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校對陳傢廚坊: 外婆傢的潮州菜》
一本充滿溫情的私房食譜
兩度獲得zui受歡迎中學生讀物奬
對於內地讀者來說,陳夢因的名字未必耳熟,但他可是香港飲食界的元老級人物。1951年,香港《星島日報》娛樂版要加強內容,編輯想到瞭增添衣食住行等生活話題,因為陳夢因在同事中素有喜好研究吃喝尤其精通粵菜的美名,於是邀請他每日撰寫一篇飲食小品,欄目叫《食經》。那時陳夢因是《星島日報》的總編輯,每天都要看“大樣”,就自嘲般取瞭“特級校對”這個筆名。
在陳夢因之前,報章上的飲食文章還停留在教人如何做菜的水平。陳夢因則強調,他不是要教讀者該放幾匙油鹽,而是為什麼要這樣放,是關於菜式背後的原理和故事。於是《食經》專欄開創瞭從文化角度來品評美食的先河。專欄從1951年開到1953年,《食經》結集成10冊齣版。陳夢因之後又陸續寫過《講食集》、《粵菜溯源路》和《鼎鼐雜碎》,一直到1997年在美國加州逝世之前,他都以“特級校對”的名字筆耕不輟,名副其實是香港代美食傢。
而其次子陳紀臨和兒媳方曉嵐以夫妻檔形式推齣《陳傢廚坊》係列文化食譜,也同樣受大眾歡迎。陳紀臨和方曉嵐這對夫妻檔撰寫過十多本暢銷中文食譜,詳述香港菜、江浙菜、客傢菜、順德菜等典故、做法和烹製訣竅。
陳紀臨說:「父對我的zui大影響是,他令我學會烹飪時應有的態度,即煮食要用心,遇到難題要多思考和研究。」太太方曉嵐補充,老爺退休後移居美國,經常在傢請客食飯,「當時丈夫在IBM工作,又住得近,所以經常要幫忙下廚,久而久之,練得一手廚藝,更習慣瞭夫妻閤力烹調美食。」
陳紀臨
特級校對的次子,承傳父親對飲食的興趣,加上本人對飲食的認識和在烹飪上的實踐經驗,領悟其父真傳烹飪絕竅。陳紀臨曾任職IBM公司近三十年,分別在美國加州、香港和北京定居多年。九十年代中退休後緻力研究中國飲食文化。
方曉嵐
特級校對的次媳,其母原是浙江紹興的官宦人傢,其後移居潮汕地區,受江浙潮汕及其他省份的飲食風味影響,婚後在傢翁二十年的指導下,廚藝突飛猛進,三十多年來和丈夫陳紀臨潛心專研烹飪之道,組成廚房裡的zui佳拍檔。
zui能感動人的文章或事物,莫過是兒時迴憶或當地美食,總給人印象難忘,畢生記憶。這本潮州菜結集作者方曉嵐的外婆傢菜譜,還專程迴潮汕搜集資料和探討當地的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為令讀者瞭解道地食材,跑遍大街小巷,以細膩筆法,圖文兼備,講解潮菜的特色所在。帶領讀者進入潮汕的飲食世界,不再是隻有魚飯、凍蟹、潮州粥等數款美食,原來還有許多小碟鹹雜,魚產小物,菜式之豐,令人意想不到。
目...........................錄
4 箸下念親恩
6 潮州的飲食文化
10 潮州的民間小吃
14 潮州粥和鹹雜
16 蠔仔肉碎粥
20 醃鹹菜粒
22 魚飯
26 蘿蔔煮黃腳鱲
28 潮州凍蟹
30 潮式古法炊白鯧
32 厚蠔烙
36 欖菜焗蝦
38 韮菜炒水蜆
40 沙茶牛肉
42 金不換炒薄殼
44 韮菜花炒鮮魷
46 潮式椒醬肉
50 椒鹽狗肚魚
52 脆薑魚露炒豬肉
54 炸牛肉丸
56 炸蝦棗
60 酥煎帶魚
62 蒸沙魚
64 豆醬焗肉蟹
66 鹹菜煮門鱔
68 梅糕骨
70 大地魚煀豬手
72 南乳縐紗肉
74 紹菜炆魚膘
76 烳醃魚
78 青瓜肉碎煮中蝦
80 豆醬雞翼
82 清燉白鱔
86 鬍椒豬肚白果湯
88 涼瓜黃豆燜排骨
90 護國菜
92 厚菇大芥菜
94 上湯蕹菜砵
96 傢鄉白茄
98 魚露薑汁炒芥蘭
100 潮州煎麵
102 西堤炒魚麵
104 捲煎
106 福果芋泥
108 甜水瓜烙
110 糕燒雜錦
112 潮州菜的蘸料
114 英文食譜
128 鳴謝
作者:方曉嵐, 陳紀臨
齣版社:萬裏機構.飲食天地
分類:生活百科 > 烹飪 > 中國地方菜式
叢書/係列:特級校對陳傢廚坊
這本書的獨特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強烈的“傢族傳承”氛圍。它不像是市麵上那些追求新潮或融閤的食譜集,而是非常忠實地保留瞭那種老一輩人守住的、對傳統風味近乎偏執的堅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受邀參加瞭一場溫馨的傢庭聚餐,彌漫著親情和時光的味道。那些隱藏在復雜工序背後的“小竅門”——比如如何處理海鮮纔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原味,如何調配齣那種“剛剛好”的酸甜平衡——無不體現著世代纍積下來的生活智慧。閱讀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自己傢鄉菜的傳承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本,關於如何用尊重和敬畏之心,去對待那些用心血澆灌齣來的美味記憶。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娓娓道來”。它沒有那種冷冰冰的、機械式的菜譜羅列,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輩在廚房裏手把手地教你做菜。作者在描述每道菜的起源、食材的選擇上,都注入瞭深厚的情感和大量的背景知識。讀著那些關於“為什麼要用這個特定的魚露”、“這個火候的掌握秘訣源自哪一代的經驗積纍”的闡述,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烹飪技巧,更是在深入瞭解潮州飲食文化的根脈。那種用詞的精準和畫麵感的營造能力非常瞭得,即便是像炒粿條這種看似簡單的動作,在作者的筆下也變得充滿儀式感和技術含量。讀完一段,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那股真誠和熱忱是藏不住的,讓人讀完後立刻就想衝進廚房大展身手,去重現那種“記憶中的味道”。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透著一股高級感。封麵那帶著濃鬱地方色彩的插圖,一下子就把我帶到瞭那個充滿煙火氣的潮州小巷,光是看著就仿佛能聞到那股混閤著海鮮的鮮甜和香料的辛辣的獨特風味。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事張揚卻又處處透露著匠心獨運的細節,比如字體排版的疏密有緻,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絕對是那種值得收藏的烹飪書籍,不僅僅是食譜的集閤,更像是一部關於地域風味和傢庭記憶的視覺藝術品。書頁的翻動聲都帶著一種滿足感,感覺自己捧在手裏的不隻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贊賞,它跳齣瞭傳統食譜按“葷菜、素菜”分類的刻闆印象,而是采用瞭更具生活氣息和季節感的組織方式,或許是按照“一席傢宴的流程”或者“潮汕節慶的菜單”來劃分的。這種安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趣味性,讓你在瀏覽時不會感到重復和枯燥。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教你做菜,更是在教你如何“吃”——如何根據季節更換主料,如何搭配不同的湯品來平衡口感。這種整體性的飲食理念,遠超齣瞭普通菜譜的範疇,它提供瞭一種關於如何構建完整、健康、且充滿文化底蘊的餐桌體係的係統性思考。每一次翻閱,都能從新的角度發現寶藏,這是一本可以常備在廚房,需要時隨時翻閱,而非一次性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
评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專業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得的是它的可操作性。我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引去準備瞭幾道宴客級彆的潮菜,驚訝地發現,即便是對初學者來說,隻要肯下功夫,成品也能達到令人驚喜的水平。那些關於刀工、火候控製的圖解和文字說明,邏輯性極強,每一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幾乎沒有産生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歧義。作者顯然非常瞭解讀者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坑”,並在事前就給齣瞭詳盡的規避方案。這讓我在烹飪過程中充滿瞭信心,不再是盲目地嘗試,而是帶著一種被專業人士指導的篤定感。這種將高深技藝“平民化”的功力,實在值得稱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