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地理概述(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內容包括中國曆史地理和人文兩方麵的全部內容。如氣候的變遷,植被的變遷,水係的變遷,海岸綫的變遷,沙漠的變遷,疆域的變遷,曆代行政區劃的變遷,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移,古代農業的地區開發與地域差異,曆代工礦業的分布和興衰變遷,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綫的曆史變遷,曆史景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等等。本次修訂主要包括:對全書插圖作瞭全麵審核和修訂,對內容作瞭修正和補充,對括注的今地,按2010年的行政區劃標準修改。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曆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和學科發展簡史
第一節 當代曆史地理學産生和發展過程
第二節 曆史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第三節 曆史地理學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二章 曆史時期氣候的變遷
第一節 三四韆年前的溫暖濕潤氣候
第二節 三四韆年來氣候的變遷
第三章 曆史時期植被的變遷
第一節 主要森林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
第二節 草原和荒漠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
第三節 曆史時期植被的變遷
第四章 曆史時期水係的變遷
第一節 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及其影響
第二節 長江中下遊水係的變遷
第三節 海河水係的曆史變遷
第四節 黃淮海平原湖沼的曆史變遷
第五章 海岸綫的變遷
第一節 遼東灣海岸
第二節 渤海灣海岸
第三節 蘇北海岸
第四節 長江口海岸
第五節 杭州灣海岸
第六章 沙漠的變遷
第一節 我國東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沙漠的形成和變遷
第二節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沙漠地區的變遷
第七章 曆史時期疆域的變遷
第一節 夏商周時期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及其周邊民族
第二節 先秦時期華夏諸國的疆域
第三節 秦漢統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變遷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疆界的變遷
第五節 隋唐統一帝國疆域的形成
第六節 宋遼金時期各分裂政權的疆域
第七節 元代的疆域
第八節 明時期中國疆域
第九節 清帝國疆域的形成——中華帝國最終疆域的形成
第十節 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國土的淪喪
第八章 曆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第一節 秦統一前地方行政區劃的齣現
第二節 郡縣製的確立
第三節 州郡縣三級製的確立與解體
第四節 道路製度的齣現與演變
第五節 行省時代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第九章 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移
第一節 戰國至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節 隋唐五代時期
第四節 宋遼金元時期
第五節 明清民國時期
第十章 中國古代農業的地區開發與地域差異
第一節 我國北部農牧界綫的曆史變遷
第二節 我國古代主要農業區的曆史變遷
第三節 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及其變遷
第十一章 曆代工礦業的分布和興衰變遷
第一節 絲棉織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二節 雕版印刷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三節 造紙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四節 陶瓷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五節 曆代五金生産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十二章 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綫的曆史變遷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節 秦漢時期全國交通——城市體係的形成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綫格局的變化
第四節 隋唐五代時期全國城市體係的重建與發展
第五節 宋遼金時期城市重心的南移與商業市鎮的齣現
第六節 元明清時期城市重心的東移與工商業市鎮的繁榮
第七節 域外交通的曆史發展
第十三章 曆史文化景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
第一節 文化重心區的分布、轉移與政治、經濟關係
第二節 方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的地理背景
第三節 社會人群的地域差異
精彩書摘
第三節 曆史地理掌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對曆史學和地理學的發展都有重要學術意義。同時對當前經濟建設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竺可楨先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注意曆史時期氣候的變遷。70年代初他在《考古學報》上發錶瞭闡述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論文,引起瞭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以後不少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深入細緻的研究,對七八韆年來中國氣候環境的寒、暖、於、濕變化有瞭,比較全麵的認識。近幾十年來全世界都在注意、研究地球氣候的變化,特彆是上世紀氣候轉暖的問題。其中中國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傢有中國如此豐富、持續的文獻資料。研究曆史氣候的變化不僅能對曆史上的一些經濟現象作齣正確的解釋,其現實意義還在於瞭解氣候變遷的規律,預測今後氣候變化的趨勢,尋找應對這種變化帶來的負麵影響的對策。例如現今大傢已公認,21世紀二三十年代地球平均溫度要升高2℃~3℃,但這種變化將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産、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尚難預料。由此我們可以研究一下我國曆史上有沒有過溫暖期,這個溫暖期在曆史上有什麼反映。從仰韶到殷商是個溫暖期,已成定論,但資料太少,很難說明問題。有人研究認為兩宋時期是曆史上的一個溫暖期,從中探索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上的反映,如兩宋時上海地區海平麵較今蔔升1米,太湖流域水災增多,作物帶北移等現象。研究氣候轉暖後對今天我們國傢有何種影響,司為我們尋找21世紀氣候變暖的對策提供參考。
黃河是我國以至世界曆史上變遷最多的一條河流,從有曆史記載以來,粗略統計,決溢改徙1500餘次,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在我國東部平原上,北至天津、南至揚州,都曾受到過黃河泛溢決改的危害,對我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黃河變遷的具體過程怎樣?有什麼特點和規律?黃河變遷的原因和後果究竟怎樣?這就是曆史地理學研究黃河變遷的主要內容。經過研究我們知道瞭,黃河蠻遷的主要原因是中上遊黃土高原的黃土,由於不閤理的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帶人下遊河床,年均達16億噸。河床日益提高,堤防不力,即造成潰決。決口的地點和改徙的流路,都有規律可尋。黃河的不斷改徙,對黃河下遊平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河流淤淺、湖泊淤廢、水利破壞、道路阻塞、地麵淤高沙化、土壤堿化等,使漢唐時代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成為近代最貧睏的地區之一。
……
前言/序言
中國曆史地理概述(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