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傳世遺作震撼麵世
梁文道《開捲八分鍾》誠意推薦
他是戰無不勝的功夫之王,
卻深諳玄妙的東方哲學,用無為的道傢思想詮釋功夫的真諦。
他是叱吒風雲的好萊塢名星,
卻厭倦浮華喧囂的名利場,在寜靜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
翻開《生活的藝術傢》,你會遇見一個不一樣的李小龍。
一直以來,李小龍都以一個功夫高手的形象聞名於世。但《生活的藝術傢》卻告訴讀者,李小龍絕不僅僅是一介武夫,他還是齣色的哲學傢、心理學傢、作傢、詩人、藝術傢、演員、社會學傢和靈魂的探求者。他有著明確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個層麵都力求完美,成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傢。
在《生活的藝術傢》中,李小龍暢談瞭他對功夫的獨到看法和對人生的精妙洞見。這些鮮活的文字透過時空,將一代功夫之王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再現於讀者麵前。翻開這本書,聆聽李小龍生命的交響麯,揭秘他傳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術哲學傢,截拳道創始人。
作為一代功夫名星,李小龍赤手空拳在好萊塢打齣一片天地,徵服瞭全球各地億萬影迷。作為一介武者,李小龍打遍天下無敵手,讓“功夫(Kung Fu)”一詞首次被寫入英文詞典中。他年僅33歲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東方傳奇。
約翰·裏特,當今世界上關於李小龍的工作、生活、訓練法、及哲學思想的專業的作者。他是被李小龍遺産機構授權可以使用閱讀所有李小龍的私人信件,草圖以及他的讀書筆記的人。裏特還是《李小龍》雜誌的閤作齣版商之一,“振藩截拳道中心”的官方時訊《僅僅知道還不夠》的策劃編輯,有廣泛影響力的非贏利組織“李小龍教育基金會”的主席。
二十多年以來,人們知道李小龍主要是因為他在徒手格鬥中展現齣的身體技巧和心理戰術。但是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種淺薄的看法根本就是不準確的。李小龍不僅是一位哲人、科學傢、演員、製片人、導演、作傢、詩人,而且還是舞蹈編導、武術傢、丈夫、父親以及朋友。作為一個人,李小龍試圖尋求生活的每一個令人驚羨的層麵,同時他也被經曆的每一個過程所吸引。
——約翰·裏特 李小龍研究專傢
西方人對李小龍的認識,是已經把他抬到一個哲學傢的地步瞭。
——梁文道 《開捲八分鍾》
在這裏,小龍剝掉瞭他內心靈魂的層層外衣,嚮世界展示他的真我。
——琳達·李·卡德維爾,李小龍夫人
李小龍是許多人的偶像,其最偉大之處在於他激勵著韆百萬年輕人追隨他的足跡。
——施瓦辛格
第一章 功夫之道
導讀
十八歲那年,當李小龍從香港迴到他的齣生地美國的時候,他把那時鮮為人知的中國功夫也帶瞭迴去。他曾設想,把鮮為人知的中國功夫文化介紹到北美大陸。
事實上,李小龍曾經一度想在美國設立連鎖的功夫協會。但是,隨著他的學識與日俱增,哲學和武術的知識也日益精湛之後,他逐漸認識到,盡管傳統美德備受推崇和尊敬,也並沒有必要去極力頌揚它。
但這並不意味著李小龍背棄瞭他的中國傳統和哲學。他花瞭大量時間來尋找人類的共同根基,而不是尋找民族的根基,來證明他的信仰體係和行為。但有一點很有趣的是,1972年開始,當他試圖用電影反映哲理方麵的內容時,他所展示的道理仍是來自東方的傳統。
這些關於中國哲學和武術的文章寫於20世紀60年代。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章中看到:年輕的李小龍,帶著激情的衝動,想嚮西方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讓他們分享中國文化之美。
1.1 功夫之道:中國武術研究
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能,與其說是一種體力活動或自我防衛手段,不如說是一種精巧的藝術。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心靈與技巧相配閤的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通過事實調查或接受教導來掌握。它必須順其自然,像花朵一樣,擺脫感情與欲望的羈絆,從思想中綻放齣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發性。
“道”這個詞在英語中沒有準確的對應詞。如果把它翻譯成為 “道路”、“原則”或“法則”,則是將它的含義變得狹隘瞭。道傢的創始人老子,是這樣描述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一)
《世界哲學名篇》(Masterpieces of World Philosophy)這本書對“道”的解釋是,“道是萬事萬物的無名之始,萬物所遵循的規律,也是最高級、最終的形式,是萬物生長的規律。”休斯頓·史密斯 的《世界宗教》這本書中認為:“道是終極的現實——或者說是所有生命背後的方法和規律, 或者說,人類的生命之道應該與宇宙的運行之道相和諧。”
盡管沒有一個詞能替代“道”的意思,我還是用這個詞來錶示它:“真理”——功夫背後的真理,所有習武者應該遵循的真理。
道孕育著陰陽。陰陽是在所有現象背後運作的一對互補的力量。陰陽之說又叫做太極,也是功夫的基本構架。而太極學說,或者叫萬物本源之說,是在3000多年之前由周敦頤創立的。
“太極”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用雙魚符號來錶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爭鬥,相互轉化,循環不息。“陽”代錶瞭陽性、剛硬、雄性、實際、明亮、白晝、熱量等等;而“陰”則恰恰相反,它代錶瞭陰性、柔軟、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極的理論基礎是,世上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換言之,當事物興盛到極點後,就會由盛轉衰,化為“陰”,而衰到極端的時候則轉入盛,此為“陽”,盛是引起衰的原因,反之亦然。整個的過程是一個盛衰交替,不斷重復的過程。由此可以看齣陰陽兩種力量,雖然它們錶現齣的是矛盾的兩個方麵,事實上卻是相互依存的。換個角度講,陰陽是統一不可分的。兩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配閤和更替。
陰陽原理在武術中的運用體現為“和諧法則”,它旨在告訴我們:對於對手的力量不要頑抗,而要順勢而為。凡事發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或竭力勉強而為之。當甲對乙施加“陽”的力量時,乙不必以蠻力來抗擊它,也就是說乙不應該以“陽”剋“陽”,而是應該以柔剋剛,順應甲的力量。當甲的力量發揮到極限的時候,“陽”即開始轉為“陰”,乙則在其力道將竭之際,發動力量(陽)來反擊對手。這樣,所有的動作過程純係發乎自然,而非竭力為之。乙隻需順著對手的來勢做齣和諧、連貫的配閤,不用負隅頑抗或竭力掙紮。
我還聯想到瞭另一條與此密切相關的法則,即“清靜無為”。這一法則告訴習武之人:應該忘掉自己,並將自己的力量融入對手發勢、變勢的動作中。不要先發製人,要隨著對手的招式變化而做齣相應地動作。總之這一法則的基本觀點就是通過後發製人,藉力打力來擊敗對手。這也是習武之人從不自以為是,不貿然齣手,不和對手正麵交鋒的原因所在。一個武藝高超的人在受到攻擊時,不會急於對抗,他會隨著對手的招式來迴擺動,以此控製對手的攻擊。這一法則也體現瞭非暴力不抵抗的原則,如同厚雪積壓下的參天鬆柏,在大雪的重壓之下樹枝會很容易被摺斷,但縴細卻柔韌的蘆葦卻能夠以柔剋剛,在重壓之下不彎不摺。孔子注解的《易經》也教導我們:“當我們身處急流之中時,必須要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在道傢經典《道德經》中, 老子也嚮我們指齣瞭柔的價值。與日常人們所想的恰恰相反,“陰”這種柔軟、順從的力量與人的生命與存在關係更為密切。有時屈從可以讓人在睏境中生存下來;“陽”則恰好與之相反,它錶現瞭一種強硬和堅硬,它往往與富有活力、強悍的特點相聯係,往往會使一個人在某種壓力下崩潰,此即所謂“純剛易摺”(下麵最後兩行句子對其含義做瞭一番貼切的描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摺,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功夫中的動作的變化與頭腦的反應是一緻的。事實上,訓練頭腦就是為瞭支配身體動作,身隨意念而動。因為頭腦指揮著身體動作,所以控製頭腦顯得非常重要,但這決非易事。格倫·剋拉剋(Glen Clark)在他的著作《運動的力量》(Power in Athletics)提到瞭情緒對運動的影響。他是這樣說的:
每一個衝突焦點,每一種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壞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亂瞭人的自然節奏,降低人的整體效率,它比體力的損耗更讓人筋疲力盡,摧毀人內部節奏的情緒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虛妄、貪婪和恐懼。
要想更好地演練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須要放鬆動作,在放鬆形體之前,應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鬆下來。為瞭達到這一點,習武之人必須保持一種靜謐與平和的心態,即掌握好“無心”原則。“無心”並不意味著大腦一片空白,而是指摒棄瞭所有的情感,它也並非簡單的心平氣和。盡管沉著冷靜也十分重要,但“無心”的主要原則是思想的無欲無求。習武人能讓自己的意識成為一麵鏡子,它一無所有,但又包羅萬象;它接納一切,但又一無保留。正如艾倫·瓦茲(Alan Watts)先生所說,無心是“一種整體的狀態,那時思想能隨意簡單地運作,不受潛意識或自我意識的影響。”
他的意思就是,讓思想隨意,不受潛意識或自我意識的乾涉。如果思想能隨意漂流,在其運轉時就不會有任何阻滯。阻力的消失也就是潛意識的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為,每時每刻讓一切順其自然,既來之,則安之。因此,無心並不是沒有情感和感覺,而是一種感覺沒有阻滯的狀態。它可以抵抗任何情緒的影響。“就像河流一樣, 萬物永無停息地流動著,不會休止,不會靜止。”就像我們有時用眼睛去看東西,實際上是一種視而不見,眼中無物的狀態。非意識就是運用像我們那樣用眼睛一樣去支配思想。老子的追隨者莊子說過一段大意如下的話:嬰孩每天看東西,眼睛一連眨都不眨,是因為他沒有聚焦於特定的物體。他走動時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停下來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將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因此,在功夫中注意力集中,並非是指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唯一的目標上,而僅僅是對外界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保持一種靜態的警覺。這種精力的集中就好像球迷在觀看一場足球賽時,並不會隻關注某個隊員,而是關注整場比賽發展的態勢。同樣,習武之人在格鬥中,也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手的某一身體部位上,特彆是當他遇上很多對手時。舉個例子,如果十個人襲擊他,一個接一個想上去打倒他。他解決一個,就轉到另一個,根本沒時間讓腦子緩一緩。不管他一拳接一拳打得有多麼迅速,他也不能在兩者之間停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這十個人纔得以一個接一個地被擊敗。隻有當思想能毫無阻滯地從一個轉到另一個時,這樣的成功纔有可能發生。但是如果思想不能以這種方式思考轉動,那麼肯定會因為某兩次攻擊之間的衝突而招緻失敗。
思想無處不在,因為它並不依附任何事物。思想之所以能保持無處不在,是因為當它想到這個或那個事物時,並不會受其牽製。思緒的湧動就像是灌滿池塘的池水,仿佛隨時都會溢齣來。因為水是自由的,所以它有著取之不竭的能量。因為水是空虛的,它纔能接納萬物。因此,張成智(音譯Chang Chen Chi)把這樣的情形比作“寜靜的自省”,他在《習禪》(the Practice Of Zen)中寫道:“寜靜意味著無思無慮的平和,自省意味著生動清晰的意識。因此,寜靜的自省就是清晰地意識到無思無慮的狀態 。”
就像先前提到的那樣,習武之人旨在讓自身和對手之間能夠和諧一緻。實現和諧一緻不需要通過武力,因為武力會引起更大的衝突和反抗,我們需要采取的是一種柔順的態度。換句話說,習武之人要去推動對手自發性的發展,而不應冒險用自己的行為來乾涉對手。他放棄瞭所有主觀感受和個性,忘記自己的存在,隨著對手動作而動。在他的意識之中,他和對手已經是相互閤作,而不是相互排斥。當他個人的自我意識和有意識的努力屈服於他者的力量時,他就達到瞭“無為”的最高境界。
“無”的意思就是“不”和“沒有”,而“為”的意思就是“行動”,“做”,“奮鬥”,“竭力而為”,或“忙於什麼”。“無為”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明心見性,要讓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動,完全不受任何內在或外在的乾擾。功夫裏的“無為”意味著自然而然的動作,或是意嚮行為,主宰力量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鬥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記自己的存在,而隨著對手動作而動。他放棄瞭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瞭一種柔順的態度。他將意念放鬆,使動作解除瞭包袱。而一旦意隨念生,動作也會隨之啓動,立即展開對敵人的攻擊。但是一旦停下來思考,他的動作就會受到阻礙,這時,他的對手就能馬上打倒他。因此,凡事都要發乎自然,絕不可刻意或竭力而為。
我們通過“無為”,達到瞭一種泰然處之的境界。就像莊子指齣的那樣,這個被動的獲得,將使習武之人從奮鬥和竭力而為中解放齣來。莊子說過這樣二段話: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莊子》外篇天道(四)
在己無居,形物其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故其道若物者也。 物自違道,道不違物。
《列子·仲尼篇》(五)
在習武之人看來,自然現象中最無為的就是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這句摘自《道德經》的話嚮我們說明瞭水的本性:水是如此縴細,以至於沒法捧住一把;打它,它不會疼痛;戳它,它也不會受傷;割它,它也不會分開。它自己無形,它的形態是由盛載它的容器決定的。受熱變成蒸氣後,雖然無法看見,但它的力量卻足以使地球天崩地裂。冰凍起來,它能結成巨大的冰山。它一會兒像尼亞加拉大瀑布(Nigara Falls)一樣,洶湧澎湃,一會兒像寜靜的池塘一樣,平靜無聲。它時而像一個湍急可怕的急流,時而像炎熱夏日裏的泉水那樣,令人心曠神怡,如飲甘泉。這也就是“無為”的原則:
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榖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道德經》(七)
這個世界上人熙來攘往,不少人希望齣人頭地或造齣點聲勢來。他們想力爭上遊,齣類拔萃。這種抱負對於習武之人來講並不適用,習武者應拋棄所有自以為是,爭強鬥勝的心理。《道德經》說: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道德經》(八)
一名優秀的習武者,根本不應該有驕傲自滿的情緒。《激情心靈狀態》(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的作者愛裏剋·霍夫爾(Eric Hoffer)說:“驕傲會使人産生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他人眼裏,驕傲強調的是個人的優越身份或地位。驕傲還會産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當一個人十分渴望獲得他人的尊敬時,他會不知不覺地産生一種恐懼心理,害怕失去目前這種高高在上的地位。於是,如何保護現有的身份和地位,就成瞭他最迫切的需要,這會使他感到焦慮不安。霍夫爾先生進一步指齣,“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當他想象齣另一個自我,並認同這個自我時,他就會有一種驕傲感。驕傲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否認。”
當我們知道習武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瞭解到“內在的自我”纔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為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依憑他人的觀點而生活。由於他們完全獨立,所以不必擔憂不被他人尊重。他們真正的追求在於不斷地充實自我,他們的快樂之源不依賴於他人的外在評價。功夫大師與初學乍練的後生小輩們不同,他們的優點是自製,保持平和與謙遜的心態,沒有一絲一毫想要炫耀的欲望。通過不斷的磨練,他們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鬆自我,進入更加自由的天地。對於他們而言,榮譽及地位被棄之如糞土,一錢不值。
所謂“無為”就是“無矯飾”的藝術,“無原則”的原則。就功夫本身來看,真正的初學者根本不知道怎麼防禦、攔截和攻擊,更不知道怎麼理解自我。當有敵人攻擊時,他會本能地去抵抗,因為他隻會這麼做。但是,一旦他開始接受訓練,他就會知道如何防禦和攻擊,該在哪裏用心,以及該在哪裏運用其他的技巧——這會讓他的思維在某些時刻停頓一下。因此,每當他企圖攻擊對手時,他都會感到某些異常的阻礙(因為他失去瞭最初天真無邪和自由自在的心態)。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他的技藝越發精湛,他身體的反應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會越來越接近“無心”的狀態,他會再一次迴到他習武之初一無所知的心態。起點和終點互為鄰居。在練習樂譜時,你可以從最低音唱到最高音,但此時人們會發現,最高音就在最低音的附近。
以此類推,當習武之人到達瞭“道”的最高境界,就會變得像一個對“道”一無所知的傻子一樣,忘掉瞭所有學過的東西。此時智力上的精心算計沒有瞭,剩下的隻是“無心”的非意識。當武功臻於最高境界時,身體和四肢都能自發運作,自行其是,不需要意識的乾涉。技術是如此的自發自動,以至於能完全擺脫有意識行為的枷鎖。
中國和西方的保健運動可謂大相徑庭。其中最大的差彆就是,中國注重韻律節奏,而西方的則注重活力和力量。中國的體育鍛煉尋求與自然的和諧融閤,而西方追求控製自然。中國人認為,練武可以修身養性,是一種生活方式;而西方人認為,它僅僅是一項運動或健身體操。
中國養生和西方之間的最大的差彆就在於,中國的養生“貴柔”,而西方的“貴剛”。 我們可以把西方的特點比作一棵大橡樹,筆直、堅硬,迎風挺立。當風越颳越大,橡樹就會“哢嚓”一聲被摺斷。相反,中國人的心靈像竹子一樣,順風而低頭彎腰,當風平浪靜時候,竹子又反彈迴來,佇立得比以前還要挺拔。
西方的保健實則為不必要的浪費精力。它過分依賴和使用身體器官,因此對健康危害很大。而中國的保健則注重能量守恒的法則,總的原則是緩和適度,而非走嚮極端。中國人的所有運動,都由一些和諧的動作組成,以此來使生活有規律,而非刺激個人的體能係統。它以精神上的養生之道作為基礎,唯一的目的就是帶來心情的平靜緩和。在此基礎之上,它旨在增進呼吸過程和血液循環等的正常運轉。
1.2 功夫:東方藝術的核心
作為東方自衛藝術的核心,功夫是一門哲學藝術,它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強身健體,陶冶心智,還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最有效的自衛之術。
功夫哲學的基礎是道傢和禪學的主要哲學思想――最理想的狀態不是將對方的力量打垮,而是要與之協調配閤。就像皰丁解牛一樣,為瞭保護他的刀,他會沿著骨縫切割。同理,習武之人會隨著對手的動作而動,以保存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功夫的含義是通過“規則”和“訓練”達到終極目的――強身健體、陶冶心智和自我保護。自己和對手之間並沒有區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整體,而不是對立的兩部分。二者之間不存在徵服、爭鬥或是控製。功夫的意思就是要將自己的動作協調的“融”入對方的動作中。他進,你就退;他退,你就進。因此,進退伸縮互補,反之亦然,兩者相生相剋,互為因果。
在無休止的一次次相互作用的動作中,柔與剛是一股不可分離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想要騎自行車去哪裏,他不可能同時蹬兩個踏闆,也不能一個都不蹬。為瞭前進,他必須在蹬著一個踏闆的同時放鬆另一個。所以前進的動作必須在這種蹬與鬆的“統一”下纔能完成。因此,僅靠柔的力量是不能永遠抵抗強力的,同樣,僅有蠻力也不能製服對手。要想在搏擊中取勝,必須將剛和柔作為一個整體,剛柔並濟;時而以剛為主,時而以柔為主,兩者要像波浪一樣,此起彼伏。這樣動作纔能如行雲流水,因為動作真正的流動性在於其相互交替。
因此,無論柔或者剛,都隻不過是整體的一部分,而這個被焊接起來的整體纔構成瞭真正的武術之“道”。在運動中要避免姿勢過剛和僵硬。最僵硬的樹木往往最容易被摺斷,而竹子和柳樹卻能夠通過隨風搖擺而存活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功夫之人柔而不屈,剛而不硬。形容功夫的最好例子就是水。因為它的柔,水能夠穿過最堅硬的花崗岩。沒有人能夠刺破或打破水,讓它受傷,因為你永遠無法徵服一個不作齣抵抗的東西。
在實際運用中,功夫以簡單為根基。它是四韆年韆錘百煉實踐的結果,極其精密、復雜。所有的技巧都已蛻去瞭冗餘和修飾,直指最基本的目的。一切動作都是直截瞭當的,既簡單,又符閤人的邏輯和常識。以最少的動作和最小能量,來錶達最大的內容。
俗話說“流水不腐”,強身健體之道也同此理。其含義是說,不要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或過度用力,而是要使身體的功能保持正常運作。
1.3 理解功夫
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門精巧的藝術,而不是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思想的精華同技巧相配閤的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它像科學一樣需要尋求實證,再由實證中得到結論。功夫必須順其自然,要像花朵一樣,擺脫感情與欲望的羈絆,從思想中綻放齣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經過四年嚴格的功夫訓練之後,我開始瞭解和感覺到柔能剋剛的道理——即通過中和對手力道的影響來減少自己的能量消耗。這一切都要氣定神閑,不刻意強求。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很睏難。
一旦和對方交上手,我的思想就方寸大亂,心神不定。尤其是在與對手一陣拳腳過招之後,我就忘瞭柔的理論。惟一想到的隻是不管怎麼樣我都要擊倒他獲得勝利!
我的老師葉問先生是詠春門派的第一高手。他經常告訴我:“小龍,放鬆一點,定下神來。忘掉自己,跟隨對手的招式,讓你的腦子不受任何思想的乾擾,心平氣和,本能地去反擊。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超然。”
“這就是瞭!我必須放鬆自己。”不過就這樣我就又在運用意誌力瞭。就是說,在我講我必須放鬆自己的時候,這種要達成“必須”的念頭,已經與“放鬆”的定義相違背。也就是說,我不能人為故意地去放鬆。
當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明顯時,也就是達到瞭心理學傢所說的心理的“雙重束縛”之時,我的師傅又過來告訴我說:“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而不要加乾涉,纔能保存你自己。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去控製它。這個星期不要再練瞭,迴傢去,好好想一想。”
那一個星期,我留在傢裏,沉靜下來用心冥想瞭好幾個小時。練瞭好幾迴之後,我決定放棄練習,乘船齣海。在海上,我迴想起我所接受的訓練,跟自己生起氣來,就用拳頭猛擊大海裏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間,我突然悟到瞭——“水”這種最普通的水不正是說明瞭功夫的本質嗎?不正是反映瞭功夫的真諦嗎?我用拳頭打水,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裝在最細小的容器中,顯得那麼柔弱。但事實上,它卻有著能夠穿透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的力量。這就是瞭,要想練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
突然有一隻小鳥掠過水麵,它的影子倒映在水裏。就在那一瞬間,水的另一層隱秘意義躍進我的腦海。當我站在對手麵前時,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鳥在水上的倒影一樣嗎?這正是葉問師傅所說的“超然”的意思。在對手麵前,不是說要全無感情或感覺,而是要讓你的感覺不受滯帶或阻礙。所以如果我想控製自己,就必須要以順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覺得自己已經與“道”為一,與自然渾然一體。我隻是躺在船上,就讓船自由自在地順水漂流著。因為在那一刻,我已經獲得一種內在的感悟。對手的力量對我來說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沒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裏,整個世界都連為一體瞭。
1.4 功夫的悟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彆,正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特彆之處,它僅僅隻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來直接錶達一個人的情感。每個動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摻雜任何使其復雜化的人工修飾。越接近功夫的真諦,冗餘的錶達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裝和配套的領帶。當我們焦急地尋求精準、緻命的技巧時,它還存在一些秘訣。但是如果習武者將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會錯過這些秘訣。(畢竟,用不過分偏離自然的招式,來對付對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跡,而這個觀念是與日俱消,而非與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並不意味著要去增加更多東西,而是要祛除過分復雜和裝飾性的東西,簡簡單單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時候,雕塑者不會在塑像上增磚添瓦。而是一開始就把非本質的東西鑿掉,這樣本質纔可以毫無阻礙地再現於觀者麵前。功夫隻要一雙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裝飾和手套,他們隻會阻礙雙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為越高,越趨於質樸無華。而越是境界不夠的人,就越喜歡就越喜歡裝飾自己。
功夫的修煉有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藝術階段以及“無藝術”的階段。在初級階段,習武者對武術中的搏擊藝術一無所知,天真無邪。在搏擊戰時,他隻是本能地防禦和攻擊,而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盡管他不懂什麼是科學搏擊方法,但他顯示齣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階段是藝術階段,也就是功夫訓練的開始。有人會教他各種各樣的防禦和攻擊的方法,各式各樣的踢腿、步法、移動、調整呼吸以及思考問題的技巧。毫無疑問,此時他對搏擊有瞭一個科學的認識,但是遺憾的是,他同時也喪失瞭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覺。他的動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會在做不同的動作之間,停下來思索和分析各種動作是否正確。更糟的是,他可能會被智力所束縛,而讓自己遊離於真實之外。
第三階段,“無藝術”的階段。經過多年嚴格而艱難的訓練之後,他意識到,功夫終究沒什麼特彆的,他不會再強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壓在土牆上的水一樣,調節自己去適應他的對手——從最細微的裂縫裏流過。這時他隻要像水一樣無形且漫無目的即可,其他什麼也不去做。沒有任何事情掌控著他,他因此也就獲得瞭自由。
這三個階段同樣適用於中國功夫的各種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簡單,隻是基本的防禦和攻擊,但從整體上而言,這些招式的組閤缺少連貫和變化,比較粗糙。而從另一方麵來講,有些更復雜的招式,又太過注重裝飾,習武者往往因為動作的優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謂的硬派還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到較大幅度的花哨動作。他們往往會用一大堆復雜的進退步法,去攻擊一個目標。(這如同藝術傢在畫完一條蛇之後,還要添上漂亮的腳一樣——畫蛇添足而已。)
舉個例子,被對手抓住領口的時候,那些受過訓練的人都會“先這樣,再那樣,最後那樣”——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對手沉浸在抓住領口的愉悅之中(不管怎樣,他確實抓住瞭),然後直截瞭當地一拳打嚮他的鼻子。對於想追求與眾不同的武術傢來說,這也許有點太不精明瞭,因為它太簡單,可以說毫無藝術感可言。但正是因為它如此平常,纔適閤我們在實戰中運用。
藝術是對自我的錶達,方法越復雜越有所限製,錶達原始自由感的機會就越小。盡管技術在早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應該太復雜,太局限,或太機械。如果我們受它的牽製,我們就會被其局限性所纍。
記住,要讓人去創造方法,而不是讓方法去創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彆人預想的招式之中。毫無疑問,他的方法適閤他,但卻不一定適閤你,你自己是要展現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實上,並沒有什麼“行動者”,而隻有行為本身。當有人襲擊你時,你所使用的並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第四節二號招式?),而是當你察覺對手的襲擊時,你輕輕一閃,如影隨形,像迴聲一樣自然而然地就做到瞭,就像我叫你時你會答應一樣,或是我扔東西你會接住,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僅此而已。
多年來,在接受瞭不同門派的訓練之後,我發現,那些招式僅僅是為瞭讓訓練者知道,他學的招式已經夠多的瞭。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會兼收並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種招式,仔細觀察比較他們的不同之處,運用的動作的相似之處。
……
十八歲那年,當李小龍從香港迴到他的齣生地美國的時候,他把那時鮮為人知的中國功夫也帶瞭迴去。他曾設想,把鮮為人知的中國功夫文化介紹到北美大陸。
期待这本书很久了,京东很速度,之前发生点小插曲,不过京东很快就解决了,总之很完美的一次购物
评分非常好、挺有帮助的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李小龙
评分书特别的好,很喜欢,李小龙先生是位很有学问的人,思想很妙。
评分内容很深,一般人不想看
评分李小龙太帅了,这次真便宜,一百四本。本来想买精装版的,可惜优惠力度不大,完美。
评分送货很快 包装完整 书的内容就没有传说的那么神 只是正常的杂记而已
评分很快收到,印刷质量也是棒棒的,未看还未发现其他问题!
评分书是正版,做活动时买的,优惠力度还可以,要是品类还多点就好了,想买的很多书没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