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改編電影》
作者 :李歐梵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29293
分類:藝術及音樂>電影>電影評論
齣版日期:2010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88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嚮來文學作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取材養料,從文字到影像,隱藏著一條魔幻鑰匙,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
為何文學往往拍不齣經典電影?
為何經典電影多來自二流小說?
作為被改編多次的莎士比亞,在又有著什麼意義?
又中國現代文學為何如此難拍等等?
此書作為李歐梵的「後啟濛」書寫,他要藉著電影重溫文學,啟濛別人,也啟濛自己。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實在難以簡單道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學的本體是文字,電影的本體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組成,串連在一起,遂而產生內容,但語言學上仍把內容和形式分開,嚴格來說,西方語言學理論所說的符旨和意旨仍在語言的層次,並未涉及內容,而一般讀者則隻看內容,不管形式。電影亦然,一般觀眾隻看影片中的內容情節,並不注重電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學作品再看改編的影片的話,就會覺得影片的內容淺薄多瞭。但西方的文學和電影理論傢則往往單從形式本身著手,認為形式構成內容,甚至後者是為前者服務,這就產生瞭一個很大的分歧。
我想採取一個較摺衷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絕對不是內容的工具;我也揚棄所有「主題先行」和上綱上線式的先入為主的政治宣傳或說教的論調。至少,我覺得這種方法有助於瞭解電影和文學的對等關係,特別是當我們從改編後的影片來追溯和推論原來的文學經典的時候。」
——李歐梵
作者簡介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畢業於颱灣大學外文係,後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史,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哈佛大學等,著有《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及《一起看海的日子》(與妻子李子玉閤著)等。
這本書我前段時間剛從朋友那裏藉來,一口氣讀完瞭。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老派的印刷質感,放在書架上都帶著一股子曆史的厚重感。李歐梵先生的文章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洞察力,他不像某些評論傢那樣故作高深,而是能用一種非常親切、近乎於閑談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轉換關係,剖析得條理清晰。特彆是他談到港颱地區,那些早期的文學作品如何被搬上大銀幕,那種文化土壤的碰撞與融閤,讀起來特彆有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某個具體作品的分析,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敘事結構或鏡頭語言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文本背後的社會情緒和時代背景,讓人不得不佩服他深厚的學養。這本書更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以為自己很熟悉的“經典改編”,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文化張力。每次讀完他的段落,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一會兒,仿佛自己也參與到那場跨媒介的對話之中。對於真正對文藝片和香港颱灣電影黃金時代感興趣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港颱原版”這個標簽吸引的,畢竟現在市場上太多翻譯的學術著作瞭,難得能看到這種原汁原味的東西。這本書的行文節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更像是跟隨一位資深學者的腳步,進行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化考察之旅。李歐梵先生的筆觸細膩又不失力度,他總能精準地捕捉到文學和電影在改編過程中産生的微妙張力——文學的內在獨白是如何被視覺化的場景所取代或強化,那種“失落”與“獲得”的辯證關係,他講得非常透徹。我特彆喜歡他那種批判性的眼光,他既肯定瞭改編的藝術成就,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其中的局限性,這種平衡感把握得極好。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忍不住翻齣以前看過的老電影片段來對照,發現很多當年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在先生的解讀下立刻變得豁然開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時代記憶和文化心理變遷的側寫。書中的引述和旁證也相當豐富,看得齣作者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但所有的研究都融入在瞭流暢的敘事之中,讀起來毫不費力,隻有酣暢淋灕。
评分我很少遇到能讓我如此沉浸其中的學術性讀物。這本書的體例很特彆,它似乎沒有一個固定的綫索強行貫穿始終,而是像一係列精彩的文化碎片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每一篇都能獨立成立,又相互映襯,形成一個宏大的敘事網。李歐梵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那種老派文人的優雅和對細節的精準拿捏,讓人讀起來非常享受。他談及的很多早期的改編案例,現在可能已經很少有人提及瞭,但通過他的梳理,這些作品的生命力又被重新點燃。我特彆留意瞭他對於“權力”與“文本”之間關係的處理,文學作品如何在被電影工業接納的過程中,其原有的反叛精神或邊緣色彩是如何被馴化或保留下來的,這部分思考非常尖銳和深刻。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遇到哪個被遺忘的經典,或者哪種顛覆性的解讀。看完之後,我對自己過去對港颱文化消費的習慣有瞭一個全新的審視,受益匪淺。
评分這書的價值,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地域性”的深度挖掘上。我們總談論文學改編,但很少有人能像作者這樣,將香港和颱灣兩地的獨特文化脈絡和政治環境,作為核心要素來分析改編現象。他處理這些復雜議題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遊刃有餘。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作傢的作品被改編後的本土化處理,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瞭創作者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審查壓力下,進行“二次創作”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電影場景時,那種富有畫麵感的文字功底,雖然是文字作品,卻能讓人腦海中浮現齣膠片特有的顆粒感和光影效果。這本書讀起來不纍,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分享他觀察瞭很久的現象,輕鬆中蘊含著深刻的見解。它拓寬瞭我對“改編”這個詞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搬運”,而是“重塑”與“對話”。對於想深入瞭解華語電影早期發展脈絡和其文學淵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百科全書般的存在。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種帶有曆史印記的質感,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速消費品,而是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作者在探討文學改編時,有一個很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就是將“地域性”的書寫,與“媒介轉化”的過程緊密結閤起來,探討瞭特定社會語境如何塑造瞭電影的錶達方式。他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批判,而是帶著一種深切的共情和理解去分析創作者的睏境與創造力。我發現自己對一些特定年代的電影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隻是覺得“好看”,現在則能理解其背後復雜的文化挪用和思想錶達。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過渡自然流暢,即便是涉及比較專業的電影理論概念,也被作者用清晰的語言闡述明白,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它對於提升一個普通讀者對影視評論的鑒賞能力,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迫不及待想重新翻看那些老電影的,充滿啓發性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