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星雲大師開釋人生,點亮福報之源
《寬心》生活,《捨得》經營,《厚道》為人
結善緣,修福田,實現財富人生
內容簡介
《福報:星雲大師的人生財富課》是一本教大傢如何修得福報的心靈勵誌書。在書中,星雲大師通過一個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告訴大傢應該怎樣通過結善緣,修福田來實現財富人生。在星雲大師看來,財富並不隻限於金錢,還包括好的人緣、生活的智慧、勤勞、慈悲等,大師結閤自己多年的人生經曆,啓發大傢,怎樣纔會與福報、財富結緣,讓自己的人生圓滿、富足。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齣生於江蘇江都,12歲剃度齣傢,21歲時齣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颱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培育佛教人纔,主張以齣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著有《覺悟的生活》《寬心》《捨得》《厚道》《包容的智慧》《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等。
目錄
代序 世間財富知多少
第一輯
生命中的擁有
在佛教看來,世間並沒有窮人。有時間的人,用時間去幫助彆人,他不就是時間的富者嗎?他善於言辭,用語言來贊美、鼓勵彆人,他不就是一個語言的富者嗎?他用微笑、歡喜、禮敬待人,他不就是一個內心充實的富者嗎?他用力氣幫助彆人、服務他人,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嗎?所以,貪心不足的人永遠是貧窮的,樂於助人的人則永遠都是富有的。
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財富
人生最大的財富
世間並沒有窮人
罰他做個大富翁
淡有淡的味道
生活的品味
貧與富不過是一種價值認同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
都不是你的,又都是你的
利和同均
"我"一輩子的成就
第二輯
可貴的無形
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國與國之間關係密切,甚至全體人類都是"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世界上富人太多,窮人不會放過你;窮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見得好過。所以貧富要均衡,國傢政治要為貧苦大眾爭取福利,讓大傢都能富足安樂地生存在地球上,而不隻是富人發財就好。
民生的命脈
"拼"經濟
經濟憑什麼復蘇
財富戰爭
談錢不俗
最究竟的財富
第三輯
智慧之財
人生世間,不能不工作賺錢。要工作賺錢,纔能生活。有的人用勞力賺錢,有的人用時間計薪;有的人齣賣身體謀取所需,有的人靠語言賺錢營生。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無論以何種方法賺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閤乎正當性。正當的財富,就是要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還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高級"賺錢術
錢要讓它自然來
可靠的經商之道
善財七法
最佳投資
剋難
錢品
我們的財神爺
纔與財
有錢是福報
君子愛財
說薪水
第四輯
財富錦囊
河水要流動,纔能涓涓長流;空氣要流動,纔能生意盎然。我們的財物既然取之於大眾,必也用之於大眾,纔閤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像馮?散財於民,讓孟嘗君擁有人心,隻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層應如愛迪生將發明創造所得的專利用於為眾生謀福,鬆下幸之助將企業所有盈餘用於教育文化上,讓社會濛利。這是"用有",不是"擁有"。
怎樣用錢
財務十分法
人生的預算多少閤適
理財十事
開源節流
傢裏的"搖錢樹"
關於私房錢的煩惱
從擁有到用有
錢,用瞭纔是自己的
布施之道
第五輯
另類的財富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萬事萬物都是財富,我們的耳朵聽到的萬事萬物都是財富。我們的嘴巴能說好話、贊美人、講道理,這是財富;我們的雙手能勞動服務、創造財富,雙手也是財富;我們的頭腦能夠思考,也是財富。但我們最大的財富,還是心。心如同儲存財富的銀行,是一片淨土世界,裏麵有著慈悲、歡喜、思想。心寬大如世界,包容萬物。
金錢不是萬能
世間的財富不止一種
真正的財富
財富不一定從外而來
大傢都是"富貴"人
學會管理自己就是財富
人間到處是財富
心中安穩纔是救濟
男人光賺錢還不夠
給人吃飯
慈悲行之永恒
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齣傢人要錢做什麼
創造財富靠的是內心
人間的義工
第六輯
喜捨人生
生命在哪裏?在傢庭裏麵,生命沒有瞭;在吃飯穿衣裏麵,生命也沒有瞭;在看電視、自我娛樂裏麵,生命就沒有瞭。大傢要記得,即使是一點的生命,都是我們的本錢,各位要好好利用。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服務、在於工作、在於走齣去。
學會"給"
愛的擴大
人生的四個"客人"
"人我調換"的智慧
欲望流
有生就有死
不變隨緣
多福多壽
福壽的缺陷
生命在哪裏
搶"救"地球就是救自己
人間萬事
代後記 財富的二三事
前言
世間財富知多少
一個齣傢人講財富,好像太社會化,太世俗化。我想,佛教的名相不容易懂,我還是用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說,人需要財富,財富與般若有著重要的關係。
父母生養我們之後,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間萬事萬物,也都是財富,都與我們有點關係。天氣寒冷,我們可以曬太陽;心裏煩悶,可以遊山玩水;花紅柳綠,哪一樣東西不能增加我們的希望?所以我覺得,有瞭眼睛,人就有瞭財富。
耳朵也是我們的財富,聽老師講話,聽朋友訴說,聽父母教誨,聽世界上美好的聲音,這一切也是我們的財富。
嘴巴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說好話,會有功德;我們贊美人,人傢歡喜;我們可以講齣很多道理,與大傢分享,所以嘴巴也是財富。
雙手也是我們的財富,雙手萬能,可以做很多研究、勞動、服務,也可以替我們賺不少財富。甚至我們的頭腦,也是我們的財富。
最大的財富在哪裏?不是在銀行裏,也不是在世間的任何一個地方。財富最多的地方是在我們的心裏。心好像一個工廠,隻要我們的"工廠"不壞、"工人"不罷工,它就是一個有財富的銀行,就是一個清淨的淨土世界,就是我們的寶藏。我們開山、采礦,獲取金銀財寶,那些都是有形、有限的財富。在我們內心的財富,是慈悲、歡喜、思想,是無形、無限的。心寬大,心中有世界,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少財富。
因此,財富處處求,不一定隻嚮錢看。錢,隻是財富中的一種。金錢也不一定是絕對好的東西,好像拳頭,假如我用拳頭打人,他可以到派齣所告我,我就犯罪瞭;假如我用拳頭替你捶背,你覺得很舒服,還會連聲道謝。因此,同樣是財富,我們可以把有罪過的、不清淨的財富變成善財、淨財。其實,把財富擴大開來看,在金錢之外,對我們來說,平安、安全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一個嬰兒,從母親懷胎十月到呱呱墜地,他第一需要的就是安全。冷瞭會哭,肚子餓瞭會哭,這都是在告訴我們,他需要安全。所以我們各位年輕的朋友,你們要保重自己,健康應該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人格、道德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有瞭這許多財富,我們的親人、父母、老師,都會為我們歡喜。我們有智慧、學問,這就是財富;我們勤勞,勤能緻富,黃金隨著流水流下來,也要起早把它撈起來。葡萄架下麵埋瞭黃金,你也要去開墾纔能擁有財富。所以我覺得財富到處都有,就看我們是用智慧、慈悲,還是勞動去尋找自己需要的財富。
財富不一定就指錢。很多財富,我想最好是享有比擁有更好。比方說,你有錢,你建大樓。我窮,我沒有錢,我建不起大樓,但下雨的時候,我可以到你建的大樓下躲雨;你有錢,你建百貨公司,你開商店,我建不起百貨公司,不過我可以來買東西;有人捐錢建學校,我可以來聽講演;你建公園,我可以到公園散步;你有錢買電視,我可以站在旁邊看一看。雖然公園不是我的,大樓不是我的,電視機不是我的,但是我不一定要占有,我可以享有。桌上的這盆花,多麼美麗,是我們種的嗎?是我們栽的嗎?不是,是彆人種的,彆人栽的,是彆人的花,但是我們可以欣賞它的美。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世間的一切,都是屬於人世間的財富。
說到財富,我們把它擴大開來說,有前世的財富、今生的財富,還有來世的財富。
有許多青年朋友、學生,很會讀書,那是天纔,不需要怎麼努力學就會瞭。什麼叫天纔?意味著他在過去一生中,就有這種基因,就有這種成分,他把過去餘下的財富帶來瞭,所以今生有智慧,有好的因緣。前世的財富到今生,今生的財富到未來,意思是說,我們的財富用不盡。我們的財富,等於銀行的存款,要慢慢地用。有人說,一個好人,他非常善良,但是很貧窮,為什麼老天爺不保護這種好人呢?或者說一個壞人,無惡不作,欺世盜名,但是他發大財,老天爺怎麼不懲罰他呢?或者說,怎麼沒有因果呢?怎麼沒有報應呢?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這明明就不太公平。
要知道,這就是因果報應。你的銀行裏沒有存款,不能說你很善良,銀行的經理就要支錢給你用,這個不可以。你無惡不作,你是壞人,不過你在銀行裏的存款很多,法令也沒有辦法說不允許你用自己的錢。所以,這就是因果,如是因纔招感如是果。你要想有錢,你必須勤勞,你必須會經營,你必須講究情義,你必須具備很多能力、學問,纔能慢慢賺到財富。如果你沒有這許多能力,光是說我有好心,我有道德,這是不夠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一朵花之所以盛開,不能隻有土壤,也不能隻有種子,必須把種子種到土壤裏,加上水分、陽光、空氣、肥料等很多因緣,花纔會慢慢地成長。
因果中的"緣分"很重要,所以你光是有好心,沒有緣也不行。因此要結很多的好緣,纔會有好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廣結善緣"。
因果是人生的法則,是管理自己良心道德的一個標準,一個警覺,我們不要錯亂瞭因果。什麼是錯亂因果?比方說這個人死瞭,你說:"看他修身養性,對宗教那麼虔誠,可是他的命運不好,佛祖都不保護他。"不能這麼說的,你不能要求宗教做保險業務。你要想身體好,就必須要營養均衡,注意保健,多做運動,這纔是身體好的因果。你不能說我念佛、拜佛,身體就會好,這是錯亂因果。
你要發財,也不能說求神、拜神,神明就會幫助你發財,這也是錯亂因果。神明又不是你的經紀人,他怎麼能幫助你發財?這是不當的祈求。
人生在世,許多事情都需要管理,好像學校有學校的管理,圖書館有圖書館的管理,財富也要有財富的管理。有財富是福報,會用財富纔是智慧。
管理財富比較容易,因為財富不會講話,隨你所用,不管用得對不對,結果好不好,錢財都不會講話。管理事情也容易,桌子、椅子、圖書也很好管理,因為它們也不會講話。管人就比較麻煩,因為人有意見、有看法,你要閤乎他的需要。其實隻要你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服務、給人利益,他會比較容易接受你的管理。
管理當中,最不容易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有時候我們常聽到有人說:"唉,你不聽我的話。"但是我們自己有聽自己的話嗎?最不聽話的,其實就是自己。學會管理自己就是財富,這也是一套觀念。我們從過去世到今生、來世,未來是有財富的。有財富的人生是保持正確的觀念,保持生活的基本水平,太多的財富、暴利,用不瞭,你也不需要。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顔迴,他很貧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可見貧窮也不一定能打倒一個人。印度有一位特蕾莎修女,她有一句名言:"我一生以貧窮為榮耀。"可見有人還以貧窮為享受。
過去說人為財死,財富也不一定就那麼可怕,財富要會應用,應用纔是有智能的。財富怎麼來?有因緣,財富自然會來,你不要特意去找它,它自然會來找你的。怎樣儲蓄未來的財富?你說一句好話,你做一件善事,一個好的念頭,這些都會儲存起來,未來你可以把它拿齣來使用。
問題是現階段的財富是什麼?我覺得享受不一定是財富,銀行的存款很多,穿得好、吃得好、有多少架勢,也不一定是財富。我想很多時候,沒有架勢,很淡泊,很正派,那就是人生的財富。
講到人生的財富,今生應該擁有多少錢纔是富足的?陳光標先生高調行善,網絡上有很多人批評他,說他不對,說他高調行善是為瞭好名纔去做好事。不過這個也不值得批評,大傢想想,我們要批評他,我們自己呢?我們沒有行善,他好名行善,他還比我們好一點,我們不夠資格批評他,所以批評他就是不公平。
現在我們的人生說要擁有財富,除瞭金錢之外,要有好的因緣。人緣就是我們的財富,所以要"給人接受",像現在的年輕人常常怪國傢、社會對不起他們,就業的機會太少,失業就怪國傢、怪社會、怪彆人,我覺得這樣也不公平,應該要想想自己。比如說:"我的條件準備好瞭沒有?我的本領準備好瞭沒有?"條件不好,本領不夠,人傢自然不接受。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學校的,現在大概最重要的,是研究自己將來怎樣纔能被人接受,讓人傢要你。我學有所長,人傢當然要我;我非常勤勞,人傢當然要我;我誠實忠心,人傢也會要我;我做事一絲不苟、很認真,人傢也會要我;我很正派,人傢會要我。總之,人傢說十八般武藝,你都自我健全起來,這就是你的財富。你自己有財富,人傢纔會接受你。比方我們看到有錢的人,到哪裏都受人傢尊重。沒有錢財、貧窮,到哪裏都很落寞。當然,我不一定要韆韆萬萬,假如我們本身有智慧、有能力、有品德,給人接受,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所以財富除瞭金錢以外,我們要能往彆的方麵去看。
財富,有有形的財富,還有無形的財富。有形的財富,例如我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物質,等到物質的財富你都擁有瞭,你不會滿足,你還需要有精神的財富。所謂精神的財富,就是我要讀書,我要愛情,我要精神愉快,我要歡喜,我要快樂。當精神的財富也有瞭,你還是不滿足,你還會要求更高的藝術生活。所謂的藝術生活,像我要音樂,我要繪畫,我要花,我要美感,有瞭藝術的時候,生活的質量和價值也會提升。
藝術的生活實現瞭,你就滿足瞭嗎?不滿足,人會要求比藝術更高的、更能超越現有的生活。例如,我要比你更好一點,比你更高一點,比你更美一點。
人就是慢慢地要求更高的生命價值。人生的價值與財富如何成比例呢?
過去有一位齣傢的師父,他有一個弟子,常常問他一個問題:"人生的價值是多少?"
師父從不迴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因為太泛論瞭,人生的價值要怎麼說?每個人都不一樣。正因為師父從不迴答,於是徒弟就常常問。終於有一天,師父拿瞭一塊石頭,跟徒弟說:"徒弟啊,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大馬路旁,凡是有人路過,你就說,這塊晶瑩剔透的石頭,賣給你們,有人要買嗎?多少錢?讓人齣個價就好,不要真的賣瞭。"
徒弟拿著漂亮的石頭,走到大馬路旁,跟過往的人說:"來看哦,你看這石頭好漂亮,賣給你們,齣個價吧。"
有一個人看一看,說:"五塊錢。"徒弟說五塊錢太少瞭,不賣。
旁邊又有一個人說:"十塊。"不賣。"二十塊""三十塊""四十塊""五十塊",都不賣。沒有人再齣價瞭。
徒弟把石頭拿迴來跟師父說:"師父,不得瞭,今天在路上,這一塊石頭,人傢齣到五十塊。"師父隻是點頭,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師父又跟徒弟說:"這一塊石頭,你再拿到百貨公司去賣,看人傢齣多少錢,不能賣,知道價碼就好瞭。"
徒弟到百貨公司,看到的都是衣著摩登的男女。徒弟說:"先生們、女士們,你們看看這一塊晶瑩剔透,像鑽石一樣的石頭,你們齣個價,賣給你們。"
有人一看:"喲,是不錯,一百塊。"不賣。"兩百塊""三百塊""五百塊""兩韆塊",還是不賣。
徒弟迴來告訴師父:"師父,不得瞭!竟然有人齣到兩韆塊買這塊石頭。"
師父還是沒有說什麼。
過瞭幾天,這個地方舉行珠寶博覽會,就像廣東最有名的廣交會一樣,各地人士都聚集到這個地方買珠寶。師父又跟徒弟說:"徒弟,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博覽會去賣賣看,看人傢齣價多少錢,當然也不是真的要賣啊。"
徒弟來到珠寶博覽會,看到的都是高貴的先生女士們,他就說:"先生們、女士們,你看這塊跟鑽石一樣的寶石,誰買瞭它,會有好運的啊,來齣個價錢吧。"
大傢走近來看。有人看瞭以後說:"兩韆塊。"不賣。"五韆""一萬""十萬""二十萬""五十萬""一百萬!"還是不賣。
徒弟把石頭拿迴去,驚訝地說:"哇!師父!真是不得瞭!有人齣到一百萬啊!"
師父這時候說瞭:"徒弟啊,你常問我,人生的價值在哪裏?人生的價值是多少?這塊石頭,在我們的大路旁,值五塊、五十塊錢。同樣是這塊石頭,到瞭百貨公司,值兩韆塊。到瞭珠寶博覽會,在專傢的眼光裏,它值一百萬。同樣的石頭,在不同的地方,價值就有所不同。"
我們現在有好的福德因緣,所以我們要衡量自己,在社會上要怎麼生活?對於自己要如何要求?我們要知道自己不是一根木頭,一塊頑石,可以讓他人任意齣價,而是一粒鑽石,值一二百萬的。
我們從有形、有限的物質財富,談到無形、無限的財富。
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兩隻眼睛,一張臉,兩隻手?可為什麼有的人就能給人傢帶來快樂?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月薪幾萬,年薪幾十萬、幾百萬。但有的人,卻要苦苦地要求一個職業,年薪可能纔幾韆塊。所以說,我們要讓人傢感覺到我們的價值、我們的條件,在佛教裏就是說我們的"緣"值多少。這個緣,不必去要求神明,要求佛祖,凡事要求自己,好與不好,都不是哪一個外力能賞賜給我們的,都是我們自己招感的。佛教講業力,業也不一定不好,你造業,可以造善業,不一定造惡業的。
善的業,像我在颱灣提倡的"三好運動",身、口、意叫做三業,這三業通過行為錶現齣來成為業力,因此,我們的身體要做好事,口頭要說好話,心裏要存好念,身口意都存有善業,我們自己就會慢慢培養善業。人生如一塊田地,我怎樣播種,播什麼種,就收獲什麼東西。你想要什麼樣的收成,就必須怎麼樣栽種。財富也是一樣,我們也要播撒"種子"。
我們從現世的財富,講到未來的財富。從私有的財富,講到公有的財富。財富不是我個人擁有的,例如你說你有錢買房子,但是如果人傢沒有建房子,你到哪裏買呢?你有錢可以購物,但是如果沒有商店,你能買什麼?我要買汽車,沒有汽車行怎麼行?因此,財富是大傢共有的。
要愛護我們的敵人,有對手纔會有自己,等於有一麵鏡子,有一個競爭力,不要以為財富通通都要給我,這是不行的,要分給大傢。
今天在這裏跟各位講財富,我自己深深地體會到,像我,一個齣傢人,一個和尚,基本上是沒有錢的,再說,我也不需要錢。但事實上,不是說我沒有辦法,沒有錢不代錶沒有辦法,我在世界上建瞭幾百座寺廟,建寺廟都是從買土地開始,再慢慢建房子。錢從哪裏來?我有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我沒偷,也沒有搶,所以我也不用管。但我也辦瞭好多所大學,辦報紙,辦電颱,為什麼?我要讓我的教團貧窮,因為貧窮,大傢纔肯努力,富有容易使人墮落。
過去,有一個富翁建瞭大樓以後要請客,便請所有瓦匠、木匠、工人坐在正廳最主要的席位,然後讓他的子孫們通通在下麵吃飯。有人就說,這樣不當,他們都是公子小姐,今天大樓落成,應該讓他們坐在正廳上首纔對。這位老主人說:"不是的,我感謝這許多工人幫我建大樓,所以他們應該坐在正廳吃飯。我那許多子孫,將來他們都是替我賣這棟大樓的,他們沒有資格坐在上麵,他們坐在下麵就好。"
這位老主人看事看得遠,也懂得飲水思源,這番話實在沒有錯。建樓的人有功勞啊,賣樓的人怎麼能很好地享受呢?我就想到,在這個世界上,不要看一時。我在做校長的時候,一些前輩、學長常常恥笑我,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也從來不生氣。我就想,你們笑我,說我沒有辦法,沒有齣息,問題是現在就能決定嗎?我還小啊。我現在不行,再過二十年,我們再來看。隻要我有誌氣,隻要我用功,隻要我努力嚮上,我必然有辦法。
中華文化固然很好,但是不好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殘殺、不和、鬥爭,每一次戰爭就死傷不知多少人。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海嘯、核能外泄等危機,然而天災還是有限的,人禍是無限的。我們中國過去的人禍、死傷,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太大。因此現在提齣社會和諧,實在是為中華文化樹立韆鞦萬世的標杆。和諧也不一定是大傢都在一起,大傢都一樣,而是讀書的讀書,教書的教書,經商的經商,士農工商各有分工。等於眼睛管看,耳朵管聽,嘴巴說話,各司其用。人世間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不一定都要一樣。眼睛、鼻子、嘴巴和諧,人就長得俊美;腸胃和諧,就是健康;我們穿的衣服顔色不同,和諧就很美;唱歌跳舞,跳法、姿勢不同,和諧就很好看。
財富不是我擁有,而彆人沒有,應該要分配和諧。我們幫助窮人,讓窮富平均,看到彆人富有,我就歡喜,看到彆人有因緣,我也歡喜,我們應該給社會、國傢一些因緣。所以今後,我們說我是學生,我是年輕人,青年是未來國傢的棟梁,要把自己的心力、為國為民的熱忱,奮起飛揚,錶現齣來,為瞭中國,讓中國在世界上成為最富強的國傢,這是一定有希望的。
我們每個人說要有財富,簡單來說,一定要勤勞,不勤勞,也要有慈悲,要結緣。你沒有緣分,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我有因緣,我不去求,鳥語花香,自然我會聽到聲音,我會聞到香味,春花鞦月,我自然感受得到。你有緣分,世界都是你的。沒有緣分,就算財富流到你的麵前,都會擦身而過。
慈悲、正直、勤勞、努力,說來說去都是要說"正派",人生要正派,要有信譽,要有道德。希望大傢不要光看有形的財富,還要看到無形的財富;不要隻看到人傢的財富,還要想到自己心裏有無限的財富;你不要隻看到一時的財富,更要看到我們未來的財富;你也不一定要擁有多少財富,而要能享有無限的財富。
精彩書摘
生活的品味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瞭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隻要比尺寬的魚,他都丟迴河裏。
旁觀人見瞭不解地問:"彆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為什麼將大魚都丟迴河裏呢?"
這人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傢的鍋隻有尺這麼寬,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
摘引自《 哲理故事三百篇 》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碼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資生日用。但是,同樣的物質生活,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住高樓大廈,穿要穿綾羅綢緞,齣門非進口轎車不坐。有的人則是粗茶淡飯、布衣粗服,生活卻過得歡喜自在,所以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應該享有多少纔能快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佛教對於日常生活的資用之道,並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要穿得暖。隻是除瞭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日用等各方麵,不應該過分奢侈浪費。因為物質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讓我們生起貪戀的心。物質是有窮盡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一旦被物質引誘,則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學道者一嚮生活樸素淡泊,平時所擁有的衣物閤計不過二斤半重,遊方僧侶隨身攜帶楊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爐、濾水囊等"頭陀十八物"及"三衣鉢具",就可雲遊天下。
鉢是齣傢人的食器,又名"應量器",也就是飲食要知節量,勿生過分貪欲之心。如《 釋氏要覽 》中說:"《 梵摩難國王經 》雲:‘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 雜阿含經 》說:"人當自係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佛遺教經 》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
此外,進食時,心存五觀,更是一種健康飲食的方法。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摘自《 敕修百丈清規 》 )。
在物質上不貪心執著,精神生活自能升華擴大。佛陀日食麻麥充飢、大迦葉尊者居住塚間、鳥窠禪師巢居樹上、大梅法常荷衣鬆食、六祖大師吃肉邊菜、遊方僧方便吃三淨肉等。他們山崖水邊,日中一食,衣鉢以外彆無長物,而其解脫自在的心胸,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
佛教雖然不太重視資用生活,但世間還是要藉物質來呈現莊嚴。一座寺廟裏,大雄寶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麼會有人來參拜?佛像如果不莊嚴宏偉,怎麼會有人尊敬?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富麗堂皇,所以纔能接引眾生,欣然往生其國。
淡泊物質,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標準來要求彆人。佛門雖然講究個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眾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眾掛單。正如杜甫所說:"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佛教雖然嗬斥物欲,反對過分沉迷於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裏,適度地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閤乎道德的。不過對於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藉著淡泊物欲來磨煉自己的意誌,也是為人所稱道的。例如,叢林裏的生活,師父往生瞭,衣單用物又再傳給弟子,一件衣服即可傳遞數代,就是我自己幾年的叢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為形纍。所以《 金剛經 》叫人不可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上。因為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則不容易超脫,所以《 大寶積經 》雲:"財寶色欲及王位,無常迅速須臾頃;智者於斯不欣樂,勤求上妙佛菩提。"《 華嚴經 》也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如果我們能淡泊物欲、勤求法樂,能夠歡喜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捨,這纔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去瞭主要的部分。試想生活裏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哪一項能少得瞭物質?哪一項能不與物質發生關聯?因為生活缺少不瞭物質,所以人類就甘願做物質的奴隸。其實,人生不必隻追求享樂、富有。我們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傢環境的整潔美化,有助於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於打掃庭院,把傢裏整理得窗明幾淨、舒適,院中亦可蒔花植草,以增進生活意趣。乃至偶爾與三五好友到郊外遊山玩水,也會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給人欣賞,如橋梁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飢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纔是吾人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位。
總之,人要生活,豬、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蟲、動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現代人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妝容,甚至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實真正的美麗是一種從內在自然流露齣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所以《 法句譬喻經 》說:"慧而無恚,是謂端正。"能夠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係,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纔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質量。因此,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生活必須佛法化,也就是除瞭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裏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甚至於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裏有瞭佛法,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為充實。
人大都是為錢而生活,但錢是無限的,所以夠用就好。人生要有計劃,不要一味為錢而賺錢。印度人將人的一生安排為——
二十歲以前是讀書充實期。
四十歲以前是事業服務期。
六十歲以前是遊學傳道期。
八十歲以前是修行法樂期。
為瞭教育子女而沒有時間學佛。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意見是,身為主婦要以教育子女為先,學佛要在不影響傢庭的前提下為之,甚至學佛要增加傢庭的和樂與幸福!
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快樂、技能、學問、智慧、般若、寂靜……人生要追求的東西太多瞭。
命運應該不是定型的,隻要自己努力嚮上,命運會為你效勞。
■ 貧與富不過是一種價值認同
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帶著兩袋大蒜,一路跋涉到瞭阿拉伯地區,便把所帶的蒜全部給瞭當地人,那裏的人從沒見過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味道這麼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瞭這位商人,臨彆時還送給他兩袋金子作為酬謝。
那位商人迴來後把他的經曆告訴瞭他的朋友,聽到這件事後,他的朋友不禁為之心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嗎!"於是,他就帶著滿滿兩袋大蔥來到瞭那個地方,也把帶來的大蔥全部分給瞭當地人,那裏的人同樣沒見過大蔥,他們覺得大蔥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當地人更加盛情款待瞭這個商人,在為商人送行時,這裏的人一緻認為,用金子遠不能錶達他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經過再三商討,決定贈給這位朋友他們最喜愛的東西——兩袋大蒜。
摘引自《 小故事 大啓示 》
我初入叢林古寺參學時,發現有些人以穿襤褸衣衫為標榜,有些人以吃餿飯剩菜為修行,有些人裝窮賣傻,揚言金錢名利是毒蛇猛獸,故以貧窮為清高。有一天,我聽到一位在客堂服務的知客師大實法師痛切地說道:"貧窮!貧窮!大傢都崇尚貧窮,極樂淨土的七寶樓閣、黃金鋪地的莊嚴世界,由誰來完成呢?實際上,貧窮就是罪惡啊!"
這番剴切的指陳,如雷擊頂般穿過我的耳際,我開始反復思考。當年,戰禍連綿,國勢維艱,民間建設固然百廢待興,寺院經濟更是蕭條不振。貧窮,已是舉國普遍的現象。那時,傢師誌開上人擔任棲霞山寺監院,他不但從不喊窮,也不叫苦,反而從開源節流上著手,設置果菜農場,實踐自耕自食;創建炭窯紙坊,提倡勞動生産,對於寺內經濟的自給自足可以說貢獻至大!而棲霞律學院、私立宗仰中學也因此而能辦成。我們每日勤苦作務,以稀粥、雜糧、豆渣果腹,卻將豆腐菜肴留起來供給信徒施主。仔細想來,這不就是以行動告訴大傢:真正的貧窮是坐以待斃,是心內能源的枯竭墮落?佛教要有錢纔能辦事業,要有錢纔能和大眾結緣。我恍然大悟:貧窮,怎麼不是罪惡的淵藪呢?
迴想起來,我之所以能夠很快地契悟"貧窮就是罪惡"的道理,與我童年的經曆有著莫大的關係。記得小時傢境清寒,我曾經沿街叫賣,貼補傢計,也曾經以牧牛、拾荒維生,我從不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因為我自覺有能力去幫助父母分憂解難,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為瞭取悅經年臥病的母親,我還常常為她講述一些七言俚語故事,古人寒窗苦讀、忠孝節義的事跡,卻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靈,成為我日後行事的準繩。從小我就體悟到:貧與富,對個人而言,隻不過是自己心理上的價值認同而已,但如果國傢社會大眾貧窮凍餒,將會引發無窮的罪惡問題。
十二歲,我剃發齣傢後,在佛教裏,我發現瞭更寬廣的世界。原來寰宇之大,不僅是天地君親師而已,我們所生長的地球是三韆大韆世界中的一個小宇宙,除瞭此生此世以外,我們已經在娑婆世界輪迴流轉不止韆生萬世瞭。六道眾生也無非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親朋,諸佛菩薩的曠劫精進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多少個傍晚,餘暉斜映,彩霞滿天,我在焦山的江邊踱步,默念著經典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彆"的句子,細細地體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真理,感到自己在無限的時空裏,真是渺小又富有。
盡管叢林物質生活十分缺乏,平日還要接受師長們無理的要求、無情的打罵,我卻沒有絲毫怨尤。我反而感謝老師們引導我進入真理的領域,我感恩常住給我一個安身的道場,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潤我的色身,我感念蕓蕓眾生供給我生活所需。雖然大殿裏的佛祖沒有和我講過一句話,為我剃度的恩師也未曾給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攝我以正法,傢師賜我以慧命。每於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種種供養?於是,我發憤讀書,勤於作務,我立誓要將全副身心奉獻塵刹,也因此,我在參學期間,過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覺得,我們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質,也毋庸企盼彆人施與溫情,隻要我們懂得知足、感恩、奉獻、結緣,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間。
離開祖庭白塔山大覺寺,來到華藏寺擔任監寺時,我纔二十二歲。那時,國難方殷,財政瓦解,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往往扛瞭一大袋鈔票齣去,纔換迴一瓶油、一包鹽。一日三餐,我們都以?粥糊口,還要費盡氣力與保守的舊僧周鏇。雖是貧乏至極,我們並不感到灰心,因為我們以佛教的興衰為己任,所以我們每天都活得很充實,而我們所共同擁有的理想與抱負,就是心中那不滅的能源,它鼓舞著我們為法忘軀,為教犧牲,在所不惜。
1949年,我赤手空拳從大陸來到颱灣,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我的一雙木屐穿瞭兩年,連底都見地瞭。身上僅有的一件短褂,也縫縫補補地穿瞭三年。同參道友紛紛齣去趕法會,做佛事,迴來又是?錢,又是禮品,大傢圍成一團,彼此炫耀自己的收獲,熱鬧非凡。我卻連擁有一支筆、一張紙都萬分睏難。有些信徒憐憫我貧窮,勸我放棄撰文投稿,隨著寺眾去趕經懺,做法會,但我未曾動心,因為我時時刻刻都覺得天地萬物與我同在,身外的財富雖然短缺,我更應該開拓心中的能源。清晨時分,當我獨自拖著闆車,到幾公裏外的市集去買菜時,天上的孤星殘月、路旁的花草樹木,都成為我的法侶道友;當我在庭院灑掃扒糞時,我默默祈禱蕓蕓眾生皆能掃除煩惱塵垢;當我到寺外幫忙收租時,我感謝山河大地供我馳騁遨遊;當我看護病人、掩埋死屍時,無常的信息使我警惕自己,要在佛道上精進不懈。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富裕,因為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我心中的禪悅法喜,而寫作發錶則是為瞭讓彆人分享自己所體驗到的無上法樂。
雖然我很能隨緣度日,但我並非是一個因循茍且、得過且過的人。當因緣成熟時,我毅然告彆最初掛單的寺院,開始為我的誌嚮——振興佛教,努力奮鬥。於是我晝夜六時接引佛子,櫛風沐雨,弘法利生。迴想我當時身無長物,卻能為佛教開展齣一片新的契機,其理無他,隻在於我不忍見佛教貧窮若此,所以我發願要力爭上遊,為佛教和眾生創造美好而富有的世界。我在此奉勸天下的年輕人,自己可以不積聚外財,但不能不開發心內的智慧寶藏。自己可以無財無勢,但不能不立誌為國傢、社會開創富強安樂。
多年來,我雖然忙於說法度眾,但從未離開佛教文化的工作崗位。後來,我以著述所得,也濛信徒贊助,購買瞭一棟精巧的普門精捨,住在裏麵,讀書寫作倒也逍遙自在,然而為瞭能為佛教多貢獻心力,我還是將房子賣瞭,買下佛光山,創辦佛學院,為佛教育英纔。雖然我耗財費力,不曾擁有什麼,但是我享有一切努力的成果。為瞭創建佛光山,雖然我負債纍纍,卻從不感到貧窮,因為我時時心甘情願地將身心獻予十方塵刹。
四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當時,有人曾經怪我,為什麼好好的都市不住,卻要到窮鄉僻壤來拓地墾荒?但一股信心支持著我弘法興學。多年來,我們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披荊斬棘,與洪水搏鬥,與悍民周鏇,終於開闢齣佛光山這座道場來。天下無難事,一切的空無貧乏不是阻力,信心、誠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寶貴的財富。等待、拖延、猶豫、無恒,纔是貧窮的根源。莊嚴富麗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秉持四十八願,於無量阿僧祇劫中完成的,我們要在人間建設富裕安詳的淨土,當然也不能坐等諸佛菩薩的加持現身,而應該效法他們的慈心悲願,認真地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起初決意創辦佛學院時,我身無分文,但我以為,信心就是我的財富。因此,我力排眾議,著手辦學,果然,一間間佛學院就這樣辦起來瞭。當上山來的信徒日增時,為瞭安頓他們的心靈,我計劃建設佛殿。那時,我手無寸銀,然而自念,社會大眾就是我的財富,於是,靠著"十方來,十方去"的理念,一座座的殿堂也建立起來瞭。後來,朝山禮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由於不忍看到他們食宿不便,我又打算興建朝山會館。雖然掌管財務的楊慈滿居士一再嚮我報告,已經藉貸無門,我還是擇善固執,因為我確信,我的人格信用和信徒的發心淨財就是財富啊!現在,不是又增加瞭一棟棟的殿堂、一間間彆分院來為信眾服務嗎?貧窮不是藉口,隻要我們心中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願力、有社會、有信徒,"真空"就能生齣"妙有"來。
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沒有讀過師範學校,怎麼會辦教育呢?你也沒有學過建築,怎麼會建房子呢?"不錯,我既沒有讀過師範,也沒有學過建築,但過去當我還在佛教學院求學時,我就想過,將來如果我辦教育,我要如何計劃教學,我要如何實踐理想?我從大陸來到颱灣,又弘法到國外,我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房子,每去一處,我都很留意當地建築的結構、樣式、格局、環境,並且設身處地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師,應該如何設計這棟房子?應該如何規劃這塊土地?由於平日的用心,一旦機緣成熟,不論籌辦學校,還是創建道場,一切構想早已成竹在胸,自能水到渠成。如果你問我有什麼秘訣,我隻能說,自己比彆人會利用零碎時間,多留心萬事萬物而已。天地萬物,一切現成,隻看我們有沒有巧思慧心,將宇宙萬物化為自己的財富罷瞭。而心裏貧窮的人,隻知不勞而獲,嚮外貪求現成,結果越貪越窮。幾曾見過貪婪慳吝的人能發財呢?能"捨"纔能"得"啊!
幾十年來,我陸陸續續地看到,年幼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艱難的壓力下,紛紛另做打算,有些人則被金錢名利埋葬,失去瞭自己的方嚮。惋惜之餘,我不禁為自己感到慶幸,當年在睏苦的環境下,如果我自憐自艾,不能在心內挖掘寶藏,成為自己的動力。或者短視近利,隻貪圖眼前現實的利益,又怎能堅守佛教的信念與心中的抱負呢?直到現在,我一直認為,物質上的空無,正是生命曆程中的試金石。
然而,這個社會上有些人卻矯枉過正,歌頌貧窮,詛咒富有。事實上,有許多人是因為勤奮努力而得到應有的財富。如果社會上一味地貶抑富有,隻怕長此以往,蔚為風氣,徒然造成社會進步的阻力罷瞭。
金錢固然是煩惱禍患的根源,但淨財也是學佛修道的資糧,是弘法事業的基礎。人間的佛陀其實正是富貴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來比喻黃金,但也主張賺取淨財,擁有適當的物質生活。在《 六方禮經 》中,他指導善生如何運用金錢。在《 彌陀經 》《 藥師經 》等寶典中,他描繪諸佛的淨土都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可見佛教並不排斥清淨的富有。
秉持著佛陀的遺教,我倡導"儲財於信徒"的理念,對於十方的供養,我取之有道,我不敢受太大的信施,而要求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布施,因為我覺得正信佛法的弟子要重視自己的傢庭以及事業的需要。我也興建現代化的各種硬設備,使佛教弟子們都能在清淨舒適的環境裏修行學道,事半功倍。我認為對於財富珍寶,乃至其他五欲,能做到不貪不拒,纔是佛陀所說的"中道"生活。
我曾經遊走於中國的大江南北,參訪過各個名山古刹。多年來的閱曆,使我深深感慨,佛教界和任何團體一樣,財産不在患寡,而患不均。對於錢財的處理運用,不在有無多少,而在概念的正不正確,以及會不會用錢。有錢而不會用錢,和貧窮一樣匱乏。所以有錢是福報,會用錢纔是智慧。
有錢,要為佛教和社會用瞭,不可儲存。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棟棟金碧輝煌的建築,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經常無隔宿之糧,甚至一直舉債度日。我最高興的倒不是將十方信施淨財用於建設道場,我最歡喜的事是將錢財培養瞭人纔。一韆多個僧眾,他們弘教說法,長於解除信徒疑難;他們住持道場,善於行政法務;他們在世界各地參學,通曉各國語言;他們把佛教帶嚮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國際化,這是對信徒布施淨財的最大迴饋。此外,他們還編印《 佛教大藏經 》《 佛學辭典 》,發行雜誌書刊,興辦養老育幼、施診醫療等種種公益慈善事業,就更不在話下瞭。
社會上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他們無視於佛光山對佛教發展以及社會教化的貢獻,批評佛光山商業化,指佛光山很有錢。其實,佛光山不是很有錢,而是很會用錢,今年的錢用齣去瞭,明年乃至後年的錢也用齣去瞭。在日日難過日日過的生活下,我們將每一分淨財都用在培養人纔、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上。佛光山不矯情,視金錢為罪惡,也不濫用金錢,積聚金錢,使金錢成為罪惡的淵藪。我們的信念是要藉著佛教的力量,把苦難的娑婆世界建設成富樂的人間淨土。
有人曾對我說:"真可惜你齣傢瞭!要不然你會和王永慶一樣有錢。"王永慶先生是傑齣的大企業傢,他的財富,我怎能比?所以,對於這些話,我始終不以為意,但是我們齣傢人,齣傢無傢,隻要我們安於八正道、六波羅蜜,無住而住,正可以處處無傢,處處為傢。三韆大韆世界,宇宙萬物都在我的心中。我富有三韆,王永慶先生又怎能與我相比?齣傢無子,隻要我們擁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都是我們的兒女。齣傢無財,隻要我們運用般若智慧,秉持慈心悲願,到處都是自傢的寶藏。因此,我深深感謝有這份福德因緣得以齣傢為僧。
1993年年初,我返鄉探親,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贈我一偈,其中的一句是:"富有三韆界,貴為人天師。"這可說是我齣傢七十多年以來,心境上自我期許的寫照瞭!
在佛門,有些人總認為貧窮纔是有道行,談"錢"就認為很粗俗。除非一個人不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金錢是學道資糧,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如何將信眾布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佛化事業上,纔是值得關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