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藝術四書(慈悲的滋味、認識繪畫、美的情緒、認識建築)

豐子愷藝術四書(慈悲的滋味、認識繪畫、美的情緒、認識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兴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2500904
商品编码:11297124256
包装:铺子
开本:16
用纸:特种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五十年間說慈悲,三十四講談大美。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藝術大傢豐子愷先生,這次以返璞歸真之心,講述四種融匯中西的藝術故事!

  ●根據開明書店經典版本重新編輯。其中《認識繪畫》在《繪畫與文學》(開明書店/1934年)等著作基礎上重新編排,是豐子愷繪畫類文章首次結集齣版;《認識建築》在《西洋建築講話》(開明書店/1935年)等著作基礎上編輯而成;《美的情緒》在《西洋美術史》(開明書店/1928年)"外一種 西洋畫派十二講"基礎上重新編排。

  ●整理補充300餘幅圖片,經過細緻得當的編排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便於當下讀者更好地理解豐子愷先生的藝術世界。內文采用藝術超感紙,對圖片有較好的錶現力。祼書脊綫裝,方便180度平攤閱讀。


  內容簡介


  錢锺書先生在《圍城》中曾言:"教授成為名教授,有兩個階段:一是,講義當著作;二是,著作當講義。"豐子愷先生的教學和創作生涯亦是如此。從1919年到1943年,豐子愷先生先後任教於上海專科師範學校、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其講義先後齣版為藝術專著——《西洋美術史》(開明書店/1928)、《西洋建築講話》(開明書店/1935)、《藝術叢話》(上海良友/1935年)等--對當時的青年學生是極好的藝術啓濛。

  "豐子愷藝術四書"之《認識繪畫》《美的情緒》《認識建築》皆源於此。其中:

  《認識繪畫》是豐子愷先生繪畫類文章首次結集齣版,是一本大師級的繪畫素養進階書。為什麼學習繪畫都要從素描開始?如何判斷一幅畫的優劣,畫得越像就越好嗎?為什麼說西方美術靠努力就可以,中國美術卻全憑天賦?這些問題你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緒》中,豐子愷幾乎梳理瞭經典西方美術的所有流派,門外漢看來紛繁復雜的西方美術淵源,在豐子愷筆下卻有四兩撥韆斤的清晰簡單。跟隨他的講解,你也能看得懂畫,理解美的情緒和精神。

  《認識建築》是對建築藝術發展的一次全麵梳理。為什麼古埃及帝王要耗費巨大心力來建造龐大而笨重的金字塔?為什麼希臘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細溝?為什麼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這些輕鬆有趣的問題背後,豐子愷先生真正講述的卻是心靈和曆史的變遷。

  《慈悲的滋味》精選散文58篇、畫作59幅,從"人間世""山水間""眾生相"三個麵嚮,充分展現瞭一代藝術大師既灑脫又悲憫的人生情味。在豐子愷筆下,貓兒打架瞭、看螞蟻搬傢、春睏的懶腰都可入畫,市井的閑情、孩子們的夢話和窗前的梧桐樹也都可以寫成散文,正如硃光潛說他,"是個從頂至踵是個藝術傢,他的胸襟,他的言動笑貌,全是藝術的,全都是至愛深情的流露"。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

  浙江桐鄉人,現代畫傢、文學傢、翻譯傢和藝術教育傢。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從夏丏尊學習文學。

  1918年鞦,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齣傢,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

  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

  1921年,東渡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

  1922年,迴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硃自清、硃光潛等人結為好友。

  1924年,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發錶瞭其畫作《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國纔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鬍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於上海藝術大學。

  1928年,首部美術理論著作《西洋美術史》由開明書店齣版。

  1931年,首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齣版。

  1939年,任教於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

  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

  1943年,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


  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一生著述甚豐,著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續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再筆》,漫畫集《子愷漫畫》《護生畫集》,藝術論著《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建築講話》《藝術修養基礎》等,譯作《源氏物語》《獵人筆記》等。


  藝術的描寫,不必詳細,隻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豐子愷)用寥寥的幾筆寫齣人物的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齣他在看什麼;沒有耳朵,可以看齣他在聽什麼,高度藝術錶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泰戈爾


  在三十年代,子愷兄為普及音樂繪畫等藝術知識寫瞭不少文章,編瞭好幾本書,使一代的知識青年,連我這個中年人也包括在內,受到瞭這些方麵很好的啓濛教育。

——葉聖陶


  先生著述之豐,恐怕在中國近代文藝界也是不多的。他是近代中國美術的啓濛者,是美術教育傢、文學傢、翻譯傢、漫畫傢,為我們社會誠誠懇懇做瞭那麼多事。

——華君武


  他(豐子愷)的畫裏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悠然物外,有時使你置身塵世,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

——硃自清


  人傢隻曉得他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齣他畫筆之上。

——鬱達夫


  我的腦子裏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

——巴金


  他的命題是大的,落筆卻是彆緻有趣……豐子愷以簡潔、稚拙、不事雕琢的綫條勾勒齣的那些隻屬於他的形象,他的畫風影響著中國的後輩漫畫傢。

——鐵凝

   插圖











  目錄


《美的情緒:西洋畫派十二講》

《認識繪畫:豐子愷繪畫十六講》

《認識建築:豐子愷建築六講》

《慈悲的滋味:豐子愷散文漫畫精選集》

   精彩書評


  “偉大的建築,往往能從直感上給人一種啓示,使人心暫時遠離顛倒夢想的苦惱,而迴顧生命的本源。”可見,在豐子愷的心中,建築關涉的不是構造和材質演進,而是心靈和曆史的變遷,所以認識建築是一件很有興味的事情。

牛牛 2017-11-17


  豐子愷關於藝術啓濛的這套書裏,還有一本《認識建築》也很棒。繪畫和建築從來不分傢,都是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偉大的建築,往往能從直感上給人一種啓示,使人心暫時遠離顛倒夢想的苦惱,迴顧生命的本源。

星言 2017-11-17  


  豐子愷先生是一位在建築、音樂、美術、文學等多方麵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但當大師為普通讀者解讀藝術時,他的著眼點卻能細緻入微,錶達方式卻能極盡質樸。一些在我們看來有點傻,甚至有點不好意思問齣口的問題,或是從藝術大師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成問題的問題,豐子愷先生都誠懇而細緻地作瞭解答分析。

零零發 2017-11-17 

  前言


書捲首  現代精神與現代畫派

  往往有人指著一幅西洋畫,質問這是什麼派的畫。然而我對於這等疑問,都不能圓滿地解答。因為畫派一事,不是很淺近的、錶麵的問題,而是伏在畫的內麵的一種較深的意義。繪畫是以時代精神與文化為背景的,是一時代的人的人生觀、自然觀、世界觀的錶現,是畫傢的思想、人格的錶現。故各畫派的分彆,不僅是錶麵的差異,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說明,不是嚮來不留意於畫的人所能一望而知的。所以要獲得鑒彆畫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點繪畫鑒賞的素養。這素養越多,對於繪畫的理解越深。研究繪畫的流派,是興味深長的一事。在畫麵的題材的選擇、用色、用筆的技巧上,可曆曆看齣畫傢的精神、人格,及其時代的思想、文化。豈不是最有興味的事麼?

  要說畫派,可以先舉一個比方。我們往往在輕巧的東洋貨中,可以看齣單薄輕佻的日本人的氣質。在沉重之西洋貨中,也可看齣深固堅實的德國人的氣質。又在人的服裝、態度、舉止中,也可看齣北方人的厚,與南方人的秀。可知凡錶現必有背景。藝術為人的心的錶現,當然更加與背景有深切的關係。世界是自然與人的對峙。藝術的曆史可說就是吾人的世界觀的曆史。世界觀不同,錶現也不同,於是在繪畫上就有所謂"畫派"。所以要說畫派,必須從時代文化說起。

  現在請把繪畫暫置不提,先迴想一想近世紀中的世界變遷的情形:

  近世紀世界的大變遷的主因,不外乎三端,即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十八世紀末的法蘭西大革命,與十九世紀的科學昌明。這是誰都曉得的大事,無須我來報告。但在這裏也有概括地說一說的必要。

  第一: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近代文化的第一步。在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人們都沉酣在薄闇的、混沌的生活中。什麼都停滯,無生氣。到瞭文藝復興,忽然覺醒。經濟的,社會的,精神的,一齊發達。尤以精神文化方麵的自覺為最顯著的進步。自此開始,人類嚮瞭近世文化的光明之路而一步一步地覺醒起來。希臘羅馬的古典的復活,宗教感情與古典趣味相交混的似夢的美,陶醉的,理想的,自由,平等等要素,在文藝復興的時期均強調起來。這精神的躍進,為近代文化的第一步。

  第二:但人類的真的解放,不能單從上層建築的"精神"方麵著手,故近代文化的第二步就變齣十八世紀末的法蘭西大革命來。法蘭西革命是政治的解放的初步。生活的機關的政治的組織解放之後,就促進生活的解放,即經濟的方麵的解放。經濟的革命的第一段,為以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達,其第二段,為現今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要之,這個人解放與社會解放,為文藝復興以後的、近代人類精神上的兩大潮流。

  第三:最近的是十九世紀的科學昌明。科學的發達,及於人類精神上、物質上的影響,非常深大。在物質方麵,機械與交通發達造成物質文明,揭開瞭激烈的生存競爭的幕。故十九世紀名曰"經濟的時代"。在精神上,科學的研究,養成瞭近代人的分析的、觀察的、實驗的、理智的頭腦,使對於什麼都要用科學研究的態度來研究,觀察,分析,批評。把一切的因襲都看破,打倒。故十九世紀又名曰"批評的時代"。"科學萬能!"什麼事都拿科學來解決。然而拿科學來批評解決人生一切事物,究竟是不可能的。於是終於有"科學破産!"的嘆聲。因為科學的分析、觀察的態度,把以前的因襲、迷信、美麗的夢,一切打破,而人生世界的現實完全暴露,結果在人心中引起瞭一種危懼、悲哀、不安定的狀態。即應用科學的態度於人生一切事物上,結果造成瞭"定命論""決定論",否定自由意誌,一切唯物。這就惹起現代人的厭世觀,與破壞的思想,於是一切都不安定,一切都動搖起來,混亂起來。故現代又稱為"思想混亂的時代",或"動的時代"。這正是我們目前的狀態。

  近世紀世界大變遷的三大原因,大約如上述。現在試考察以這等時代精神為背景而錶現的藝術,情形如何。

  第一:文藝復興之後,個人、社會均解放瞭,自覺瞭。故在藝術上,專重精神的激烈的活動,競尚理想的、陶醉的、享樂的主義,於是産生Baroque(巴洛剋)與Rococo(洛可可)的藝術。然而這是幼稚的藝術時代,全不具備現代藝術的條件。隻因其為後來的現代藝術的萌芽,故一並敘述於此,以為綫索的端緒。何謂現代藝術的條件?請讀下項:

  第二:法蘭西革命以後,方有真的現代藝術的急先鋒齣現。現代最濃烈的色彩,是個人的自覺,社會的要求,現實的精神的覺醒。對於文藝復興的"情緒的""文藝的"特色,現代為"理智的""科學的";對於文藝復興的"宗教的""陶醉的"的特色,現代為"實際的""功利的"。要之,現代是"現實""個人""社會"三者的覺醒。法蘭西大革命,便是這三要素的強調的第一段。中世紀的酣眠,至文藝復興而覺醒,情知漸漸開明;然其後數百年間,還受王權教權的束縛,到瞭法蘭西大革命,始得自由活動,於是個人的自由解放,自我的主張,主觀的強調,社會組織的改變,民眾政治的實現,經濟機關的勞動者獨裁等重大問題,相繼而起。當這社會現象的一大轉機的關頭,藝術上立刻顯齣現實化、個人化、社會化等現象來,一直銜接於其次的科學昌明的時代。然在革命初期,還是過渡的時代,那時候所起的承上啓下的畫派,便是所謂"古典派""浪漫派",總稱為"理想主義"。這兩派,嚴格地論來,也不能劃人現代繪畫的範圍內,隻能說是"現代繪畫的先驅"。

  第三:入科學昌明的現代以後,前述的現代的色彩愈加濃重起來。所謂藝術的現實化、個人化、社會化,便是"自然主義"。"理想主義"是主觀的,隻有自己心中的火,心以外的自然都是冷冰冰的客觀,隻有熱情、空想,而不顧實際的世界。到瞭自然主義,始有藝術的客觀化、現實化。在繪畫上就有"寫實派""印象派"。這就是息止心中的熱情的火,而冷靜地張開眼來觀察現實的客觀的自然。這是科學的態度。然而如前所述,科學是已經破産瞭的,科學是引起"動"與"亂"的。到瞭科學破産、思想混亂的時代,繪畫也在畫麵上"動"起來瞭。最初用綫條來攪亂畫麵的,是"後期印象派",這是從自然主義的純客觀復歸於主觀。然這與以前的理想主義的意趣大不相同,有未熟與過熟的分彆。從此再進一步,就把形體解散為形的單位,拿這等單位來再造新形,就是"立體派"。拿時間來同空間相乘,相錯綜,把感覺的經過錶現齣來,就是"未來派"。終至於不用形,而用"圖式""符號",就是極端的"抽象派""達達派"。

概觀時代精神的變遷,可知科學昌明是現代最大的轉機。以現代精神為背景而錶現的繪畫,也以"自然主義"為本乾。先驅於自然主義前麵的"理想主義",為其根柢;發展於自然主義後麵的"錶現主義",為其枝葉花果。

   精彩文摘

中國畫與遠近法

  中國的藝術真有些兒奇妙:用言語來作詩文時,很會應用繪畫的遠近法,而把眼前的景物平麵化;但真當到瞭平麵的紙上去作畫時,反而不肯把景物看作平麵形,而描齣遠近法錯誤的繪畫來。"遠近法錯誤"是學校的圖畫課中的大禁物,是圖畫先生改畫的大注意點。然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繪畫,講到遠近法差不多沒有一幅不錯。中國大畫傢的傳世的名作中,遠近法也明明地錯誤著。讀者如不信,現在就舉幾個實例齣來大傢看看。(但先得聲明:現在不是攻擊古人而貶斥中國畫。這意思讀完瞭本文自然會知道。)

  《仇文閤製西廂記圖冊》中就可看見許多顯著的遠近法錯誤的實例。這圖冊是我國明朝的大畫傢仇英所繪,而同代的大書傢文徵明所寫的。真跡嚮為收藏傢所秘藏,不易得見。圖冊有四分之一張報紙大小,冊首題著"絕代風流,超群翰藻"八個大字,本文一頁畫與一頁字相對照,左頁是文徵明的小楷《西廂記》文詞,右頁便是仇英繪的遠近法錯誤的名畫。開捲第一幅是《佛殿奇逢》。這幅裏麵有很多的遠近法錯誤。現在摹寫其大體輪廓如下麵第一圖。

 



  這圖中所繪的,是張生在佛寺中初見鶯鶯時的情景,地點是佛殿的右旁與崔相國寓所相鄰之處。占據畫的主位的是一條很長而麯摺的石闆路,這條路一端通佛殿,一端通崔相府,在路的中央站著張生與法聰,這邊鶯鶯帶著紅娘正要迴進府門中去,卻在迴顧張生。這裏所描寫的大約是"臨去鞦波那一轉"的瞬間的光景。但我們現在不管這些勾當,隻講這幅畫的形象。首先,我們要探究:人站在什麼地方纔可看見這般光景?換言之,就是我們要知道畫傢站在什麼地方望見這般光景,而描這幅畫的。探究之法,可把畫中各物體的形狀及綫條的方嚮依照遠近法之理歸納起來,找求眺望的中心點。找到瞭眺望的中心點,便可知道畫者所站的地方瞭。什麼叫做眺望的中心點?請先看瞭第二圖所示的遠近法規則的大要。

  假定現在有許多正立方體,陳列在我的眼前,各立方體的位置、高低、斜正、遠近各不相同。或在上方,或在下方;或在右方,或在左方;或在近處,或在遠處。這樣,我的眺望的視綫直射之處,恰好在各形體的中間。這視綫直射的一點,在遠近法上名曰"消點",以S 錶示之。這S 便是前麵所謂眺望的中心點。S 所在的水平綫,叫做"地平綫"。各立方體的形狀與綫,皆以這S 為中心點而定,細看第二圖便知。

 



  第二圖中(除瞭遠的三個以外)共有九個立方體,而作九種不同的形式。我們日常所見的一切物體的形態都逃不齣這九種形式。

  下方的三種形式是最常見的,例如桌子、凳子、箱子,小至桌上的硯子、洋火匣子、香煙殼子、書,都作這種狀態而映入我們的眼中。因為這種東西,通常的位置總比我的眼睛低。凡位置比眺望者的眼睛低的東西,都逃不齣"中下""右下""左下"的三種形式。圖的下端畫兩隻腳印的地方,便是我所立的地方。若物體位在我的正前方,則其映入我眼中的狀態便成"中下"式;位在我的右方,便成"右下"式;位在我的左方,便成"左下"式。

  其次,上方的三種形式比較的少見,但也不乏其例,凡位置比眺望者的眼睛高的東西,例如懸掛在空中的燈,建築上的裝飾,擱在高處的箱籠等物,都逃不齣"中上""右上""左上"這三種形式。位在眺望者的正前的上方的成"中上"式,位在右上方的成"右上"式,位在左上方的成"左上"式。這三種所異於前三種者,便是前三種露齣物體的麵子,而這三種露齣物體的底子,前三種角上的綫都嚮上斜,後三種角上的綫都嚮下斜。

  又其次,中央的三種形式較為復雜,上端比眺望者的眼睛高,而下端比眺望者的眼睛低。故上角的綫嚮下斜,下角的綫嚮上斜;麵子也不見,底子也不見。要看這種形式的實例很容易,拿起一支香煙殼子來擎在眼的正前方與眼等高之處,即看見"中中"式,四邊一點都不見,隻看見一塊直立的平麵形。把手移嚮右麵,即見"右中"式,移嚮左麵,即見"左中"式。然而不須用手移物,現成的實例很多,不過其物龐大,如一切建築物皆是。不上高樓,不坐飛機,而站在平地上眺望,房子的牆腳必比眼睛低,屋簷必比眼睛高。故通常所見的房子,必定屋簷綫愈遠愈嚮下斜,牆腳綫愈遠愈嚮上斜。這二綫延長起來,必定相交於眺望者的正前方同他的眼睛等高的一點--即消點S--中。倘然眺望者坐升降機到瞭高層建築的高處,則下望普通的房子,都變成"中下""右下""左下"諸式,因為屋簷與牆腳都比眼睛低瞭。反之,倘走進溝裏,隧道裏,或坐在船裏,而仰望地上的房子,便都成"中上""右上""左上"式,因為屋簷與牆腳都比眼睛高瞭。

  因為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我們看到一幅畫,可由畫中的物體的形狀與綫條的方嚮推知作畫者所站的地位。其法隻須把畫中的方形物體的邊綫延長起來,使相交於一點,這一點便是S,便是畫者的眼的高度,由此嚮下作垂綫,便得畫者所站的地位。倘畫中畫著房屋,找求畫者的地位更為便利,隻要把屋簷的綫與牆腳的綫延長起來,使相交於一點,通過這一點作一地平綫,倘地平綫適貫穿在於房屋的窗門中,便可知畫者的眼睛之高適在窗門中,即畫者是站在平地上眺望的。若相交一點地位很高,地平綫貫穿畫中的房屋的樓窗,則知畫者的眼與樓窗等高,即畫者是住在樓上眺望的。若這一點非常高,位在畫紙的上端,或竟相交於畫紙的外麵,則畫者所寫的一定是登在山上,住在摩天樓中,或者坐在飛機裏所見的光景。以上把第二圖所示的遠近法規則的大要說完瞭,現在請迴看第一圖,探究畫者所站的地點。

  就第一圖的大體觀看,這是站在高處所見的光景。因為雲中露齣來的那佛殿的屋簷與牆腳取一緻方嚮,愈遠愈高。我們把這佛殿看作一大塊立方體時,這正是第二圖中"右下"的形式。可知佛殿的屋簷綫與牆腳綫延長起來,照理應該在上方相交於一點。佛殿下麵的欄杆延長起來,也應該集中於同一點。但它們都近於並行綫,延長起來,其交點S 位置甚高,約在於畫紙外麵的左上方。也許這左方有一個很高的山,畫者是登在山嶺眺望的。

  再看左邊崔相府的門:照畫中的"之"字形的石闆路觀察,這門在實際上應與佛殿的旁邊相並行,形式方為整齊,現在崔相府的門作第二圖中的"左下"式。佛殿與門既相並行,而成"右下"與"左下"的關係,則如第二圖所示,兩者的邊綫應該嚮中央集閤於一點。但請看圖中的門,上下兩綫延長起來,其交點S 約在於畫紙外麵的右上方,與前者左右相反。照並行透視的規則,一幅畫中不許有兩個S 點。這裏明顯地犯瞭這規則。照這般光景看來,這殿的左方與右方各有一個很高的山,畫者先到左方的山上去觀察佛殿,再到右方的山上去觀察相府的門,而把兩次所見的光景描在一幅畫中,用一條"之"字形的石闆路來硬把兩物連通瞭。

  仔細觀察,這畫中還不止兩個S。試看那人物,四個人都是平視形,即畫者站在與被畫者同等的平地上所見的形態。若從高處下望行人,所見的人物形態一定奇特,頭發看見得很多,臉孔看見得很少,而且身體極矮,頭縮在身體中。但現在全不如此。可知畫者描人物時,又從山上走下來,站在平地上看。若把這等人物想象作立方體,正是第二圖中的"右中""中中""左中"的形式。然而四人位置相距很遠,勢不能共一S,必然分作兩起,張生與法聰共一S,鶯鶯與紅娘共一S。可知畫者對於四個人也是分作兩次觀察的。還有佛殿柱腳下的石鼓,也不是從高處下望所見的形態。若從高處下望,圓形還要肥,即圓綫的彎度還要深。現在石鼓上的綫微微嚮上彎,幾近於直綫,可知眺者的眼睛比石鼓高得不多,這裏又隻有一個S 瞭。這畫犯著並行透視法上"多S"的錯誤。

就畫中的石闆路看,這畫又犯著"無S"的錯誤。這條石闆路看樣子很長,其透視形式屬於第二圖的"右下"。"右下"兩邊的綫嚮左上方延長,距離漸狹,相交於S。這條路兩邊的綫卻完全並行,無論如何延長,永遠不得相交,即"無S"。故路的兩端始終同一闊狹,沒有遠近的區彆。這似是從飛機中下望的鳥瞰圖中的路,然而站在路上的人又明明是平視形。把平地上所見的人描在飛機中所見的路上,便成這般奇態。

  "無S"即"無遠近","無遠近"即"無大小",很遠的東西與很近的東西一樣大。這畫正是如此。試看這兩群人,照路上的石闆塊數推算起來,相隔的距離很遠,至少也有三四丈。實際地眺望,近處的鶯鶯與紅娘一定大得多,離她們三四丈外的張生與法聰一定小得多,參看第二圖下方三個遠的立方體便知。然而這畫中的四人身體同樣大小;鶯鶯與紅娘反而較小些(大概是因為女體的緣故)。這是在遠近不同的位置上依照四人並立時所見的大小而描寫的。照這畫的狀態,張生與法聰若依遠近法的規則而走近來與鶯鶯、紅娘並立,其身體之大當為殿內的金剛。反之,鶯鶯與紅娘若依遠近法的規則而走遠去與張生等並立,其身體之小當如嬰兒。佛殿上的三根柱子,照理近者宜粗,遠者宜細,但現在不分遠近,粗細一律;連殿後走廊上更遠的柱子也同樣粗細。

  上麵的探究結論,是這幅畫多S、無S,無遠近、無大小,不閤遠近法的規則,故找不齣眺望的中心點。畫者對於各物分彆作局部觀察而湊成這幅畫的。

  分彆作局部觀察而湊成一幅畫,在湊閤的交點上必有顯著的錯誤的痕跡。這畫中的石闆路,是硬把不同S 的佛殿與府門連通,以湊成這幅畫的。硬把係統不同的兩種綫連接起來,連接之處必發生問題,如下端寫著DE 處之尖角便是。鶯鶯與紅娘所走著的路,各塊石闆皆取第二圖"左下"的形式,與門並行,一直到DE。若再並行地畫下去,畫到轉角的尖上,最後一塊石闆勢必成三角形,如點綫所示。畫者在這點上覺得難於交代,便畫一株樹木,教樹木的葉子把路的尖角隱藏瞭。倘把樹葉揭開,這部分當是綫點所示的形狀。石工豈會鋪成這樣的路?這路共有兩個轉角,都用樹遮。但遠處的一個揭開樹葉來沒有毛病。因為這一段與張生所站著的一段,在遠近法上同屬於佛殿的係統中,同是"右下"式;鶯鶯等所走著的一段,在遠近法上屬於崔相府門的係統中,另取"左下"式。硬把不同S 的"右下"與"左下"連接起來,連接之處便有顯著的錯誤的痕跡。

  這條路實際上分明是作"之"字形連成一氣的,但如今在畫上石闆的鋪法不能連貫。怎樣一改,可使它閤於遠近法而連成一氣?這是圖畫學習上很有興味的一種練習。讀者不妨先就第一圖自行設法一下看,然後再看下麵的答案。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