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樓隨筆(捲三)》
作者: 高伯雨
齣版社: 牛津大學齣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齣版日:2012/05
ISBN: 9780193970632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256頁
裝訂:平裝
定價:88元
內容簡介:
《聽雨樓隨筆(捲三)》
很難簡單概括高伯雨先生的寫作。牛津大學齣版社在高伯雨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分十捲每捲近
四百頁隆重齣版高伯雨係列,實是香港文化齣版的一件大事。
高先生留學英倫有年,遊學東洋日本,上海北京。一九三二年開始在香港寫作,編雜誌編書翻譯談
掌故,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六十多年流傳於世的文字有數韆萬字,堪稱香港多產的作傢之一,更
被譽為廣東香港淵博的掌故傢。
高先生為文如其為學,為學如其為人。其為人,溫而毅,直而婉;不信不言,不果不行;其文其
學,博而不雜,精而不執;深而不刻,淺而不薄;大而不無當,泛而不無歸。
高先生寫隨筆,以廣泛的興趣見稱,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旁及巫醫星相。於學無所不窺;從政
治、經濟、社會、教育以及各部門的文學,甚至金石書畫,他都有濃厚的興趣。文字深入淺齣,雅
俗共賞。
掌故傢瞿兌之:「在中國的史書中,往往隻看見興亡大事的記載,或者官式的錶麵記錄,而當
時人們實際上是怎樣活動的,隻有從其他的來源中纔能體會到。這就使得從事掌故學的人要負起相
當重的責任瞭。我翻閱高先生的聽雨樓隨筆,覺得字字精采,至今不厭重讀。」
羅孚先生更認為:「高伯雨對晚清及民國史事掌故甚熟,在南天不作第二人想。」
盧瑋鑾:「高先生筆下的香港社會文史掌故,特別是講他傢族在南北行發展的故事,幾十年與無數
留港文化人的交往,這都是難得而應保留香港歷史。」
作者簡介:
高伯雨 (1906–1992)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高適、林熙、溫大雅、秦仲龢等逾十個。祖父楚
香、父親舜琴經營名號元發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傢底豐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
傢習書畫、學篆刻,遊學英國。在上海與唐雲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來,開始從事寫作。編過
報紙副刊,五十年代開始為報紙寫專欄「望海樓雜筆」「聽雨樓隨筆」「適廬隨筆」「彊廬瑣
記」,一寫就是五十多年。譯寫有《英使謁見乾隆記實》《紫禁城的黃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創辦
《大華》半月刊,一九六八年停刊後,一九七○年一月復刊為月刊,並印行黃鞦嶽遺著《花隨人聖
酓摭憶》補篇、包天笑《釧影樓迴憶錄》等書。
我對於繁體中文書籍一直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電子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能夠擁有一本精心排版、墨香四溢的繁體書籍,仿佛是一種與過往的對話,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尊重。這本《聽雨樓隨筆(捲三)》恰恰就給我帶來瞭這樣的感受。牛津大學齣版社的齣版質量一直是業界公認的,從這次的裝幀細節來看,他們也的確沒有辜負我的期待。書頁的邊緣處理得十分平整,觸感溫潤,閱讀時不會有任何不適。而繁體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娟秀之美,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著的韻味。我一直覺得,學習和欣賞繁體字,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漢字的演變和文化脈絡。這本書作為港版繁體,我想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語言風格,可能會與內地的簡體中文書籍有所不同,也更讓我期待其中的獨特之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窗口,讓我能夠窺見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也讓我能更細膩地品味語言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的智慧之言深感著迷。高伯雨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符號,但這並不妨礙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有時候,一本好書帶來的驚喜,恰恰在於它的“未知”。我喜歡去探索那些尚未被我瞭解的作者,去發掘他們文字中蘊含的獨特魅力。從“牛津大學齣版社”這個名字,我便知道這本書的齣版質量會有一定的保證,而“港版繁體”則讓我對其中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語言風格充滿瞭好奇。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夠遇到那些能夠啓發我的思想,能夠拓展我視野的內容。不一定是驚世駭俗的觀點,也許隻是對日常生活細微之處的洞察,也許是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能夠從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盈。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質,淡淡的素雅色彩,搭配著細緻的燙金字體,一眼望去就讓人心生喜愛。拿在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舒適,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而是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厚實感,讓人感覺很安心。我一直對古籍類的書籍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那些引人遐想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興趣。聽說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文學界頗有造詣的前輩,他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精神的啓迪。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尋找到觸動我心靈的文字,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領略那些被時光沉澱下來的智慧。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無疑為我的閱讀體驗奠定瞭良好的基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開啓一段美好的閱讀旅程。
评分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文字。市麵上充斥著太多快餐式的閱讀內容,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裹挾著,很難找到真正能夠沉澱心靈的東西。而“隨筆”這種文體,恰恰是我最欣賞的。它沒有嚴謹的學術論文的束縛,也沒有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種隨性的抒發,一種由感而發的情懷。從書名《聽雨樓隨筆》中,我似乎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仿佛作者在細雨霏霏的日子裏,倚窗而坐,任思緒在文字間翩躚。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作者對生活、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對人生百態的獨到見解,以及那些觸動人心的情感流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生活中的一處避風港,在我疲憊的時候,給予我慰藉和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知己,能與我分享心事,共鳴生活。
评分我對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都抱有一種探索和學習的態度。這本書的標題“聽雨樓隨筆(捲三)”,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畫麵感,似乎能讓人想象到一種閑適而又富有詩意的場景。作者高伯雨,雖然我對他瞭解不多,但“隨筆”這兩個字,通常意味著作者會以一種比較自由、比較真誠的方式來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不同的精神世界,讓我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不一定是宏大的敘事,也許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一些情感的細膩描摹。我更看重的是文字本身的力量,它能否觸動我的內心,能否引發我的思考。牛津大學齣版社的齣品,本身就帶有一種信譽保證,我期待著這本書的排版、印刷都能夠達到較高的水準,給我一個良好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有所收獲,無論是情感上的共鳴,還是思想上的啓迪,都能讓我在閱讀之後,對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