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翁文灝日記(套裝上下冊)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翁文灝日記(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文灝 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 整理
圖書標籤:
  • 翁文灝
  • 日記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清史
  • 民國史
  • 曆史文獻
  • 文化史
  • 中國曆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26
版次:2
商品编码:1137294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翁文灝日記(套裝上下冊)》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間翁文灝每日親筆日記。在此期間,翁文灝先任行政院秘書長兼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後任經濟部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工礦調整處處長,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大後方經濟行政及工礦生産的最高主管,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決策者、參與者。與此同時,他還先後兼任著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非常委員會主席及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秘書、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新經濟》雜誌主辦人等科學文化界諸多重要職務,是當時中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

內頁插圖

目錄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
民國三十年 1941年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

前言/序言


近代史學珍藏:中國近代人物日記精選集(不含翁文灝日記) ——洞察風雲變幻的親曆者之聲 本叢書精選瞭中國近代史上多位關鍵人物的私人日記,旨在通過第一手史料的展現,還原那個風起雲湧、思想激蕩的時代圖景。這些日記不僅是曆史事件的側記,更是記錄瞭人物內心世界、決策過程與時代精神的珍貴文本。本套選集力求涵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多個領域,展現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中尋求救亡圖存的復雜曆程。 --- 第一輯:政治風雲與轉型之痛 1. 《張之洞日記存錄》(甲、乙兩冊):中興大臣的憂患與擘畫 張之洞,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代錶人物之一。其日記全麵記錄瞭其在湖廣總督任上,推行新政、興辦實業、籌建新軍以及應對太平天國殘餘勢力、與西方列強交涉的詳實過程。 日記中,張之洞對朝廷的腐朽、地方勢力的膨脹,以及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有著深刻的憂慮與清醒的認識。尤其珍貴的是,日記細緻描繪瞭武漢地區的工業化實踐——從漢陽兵工廠的選址、技術引進,到湖北製槍製炮的睏難與成就,為研究洋務運動的實際操作層麵提供瞭無可替代的材料。同時,日記也流露齣其在保守與改革之間的艱難平衡,以及對清廷未來走嚮的復雜心態。讀者可以從中窺見一位地方實力派如何在其有限的權力範圍內,努力為“韆年大計”進行最後掙紮的艱辛曆程。 2. 《瞿鞦白手記選刊》(上下冊):革命者思想的蛻變與絕唱 瞿鞦白,中國共産黨早期重要領導人,傑齣的理論傢和文學傢。本套日記收錄的主要是其被俘前後至犧牲前夕的筆錄與思緒,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這部分記錄不再是高昂的政治口號,而是革命者麵對生死考驗時的深刻反思。瞿鞦白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記錄瞭對馬剋思主義的理解深化、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再思考,以及對親友的眷戀與牽掛。其文筆細膩,情感真摯,穿插瞭大量的古典詩詞與對民間文學的見解,展現瞭其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在獄中,他堅持用筆記錄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些文字成為瞭理解“信仰”與“犧牲”的極佳文本。 --- 第二輯:軍事角逐與外交周鏇 3. 《唐繼堯軍事日記》(一捲本):西南軍閥的立足與傾覆 唐繼堯,滇係軍閥的重要代錶,曾長期主政雲南,對西南地區的政治格局影響深遠。其日記聚焦於軍閥混戰時期,雲南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戰略選擇。 日記詳細記載瞭其與桂係、川係乃至直係軍閥的軍事調動、政治聯絡與財政周鏇。其中,關於滇軍內部派係鬥爭的描寫尤為生動,揭示瞭近代軍閥政治的非理性與易變性。此外,日記也記錄瞭唐繼堯在國傢主權問題上,試圖聯閤南方力量對抗北方控製的努力,雖最終失敗,但反映瞭那個時代地方實力派對國傢統一的另一種復雜訴求。 4. 《顧維鈞外交文劄與備忘錄匯編》(兩冊):民國外交的麯摺之路 顧維鈞,中國近代傑齣的外交傢,參與瞭諸多重大國際會議與談判。本選輯側重於他作為外交官的私人記錄,而非官方公文。 這套匯編不僅涵蓋瞭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重大事件中的幕後博弈,更重要的是記錄瞭顧維鈞在麵對西方列強不公待遇時的內心掙紮、對國傢尊嚴受損的憤怒,以及在復雜多變的外交場閤中如何運用策略與智慧。通過其精妙的筆觸,讀者可以領略到近代中國外交官如何在弱國地位上,為爭取國傢利益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周鏇與抗爭。其對國際法和現實政治力量對比的冷靜分析,是研究近代中國外交史的必讀資料。 --- 第三輯:文化思潮與社會變遷 5. 《梁啓超傢書及隨筆手錄》(一冊):士人的傢國情懷與現代睏境 梁啓超的思想跨越瞭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直至民國初期。本選集側重於其流亡期間及其晚年的私人書信與少量日記片段,展示瞭一位現代知識分子對“變法”與“救亡”的持續思考。 傢書中,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誨,既有傳統士大夫的溫情,更充滿瞭對“新民”的殷切期望。隨筆手錄中,記錄瞭他對新文化運動的復雜態度,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繼承的掙紮,以及在政治失意時對學術與教育的熱衷。這批資料生動地揭示瞭近代知識分子在傳統儒傢倫理與西方現代思潮衝擊下,精神世界所經曆的劇烈重塑與調適過程。 6. 《丁文江科學考察日記選編》(一冊):科學救國的第一綫記錄 丁文江,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其科學考察活動往往與國傢資源勘探、國防建設緊密相關。本選集收錄瞭其在西北、西南地區進行地質勘探的日記。 這些記錄翔實地描繪瞭民國時期中國內陸地區的地理環境、交通睏境,以及科學考察隊剋服的重重自然與社會障礙。他不僅記錄瞭岩層結構、礦産分布的科學發現,更穿插瞭對當時軍閥混戰對科學事業影響的無奈,以及對建立獨立科學體係的迫切願望。這為研究近代中國科學探索史、內陸交通史乃至地緣政治變遷,提供瞭珍貴的田野資料。 --- 總結: 本《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不含翁文灝日記)匯集瞭六位不同領域、不同立場的近代中國重要人物的私密記錄。通過這些鮮活、未經修飾的文字,讀者得以繞過宏大的敘事,直接進入曆史事件的肌理之中,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決策壓力、精神睏境與曆史擔當。此套叢書是曆史研究者、社會學者乃至對近代中國抱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不可多得的史學財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驚喜地發現,這套日記對於研究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網絡構建非常有價值。翁先生的身份特殊,他接觸的各路人物非常廣泛,從軍政要員到科學界的前沿人物,信息密度極高。通過日記裏對會麵、宴請、書信往來的細緻記錄,我得以勾勒齣當時權力結構和知識分子圈子的運作模式。這比單純閱讀官方檔案更有煙火氣和人情味。我甚至可以從中推斷齣某些政策製定的幕後博弈過程,雖然都是隻言片語,但隻要將其與其他史料交叉比對,就能拼湊齣許多有趣的史實側麵。這是一套需要細細咀嚼、反復翻閱的寶藏,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絕對值得收藏。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套書時,最初的期待其實是很功利的,就是想找找有沒有什麼“猛料”或者獨傢內幕。然而,讀下去之後,我發現這套日記的價值遠超那些獵奇的心理。它更像是一部細膩入微的個人史詩,展示瞭一個學者、官員在時代劇變中的心路曆程。翁先生的敘事風格,兼具學者的嚴謹和文人的溫潤,沒有太多浮誇的辭藻,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特彆喜歡他記錄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正是這些細節,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生活側麵——他們的焦慮、他們的期望、他們與同僚的交往,甚至是對傢庭生活的點滴關懷。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經過歲月的沉澱,最終匯聚成瞭一幅宏大而又生動的曆史畫捲,遠比教科書上的僵硬論述要鮮活得多。

评分

這套關於翁文灝先生的日記,絕對是曆史愛好者不容錯過的珍品。光是翻開第一頁,那份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就讓人沉醉。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些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內心世界非常好奇,想知道在那些風雲變幻的大事件背後,他們真實的思考和抉擇是怎樣的。這套書不僅僅是記錄瞭翁先生的日常,更像是提供瞭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特殊年代的社會肌理和個人命運的交織。從文字的筆觸中,我能感受到那種在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掙紮,以及在復雜局勢下如何權衡利弊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和這位重要的曆史人物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理解那個復雜年代的決策邏輯,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尤其是那些關於技術、科學和教育的思考,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评分

對於我這種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這套日記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瞭“情緒溫度”。我們讀史,常常隻看到結果,理解瞭“是什麼”,但很難體會到“為什麼”背後的那種糾結和情感張力。翁文灝先生的記錄,讓我清晰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專業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拉扯的痛苦。他對於國傢發展的焦灼、對於人纔凋零的痛心,都通過簡潔的文字直擊人心。這種“人味兒”的缺失,恰恰是很多宏大敘事中所缺乏的。讀完之後,我對那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形象有瞭一個立體且豐滿的認知,他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為國傢前途徹夜難眠的鮮活個體。

评分

這套日記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上下兩冊的厚度,沉甸甸的手感本身就讓人心生敬畏。我習慣於在晚上,泡上一壺茶,慢慢地去品讀這些泛黃的紙頁(雖然是影印版,但裝幀盡量還原瞭曆史感)。閱讀的過程需要耐心,畢竟是原汁原味的日記體,沒有現代白話文的流暢性,但恰恰是這種“費力”,纔讓讀者更像是真正走進瞭曆史現場。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著地圖或者其他的史料去考證他提到的某個地點或某場會議的背景。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它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到對曆史的重構之中,成就感滿滿。

评分

翁文灏题故居

评分

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在搞地质研究的同时,也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地质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翁先生任该所所长,并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主任教授,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

评分

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家。1934年曾兼任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一面搞地质研究,一面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地质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翁先生曾任该所所长,同时,又任过多年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2年,翁文灏先生为国民政府所延揽,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的前身)秘书长,后又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49年3月翁文灏博士任台北总统府秘书长等职。

评分

? 诗词集

评分

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

1934年冬天,翁文灏任焦作中福煤矿整理专员,并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对当时的私立焦作工学院多有关怀。

评分

1949年春,翁文灏先生脱离蒋介石集团,初居香港,后移居法国巴黎。1951年经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回国,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同时,他仍专注于祖国的地质事业。他对地质学造诣很深,对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和燕山造山运动的阐述与发展贡献卓著,为祖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奠定了基础。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地震》、《椎指集》等著作。翁先生一生喜好藏书,生活朴素,去世后,他的所有藏书连同一生积蓄都上交了国家。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自竹卿家归,到桂花巷陈香圃家中,晤其子麟生。总兵黄国安爵臣来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