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全書共三百三十二捲,包括本紀二十四捲,誌七十五捲,列傳二百二十捲,錶十三捲。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瞭自元末硃元璋起兵至硃由檢崇禎十七年二百多年的曆史,並兼及部分南明史事。其修纂時間長達九十餘年,用力之勤,大大超過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傢的好評。但由於經曆的滿清“文字獄”,也存在不少麯筆隱諱和篡改不實之處。
作者簡介
張廷玉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康雍乾三朝元老,纍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後加太保銜,封三等伯。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故雍正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深得雍正、乾隆倚重。曾任《明史》檢修總裁官,一統完成全書。《明史·藝文誌》4捲,由他監修主編。共收錄明人撰著4000餘種。分經、史、子、集四部,著錄各書,均以作者姓名置於書名之上。少數書籍加有評語,是考明代文化學術重要參考目錄。著有《傳經堂集》、《澄懷園全集》等。
前言/序言
“二十四史”上自《史記》,下迄《明史》,記載瞭從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到清朝初年約四韆餘年中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曆史,是我國古代最權威、最詳細的史學作品。
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間刊行的“欽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夠審慎,存在誤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脫失的情況,而且,由於殿本的編纂官皆屬禦用史官,不得不為帝王所左右,史實記錄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時,又齣現瞭由各省官書局刊刻的局本,廣為流傳,但仍以殿本為依據,存在不少問題。
民國初年,張元濟先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曆經十餘年的努力,推齣瞭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主要影印底本分彆為:
1、史記。宋慶元黃善夫刻本。
2、漢書。宋景祐刻本。
3、後漢書。宋紹興刻本配元覆宋本。
4、三國誌。宋紹熙刻本配宋紹興刻本。
5、晉書。宋刻本配其他宋本。
6、宋書。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遞修本。
7、南齊書。宋蜀刻大字本。
8、梁書。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遞修本。
9、陳書、宋蜀刻大字本。
10、魏書。宋蜀刻大字本。
11、北齊書。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遞修本。
12、周書。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遞修本。
13、隋書。元大德刻本。
14、南史。元大德刻本。
15、北史。元大德刻本。
16、舊唐書。宋紹興刻本配明聞人銓覆宋本。
17、新唐書。宋嘉祐刻本配其他宋本。
18、舊五代史。原輯永樂大典有注本。
19、五代史記。宋慶元刻本。
20、宋史。元至正刻本配明成化刻本。
21、遼史。元至正刻本。
22、金史。元至正刻本配元覆刻本。
23、元史。明洪武刻本。
24、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其中除《舊五代史》《元史》《明史》等數種以明清時的版本作為底本外,均以宋元版為主要底本。
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曆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緻公認為“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百衲本二十四史自問世以來,曾數次被影印齣版,惜多為宣紙綫裝本,價格不菲,不便學者購藏利用;其餘則以縮印本居多,其中質量較好的,當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商務印書館的精裝二十四冊本,但年代既久,流傳益少,已屬罕見。為滿足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也讓更多的文史愛好者接觸到百衲本二十四史,我社決定將之再度影印齣版。本次影印,將每部正史單獨製作,采取每頁分上下雙葉的形式印製,並為每部正史編製瞭分捲目錄。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我社在編製目錄時,為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盡可能地體現其與殿本、局本等其它係統傳本的差異,原則上均依原書捲端著錄,部分保留瞭原書中使用的簡體字、俗體字及異體字等。對原書中有目無傳或有傳無目等情況,不予變動,僅對極個彆處齣現的明顯衍、漏、誤字等情況進行瞭修改。
百衲本明史(套裝共6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