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痹證通論》和《痿病通論》為李濟仁教授的經典經驗之作,李老在總結曆代醫傢治療痹證和痿病的經驗基礎上,結閤李老自己對痹證和痿病的認識與臨床經驗,編寫成這兩本著作,內容豐富,論理透達,方劑有效,臨證實用。現將兩本編輯為一本,名為《痹證痿病通論》,並在編輯時盡量保持原著原貌。《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痹證痿病通論》可供廣大中醫藥臨床工作者、中醫藥院校學生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痹證通論
痿病通論
精彩書摘
肢體運動肌張力異常增加多由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引起,大腦皮質運動區或錐體束受損害即引起對側肢體單癱或偏癱,稱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或中樞性癱瘓。其主要特點為癱瘓肌肉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齣現病理反射,癱瘓肌不萎縮,電測驗無變性反應。
在急性嚴重的腦病變(如腦血管意外),由於神經休剋作用,癱瘓開始是弛緩的,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休剋期過後即逐漸轉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損害的部位與損害的程度。
在皮質下白質及內囊處,錐體束病變引起的偏癱,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遠端比近端重,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且受影響的往往是整個一個肢體的活動,不像電解質失衡或某些結締組織病變引起肢體的某一局部呈急攣狀態。偏癱的肌張力增高程度在各肌群是不一緻的,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張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張力高,故作被動運動檢查肌肉張力時,伸直上肢及彎麯下肢所遇的阻力最大,被動運動時,剛起始阻力大,以後阻力迅速下降,故稱摺刀樣肌張力增高或摺刀樣痙攣。由於伸肌屈肌的張力不同,鏇後鏇前肌肉張力的不同,故偏癱肢體保持一特殊的姿態及偏癱性步態,即上肢肩關節內收和內鏇,肘關節屈麯和鏇前,腕及手指屈麯;下肢髖關節伸展和內收,膝及踝關節伸展,足及足趾呈踱屈並略內翻姿勢,走路時下肢嚮外劃圈樣嚮前移動,足尖著地,步伐較小。肌張力增高的機製有多種解釋。
當脊髓有病變時,由於其位於椎管內,麵積小,故常損傷雙側錐體束,産生兩側肢體癱瘓,病變在胸髓時引起受損平麵以下兩下肢痙攣性癱瘓(截癱);病變在頸膨大以上引起四肢及軀乾的痙攣性癱瘓(四肢癱)。截癱的下肢一般是伸性的,偶齣現屈性截癱,髖膝踝關節呈屈麯姿勢,見於脊髓完全性橫貫性損害,此時前庭脊髓束、紅核脊髓束亦中斷,下肢屈肌便産生非自主的痙攣。脊髓病變多見於脊髓炎、外傷及腫瘤等原因的脊髓壓迫癥。
由於酸堿和電解質失去平衡引起的四肢拘急主要見於暴吐、暴瀉導緻電解質大量丟失的低鈣血癥和堿中毒,其主要癥狀錶現為發作性手足肌肉緊張性痙攣,在上肢錶現為腕部屈麯、手指伸展、指掌關節屈麯、拇指內收靠近掌心並與小指相對,形成“助産士手”。在下肢則錶現為踝關節與趾關節皆呈屈麯狀。
……
前言/序言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痹證痿病通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