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Mischa Schwartz 著,許希斌,李雲洲 譯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電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教材
  • 通信原理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5G
  • LTE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95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31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提供瞭對數字移動無綫網絡的指導性介紹,使用瞭大量的現實世界的例子來闡明移動無綫通信的理論基礎。《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首先迴顧瞭傳播現象,信道分配、調製和編碼技術等,然後迴顧瞭GSM和IS-95係統,並詳細探討瞭2.5G和3G包交換係統,討論瞭性能分析、訪問和調度技巧。最後介紹瞭目前應用比較多的無綫局域網和個域網(WPAN)。書中有非常多的具體實例和課後習題,並有配套的解答。

作者簡介

  Mischa Schwartz,從1974年開始在美國哥倫畢業大學電子工程係任職,現在是Charles Batchelor名譽教授。他編寫或閤作編寫瞭9本著作,其中包括通信係統和計算機網絡方麵的暢銷書。Schwartz教授是美國國傢工程學會成員,IEEE會員和前理事,IEEE通信協會前會長,他還是IEEE信息理論分會的前任主席。1983年和2009年,他獲得瞭IEEE教育奬。在1984年的IEEE調查中,他是前十位的電子工程最佳教育者之一。Schwartz還是美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成員,1994年因對計算機通信方麵的貢獻而獲得瞭紐約市市長奬,2003年因對電信和工程教育的貢獻,還獲得瞭日本Okawa奬。2009年因在電氣工程教育、理論和實踐上的傑齣貢獻獲得IEEE教育活動委員會副總統錶彰奬。Schwartz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貢獻主要包括:重閤檢測和順序檢測的研究;計算機網絡中性能分析和排隊論的研究;信息傳輸、調製和噪音等。

目錄

1.1 曆史迴顧
1.2 本書概述

無綫介質中傳播現象的特性
2.1 自由空間傳播情況
2.2 無綫情況
2.3 隨機信道特性
2.4 終端移動和衰落速率
2.5 多徑和頻率選擇性衰落
2.6 改善衰落的技術
習題

小區基本概念和信道分配
3.1 信道再用和小區導論
3.2 信乾比計算, 一維情況
3.3 二維小區簇和信乾比
3.4 流量控製:愛爾蘭厄蘭性能和小區尺寸
3.5 信號的概率計算
習題

動態信道分配和功率控製
4.1 動態信道分配
4.2 功率控製
習題

調製技術
5.1 數字調製技術介紹
5.2 信號成形
5.3 蜂窩無綫係統中的調製
5.4 正交頻分復用
習題

多址接入技術:FDMA, TDMA, CDMA係統容量比較
6.1 時分多址接入技術
6.2 碼分多址接入技術
6.3 CDMA容量:單小區情況
6.4 誤比特率的考慮
6.5 CDMA容量計算:CDMA與TDMA相比
習題

檢錯糾錯編碼
7.1 檢錯與糾錯的分組碼
7.2 捲積編碼
7.3 Turbo碼
習題

第二代數字無綫係統幀
8.1 GSM
8.2 IS��136或D�睞MPS
8.3 IS��95
8.4 移動管理:切換、定位和尋呼過程
8.5 語音信號處理和編碼
習題

性能分析:準入控製和切換
9.1 關於性能概念的概述
9.2 一維小區
9.3 二維小區
習題

第10章 2.5G/3G無綫移動係統:分組數據交換
10.1 簡介
10.2 3G CDMA蜂窩標準
10.3 2.5/3G TDMA:GPRS和EDGE
習題

蜂窩係統接入和調度技術
11.1 時隙Aloha接入
11.2 綜閤接入:語音和數據
11.3 基於分組的蜂窩係統的調度
習題

無綫局域網和個域網絡
12.1 IEEE 802.11 WLAN
12.2 無綫個人局域網:藍牙/IEEE 802.15.1
習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即使對於最不經意的觀察者,這樣的事實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場名副其實的電信革命正在發生。無綫通信的使用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得到戲劇性的擴展。蜂窩電話已經隨處可見。雖然大多數這樣的移動終端仍然主要承載語音業務,然而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開始利用它們從事數據和圖像業務。無綫局域網(例如Wi�睩i)已經逐漸流行起來,並正在溶入全球化的蜂窩網絡。
  本書是為大學本科高年級或研究生一年級無綫通信課程而設計的入門教材,還可作為工程師、計算機專傢以及其他技術人員的自學材料,為這一蓬勃發展的領域提供瞭一個基本的介紹。本書的讀者將能得到無綫移動通信方麵基礎知識的透徹瞭解,以及對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窩係統和無綫局域網的操作原理的理解。為瞭加強對引入的各種概念的理解,本書全篇都提供瞭數值和定量的例子。每章的習題都提供瞭進一步瞭解該領域知識的途徑。同時,書中齣現的現有技術文獻都有參考資料。作者認為,這些參考資料是討論的有機部分,當需要的時候能為讀者在該領域的技術方麵提供深入研究的機會。
  第1章為介紹性內容,講述瞭移動通信的曆史以及本書每一章詳細的描述。其後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到第8章,第二部分包括第9章到第12章。第2章到第7章介紹瞭無綫移動通信的基礎知識,第8章對應用這些基本概念的第二代係統——GSM、IS��95、IS��136以及D�睞MPS提供瞭詳細的討論。具體地說,第2章處理在無綫介質中遇到的傳播現象,第3章介紹蜂窩的概念。第4章到第7章討論瞭功率控製、調製、編碼以及接入技術。這些材料已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學年的移動通信課程中的第一學期講授。而第二學期的課程包含本書第二部分的內容以及當前閱讀和研究的補充材料。
  本書的第二部分提供瞭更高級的內容。第9章深入探討瞭無綫係統的性能分析,這建立在前麵章節簡要介紹的一些概念上。第10章在第8章對第二代係統的討論基礎上對第三代係統——W�睠DMA、CDMA2000以及GPRS進行瞭深入的描述。這一章的重點在采用包交換的數據和多媒體無綫通信,還包括瞭分層結構概念的簡要迴顧,具體展示瞭GPRS如何與基於Internet包交換的網絡進行接口。第11章討論瞭在蜂窩係統中提齣和使用的接入和調度技術。本書以對無綫局域網(WLAN)和個人區域網(PAN)的討論作為結束。WLAN的討論重點在Wi�睩i及其對更高比特率無綫局域網的擴展;PAN的討論主要集中於藍牙係統。
  因此,本書可以作為無綫係統方麵的一學期課程或全年的課程。一學期課程中可以像在哥倫比亞大學一樣隻講授前8章,也可以將第8章、第10章和第12章的材料抽齣來作為當前無綫係統的例子使用。全年的課程內容可以包括整本書。本書的材料也可以與通信係統課程結閤使用,為通信技術在無綫領域提供應用。
  除瞭在本科四年級或研究生一年級階段通常要求具有的基礎知識外,本書要求的先驗知識隻包含基本的概率論和綫性代數知識。在通信理論和通信係統方麵,本書對讀者沒有先驗知識的要求,例如本書第一部分關於調製和編碼的材料是自成一體的。對於在通信係統方麵有先驗知識的讀者來說,關於調製和編碼的章節中的指導性討論將是一個有用的迴顧,是調製和編碼理論在無綫係統方麵的具體應用,從而進一步鞏固瞭讀者對該領域知識的理解。
  作者希望對在本書寫作中共同工作過的很多人的幫助錶示感謝。特彆地,作者對那些在哥倫比亞大學選修無綫課程並使用包含本書材料的原始講義的學生以及執教該課程的老師錶示感謝。作者要特彆感謝如下人士的幫助和支持: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工程係的Andrew Campbell教授;曾經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現在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計算機係的TomLaPorta教授以及IBM的Mahmoud Naghshineh博士。同時,作者也在不同的時期與上述同行們一起在無綫領域進行過研究。在講授本課程中提齣和解決的問題以及在本領域進行的研究,都對本書的寫作有重大價值。
  作者還要進一步感謝Sanghyo Kim,是他幫助為本書準備瞭插圖,Qualcomm的 Edward Tiedemann幫助組織瞭CDMA2000的內容,IBM的Chatschik Bisdikian博士幫助組織瞭藍牙的內容。在休假日,Krishan Sabnani博士與他在貝爾實驗室的無綫小組提供瞭熱情好客的支持。作者還要感謝曾經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在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LiHsiang Sun博士,他承擔瞭第9章的部分性能計算工作。最後,作者要感謝對本書手稿指齣瞭很多錯誤的匿名評論者們,他們還對本書的改進提齣瞭建議。作者希望讀者能享受本書的閱讀和學習,並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就像作者在撰寫本書時的享受和收獲一樣。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 圖書簡介 引言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精選瞭若乾在國際移動通信領域具有深遠影響、被廣泛采納為經典教材的著作。本係列旨在為國內電子與通信領域的師生、科研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個接觸、學習和研究國際前沿移動通信技術與理論的平颱。本套叢書並非對某一本具體著作的翻譯或直接搬用,而是基於對一係列高質量國外移動通信教材的深入理解與提煉,力求展現移動通信發展的核心脈絡、關鍵技術、最新趨勢以及未來展望。通過係統梳理和整閤,本係列將移動通信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從早期技術演進到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全麵而深入的探討。 第一部分:移動通信基礎理論與發展曆程 本部分將從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齣發,帶領讀者迴顧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壯麗史詩。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解析無綫通信的核心概念,包括信號的産生、傳播、調製解調、信道編碼、多址技術等,為理解更復雜的移動通信係統奠定堅實基礎。 無綫通信基本原理: 詳細闡述電磁波的傳播特性,如衰減、散射、衍射、反射等,以及這些效應如何影響無綫信號的傳輸質量。介紹香農-哈特利定理,解釋信道容量的理論極限,並探討其在移動通信係統設計中的意義。 調製與解調技術: 係統梳理幅度調製(AM)、頻率調製(FM)、相位調製(PM)等模擬調製技術,以及它們在早期移動通信係統中的應用。重點介紹數字調製技術,如相移鍵控(PSK)、正交幅度調製(QAM)、頻移鍵控(FSK)等,深入分析其調製原理、星座圖、功率譜密度以及在不同無綫標準中的應用。 信道編碼與糾錯: 闡述糾錯碼在對抗無綫信道噪聲、衰落等乾擾方麵的重要作用。介紹經典的綫性分組碼(如漢明碼)、捲積碼以及更現代的Turbo碼和LDPC碼,分析它們的編碼效率、譯碼復雜度與糾錯性能,並探討它們在提升移動通信係統可靠性方麵的貢獻。 多址技術: 深入探討不同多址技術如何實現多個用戶共享有限的無綫資源,包括頻分多址(FDMA)、時分多址(TDMA)、碼分多址(CDMA)以及它們在第一代(1G)到第三代(3G)移動通信係統中的應用。重點介紹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分析其在高數據速率傳輸和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方麵的優勢,以及它在第四代(4G)及後續技術中的核心地位。 移動通信發展曆程迴顧: 詳細梳理從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1G)到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2G),再到第三代(3G)、第四代(4G)以及當前第五代(5G)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曆程。分析每一代技術在通信速率、網絡架構、業務支持以及終端能力等方麵的關鍵突破,以及推動這些技術進步的動因和挑戰。 第二部分:核心移動通信係統關鍵技術詳解 本部分將聚焦於構成現代移動通信係統的核心技術,逐一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講解。我們將從物理層到網絡層,全麵展示移動通信係統的設計理念與實現細節。 蜂窩網絡架構: 詳細介紹蜂窩網絡的宏觀結構,包括基站(BTS)、基站控製器(BSC)、移動交換中心(MSC)、歸屬位置寄存器(HLR)、用戶位置寄存器(VLR)等核心網元的功能。分析小區分裂、載波復用、小區切換等關鍵技術如何實現網絡的覆蓋與容量擴展。 無綫接入技術(RAT): 深入探討GSM、CDMA2000、WCDMA、LTE、NR等主流無綫接入技術的關鍵特性。分析其在頻譜效率、帶寬、時延、功耗等方麵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業務需求和應用場景。 多天綫技術(MIMO): 詳細闡述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Massive MIMO)技術,包括其工作原理、空間復用、空間分集、波束賦形等策略。分析Massive MIMO如何顯著提升頻譜效率和網絡容量,以及它在5G及未來通信中的關鍵作用。 波束賦形(Beamforming): 深入講解波束賦形技術,包括數字波束賦形、模擬波束賦形以及混閤波束賦形。分析其如何通過調整天綫陣列的發射和接收方嚮來優化信號質量,減少乾擾,實現定嚮通信,尤其是在毫米波頻段的應用。 移動通信中的信息論與編碼: 結閤信息論的最新發展,深入探討現代移動通信係統中先進編碼技術,如LDPC碼在5G NR中的應用,以及信道估計、均衡、功率控製等關鍵技術。 移動網絡的安全: 分析移動通信網絡麵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包括身份認證、密鑰協商、數據加密、抗拒絕服務攻擊等。介紹移動通信協議中的安全機製,如SIM卡安全、空中接口加密、網絡層安全等,以及如何構建安全的移動通信環境。 移動IP與手持設備通信: 探討移動IP技術,包括移動IP的原理、注冊、轉交機製,以及其在實現移動終端在不同網絡間的無縫漫遊中的作用。分析手持設備(如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在移動通信係統中的終端能力限製與優化,以及它們與網絡之間的交互方式。 第三部分:移動通信係統高級主題與未來發展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移動通信技術的更深層次,探討一些高級概念,並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軟件定義網絡(SDN)與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深入分析SDN和NFV如何改變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的架構,實現網絡的靈活性、可編程性和服務編排。探討其在降低運營成本、加速新業務部署方麵的優勢。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闡述邊緣計算的概念及其在移動通信中的重要性,特彆是在降低時延、提升用戶體驗方麵的作用。分析邊緣計算如何與5G網絡協同,支持如自動駕駛、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對時延敏感的應用。 物聯網(IoT)與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 探討移動通信技術如何支持海量物聯網設備的連接。分析mMTC場景下的關鍵挑戰,如低功耗、低成本、廣覆蓋等,以及NB-IoT、LTE-M等技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車聯網(V2X)通信: 詳細介紹車聯網通信的各種場景,包括車對車(V2V)、車對基礎設施(V2I)、車對網絡(V2N)、車對行人(V2P)。分析其在提升交通安全、優化交通效率方麵的潛力,以及5G技術在車聯網中的關鍵支持作用。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探討AI和ML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廣泛應用,如智能化的網絡優化、故障預測與診斷、用戶行為分析、智能信道管理、資源調度等。分析AI如何驅動移動通信網絡的智能化與自動化。 下一代移動通信(6G)的設想與挑戰: 展望第六代(6G)移動通信技術的可能發展方嚮,包括太赫茲(THz)通信、全息通信、智能錶麵、天地一體化網絡等。分析6G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以及實現6G所麵臨的科學、技術和工程挑戰。 移動通信頻譜管理與政策: 探討全球移動通信頻譜的劃分、分配與管理現狀,以及頻譜效率提升策略。分析各國在頻譜政策上的考量,以及頻譜資源對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和應用部署的關鍵影響。 綠色通信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移動通信技術的能耗問題,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節能設計和綠色運營來降低移動通信網絡的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標讀者 本係列圖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高校本科生與研究生: 作為移動通信課程的補充教材或參考書,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掌握移動通信的核心理論和技術。 科研人員: 提供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技術參考,激發創新靈感,推動移動通信領域的研究進展。 通信工程技術人員: 幫助工程師更新知識體係,瞭解最新的技術動態,提升在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設計、優化和維護方麵的專業技能。 對移動通信技術感興趣的各界人士: 提供係統性的學習資源,幫助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 總結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旨在構建一座連接國內與國際移動通信研究前沿的橋梁。通過對一係列經典國外教材的深刻理解與整閤,本係列力求以清晰的邏輯、嚴謹的論述和前瞻的視角,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移動通信知識體係。我們堅信,本套叢書將成為國內移動通信領域不可或缺的學習與研究資源,有力推動我國移動通信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國內移動通信領域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帶來瞭一股清新的空氣。我作為一個對此領域懷揣熱忱的普通讀者,在翻閱過程中,深深地被其前沿的視角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所摺服。書中對於第五代甚至更先進通信技術的探討,觸及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無綫連接的未來圖景,從物聯網的爆炸式增長到自動駕駛的實現,再到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的普及,似乎都離不開書中描繪的那一張張宏偉的藍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清晰且富有邏輯的論證方式,即便是一些初次接觸的讀者,也能在反復研讀後逐漸領悟其精髓。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得以窺見通信技術的無限可能,也激發瞭我深入探索更多未知領域的渴望。那些關於頻譜利用效率的提升、新型調製解調技術的演進、以及網絡架構的智能化重塑的章節,都讓我對移動通信的未來發展充滿瞭無限遐想,也為我日後的學習和工作指明瞭方嚮。

评分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通信領域的老兵,我深知理論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有多快。因此,當我看到這本《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移動通信》時,我對其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抱有很大的期待。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僅涵蓋瞭移動通信領域的核心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對當前和未來幾年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嚮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書中關於5G Advanced以及未來6G的設想,從關鍵技術突破到潛在應用場景,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論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復雜技術問題時,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將其置於整個通信生態係統中進行考量,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移動通信的發展現狀,也讓我對未來的技術變革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充分的準備。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抱著“看看國外教材怎麼寫”的心態拿起瞭這本書,但很快就被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書中對現有移動通信係統的分析,從2G到4G,其演進的邏輯和技術瓶頸的突破,我都覺得寫得非常到位。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廣闊的未來。書中對6G的設想,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演,還結閤瞭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趨勢,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化、更具感知能力的通信網絡的雛形。例如,關於利用太赫茲頻段、人工智能在網絡優化中的作用、以及天地一體化通信等章節,都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種技術背後的驅動因素、麵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應用場景。作為一名對無綫通信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從中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啓發,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具前瞻性的認識。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移動通信》教材時,我並沒有想到它能給我帶來如此大的觸動。書中的內容,特彆是關於未來通信網絡架構的設計理念,讓我耳目一新。不同於我之前接觸的一些比較偏重於基礎理論的教材,這本書更注重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閤,並且對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有著精準的把握。例如,書中對於雲原生網絡、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賦能更靈活、更智能的網絡部署,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通過大量圖示和案例來解釋抽象概念的方式,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也讓知識點更加生動形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通信”,更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智能、高效、可演進的通信係統”。它讓我看到瞭移動通信技術的無限潛力,也為我思考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移動通信領域的一本瑰寶。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對於下一代通信技術的展望,更是充滿瞭令人興奮的洞見。書中詳細介紹瞭諸如人工智能在通信網絡中的融閤、邊緣計算的部署、以及天地一體化通信的潛力等前沿話題,這些內容都緊密聯係著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嚮。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技術細節的同時,依然能保持內容的邏輯性和易讀性。通過書中精妙的圖解和生動的比喻,許多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都變得清晰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鼓勵讀者跳齣傳統的框架,去思考通信技術的未來形態以及它們將如何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移動通信前沿技術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关于中国文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幻想传统,而是我们为何丢掉了这一传统,今天又该如何来接续并光大这个传统。从任何一本简明至极的文学史中,都会出现富于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和《镜花缘》等。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一部充满了奇丽幻想的伟大作品。只是,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宽阔河床上浩荡的水流一下被紧紧收束进高高的堤坝之中,众多的支流消失了,这条人工收束的河道以被曲解的“现实主义”来命名。

评分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移动通信》提供了对数字移动无线网络的指导性介绍,使用了大量的现实世界的例子来阐明移动无线通信的理论基础。《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移动通信》首先回顾了传播现象,信道分配、调制和编码技术等,然后回顾了GSM和IS-95系统,并详细探讨了2.5G和3G包交换系统,讨论了性能分析、访问和调度技巧。最后介绍了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无线局域网和个域网(WPAN)。书中有非常多的具体实例和课后习题,并有配套的解答。

评分

当今各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数据规模越来越大,要从中有效地发现模式来提高生产力,用传统的方式已经几乎不可能,只能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诸多使命。因此,机器学习这一新兴的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已经在搜索、推荐、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闪耀光芒。机器学习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该学科致力于设计一种让计算机具有“学习”能力的算法,通过发现经验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

评分

书案例既有分类问题,也有回归问题;既包含监督学习,也涵盖无监督学习。所选择的案例妙趣横生,如分析UFO目击记录、破译密码、预测股票、分析美国参议员“结党”的情况,等等,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享受学习的乐趣吧。

评分

书中所有算法都采用R语言实现。R语言是一门用于统计学的开源脚本语言,基于它的开源性,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开源拥护者贡献的各种统计学相关的程序包,稳定且方便,尤其是它对数据可视化的支持,更是一柄利器,既轻巧又实用。书中所有源代码和数据在原书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免费下载。在阅读过程中,犹如作者亲至身侧,为你讲解代码和思路,为你排除错误和优化效果。

评分

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讨论到世界文化的绝大多数成就时,我们都能从本国古人的成就中找到佐证,证明吾国的创造与发明远比洋人们要早很多很多。这固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就比如幻想性吧,《庄子》就以丰沛无边的想象来说明哲理,后起的希腊哲人则不是这样的方式。

评分

本书秉承的原则是:实践出真知,只要多动手,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因此作者预期的阅读对象是如电脑黑客般的人,要求对技术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自己动手而非纸上谈兵。全书精心选择了12个机器学习案例,由浅入深,面面俱到,既有基础知识(如数据分析),也有当前热门的社交网站推荐案例。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由作者娓娓道来,逐一剖析关键算法的代码,没有丝毫学究气息,触动每个机器学习初学者的内心最深处。

评分

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一书,指出了宇宙在一个巨大尺度上的封闭性,历史在这封闭的宇宙中转了一个圈,拥有光荣历史的我们却开始忘记智慧的祖先创下的伟大遗产。“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在富于幻想的卡尔维诺笔下,马可·波罗对天朝上国的可汗这样说。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他不愿意向可汗讲述记忆中的威尼斯,怕因此“一下子失去了她。”我想,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幻想文学传统的说法,并不是要像马可·波罗一样,要把这伟大的遗产珍藏起来,任其尘封,在世界面前作出一副从未受过幻想恩赐的僵死的表情。其实,文学幻想传统的中断,只是文学被暂时工具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文学以单一的面目,细菌一样快速自我复制,还有一些更加聪明的则学会了相互仿造,最后,以庄严现实的名义扼杀了幻想。恍惚记得塞利纳的小说《茫茫黑夜漫游》中,写非洲大河两岸的丛林中有一种带菌的蚊子,浪游河上的主人公被叮咬感染后,眼前便出现种种可怕的幻象。看来,在文学上也是一样,一旦被某种病毒感染,也会出现幻视:使局部的放大遮蔽了整体面貌。

评分

从此,我们有整整两三代人的双眼中,再难从文学中看到幻想炫目的光芒,我们的两耳再也听不到想像力优美的吟唱。所以,现在才会有人站在正在重新开阔、重新恢复想像力的文学之河的岸边说:中国文学没有幻想的传统。这妄自菲薄时的大胆确实令人非常吃惊。而事实仅仅是,我们只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丢掉了优美的幻想传统。而新时期文学开始的二十多年来,文学与出版界最有意义的努力之一就是:在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接续上中断的联系,同时,恢复与整个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能力。而科幻这个舶来的文学品种,之所以在这些年内获得长足进展,就是因为这不但符合科技时代的审美潮流,更暗合了人们对接续幻想文学传统的一种渴望。科幻是幻想文学在现代的变身。只不过,时代前进了,幻想重新上路时,除了渴望超越现实的心灵需求依旧之外,更重要的是站在了坚实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眼光的基石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