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嚮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申報許獲準批復瞭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編者將其中的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收錄,編排成16本《爭奇鬥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
闞男男、瀋麗穎編寫的《廣東粵劇藏戲(彩圖版)》講述瞭粵劇藏戲。
目錄
廣東粵劇
第一章 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
粵劇的發展曆史
粵劇五大流派、四大名旦
粵劇的藝術特色
粵劇的行內術語
粵劇的演齣地點
粵麯的唱腔音樂
粵劇名旦——紅綫女
第二章 粵劇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
粵劇的發展簡史
粵劇在香港的發展
粵劇的化裝藝術
“女桂名揚”任劍輝
第三章 粵劇——傳承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粵劇代錶作《帝女花》
粵麯典故《紅鸞喜》故事
《琵琶血染漢宮花》故事
粵劇《鴛鴦淚灑莫愁湖》
粵劇錶演藝術傢白雪仙
仙鳳鳴與雛鳳鳴劇團
第四章 粵劇+民間傳說=“非遺中的非遺”
粵劇《陳仙姑》
神話傳說中的粵劇祖師
粵劇開演儀式“祭白虎”
八和會館大門的傳說
粵劇在馬來西亞的移植
馬來西亞的粵劇改良與繁盛
馬來西亞的英語粵劇
粵劇在馬來西亞衰落階段
第五章 粵劇,在探索中的艱難傳承
粵劇受文明新戲的影響
民國初年粵劇所走的道路
“粵劇泰鬥”——馬師曾
粵劇成功入選“非遺”
廣東粵劇博物館
傳承粵劇,意義非凡
劇目傳承與推廣中華文化並重
藏戲
第一章 舉世矚目的藏戲藝術神奇獨特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
藏戲的起源
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
藏戲的發展曆程
藏戲·拉薩覺木隆
藏戲·日喀則迥巴
藏戲·日喀則南木林湘巴
藏戲·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藏戲·山南雅隆紮西雪巴
藏戲·山南瓊結卡卓紮西賓頓
藏戲·黃南藏戲
第二章 藏戲起源於藏族的宗教藝術
藏戲的特色唱腔
藏戲的麵具形態與色彩
藏戲中的巫文化
藏戲中的苯教文化
藏戲中的佛教文化
八大藏戲的發展與創新
藏戲入選“非遺”意義深遠
第三章 藏戲在發展中逐步創新
藏戲與百藝雜技
藏戲與說唱藝術
最古老的白麵具戲
藏戲中的“阿卓”鼓舞
藏戲的成熟與發展
新編的藏戲劇本
藏戲的傳承者們
精彩書摘
雍正年間,廣州更齣現“土優”“土班”。有文獻記載:“廣州府題扇橋,為梨同之藪,女優頗眾,歌價倍於男優……能昆腔蘇白,與吳優相若。此外俱屬廣腔,一唱眾和,蠻音雜陳。凡演一齣,必鬧鑼鼓良久,再為登場……榴月朔,署中演劇,為鬱林土班,不廣不昆,殊不耐聽。探其麯本,止有白兔、西廂、十五貫,餘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齣。
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閤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成立瞭“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
另外粵西“下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鹹豐四年,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清政府為瞭消滅三軍勢力,殘殺藝人,火燒瓊花會館,禁演粵劇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間,本地班藝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粵劇藝。為瞭生活,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因而促成梆子與二簧的閤流。
鹹豐十一年,李文茂、陳開先後敗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乘機再度興起。同治九年,高要縣紳士馮光緯等人曾經上稟請求灌許演齣夜戲,而知縣亦錶示同意,可見禁令鬆弛的情況。
同期大批華工被押騙往海外,隨著齣國華工的大量現,廣東戲麯逐漸傳播海外。
《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瞭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當年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經常來往於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為當地華工演齣傳統的舞蹈和摺子戲。
擁有123名演員的鴻福堂劇團在美國大劇院首次登場,上演粵劇,大獲成功,並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劇場。
另一方麵,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華僑仍然保持瞭固有的習慣,僑民當中以廣東人為多,他們愛好粵劇。因此越南西貢有粵人劇團。
新加坡的戲劇,也是由廣東人來演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尼齣版爪哇文譯本《薛仁貴》《楊忠保》《狄青》《貴夫人》,後來更有馬來文譯本的《乾隆君遊江南》。
粵劇解禁後,本地班錶演方式改變很多,聲腔已經吸收瞭二簧,並能以梆子、二簧為主,兼用大腔演齣。
當時錶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和醜十大行當。後來經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人努力,粵劇得以重生,並組成瞭粵劇仝人的新組織——八和會館。
當時建築八和會館的費用都是透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所籌集而成。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齣白銀一兩作為“份金”。
終於在清朝光緒十八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劇藝人住宿之用:兆和堂、慶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和堂、慎和堂、普和堂。
不同的行當被安排居住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俱在兆和堂。二花麵、六分住慶和堂。
花旦住在福和堂。醜角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
五虎及武打傢在德和堂。接戲戲的在慎和堂。棚麵的音樂人員在普和堂。由於工作人員有很多八和會館更設有方便所、養老院、一彆所、小學、何益公司。
八和會館會員很多,管理製度不斷完善。後期實行行長製度各行行長都是全體人員推舉齣來。
雖然粵劇開始恢復演齣,但是在劇目內容和錶演藝術上,都生瞭重大變化。
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不斷湧現,如《梁天來告狀》《王大儒狀》《蛋傢妹賣馬蹄》等,並在戲棚官話中加插廣州方言演唱。當日廣州先後建成河南、廣慶、海珠、樂善、南關等戲院,其後齣現調製班演齣的寶昌、宏順、怡順、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躍於廣州、香港、門等地。
文獻記載“廣州班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優工價,至於二三金,聲價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為第一等角色”。
清朝末年,中國的知識分子激發戲麯改良的浪潮席捲全國。緒二十四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闢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宅逸幾名記者撰作戲麯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的報刊注重戲麯歌謠。P32-34
前言/序言
我國嚮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並獲準批復瞭30項世界非物文化遺産。我們將其中的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收錄,編排成本《爭奇鬥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具體內容我們將這套叢書中做詳盡的介紹。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中國南方一大劇種。流行於廣東、廣E颱灣和港澳地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以及中南美洲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齣。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傢級非物文化遺産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閤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齣現,是揉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颱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錶演藝術。最初齣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清雍正五年間,北京名伶張五,人稱攤手五,因躲避清遷的追自化裝易服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劇昆麯教授紅船弟,建立“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的故鄉。
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瞭這一盛況:“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同住看瓊花。”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係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
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戲曆史悠久,具有縝密的錶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製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錶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瞭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瞭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
藏戲和內地的戲麯劇種一樣,也同樣麵臨著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纔斷檔、傳統錶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麵臨著危機,急需製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爭奇鬥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廣東粵劇藏戲(彩圖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