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軟件工程領域的張海藩教授針對高校學時減少的實情,在其編寫的經典教材《軟件工程導論(第5版)》的基礎上精簡而成的。
1.暢銷版本。各版本纍計銷售超180萬冊,被眾多高校選作教材,成為軟件工程領域的經典教材。
2.精心修訂。為瞭反映軟件工程發展的新狀況,作者不斷精心修改,編寫瞭新版本。
3.全麵係統。全麵係統地講述瞭軟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學,並介紹瞭軟件項目的管理技術。
4.適用麵廣。可作為高等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一定實際經驗的軟件工作人員和從事開發應用軟件的廣大計算機用戶參考。
5.配套完整。除主教材外,配套齣版瞭《軟件工程導論學習輔導》,提供瞭與教材內容密切配閤的習題和解題思路,還提供瞭三套模擬試題以及參考答案。為便於教學,本書製作瞭電子教案,免費提供給選用本教材的教師。
為瞭滿足“軟件工程”課程學時較少的高等學校對一本適用教材的迫切需求,作者對先後榮獲瞭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工科電子類專業優秀教材一等奬和全國暢銷書奬,並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軟件工程導論》作瞭精心改編,保留瞭原書中較重要、較新穎的內容,刪除或簡化瞭一些較陳舊或較次要的內容,寫齣瞭《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全麵係統地講述瞭軟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學,並介紹瞭軟件項目的管理技術。本書正文共13章,第1章是概述,第2章至第8章順序講述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的任務、過程、結構化方法和工具,第9章至第12章分彆講述麵嚮對象方法學引論、麵嚮對象分析、麵嚮對象設計和麵嚮對象實現,第13章介紹軟件項目管理。正文後麵有兩個附錄,分彆講述瞭用麵嚮對象方法和結構化方法開發兩個軟件的過程,對讀者深入理解軟件工程學很有幫助,也是上機實習的好材料。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一定實際經驗的軟件工作人員和需要開發應用軟件的廣大計算機用戶閱讀參考。
第1章 軟件工程學概述
1.1 軟件危機
1.1.1 軟件危機的介紹
1.1.2 産生軟件危機的原因
1.1.3 消除軟件危機的途徑
1.2 軟件工程
1.2.1 軟件工程的介紹
1.2.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2.3 軟件工程方法學
1.3 軟件生命周期
1.4 軟件過程
1.4.1 瀑布模型
1.4.2 快速原型模型
1.4.3 增量模型
1.4.4 螺鏇模型
1.4.5 噴泉模型
1.4.6 Rational統一過程
1.4.7 敏捷過程與極限編程
1.4.8 微軟過程
1.5 小結
習題
第2章 可行性研究
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務
2.2 可行性研究過程
2.3 數據流圖
2.3.1 符號
2.3.2 例子
2.3.3 命名
2.3.4 用途
2.4 數據字典
2.4.1 數據字典的內容
2.4.2 定義數據的方法
2.4.3 數據字典的用途
2.4.4 數據字典的實現
2.5 成本/效益分析
2.5.1 成本估計
2.5.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2.6 小結
習題
軟件工程目 錄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的任務
3.1.1 確定對係統的綜閤要求
3.1.2 分析係統的數據要求
3.1.3 導齣係統的邏輯模型
3.1.4 修正係統開發計劃
3.2 與用戶溝通獲取需求的方法
3.2.1 訪談
3.2.2 麵嚮數據流自頂嚮下求精
3.2.3 簡易的應用規格說明技術
3.2.4 快速建立軟件原型
3.3 分析建模與規格說明
3.3.1 分析建模
3.3.2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
3.4 實體-聯係圖
3.4.1 數據對象
3.4.2 屬性
3.4.3 聯係
3.4.4 實體-聯係圖的符號
3.5 數據規範化
3.6 狀態轉換圖
3.6.1 狀態
3.6.2 事件
3.6.3 符號
……
第4章 形式化說明技術
第5章 總體設計
第6章 詳細設計
第7章 實現
第8章 維護
第9章 麵嚮對象方法學引論
第10章 麵嚮對象分析
第11章 麵嚮對象設計
第12章 麵嚮對象實現
第13章 軟件項目管理
附錄A C++類庫管理係統的分析與設計
附錄B 一個漢字行編輯程序的設計
參考文獻
作者編著的《軟件工程導論》已經齣版瞭5個版本,纍計銷售瞭近一百萬冊,先後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工科電子類專業優秀教材二等奬和一等奬,並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前10名)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國內許多高校把它選作“軟件工程”課的教材。
但是,也有一些“軟件工程”課程學時較少的高校教師反映,《軟件工程導論》內容較多,用它作教材感到授課學時比較緊張。為瞭滿足這部分學校的需求,作者對《軟件工程導論》作瞭精心改編,保留瞭原書中較重要、較新穎的內容,刪除或簡化瞭一些較陳舊或較次要的內容,寫齣瞭《軟件工程》。該書在保持原書結構不變的前提下把篇幅減少瞭近六分之一,將顯著減少授課所需的學時。
編者20�C0�C9年5月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軟件工程”這個主題聽起來就有點宏大且可能偏理論。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完全錯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各種開發模型或者設計模式的細節,而是更側重於軟件開發背後的“道”與“術”。作者以一種非常哲學的高度,探討瞭軟件的本質、人類的認知在軟件開發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軟件生態。我最喜歡的是關於“軟件的演進”那一章節,它讓我從宏觀的角度理解瞭軟件生命周期的動態性,以及為何優秀的軟件係統總是能夠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適應和發展。書中對於“脆弱性”和“健壯性”的討論也極具啓發性,讓我重新審視瞭在項目初期就埋下隱患的風險。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是否也適用於我目前正在參與的項目。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軟件開發過程中麵臨的挑戰,並找到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评分哇!這本書就像一劑靈感的催化劑,讓我重新燃起瞭對軟件工程的熱情。我之前一直覺得軟件開發就是寫代碼,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將軟件開發的“內功”和“外功”都講得明明白白。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從最基礎的“需求分析”講到“項目管理”的方方麵麵,每一個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過於冗長,也不會流於錶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用戶體驗設計”的部分,作者通過一係列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瞭一個優秀的用戶界麵是如何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戶滿意度的。而且,書中對於“測試”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實操性的建議,讓我學會如何設計更有效的測試用例,從而發現潛在的bug。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活潑,有時候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分享他的心得體會,讓人感覺非常親切。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讓我得以在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下,係統地掌握軟件工程的知識體係。作者並沒有把所有內容一股腦地塞給讀者,而是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項目啓動,到復雜的係統架構設計,再到最後的維護和優化,每一個階段的講解都環環相扣,讓人感覺非常連貫。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敏捷開發”的闡述,它提供瞭一種更靈活、更適應變化的開發模式,與我之前接觸過的傳統開發模式有著顯著的區彆。而且,作者在介紹各種開發方法論時,並沒有簡單地列舉它們的優缺點,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背後的思想和適用場景,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設計得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瞭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難度。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學習資料,讓我能夠更自信地應對復雜的軟件開發項目。
评分這本書真是我最近讀到的最令人驚艷的一本!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沒想到立刻就被作者那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吸引住瞭。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許多技術類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梭在軟件開發的各個環節,從最初的概念萌芽,到精雕細琢的設計,再到嚴謹的實現和細緻的測試,每一個階段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舉的例子都非常貼閤實際,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讓我能夠立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而且,作者在講解一些復雜的技術原理時,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將它們變得易於消化。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團隊協作的部分,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在軟件工程的世界裏,個體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凝聚成一個高效協作的整體。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經曆一次完整的軟件開發旅程,收獲滿滿。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醍醐灌頂的書!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軟件工程的復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現象聯係起來,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一直覺得軟件開發是一門純粹的技術學科,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蘊含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書中對於“溝通”和“協作”的強調,讓我深刻理解瞭在軟件項目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比技術本身更加關鍵。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意,引人深思。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如何避免項目失敗”的分析,它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些通用的建議,而是通過深入剖析導緻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上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這本書也讓我對“技術債務”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短期內的效率提升可能會為未來的維護和迭代帶來巨大的隱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瞭很大的提升,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看待軟件工程的各個方麵。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迄今为止,计算机系统已经经历了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软件危机”的困扰,软件已经成为限制计算机系统发展的瓶颈。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给力。
评分学习中。。。。。。。
评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系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软件作坊”,广泛使用产品软件。但是,“软件作坊”基本上仍然沿用早期形成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数量急剧膨胀。在程序运行时发现的错误必须设法改正;用户有了新的需求时必须相应地修改程序;硬件或操作系统更新时,通常需要修改程序以适应新的环境。上述种种软件维护工作,以令人吃惊的比例耗费资源。更严重的是,许多程序的个体化特性使得它们最终成为不可维护的。“软件危机”就这样开始出现了1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了“软件工程”这个名词,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就此诞生了。
评分好
评分东西很好 信任京东 以后常光顾
评分好
评分学习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