白。它清晰地梳理瞭清末民初社會劇變時期,粵語作為一種區域性強勢語言,如何在受到標準化普通話和西方文化衝擊的雙重擠壓下,完成其書麵語和口語形態的艱難重塑。書中對某些特定社會群體的語言使用差異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揭示瞭階層、地域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復雜糾葛。它為後續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石,同時也為關注嶺南文化身份認同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部權威而又引人入勝的指南。這本書的價值,恐怕要隨著時間的推移,纔會被更廣泛的學界和文化界所充分認識。
评分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述”曆史,更是在“對話”曆史。作者在梳理粵語書寫變遷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當下的語言現狀進行反思和叩問,這使得全書的主題具有瞭強烈的時代迴響。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習慣,思考哪些是曆史的偶然,哪些是文化的必然。這種對“當下”的關照,讓原本聚焦於過去的研究,獲得瞭麵嚮未來的穿透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也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對文化傳承中的流變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是一種超越瞭知識傳遞的、具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
评分初讀這本大部頭,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對於史料的挖掘深度和廣度。我以前對那個時期的語言變遷隻是有零星的瞭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框架。作者似乎將清末民初那幾十年間的官方檔案、民間信函、地方誌甚至是私人日記都翻瞭個底朝天,然後將那些原本散落在各處的語言碎片,用極其嚴謹的筆觸重新拼湊起來。這種“史傢之眼”的運用,讓原本枯燥的語言學討論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將語言置於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去考察,這種紮實的考據功底,使得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顯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無與倫比的鑰匙。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封麵那古樸的字體和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和書頁間散發齣的油墨香氣,都讓人感到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我最欣賞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內頁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涉及到一些復雜的文獻考證,也能保持清晰的邏輯脈絡。裝幀設計不僅僅是外殼,更是對內容的尊重,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在翻閱的瞬間,就準備好進入一個嚴肅而又迷人的學術世界。這種對實體書的堅持和打磨,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品質的追求。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並非傳統學術著作那種平鋪直敘的風格,而是充滿瞭張力。有時候它會像偵探小說一樣,帶領讀者追蹤一個特定的詞語或語法現象的演變軌跡,中間會穿插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語言軼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官府公文用語突然轉嚮的分析,簡直像在揭示一場幕後的權力博弈。這種將學術深度與故事性敘述熔於一爐的寫作手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並從中獲得巨大的智力愉悅。這種平衡感是極難拿捏的,但作者顯然做到瞭遊刃有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