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按拓本原大原色製作,印製精美,便於收藏和臨習。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先藏陝西鹹陽,為諸葛思禎的楷書作品。此碑書法遒勁飛動,行筆每具行書筆意,是楷書中的精品之作。此碑為《金石錄》著錄,給予很高評價。是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李偉鵬,男,四川南川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九龍坡區書協副主席,重慶市書法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現就職於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1987年獲全國首屆書法知識百題競賽二等奬,1989年獲全國高等院校師生書法評展優秀奬,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齣,1991年獲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篆刻大賽二等奬,同年又獲西泠印社第二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優秀奬,1992年被四川美術學院國畫係聘為客座書法篆刻教師,1993年獲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中華當代文化精粹博覽會大奬賽二等奬。
一、齣版說明
二、圖錄
三、曆代著錄輯要
《李孝同碑》,唐鹹亨元年(670年)五月二十四日立。撰文者不詳,書碑者爲諸葛思禎。
碑石現在仍矗立於鹹陽市三原縣陵前鎮東義和村李孝同墓前,碑爲石灰岩質,身首一體。通高 3米,上寬 1米,下寬 1.1米,厚 0.27米。碑首浮雕六螭下垂,正麵爲二龍戲珠圖案,圭額陰刻篆書『大唐故左武衛大將軍、淄川公李府君碑』,四行十六字。碑文正書,三十三行,滿行七十四字。
碑主李孝同是唐高祖太武皇帝李淵的從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從祖弟,淮安靖王李神通的第三子。武德五年(622年),李淵『廣封宗室,以威天下,皇從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爲郡王』。李孝同時年十五歲,被封爲淄川郡王。武德九年( 626年),李世民執政,普降封爵,李孝同也按例降爲公,世稱淄川公。總章二年( 669年)十二月,李孝同卒於京師(即今西安),年六十二歲。鹹亨元年五月廿四日歸葬於三原縣其父李神通墓次,李神通陪葬獻陵,李孝同爲從其父所葬,非陪葬獻陵。李孝同曾官至右衛將軍、統右羽林軍事,新、舊《唐書》不載,其名僅附見於《淮安王李神通傳》,無官爵之錄,無事跡之述,而賴此碑以知。
書碑者諸葛思禎爲許州臨潁縣令,無傳可考。趙明誠《金石錄》第五百九十三著錄有《瑤颱寺碑》,也是諸葛思禎所書。《瑤颱寺碑》失傳已久,諸葛思禎的書跡,所傳者唯此《李孝同碑》。趙崡評此碑書法:『筆法虯健,波拂處大類褚河南。』硃翼盦評此碑與王知敬《衛景武公碑》爲一傢眷屬,皆能於歐、虞之外彆開壁壘,當與褚中令雁行。還評曰:
『世人重《王居士銘》,實不及此碑遠甚,豈彼以石碎而見珍耶?』葉昌熾評此碑書風是『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
此碑殘泐較甚,除自然風化外,還有很多人爲破壞痕跡,不少字被有意鑿去字心,很難辨認。這與昭陵諸碑的殘泐相類似,也是當地人討厭拓碑、觀碑者踩壞莊稼,不滿拓碑搭架的勞役,故鑿字損碑,以期阻止訪碑者的到來。當然碑的殘泐是很早就有瞭,宋代趙明誠( 1081—1129)時就已不見撰文者姓名,其後,書碑者姓名也不可見。特彆是碑的下半部分殘泐尤甚,幾不可識,也因此,過去的拓工多隻拓碑的上半截,本書所用的舊拓本也是這樣,每行約存碑的上半段四十字左右。
此碑拓本流傳不多,以前也未見有齣版,爲此我們特在『初唐楷則叢刊』中輯入,以應學習研究之需。
致于锜,未至而锜败,得免。
评分宰相郑絪等议锜所坐,亲疏未定,乃召兵部郎中蒋武问曰:“诏罪李锜一房,
评分国,不可以孽孙而上累。”又问:“锜亲兄弟从坐否?”武曰:“锜亲兄弟是若
评分子锜,以父荫贞元中累至湖、杭二州刺史。多以宝货赂李齐运,由是迁润州
评分幽之子,若幽有死王事之功,如令锜兄弟从坐,若幽即宜削籍,亦所未安。”宰
评分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 评分宪宗即位已二年,诸道倔强者入朝,而锜不自安,亦请入朝,乃拜锜左仆射。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