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狄更斯傳》以狄更斯的去世開篇,又以其去世結尾,帶領讀者走過瞭狄更斯生命的那一個圈,和狄更斯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躊躇滿誌、一起心神。作者展現瞭其引起讀者感情共鳴的超凡能力,讀罷最後一章,你會和坐在倫敦環球劇場的凱瑟琳?狄更斯一樣悲不自勝,心仿佛隨著狄更斯一起跌入瞭無盡的黑暗。但此時站在這個圈的起點和終點之上,你能更加深刻地領悟狄更斯作品的偉大之處。
作者簡介
彼得·阿剋羅伊德(Peter Ackroyd,1949—),當代英國文壇成就斐然的小說傢、傳記作傢和詩人,1949年生於倫敦,先後就讀於劍橋和耶魯。22歲在耶魯求學期間就完成瞭《新文化劄記》(Notes for a New Culture: An Essay on Modernism),並於1976年正式齣版。曾任《旁觀者》(The Spectator)文學編輯多年,亦曾擔任《泰晤士報》(The Times)首席書評傢,1984年入選英國皇傢文學學會成員。2003年,他因對英國文學所做齣的傑齣貢獻而獲得第三級英國爵位的頭銜(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常略作CBE)。2006年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又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或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常略作AAAS)的外籍榮譽院士。
其詩歌、小說、傳記等,曾榮獲毛姆奬(Somerset Maugham Award)、惠特布雷德小說奬( Whitbread Novel Award )、《衛報》小說奬(Guardian Fiction Prize)等各項大奬。其中《艾略特傳》(T. S. Eliot,1984)曾獲惠特布雷德傳記奬(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和海涅曼圖書奬(Heinemann Award),《倫敦傳》(London: The Biography,2000)是一部很有影響力的城市史,曾獲南岸秀年度文學奬(South Bank Show Annual Award for Literature)。
目錄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後記
精彩書摘
《狄更斯傳》:
他們閤作的大體模式就是,狄更斯建議哪些文章需要插畫,然後交由剋魯剋香剋決定具體選哪一段或哪一個場景進行配圖。毫無疑問,他很享受這份工作。他曾經還把主編比作舞颱經理,而且他明顯把自己管理業餘舞颱錶演的技巧帶到瞭這份編輯工作中。畢竟這兩個領域裏,他都想成為指揮韆軍萬馬的人,把最核心的位置留給自己。
此外,我們不能忘瞭他當時每月仍有整整一期《匹剋威剋外傳》的寫作任務,而這個時候他的工作壓力和野心都太大瞭,導緻他不得不趕著截稿日期拼命寫,有時要到正式齣版前幾天纔能把小說裏某一部分寫完。這麼匆忙的原因主要是他立刻又開始瞭另一個連載小說的創作。1837年1月,這份新雜誌的第一期由他自己的小品文《特倫堡先生的公共生活》打頭陣,2月份,另一篇題為《奧利佛。退斯特》的小品文作為上一篇的延續而發錶。第一篇的背景設在“泥霧鎮”,即查塔姆的化名,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諷刺文章,旨在抨擊州政府的愚蠢無能,其寓意是“目空一切的狂妄不是值得尊重的品德”。第二篇以《奧利佛·退斯特》為題,故事的開始發生在“泥霧鎮”的一傢濟貧院裏。換言之,此時的狄更斯不斷為傢庭問題睏擾,因工作過度而精疲力竭,並忍受各種病痛的摺磨,所以他一開始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正著手創作的這部小說日後會成為自己的代錶作。原來,他腦袋裏隻有一係列文章的想法(也許可以叫作《泥霧鎮編年史》),但他幾乎一開始動筆,就發現自己“突然想到瞭一個絕妙的主意”。因為他已經創造瞭奧利佛這一人物,這個在濟貧院裏齣生長大並敢於要求更多的孩子,於是他立刻看到瞭可以從中挖掘齣的創作潛力。而原先那個小品文係列的想法便隨之放棄瞭。
關於《奧利佛·退斯特》一書的由來存在一些爭論,這主要是由喬治·剋魯剋香剋造成的,因為他在多年之後(以及在這位小說傢去世之後)堅持聲稱自己纔是想齣小奧利佛這一形象及其悲慘曆史的主要貢獻者。乍看起來,這是不可能的——狄更斯不是會默然接受彆人意見的作傢——但若說剋魯剋香剋曾提建議,寫一個霍加斯式的可憐男孩在貧窮和不幸中的“成長經曆”,這也是有可能的。
……
前言/序言
查爾斯·狄更斯永遠地閉上瞭雙眼。他躺在蓋茨山莊飯廳裏一張窄窄的綠色沙發上——但對於已經瘦得不成樣子的他,還是綽綽有餘的。他第一次見到這座山莊時還是個小孩子,但現在他就在這裏離開瞭人世。父親曾對他說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父親對他人生的影響非常大。而現在他已經離開瞭人世。按照當時的習俗,應當閤上百葉窗和窗簾,讓遺體在最終下葬之前籠罩在黑暗中;不過在蓋茨山莊的飯廳裏,窗簾卻拉到瞭兩側,六月天明媚的陽光灑進來,照得屋子裏一麵麵大鏡子閃閃發光。他身邊的傢人知道他喜歡光明,需要光亮;而且他們也明白,維多利亞時代晚期(那一年是1870年)的陰鬱沉悶之氣一點兒也沒影響到他。
記錄瞭他人生曆程的那一道道皺紋都在死亡的寂靜中淡去。他年紀並不大——享年五十八歲——但那張斑駁而疲憊的臉上已經有瞭過早衰老的跡象;據說,隨著年歲增長,他看上去“樣子很尖刻”。但現在所有這些都不見瞭,女兒凱蒂看著他躺在沙發上閉眼休息,並在他的臉上再一次看到瞭“美麗和哀婉”的神情。這就是他在小說裏一次又一次描寫到的那個“遺忘已久”的神情。他在《霧都孤兒》中就描寫過這種“遺忘已久的熟睡嬰兒般的錶情”再次齣現在逝者臉上,在這部小說裏,他還將“屍體僵硬的麵孑L和孩子安靜的睡容”聯係瞭起來。漢普雷老爺的死也有一種“如此不可思議且無法定義的年輕感”。這是他筆下威廉·杜麗死時臉上的神情;這是他在巴黎停屍間陳列的一具具屍體上看到的錶情。這種死亡和新生之間的聯係一直縈繞在他心頭:沉睡、憩息、死亡、新生、純真、遺忘,這些詞匯構成瞭一個圓圈,將他帶迴瞭起點。就在這裏,在蓋茨山莊,這個離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小鎮很近的地方,父親曾經帶他參觀過的地方;這個圈就在這裏畫圓滿瞭。
他的遺容麵具也做好瞭。他一直都討厭麵具。小時候他就被麵具嚇到過,而且在寫作中一再重復著這句話——“看見有人戴著麵具……直挺挺地躲在角落裏假裝死人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啊!”麵具象徵瞭查爾斯·狄更斯內心一種特殊的恐懼;他害怕死人隻是在裝死,怕他們會突然一躍而起,活蹦亂跳地又活瞭過來。他害怕死人以及所有沒有生命的物體在他身邊活過來嚮他索命;這是一個極其孤獨的孩子和孤獨的成年男子的恐懼。但這種恐懼之中不也有一種對最終寂滅的期盼嗎?麵具做好瞭,他躺進瞭自己的橡木棺材裏。然後這個木質的安息之處上鋪滿瞭猩紅色的天竺葵;這是查爾斯·狄更斯最喜歡的花,而遺骸蓋滿鮮花的這一最後畫麵,真正體現瞭狄更斯自己說過的一句話:“鮮艷一點,鮮艷一點,再鮮艷一點!”——這句話就是他的人生寫照。他總是想置身於色彩之中,他的裝束也是齣瞭名的鮮艷,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他的傢人還在棺材上方的那麵牆上掛瞭一張他年輕時的畫像。毫無疑問,畫像是由丹尼爾·麥剋利斯所作,畫的是1839年狄更斯從書桌上抬起頭來的一瞬間,他的眼睛閃著光芒,像是在期待著即將到來的榮耀。他的小姨子喬治娜·賀加斯從他頭上剪下一綹頭發。傢人還依照他生前的吩咐,將他的馬射殺瞭。然後查爾斯·狄更斯便長眠瞭。
在那個通信快捷的年代,他去世的消息很快傳遍瞭世界各地。在美國,朗費羅寫下:“我從不知道一個作傢的逝去竟會引起那麼大規模的悼念。說整個國傢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都毫不誇張。”不過這在美國也許不足為奇,畢竟這裏的人民在讀到《老古玩店》結局之前都會忍不住猜測“小奈爾死瞭嗎?”卡萊爾寫道:“這是一個世界性的事件,一位獨一無二的天纔突然隕滅瞭……”而他的重要地位的其中一方麵立刻清晰地顯現齣來瞭:6月10日,他去世後的第二天,《每日新聞》的一篇報道中寫道:“他絕對是最能代錶這個時代的小說傢。後人將在他刻畫的當代生活圖景中瞭解到比史料還要清晰的19世紀生活麵貌。”
然而,如果說他是那個時代的編年史傢,他還是和那個時代保持瞭一定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他一直是個孤獨的觀察者,像人類學傢觀察相當原始的部落習俗那樣看著自己所生活時代中的風俗習慣。而能證明這一點的直接證據隻有他自己的遺囑,他在遺囑中如此寫道:“……我強烈要求我的葬禮不可浪費、不可鋪張,並且絕不可公開……參加葬禮的人不許披披巾、戴鬥篷、打黑蝴蝶結、係黑帽帶或諸如此類令人厭惡的荒謬配飾。我懇求我的朋友韆萬不要為我建造任何紀念碑,不論是用以追悼還是頌揚。”這應該意味著,他希望自己能夠悄悄安葬在蓋茨山莊和他幼年時常去的地方附近,於是,羅徹斯特大教堂馬上為他準備好瞭一塊墓地。
但是狄更斯傢人嚮所謂的國傢利益做齣瞭妥協,最終同意將他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不過葬禮完全是按私人葬禮的儀式舉行的。他曾經說過,“……一個人越偉大,禮節就越少”,以此強調簡單樸素,而這正是他的一個重要品質。於是,6月14日,一個星期二的早晨,他的遺體從蓋茨山莊運到瞭海厄姆火車站,在那裏乘上一列專車來到瞭查令十字街。由三輛馬車組成的一列車隊沿著懷特霍爾街行進,在進入拱門駛嚮迪恩廣場時,教堂的大鍾開始敲響;然後一小隊親友進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查爾斯·狄更斯則將長眠於這裏的“詩人之角”。他周圍是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半身像,簡短的儀式最後還響起瞭管風琴演奏的《死亡進行麯》。就在他人葬的同時,羅徹斯特——這座可以算作他人生真正開始的地方和最後一部小說的取景城市——教堂的鍾聲也為他鳴起。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墳墓兩天後纔閤上。第一天結束的時候,還有一韆多人在教堂外等待嚮他告彆。在那兩天中,一批又一批百姓走過他的墓前,許多人還嚮他的棺木投去鮮花——“後來發現,”他的兒子說,“其中有些是用破布條紮起來的簡陋小花束。”這些簡易捆紮的花束無疑是從路邊的灌木籬牆上和田地裏摘來的,而在這些花束中我們可以看到查爾斯·狄更斯的影響力。就連在田裏勞作的老百姓也為失去他而無比悲痛;他們感到狄更斯更理解自己,而且他的逝去也從他們心中帶走瞭些什麼。人們常說,19世紀偉大的俄國小說傢用他們的激情、虔誠和非凡的柔情捕捉到瞭俄國人民的靈魂;我們同樣可以說狄更斯也捕捉到瞭英國人的靈魂嗎?既有憂鬱的沉思又有粗俗的幽默,既有詩情又有無畏,既義憤填膺又悲天憫人,既辛辣諷刺又自慚形穢。從狄更斯既輕鬆愉快又憂心忡忡地在地球上走這一遭的步履中,我們難道不能瞥到這個民族的概貌嗎?——如此確信卻又如此懷疑,如此精力充沛卻又如此混亂不堪。事實上,可以說,狄更斯所呈現的國民性格特點比同時期任何一個作傢都要全麵,而這正是他獨特的纔能。作為一個普通人,他雖辛辣尖刻、生氣勃勃,卻又極易憂鬱和焦慮;作為一個作傢,他充滿瞭同樣的矛盾性,在關心物質世界的同時又對超驗世界的願景念念不忘。而這種對立性的證據在他的作品裏隨處都能找到。對19世紀的俄國小說傢而言,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相互融閤的;在19世紀的法國小說傢筆下,隻有世俗世界的普遍特徵而毫無超驗主義的共鳴。然而在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裏,現實和非現實、物質和精神、具象和想象、世俗和超驗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關係,並且隻共存於虛構世界的力量之中,也就是查爾斯·狄更斯的力量之中。
對所有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來說,狄更斯的去世昭示瞭一個巨大轉變的到來;19世紀的最後十年裏,英國人民見證瞭舊秩序的最終瓦解和新秩序的舉步維艱。看著狄更斯或是看著悼念他的人,有時候會覺得他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之間隔著的歲月突然不復存在。我們正在注視著自己。就像那些來教堂裏悼念他的人其實也在看著他們自己一樣。當他們把他埋葬,並在墓碑周圍鋪滿玫瑰等鮮花,他們是在象徵性地給一個時代畫上句點,而狄更斯正是那個時代最突齣的代錶;比已經作古的帕默斯頓更突齣,比站在即將到來的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的格萊斯頓更突齣,甚至比英國女王更突齣,因為她沒有像狄更斯那樣目睹這個世紀的所有轉變。他不僅看見瞭轉變,經曆瞭轉變,還在自己的小說裏宣告瞭轉變的到來。他站在遠處,象徵著這個孕育他的時代;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將看到他如何運用自己獨特的天賦將自己的人生變成那個時代的標誌——本能而幾乎毫無意識地將其戲劇化。但若再走近他一些,若將他的生活和作品結閤起來並進行連續動態的觀察,我們對於已知的生平事實會繼續深信不疑還是會産生懷疑?
因為狄更斯在世時,其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一種憂傷,一種沉默寡言的憂傷,幾近冷酷——就跟我們在他小說核心中瞥見的那種憂傷和冷酷一樣。在此,我們也許可以用上他一直以來都非常癡迷的海景意象:錶麵上是明亮而湍急的海水,波濤洶湧,整個廣闊的自然世界看上去就像一塊鏡麵,或是泡沫,或是波浪,或是彩虹。在這片海麵上總是有暴風雨的大場麵——狄更斯似乎就住在風暴裏——可就算是在較風平浪靜的時候,也仍有帆船駛過的痕跡和汽船衝齣的水流;總是在動;總是很忙碌。但如果我們進人水麵之下,在那一片光明世界的熱鬧忙碌之下,又會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潛得更深些,潛到深不可測的水底,我們又會看到他的什麼?是沉在水底的失物,現在已經軋平,難以辨認齣原來的模樣;是黑暗和寂靜;是閃著磷光的陌生影像。這就是卡萊爾想說的嗎?——一個在其光輝之中包含毀滅性本身的人。
但這就是對曆史的超越,而在所有的作傢中,我們無疑是從狄更斯身上瞭解到,精神完全體現在各種細節之中。如果真如大衛·科波菲爾所言,“……生活是由瑣事構成”,我們能從狄更斯生活的“瑣事”中看到他偉大作品的所有要素嗎?——會在其中看到他所處時代的真實麵貌嗎?這就是挑戰,即讓傳記文學傳遞真知,在一天、一個片刻、一個轉瞬即逝的圖像或姿勢中找到他創造力的源泉;並在這些細節中看到一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時代的輪廓。
狄更斯傳 [Dickens]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狄更斯傳》以狄更斯的去世開篇,又以其去世結尾,帶領讀者走過瞭狄更斯生命的那一個圈,和狄更斯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躊躇滿誌、一起心神。作者展現瞭其引起讀者感情共鳴的超凡能力,讀罷最後一章,你會和坐在倫敦環球劇場的凱瑟琳?狄更斯一樣悲不自勝,心仿佛隨著狄更斯一起跌入瞭無盡的黑暗。但此時站在這個圈的起點和終點之上,你能更加深刻地領悟狄更斯作品的偉大之處。
評分
☆☆☆☆☆
1、讀萬捲書,行萬裏路。——劉彝
評分
☆☆☆☆☆
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評分
☆☆☆☆☆
狄更斯傳狄更斯傳狄更斯傳狄更斯傳狄更斯傳狄更斯傳狄更斯傳
評分
☆☆☆☆☆
1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諸葛亮
評分
☆☆☆☆☆
1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硃熹
評分
☆☆☆☆☆
看他的書,能讓我産生共鳴。
評分
☆☆☆☆☆
經典的狄更斯傳記,譯文質量應該也不錯。
評分
☆☆☆☆☆
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