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曆史係列: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口述曆史係列: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儀深 著
圖書標籤:
  • 口述曆史
  • 南港學風
  • 郭廷以
  • 中研院近史所
  • 曆史學
  • 颱灣史
  • 學術史
  • 迴憶錄
  • 人物傳記
  • 中研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7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口述曆史訪問計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籌備時期,即由籌備主任(嗣任首任所長)郭廷以開始擬訂進行,其目的在訪問當代軍事、政治、外交、文教、經濟、社會等各方麵的重要人物,請其自述生平,為現代史保留忠實而深入的紀錄,以備曆史學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參加訪問工作者先後有瀋去龍、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訪問者七十餘人,成稿六十六份,約四百八十萬言。
  口述曆史資料,其重要性不亞於文獻檔案。民國以還,內亂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損失,不可勝計。對曆史真相的瞭解,需要參證當事人口述之處甚多,這些筆錄,對中國現代史的研究將有莫大的幫助。本所於一九八二年開始徵得應訪者(或其傢屬)同意,陸續刊印訪問紀錄,列為口述曆史叢書。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長呂實強推動下,成立口述曆史組,恢復訪問工作。

目錄

弁言

王聿均先生訪問紀錄
楔子
郭廷以先生早年的求學經曆
郭廷以先生與羅傢倫先生的交往
中央大學遷校之經過
重慶時期的中央大學
郭廷以先生與史事日誌的編纂
郭廷以先生在重慶的教學與生活
中大曆史係教授憶述
戰後的中大及郭廷以先生的教學工作
受訪者來颱之初的工作與生活
來颱後與郭廷以先生的往還
中研院遷颱及近代史研究所之初創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人員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工作
師恩難忘
張玉法先生訪問紀錄
陳三井先生訪問紀錄
王萍女士訪問紀錄
李國祁先生訪問紀錄
王爾敏先生訪問紀錄
李恩涵先生訪問紀錄
張存武先生訪問紀錄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林明德先生訪問紀錄
陳存恭先生訪問紀錄
魏秀梅女士訪問紀錄
賈廷詩先生訪問紀錄
郭正昭先生訪問紀錄
賴澤涵先生訪問紀錄
賀忠儒先生訪問紀錄
林忠勝先生訪問紀錄
廖隆盛先生訪問紀錄
王覺非先生訪問紀錄
劉敬坤先生訪問紀錄
周道瞻先生訪問紀錄
魏仲韓先生訪問紀錄
迴憶錄

前言/序言


口述曆史係列: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圖書簡介 《口述曆史係列: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是一部深刻記錄颱灣史學重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史所)發展曆程的珍貴口述曆史集結。本書通過對一批親曆者、見證者的深入訪談,以鮮活、生動的筆觸,勾勒齣近史所自創立、遷颱至鼎盛時期,在特定曆史環境與學術傳統下形成的獨特“學風”圖景。 本書的焦點集中於兩位核心人物:近史所的奠基者與精神領袖——郭廷以先生,以及他所塑造和引領的早期學術群體。郭廷以先生,作為一位享譽海內外的曆史學傢,其學術思想、治所理念、以及對學者的期許與栽培,構成瞭南港學風的基石。通過口述者的迴憶,讀者得以走近這位史學巨匠的日常生活、治學態度和為人風範,瞭解他是如何在變動的大時代中,為颱灣史學界建立起一座堅實的殿堂。 “南港學風”的形成與特質 “南港學風”並非一個僵硬的教條,而是一套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由一群優秀的史學傢共同實踐、相互砥礪而形成的學術氛圍與研究範式。本書細緻地剖析瞭這種學風的幾個關鍵麵嚮: 一、嚴謹的史料考證與“經世緻用”的關懷: 近史所的早期研究深受傳統史學的精細考據之風影響,但也積極吸收西方史學的新方法論。口述者們迴憶瞭在郭廷以先生主持下,對原始檔案和一手資料的苛求程度。這種嚴謹不僅體現在對史料的細密梳理上,更在於將史學研究視為一種對社會和國傢未來發展具有參考價值的“經世緻用”的實踐。訪談記錄展現瞭學者們如何為瞭一個細節的準確性而耗費數月心力,以及他們對史料真實性的近乎偏執的追求。 二、跨越代際的學術傳承與師徒關係: 本書生動再現瞭近史所內部濃厚而又充滿張力的師徒傳承關係。老一輩學者如何挑選、指導和鞭策年輕一代,成為本書重要的情感綫索。口述者們坦陳瞭他們在求學過程中,如何被郭先生及其他前輩學者的學術魅力所摺服,以及在研究方法、學術規範上所受到的深刻影響。這種傳承,既有對學術傳統的繼承,也有在特定曆史時期下,對“非主流”或邊緣史學的探索與包容。例如,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檔案的獲取與研究限製,老一輩學者如何巧妙地運用他們的學識與人脈進行周鏇,為後輩開闢道路的細節,都一一被記錄下來。 三、跨學科的視野與研究領域的拓寬: 近史所的研究範疇,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國近現代史,但口述曆史揭示瞭其內部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寬。早期的研究重點側重於政治史與外交史,但隨著時間推移,社會史、經濟史、思想史的重量級學者相繼加入。訪談中,學者們分享瞭他們如何在中研院這個相對封閉但資源豐富的環境中,建立起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的交流網絡,從而使近史所的研究成果更具立體感和深度。這種在特定院所文化下的“求同存異”與學術爭鳴,是形成成熟學風的必要條件。 四、檔案、圖書館與物質環境的影響: 本書不僅關注“人”的故事,也極其重視“環境”對學術的塑造力。南港的地理位置、中研院院區內相對簡樸而專注的研究氛圍,以及最重要的——館藏檔案的建立與使用,是理解南港學風不可或缺的要素。口述者們詳述瞭早期為搶救、整理和編纂重要檔案所付齣的努力,這些檔案成為瞭近史所日後研究的“彈藥庫”。例如,關於特定清末民初檔案的徵集過程、整理者的工作狀態,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獨步颱灣學界的檔案管理係統,都為研究者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背景信息。 五、政治氣候與學術獨立性的拉鋸: 作為一所由政府資助的最高學術機構,近史所在颱灣戒嚴時期,其研究的邊界與取嚮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本書並未迴避這一敏感議題,而是通過親曆者的視角,探討瞭學者們如何在維護學術獨立性與理解現實政治環境之間進行巧妙的平衡。他們如何處理敏感史料的釋讀,如何引導學生規避不必要的風險,以及在學術成果的發錶上所采取的策略,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智慧與學術擔當。 總結 《口述曆史係列: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超越瞭一般的人物傳記或機構誌的範疇,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建立、維持和傳承一種高級學術生態係統的社會史研究。它記錄的不僅是曆史的斷代,更是曆史學傢在特定島嶼與時代背景下,對“如何研究曆史”這一根本問題的集體探索與實踐。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今天的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颱灣現代史學的根基是如何在一代學人的篳路藍縷中奠定的。這本書是史學研究者、颱灣史愛好者、以及所有關心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人士案頭必備的珍貴文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具有匠心,它似乎不是完全按照時間綫來推進的,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主題或人物的“光環”來展開的。你會發現,即便是談論一個看似不相關的側麵,最終也會巧妙地迴歸到主綫人物或機構的核心精神上。這種環形或螺鏇式的結構,避免瞭傳統傳記或機構史的綫性敘事可能帶來的僵硬感。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張復雜的關係網,每一個節點都與其他節點相連,共同構成瞭那個特定時空下的學術圖景。這種安排,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建立起知識間的聯係,體會到曆史事件的相互影響和內在的邏輯關聯,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片段。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敘事節奏上的拿捏,它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像一個技藝高超的“說書人”,知道什麼時候該收緊,什麼時候該放開。有些章節會聚焦於某件具體事件的討論,討論得非常深入,細節豐富到讓人感覺自己就在現場參與瞭那些學術爭論;而另一些篇章則會突然切換到更宏觀的背景介紹,比如當時特定的政治氣候或是整個學術界的生態環境。這種跳躍感和層次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和發現的樂趣,你不會感到枯燥,因為總有新的信息點在不經意間拋齣來。最難得的是,作者或整理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有些地方並沒有給齣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把解釋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們主動去思考和探尋的欲望,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極其吸引我。有時,你會讀到非常精準、近乎於學術論文的嚴謹錶述,每一個名詞的運用都擲地有聲,體現瞭對專業領域的敬畏;但下一秒,可能就會跳躍到一種非常口語化、帶著人情味的敘述,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就是當事人坐在你麵前,一邊喝著茶一邊迴憶往事,那種語氣、那種情緒上的起伏,都被忠實地記錄瞭下來。這種“正經”與“鮮活”的交織,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冷硬的學術史料,變得立體可感、觸手可及。這種多重語態的運用,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也讓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能夠進入的切入點,無論是想深入研究曆史細節的學者,還是僅僅想瞭解那個時代風貌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拿到手的時候就注意到封麵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色調偏嚮沉穩的米白和深灰,給人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種亮閃閃的商業暢銷書的做派。內頁的字體排版也顯得十分考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也比較寬鬆,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黑白照片的顆粒感處理得恰到好處,仿佛能讓人直接穿越迴那個時代,看到那些曆史人物鮮活的樣子。這本書的開本也比較方便攜帶,放在包裏隨時拿齣來翻閱都很閤適,看得齣齣版方在實體書的製作上是下瞭真功夫的,這對於一本聚焦於學術機構和人物口述曆史的記錄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它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對所記錄內容的尊重與緻敬。整體感覺,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傳遞齣一種專業和嚴肅的氣息,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已經對即將接觸到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和對人物精神的探尋,讓我深感震撼。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是在試圖捕捉“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在那個背景下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我能感受到整理者在收集資料和訪談時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種對事實準確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對曆史人物復雜人性的包容與理解。這種精神滲透在每一頁的字裏行間,它提醒著我們,曆史從來不是由單一的、完美的英雄構成的,而是由一群在特定環境下麵臨選擇、做齣掙紮、最終留下印記的鮮活個體共同鑄就的。這種深沉的反思和對曆史責任感的強調,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紀實文學,它更像是一份嚴肅的學術見證。

评分

2004年为中研院近史所原创始人郭廷以先生(1904-1975)百岁诞辰,当日各种纪念活动之外,郭先生的门生故旧以及中青年一代学者汇聚在一起回忆前辈风范,讨论先生史学成就;因为转年便是近史所创所五十周年,“南港学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风雨历程无疑成为另外一个主题。当时前后服务于近史所的近乎两代学者也依此主题,参加了近史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口述历史”学术工程。该学术计划以往访问的都是民国时代政、学、经济界的代表人物,原先守候在录音设备前的采访人现在成了受访人,纪录历史之人最终成为书写历史的人物,实在不能不使人感受其中的戏剧性与历史研究的魅力。这次集中在2003年后半年的多人多次的访问纪录后来结集出版,并且随着大陆出版界大量引进近史所“口述历史”成果而贡献于内地读者面前,便是这部厚重的《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内中不但有受访学人个人的学术奋斗史,有郭廷以先生当日创建近史所的筚路蓝缕,更为人们描绘了以近史所为代表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台的民国学术机构“后来”的故事。

评分

生活中的郭廷以,为人率真,不喜欢闲谈,而喜欢探讨学术话题,对那些话不投机者虽然谈不上冷眼相对,但往往缄默不语,颇有无友不如己的样子。对晚辈他并不以长者自居,常常会就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向年轻人或悉心询问,或衷心赞赏。他晚年身居国外,生活清贫,但笔耕不辍,全力删改自己的著述,颇具颜回风范,而在这个时期最终定稿的《近代中国史纲》现在已经成为了了解近代史的首选之作。

评分

图书市场大地震 京东悄然杀入挑战最低价

评分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评分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评分

(3)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200頁 1983年出版

评分

徐啟明先生(1894-1989),本名成,以字行,廣西榴江人。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清河陸軍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畢業。初任廣西陸軍模範營連附、廣西邊防軍副營長、營長、副司令、司令、廣西省政府政務處處長、民團監督。抗戰軍興,歷任師長、副軍長、集團軍參謀長、綏署參謀長、第七軍軍長。戰後,遷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北平行轅參謀長、第十兵團總司令等要職。大陸淪陷,抵港學醫,專擅針炙婦幼各科,懸壺於港台兩地。本書所述故實,當為近代軍政史上之重要文獻。(訪問,紀錄/陳存恭)

评分

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人,辛亥參加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初上前線。民國告成,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升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後返省見習,調模範營,參與護法戰爭。1922年將軍以討賊軍參謀長佐李宗仁、黃紹竑統一廣西,並歸附國民政府。北伐軍興,先後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第二路軍代總指揮、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等職,戰功彪炳。1928年春,廣西與中央長期抗爭,至1936年秋始告和解。七七事變,將軍奉召飛京,共赴國難,獻替良多。戰後任國防部部長、華中軍政長官、國民大會代表、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訪問,紀錄/賈廷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

评分

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结合色彩心理学,整理出国内第一本旅行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   今天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阅读大鹏的文字,与他交往后才发觉他的平实祥和的仪态之下竟然还藏着一份如此狂野之心和如此浪漫之情,那些细腻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已经跳跃出来在屋内飞翔,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正是与我的旅行体验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金色的阳光一点点飘移在古格遗址的上空,在这个千年土林之上,仰望天空,深蓝没有一丝云,广阔,如同大海的深邃。”   人在旅途,万物复苏,越是走在户外之途,越是容易被触动和感悟。   大鹏十几年户外的经历,八次进藏,八次进疆,十次进川,十二次进滇,包括他徒步进入西藏南部边境线的墨脱之旅,让他有足够的心灵释放来寻回他真实的体验和思想,传递他对于西藏人文旅行的理解。   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欣喜,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流连忘返。   他决定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旅途,用他自己特有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热情,从色彩分析和色彩心理的角度上去解释自己对于旅途的理解,有故事、有幻想、有狂野、有浪漫,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书中就向你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旅行思想画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幻想。“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与独立;暗沉的蓝,象征着诚实、信赖与权威”。   书中那么多的目的地都被作者分别注解和剖析,在解答作者自己对于色彩与旅行的关系之时,也为读者奉上了自己的全部色彩思想。从白色的阿里、蓝色的梅里雪山、黑色的澳门、紫色的泸沽湖、黄色的江南水乡,以及粉色的丽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对于不同色彩的分析理解把各个色彩分成了不同的符号,再把每个符号冠在每一段旅途的目的地之中延伸出更有深度的意义。   白色的阿里,大路朝天。   紫色的泸沽湖,一段爱恋永远不变。   “经历了商海潮水,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内心有一种渴望宁静的追寻,蓝色成了我最佳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这样描述他自己。   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都有自己对于旅行不同的付出和收获,就像作者在书中把各个不同的目标融化在不同的色彩中,融化在千变万化的想象之中,融化在你我追求生活、追求梦想的幸福之中。   勉励大鹏新书的同时,我也给自己送上一个勉励:无论命运是否多舛,大路朝天。无论生活是否多变,热爱工作,热爱旅行,热爱家庭,永远不变。好看,有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