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6
求古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求古編》輯錄著名史傢許倬雲先生1960至1980年間撰寫的關於中國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論文。全書以社會經濟史為主軸,從古代民族的融閤到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從兩周的農業技術到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從傳統史學精神的探討到社會學在史學研究上的應用,對中國上古史進行瞭係統而深刻的梳理。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锡人。1953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係及社會係閤聘教授,先後執教於中國颱灣、美國和中國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曆史學係榮休講座教授、中國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先生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不僅以深厚的學養享譽海內外學術界,近二十年來更緻力於曆史知識的普及工作。著有《曆史學研究》《傳統與更新》《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萬古江河》《曆史分光鏡》《曆史大脈絡》《許倬雲自選集》《許倬雲問學記》《許倬雲談話錄》《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以及“許倬雲看曆史”係列等作品。
自古以來,中外曆史學傢其實都在緻力敘述韆類萬緒的變化。“變”是人類曆史上最不變的“常態”!本書諸篇論文,有的是討論國傢製度,有的是敘述文化現象,不論是有關封建體係、文官製度、國傢權力,或文化興衰,大緻都與社會及製度的“變”有關,接之曆史,這些係統都無不時時處在變動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敗壞,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滅滅,都有潛伏的因緣。讀史者,若能用曆史經驗,長存戒心,則趨避之際,自然會有智慧。
——許倬雲
求古篇是多年前收集專業研究論文的文集,其中討論的問題大緻都與社會及製度的轉變有關。每一篇都遵守專業行規,隻論列史料與史實,不作理論的闡述。為此,在集閤成帙時,又加上一篇代序,陳述網絡係統的結構,目的在於嚮讀者陳述我處理曆史問題的視角。這次求古篇在大陸重印,以就教於中國本土的學術界。於原文並無增刪改動,以保持當時作品的原貌,不願文飾,以掩飾少作之淺陋。但是,仍想在原來的代序之處,再加一些於網絡係統的申論,以闡明自己應用係統理念的若乾觀點。
人類群體組織,不論是在哪一層次,小而社團,大而文化係統,都有盛衰,未見穩定不變的群體,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涵蓋瞭人類曆史上大大小小、無數的離閤悲歡。自古以來,中外曆史學傢其實都在緻力敘述韆類萬緒的變化。“變”是人類曆史上最不變的“常態”!不少前輩曾提齣不同的解釋,以說明人類曆史如此多變。我們若從係統結構的內在性質觀之,或也可以作為解釋曆史變化的一個角度。
人類群體,不論是簡單,抑是復雜,無不以許多“個人”為群體的基本單位。這些獨立的單位,又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受製於自然生命的規則,無所逃於生老病死,必須經曆幼年、青年、壯盛、衰老、死亡的過程。一個群體組織包含瞭許多各彆的單元,而每一個單元又天天在生命的過程上,天天有變化。如果群體的全部單元,都步調一緻,同時啓動又同時經曆生命的變化,則這一群體的存在,將不過是一個單元的生命,變化也就簡單瞭!
可是,人類群體是由許多不同年齡、不同生理秉賦的個人閤成,個彆生命的繁殖滋生及他們的生老病死,步調參差,不能整齊。於是,單以年齡級彆,即是有世代的層層落差,並由此形成世代之間,延續與創新之間,難予避免的緊張。舉例言之,每一個個人,亦即群體的基本單元,在其生命變化的過程中,大緻體能都由幼而壯,再由強而衰,同時其纍積的經驗及知識,則又不斷續長增高,由此形成智能的成長麯綫。體能與智能的增長與衰弱,兩條麯綫並不同步進行,有人體弱早於腦衰,有人反之,腦衰早於體弱。每一個人類群體無不掌握一些資源,而資源運用,大緻都在群體體能智能最為壯盛的一代手中。單由上述體能智能趨壯與趨衰,因人而異,各人有各人的變化麯綫,則掌握與運用資源的權力分配,即因此而時時刻刻有所變化。同一世代內,已有如此變化,兩個相接的世代之間,更因能力的變化,而有年輕一代上升麯綫與老年一代下降麯綫之間齣現的剪刀差,形成世代交替的緊張。
人類群體的個彆單元,年壽有壽有夭,體能與智能也有強弱、智愚、賢不肖……種種差異,不能齊一。於是世代的轉移,不可能階級分明,而因此有新陳代謝的漸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權力”的持有者,會習慣性的繼續持有其權力,而且伴隨權力而來的資源,更使掌握權力的個人,甚至其世代,盡力牢牢握權,非萬不得已,不願釋手。於是權力欲望,又加強瞭前節所說的權力轉移的緊張。
凡此都可藉數學的函數關係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群體組織內在的緊張。任何組織中個彆單元的變化,在體能、智能及權力欲(亦即支配資源的機會)三個嚮度,都有其時時發生的嚮量變化。這些嚮度變化,亦即許多單元所代錶的變數。無數單元的變數,聚閤為群體變化的函數。這許多內在的變數,已是錯綜復雜,不易計量,若再加群體外在環境(例如生活資源所寄的自然生態),及人類增殖而産生的人口壓力……又都構成外在的變數項,形成更為復雜的條件,迫使人類大大小小的群體組織,一有功能性的調適,必然引發內在變數項之間的已存在的函數關係。
人類的變數項,在一個函數係列內,為瞭趨嚮穩定不斷地調適,調適是為瞭趨於衡態(equilibrium),但在種種變數的互動中,衡態常是可望而不可及。於是函數的趨衡,實際上是不能停息的調適,亦即不能停息的失衡。失衡遂是另一方式的衡態,趨衡遂是永遠變動衡態。
一個微型的群體組織,例如社團、公司,能夠經得起動衡造成的緊張,大緻不能超過兩三個世代;一個國傢,一個朝代或一種形態的社會,因其掌握的資源豐原,可能持續數百年,還是會麵對纍積的緊張,而難免崩解。一個文明係統,則因其維係群體的能量來自文明係統發展的理念與價值觀念,而這些人類的智能,是常有修改的可能,比物質性資源與製度性資源有較多的彈性,是以文明係統的延續可以韆百年之久,還能有自我調適與更新的能力。
本書諸篇論文,有的是討論國傢製度,有的是敘述文化現象,不論是有關封建體係、文官製度、國傢權力,或文化興衰,大緻都是該一層次的復雜係統,其呈現的結構,隻是穩定狀態當有的情形。接之曆史,這些係統都無不時時在變動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敗壞,甚至崩解塌陷。單以周代封建為例,宗法與王權閤而為一,維持瞭王室與諸侯的尊卑,諸侯國內周人、商人與本地土著間的緊張關係,又形成一定的趨衡性動態穩定。但是上述諸種函數中的變數,不斷在變動,終於將周人封建網絡衝垮,遂漸轉變為列國體製。又以兩漢政權的權力基礎,先是皇室與功臣集團共天下,逐漸轉變為以儒生-文官集團代替瞭功臣集團,又以察舉製建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人纔與意見的流通周轉機製。這一頗能隨時間調節的機製,還是在內部變數的演變,遂逐漸變化,由兩漢內外均衡轉變為東漢的地方離心、中央失控。
凡此諸例,均反映趨衡性動態穩定狀態,終於難免失衡。中國古代名傢方生方死之論,易經革卦之革與不革,易與不易,或者都可為動態穩定終於難以永久穩定。儒傢“和而不同”的原則越能貫徹,則越可躲過強求“清一色”的弊病,也越能避免最後的失衡,以緻走嚮衰敗崩壞。世事生生滅滅,都有潛伏的因緣。讀史者,若能用曆史經驗,長存戒心,則趨避之際,自然會有智慧。
……
很不錯的書,值得收藏。
評分商品還是不錯。
評分在颱大上到二年級,我在全校作文比賽中得瞭第一。傅先生又把我找過去,跟我說:“你好好讀曆史係,將來你到史語所來幫我。”
評分這本書很客觀很實在,近代史不看也罷
評分200-100以後非常劃算。
評分這本書很客觀很實在,近代史不看也罷
評分習慣性好評,主要是為瞭豆子.習慣性好評,主要是為瞭豆子.
評分就一般而論,曆史著作大略有考史、述史與論史。考史為述史而用,述史為論史而作,論史則必兼考史、述史的纔學與識力方能勝任。明代有張溥及較晚的王船山等,都有論史之作,其纔學識力之深,就當代而論,無齣其右。但張、王之史論往往囿於時代背景與知識的限製,對於帝王正統觀念或曆代的盛衰得失,時又歸諸天數等的曆史觀,更未能係統地分析得失與興衰的所由,采用文體艱深以緻不能句讀。故《國史論衡》的編撰內容體例上,考史、述史方麵較為簡略,而專以論史為詳,更重於朝代興衰得失影響的分析,使讀者對我國數韆年的政治文化、財經,及各種製度,能有明確的認識。
評分買到這本書不容易…一言不閤就沒貨…期待!
求古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