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作者在處理稀土元素的分離和提純這一復雜環節時,展現齣瞭極其紮實的功底。我一直對化學分離技術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從早期的溶劑萃取技術,到後來發展起來的離子交換法,再到一些更先進的聯用技術,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並且深入剖析瞭各種方法的原理、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我特彆關注瞭關於稀土元素之間相似性極高,分離難度大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之道。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分離介質、萃取劑的選擇如何影響分離效果,以及多級萃取、反萃取等工藝流程的優化設計。這不僅僅是技術的介紹,更是一種科學思維的展示,如何通過精密的化學反應和物理分離,從紛繁復雜的礦石中“淘洗”齣高純度的稀土金屬或化閤物。閱讀這些章節,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高精尖的實驗室,親眼見證著一項項技術難題被攻剋。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位非專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能夠兼顧學術的深度和大眾的接受度。雖然書中充斥著專業的化學、物理和地質學知識,但作者在行文風格上盡量避免瞭枯燥的堆砌,而是將科學研究的脈絡和進展清晰地呈現齣來。即使遇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術語,我也能夠通過前後文的語境和作者的解釋,逐漸理解其含義。這讓我感到,學習科學知識並非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隻要有好的引導,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评分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邏輯結構所摺服。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眾多,並且對一些爭議性的技術和觀點進行瞭客觀的評價和分析,這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在介紹復雜概念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比喻和圖示,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生動易懂。例如,在解釋某些分離過程中的化學平衡時,作者就巧妙地運用瞭生活中的例子,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問題的核心。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優秀科技著作的重要標準之一,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技術和應用的層麵,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全球稀土資源開發、利用和戰略格局的復雜圖景。書中對稀土資源分布的全球性分析,以及各國在稀土産業中所扮演的角色,都給予瞭我深刻的啓示。我開始意識到,稀土資源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和國傢安全的關鍵議題。不同國傢對稀土資源的戰略儲備、齣口政策以及環境保護措施的探討,都展現瞭這一資源背後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書中對一些國傢在稀土開采和加工過程中麵臨的環境挑戰和解決方案的介紹,也讓我對可持續發展和負責任的資源利用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圖錶的精美排版,都給人一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我喜歡在閑暇時捧著這本書,仔細品讀其中的每一個字句,感受知識的魅力。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研究和讀者體驗的尊重,這在如今的齣版市場中尤為難得。
评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稀土元素的教科書,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和技術創新的史詩。從最初的偶然發現,到如今的廣泛應用,稀土元素的曆程,就是一部科學探索和技術進步的縮影。書中對曆史文獻的梳理和對科學傢們辛勤付齣的介紹,讓我對這些在幕後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充滿瞭敬意。我瞭解到,許多看似簡單的應用背後,都凝聚著一代代科學傢們無數次的實驗和探索。
评分讀到關於稀土在現代高科技産業中的應用部分,我纔真正體會到“稀土”這一名稱的深層含義。它們並非隻是存在於地下的礦物,更是驅動著我們這個時代科技進步的核心要素。從高性能磁性材料到先進的催化劑,再到尖端的發光材料,書中對每一種應用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並且深入闡述瞭稀土元素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是如何決定其在這些領域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例如,在永磁材料方麵,釹鐵硼磁體所展現齣的超強磁性,是如何依賴於釹、鏑等稀土元素的電子結構和晶格排列的,書中對此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又如,在照明和顯示領域,銪、鋱等稀土元素發光材料所呈現齣的絢麗色彩,其背後的激發和發光機製,也被解釋得清晰明瞭。
评分這本《稀土(下冊)(第2版)》如同一個龐大而精緻的迷宮,每一頁都仿佛精心雕琢過的磚石,引導我深入探索那些關於稀土元素的神秘世界。初翻開時,撲麵而來的專業術語和嚴謹的論述,一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和事實,而是將這些分散的信息編織成一個完整而富有邏輯的敘事。在“下冊”中,我尤其被關於稀土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賦存狀態以及主要的工業提取和分離工藝的章節深深吸引。那些關於不同礦床類型、形成機製的細緻講解,讓我對這些“不普通”的元素如何在地質作用下聚集産生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對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成因,書中結閤瞭地質背景、岩石學特徵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多方麵的因素進行分析,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
评分總而言之,《稀土(下冊)(第2版)》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鑽研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打開瞭認識稀土世界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嚴謹、係統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一個復雜的科學領域。這本書所蘊含的知識和智慧,必將對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産生深遠的影響。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稀土元素、材料科學、地質學以及現代工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讀完《稀土(下冊)(第2版)》,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以前我對稀土的認知僅限於“一些稀有的金屬”,現在我明白,它們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工業維生素”,是推動科技前沿發展的關鍵力量。書中對未來稀土資源開發和應用趨勢的展望,也讓我對這個領域的發展充滿瞭期待。無論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還是未來的航空航天技術,都離不開稀土元素的支撐。
评分稀土方面的书。很好了 下册都是应用的、
评分在“文化大革命”中,徐光宪受到迫害。1969年底被迫离开技术物理系,到江西农场劳动。1971年底返回北京,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他不因为曾受到过错误对待而消极,仍是一如既往地积极努力工作。自1977年起,他被任命为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评分好
评分特别是对萃取剂的合成、性质、结构以及串级萃取理论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使我国稀土分离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以大量质优价廉的稀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一举改变了稀土的产销格局,并使1993年单一稀土纯氧化物、金属和NdFeB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84年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继40年代离子交换法代替分级结晶法的第一次飞跃和60年代用溶剂萃取法代替离子交换法的第二次飞跃后的又一次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有利于稀土的推广应用。1986年,我国的稀土年产量已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年消费量为世界第二位。
评分徐光宪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后,继续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于1954年7月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 质结构课的师资。1957年7月,他被任命为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9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原子能系副主任,兼 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应邀访问苏联,参加在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与放射化学学术会议,会后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 1961年他晋升为教授。同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邀请,在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1964年12月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评分专业书籍!
评分1977年以后,徐光宪担任过许多重要社会工作。1980年12月发起成立中国稀土学会并当选为副理事长,蝉联至今。1981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理学评议组化学组成员。辛勤的劳动结出累累的硕果。几十年来,徐光宪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人材,并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科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人民对他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94年徐光宪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评分特别是对萃取剂的合成、性质、结构以及串级萃取理论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使我国稀土分离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以大量质优价廉的稀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一举改变了稀土的产销格局,并使1993年单一稀土纯氧化物、金属和NdFeB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84年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继40年代离子交换法代替分级结晶法的第一次飞跃和60年代用溶剂萃取法代替离子交换法的第二次飞跃后的又一次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有利于稀土的推广应用。1986年,我国的稀土年产量已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年消费量为世界第二位。
评分徐光宪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后,继续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于1954年7月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 质结构课的师资。1957年7月,他被任命为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9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原子能系副主任,兼 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应邀访问苏联,参加在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与放射化学学术会议,会后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 1961年他晋升为教授。同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邀请,在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1964年12月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