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瞭梁啓超1902年流亡日本期間,受邀去美國遊訪,途經各地的見聞,中西對比的想考,至今都令人發聵的反思。
评分
同为推崇中国文化的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堪比司马辽太郎,他俩甚至合著了《去西域》一书;在中国的西域文化上,井上靖可算是精心钻研。他一生痴迷西域,熟读中国大量史料文献,读遍后汉书、史书等,也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古诗词随手拈来,史实中透着醇厚的诗意。
评分一个领域的梳理,值得深读深究!
评分 评分评分
包装很好,非常新。京东的活动很超值。下次还来这里买书。书很全。杂志也很全。快递也非常快。包装又好。这次一下买了10几本书。都是自己平时非常喜欢又想买的。虽然书还没有仔细看,但是都是自己平时关注很久的。一直在几个大购书网站中徘徊,还是京东的活动最给力了。
评分好好看看, 百年的社会变迁.
评分他回忆说,在欧洲,“人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人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形成复杂的地形,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 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画家王致诚曾在清廷如意馆作画,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1743年,他曾写信寄往巴黎,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后,忽现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 欣赏与赞叹之后便是模仿。在欧洲,首先是英国,18世纪中叶,一种所谓自然风致园兴起了;后来传到法国,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国式的题材和手法,如挖湖、叠山、凿洞,建造多少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塔、亭、榭、拱桥和楼阁等建筑,甚至还有孔庙,例如1730年伦敦郊外的植物园,即今皇家植物园。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国式”风景园约20处。同时也传到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但不久以后欧洲人就发现,要造起一座真正如中国园林那样水平的园林有多么的困难。 苏格兰人钱伯斯(1723~1796年)曾到过中国广州,参观过一些岭南园林,晚年任英国宫廷总建筑师。岭南园林算不上中国最好的园林,但仍然引起了他无比的赞赏,在好几本书里他都描写过中国园林,不只是浅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而是对中国的园林精神有了较深的体会。他说:“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不应该“以酷肖自然作为评断完美的一种尺度”。中国人“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除人为,相反地有时加入很多劳力。他们说:自然不过是供给我们工作对象,如花草木石,不同的安排,会有不同的情趣”。“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评分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从选择图书开始,然后,是阅读自己选择的图书,这里的阅读,钱伯斯特别打了一个引号,因为在英文里面read这个词主要是指书面阅读,而钱伯斯认为,儿童阅读绝不仅仅包括书面阅读。他理解中的阅读这个词应该是,把文字从书本上抽取到脑子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是听读,也可以是自己读,最后的阅读反应,实际上就是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自发思考,不管是提出各种为什么啊为什么的问题,还是闲聊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只有具备了这个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整个儿童阅读循环才宣告结束,儿童阅读的体验,才是完整的,并且才可能产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