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調冷藏庫設計規範 SBJ 16-2009

氣調冷藏庫設計規範 SBJ 16-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內貿易工程設計研究 編
圖書標籤:
  • 氣調冷藏庫
  • 冷藏庫設計
  • SBJ16-2009
  • 食品保鮮
  • 冷鏈物流
  • 建築工程
  • 農業工程
  • 儲藏技術
  • 規範標準
  • 工程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23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氣調冷藏庫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業主,及相關技術人員。
  本規範是由商務部批準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的國傢行業標準,自2009年12月1日起實施。其中5條(款)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範共11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建築,結構,氣調,加濕,製冷,采暖通風,給水排水,電氣。本規範附條文說明。

目錄

1 總則2 術語3 基本規定4 建築5 結構6 氣調7 加濕8 製冷9 采暖通風10 給水排水11 電氣

前言/序言


圖書名稱:現代建築節能設計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建築行業最為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可持續發展與能源效率的提升。它不僅是一本理論性的參考書,更是一部麵嚮工程實踐的深度指南,旨在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暖通空調(HVAC)工程師以及項目管理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節能設計與實施策略。 本書的編寫立足於國傢及國際最新的建築能耗標準和綠色建築評價體係,深入剖析瞭傳統建築在能耗方麵的固有缺陷,並係統性地介紹瞭應對這些挑戰的前沿技術和設計理念。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建築形體設計、圍護結構優化、高效設備選型到可再生能源整閤利用的完整技術鏈條。 第一部分:建築能耗基礎與設計理念革新 本部分首先為讀者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它詳細闡述瞭建築能耗的構成(包括采暖、製冷、照明和設備能耗),並引入瞭“被動式設計優先”的核心理念。 1.1 氣候適應性設計基礎: 重點分析瞭不同氣候區(寒冷、炎熱和濕潤、溫和等)的特點及其對建築熱工性能提齣的具體要求。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當地的日照、風嚮和環境溫度等自然資源,通過閤理的建築朝嚮、布局和體型係數來最大化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潛力,從而顯著減少對主動式機械係統的依賴。 1.2 建築形體與微氣候調控: 探討瞭建築形態參數(如長寬比、高寬比)如何影響圍護結構的熱負荷。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通過退颱、庭院設計、遮陽構件的優化布局,實現對建築周邊微氣候的精確控製,有效降低夏季的太陽得熱和鼕季的熱量散失。 第二部分:高性能圍護結構的係統集成 圍護結構是建築能耗控製的“第一道防綫”。本部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探討瞭牆體、屋麵、門窗等關鍵組成部分的優化技術。 2.1 牆體與屋麵的熱工性能提升: 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保溫材料(如泡沫塑料類、礦物棉類、真空絕熱闆等)的性能對比、適用條件和施工要點。重點闡述瞭“外牆外保溫(EIFS)”和“夾心保溫”體係的構造細節、熱橋(Thermal Bridge)的識彆與消除技術。對於屋麵部分,則深入分析瞭種植屋麵、倒置式屋麵在蓄熱和隔熱方麵的優勢及防水設計的關鍵點。 2.2 門窗係統的高效化: 門窗是建築能耗損失最嚴重的環節之一。本書專門設立章節解析瞭高性能門窗的關鍵指標——傳熱係數(U值)、遮陽係數(SC)和氣密性。內容包括中空玻璃(Low-E、充惰性氣體)、斷熱型材的結構設計、以及高性能密封技術在不同氣候帶的應用。書中還提供瞭詳細的窗牆比優化模型。 2.3 氣密性與滲透控製: 強調瞭控製非受控的空氣滲透對於維持室內熱環境穩定性的重要性。係統介紹瞭氣密層(Airtight Barrier)的材料選擇、連續性處理和氣密性測試(如鼓風機門測試)的方法與標準,確保設計意圖在施工階段得到精確實現。 第三部分:高效設備係統與能源動態管理 本部分將焦點從被動式設計轉嚮主動式機械係統,旨在實現設備能效的最大化。 3.1 采暖、通風與空調(HVAC)係統的優化: 深入講解瞭變風量(VAV)係統、多聯機(VRF)係統以及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等高效熱源設備的選型原則和係統集成。特彆關注瞭熱迴收新風係統(如全熱交換器)在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的同時降低新風負荷的技術應用。 3.2 供熱/製冷係統的水力平衡與控製: 針對大型建築中常見的係統不平衡問題,本書提供瞭水力平衡閥、變頻水泵的閤理配置方案,並闡述瞭如何通過動態控製策略(如基於室內外參數的冷熱源颱式調節)來提升係統整體的運行效率。 3.3 照明係統的節能與智能化: 詳細介紹瞭LED照明技術的能效優勢、配光設計以及日光感應、人體感應等智能控製策略在辦公、商業和公共建築中的落地應用,力求在滿足照度標準的同時將照明能耗降至最低。 第四部分:可再生能源整閤與建築能效評估 本部分探討瞭建築係統與外部能源網絡的融閤,以及如何量化和驗證節能效果。 4.1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 重點介紹瞭光伏發電(BIPV/BAPV)係統在建築立麵和屋麵的有效集成技術,以及太陽能熱水係統在建築供熱和生活熱水中的應用。討論瞭如何將這些可再生能源納入建築的整體能源平衡計算。 4.2 建築能源模擬與性能評估: 全麵介紹瞭基於能量模擬軟件(如EnergyPlus、DOE-2等)的動態能耗模擬方法。詳細闡述瞭如何運用模擬結果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比選優化,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國傢現行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和地方節能規範進行竣工驗收前的能效審核與性能確認。 4.3 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策略: 針對大量已建成建築的能耗瓶頸,本書提供瞭係統的診斷流程和分步改造的技術路綫圖,包括圍護結構加固、老舊機電設備的升級換代以及智能樓宇管理係統(BMS)的引入。 總結: 《現代建築節能設計與實踐》以其詳實的數據圖錶、豐富的工程實例和嚴謹的理論推導,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完整、可靠的綠色建築設計工具箱。它不僅指導從業者如何滿足當前的法規要求,更引領行業探索未來超低能耗建築的實現路徑。本書的實踐指導性強,是相關專業人員提升技術水平、實現建築可持續設計目標的必備參考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把這本書定義為一本“基礎施工指南”,它或許能勉強勝任,但如果期望它能指導一個現代化、高效率、低能耗的氣調冷藏項目,那恐怕要大失所望瞭。書中關於能源消耗評估和環境影響分析的部分,顯得尤為稚嫩。它提供的能耗計算模型過於簡化,主要集中在製冷機組的理論負荷計算上,卻完全忽略瞭氣密性不佳、頻繁通風換氣、以及不同氣體循環對壓縮機工作狀態的復雜影響。在當前“雙碳”目標背景下,如何設計一個能效比(EER)最高的係統,如何利用餘熱迴收,如何優化製氮/製氧機的電力負荷麯綫,這些都是現代設計規範必須重點探討的內容。這本書對此的闡述,停留在“做好保溫就是節能”的樸素認知階段,缺乏量化分析和優化路徑的指導。因此,對於希望通過先進設計手段實現成本控製和綠色運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明顯不夠強大,它更像是一個告訴“能做什麼”的框架,而非指導“如何做得更好”的深度手冊。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部分,坦白說,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仿佛是上世紀末的技術文件重新印刷。大量的二維剖麵圖和流程示意圖,雖然力求詳盡,但缺乏現代三維建模或動態模擬的可視化效果,使得理解復雜的氣流組織和熱工平衡變得異常睏難。比如,書中試圖解釋滲透控製層的關鍵位置及其材料要求時,僅僅依賴於幾張靜態的、標注密集的黑白圖紙,對於沒有深厚建築背景的讀者來說,光是辨認那些細小的符號和縮寫就已經消耗瞭大量精力。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對於氣調環境的動態監測與反饋控製策略,書中提及得極為模糊。它似乎假設瞭“理想狀態”下的環境參數維持,卻很少深入探討在實際運行中,如何應對外界溫度波動、頻繁開關門操作導緻的瞬時壓力變化,以及如何通過先進的傳感器網絡進行實時修正。這種對“控製”環節的輕描淡寫,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因為它未能捕捉到氣調技術的核心——即對微小環境變化的精準、主動調控能力。它提供的似乎是一套“搭建”的藍圖,而非“運行”的智慧。

评分

研讀這本《規範》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對於不同農産品具體“定製化”的需求關注度嚴重不足。氣調技術的神奇之處恰恰在於其高度的針對性,例如,蘋果、梨、漿果和熱帶水果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耐受閾值差異極大,處理不當可能導緻“氣傷”。然而,本書似乎采取瞭一種“一刀切”的宏觀處理方式。雖然在附錄的某一個角落裏,零散地羅列瞭一些常見産品的推薦氣體濃度範圍,但這些數據點的來源、實驗依據以及適用性邊界描述得非常簡略,幾乎沒有提供深入的生化反應機理分析作為支撐。對於一個工程師來說,僅僅知道“氧氣保持在3%以下”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知道“在氣溫波動±0.5℃時,該濃度如何調整纔能避免乙烯積纍”。這本書更像是給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提供瞭一個“建造一個能裝氣體的盒子”的指導,而非為農産品保鮮專傢提供一個“如何精確維持特定氣體環境”的工具箱。這種對核心應用技術細節的疏忽,使得這本書在專業深度上顯得有些單薄,更像是一份通用型的冷庫建設指導,而不是專業的“氣調”規範。

评分

終於拿到這本期盼已久的《氣調冷藏庫設計規範 SBJ 16-2009》,迫不及待地翻開它,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現代農業倉儲物流的精髓。然而,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對基礎材料力學的冗長論述,似乎它更像是一本建築結構設計手冊而非專注於氣調技術的專業指南。書中花瞭大量篇幅講解混凝土的抗壓強度、鋼筋的屈服極限,以及各種荷載的計算方法,這些內容對於一個希望快速掌握氣調庫核心工藝的人來說,顯得有些“乾坤顛倒”。我本以為重點會放在不同氣體配比對不同果蔬保鮮周期的影響機製,或者新型氣調設備(如氮氣發生器、二氧化碳洗滌塔)的選型與維護上。結果呢,大部分章節都在討論庫體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地基處理的規範要求,甚至是消防係統的布局標準。當然,這些基礎知識對於確保庫體安全穩定運行至關重要,但我總覺得,作為一本“設計規範”,它在技術前沿的引入上顯得過於保守和側重於傳統建築的硬性指標。對於那些尋求創新解決方案,比如智能化環境控製係統集成、能源效率優化方案的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指導性信息相對有限,更像是一份嚴謹但略顯陳舊的施工圖紙參考,而非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藍本。

评分

對於標準的引用和曆史沿革的追溯,這本書做得頗為詳盡,甚至有些過猶不及。它花費瞭大量篇幅去引用曆年來的相關國傢標準、行業標準,以及一些早已被替代的舊規範條款,試圖以此證明其權威性和全麵性。然而,這種對曆史條文的堆砌,使得核心內容的閱讀體驗大打摺扣,讀者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分辨哪些是當前必須遵守的強製性要求,哪些是已經過時的曆史背景。更為關鍵的是,該規範似乎完全忽略瞭近十年來國際上在氣調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例如,關於超低氧(ULO)技術、乙烯控製技術(如使用高錳酸鉀吸收劑或催化氧化設備)的集成設計和安全操作規程,書中幾乎沒有提及或隻是寥寥數語帶過。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其時效性。規範的價值在於其前瞻性和指導最新的實踐,而SBJ 16-2009在這一點上顯得力不從心,更像是一個固化瞭數年前技術水平的“時間膠囊”,對正在快速迭代的現代冷鏈物流技術缺乏足夠的敏感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