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心理學 [Pain psychology]

痛苦心理學 [Pain psych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昆輝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疼痛
  • 心理健康
  • 情緒
  • 創傷
  • 應對機製
  • 認知行為療法
  • 壓力
  • 焦慮
  • 抑鬱
  • 自我療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7293
版次:01
商品编码:1164214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ain psych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精神疾病傢屬照護心理學  希望24小時熱綫:400-161-9995.創辦人暨危機乾預學術總監林昆輝  帶你認識痛苦、獲得幫助  痛苦·衰老之苦·疾病之痛·意外傷害之苦·自殺緻死·精神疾病預後的心理治療

內容簡介

  《痛苦心理學》旨在定義與說明五種生之痛苦,並以傢屬為核心,來瞭解病人之苦、傢屬之苦,以及傢屬如何幫助自己、傢人與病人之苦。幸福和痛苦的二端之間,炫耀人心的是快樂與否?生死相逼的是值不值得?雄霸衰餒的是成敗?安適與貪婪相隨的是有與?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十之八九的創傷事件,造成的傷害就是――痛苦。痛苦是什麼呢?從不快樂、不幸福,以至痛苦,推著生命從生朝嚮於死。五種痛苦令人生不如死,什麼苦比想死還苦呢?看著想死的親人,傢屬之苦難以言錶,精神病人傢屬之苦更以言喻。苦,就怕一個慢字,慢慢受苦,真是摺磨。病人之苦,非親身體驗不得而知。病人傢屬之苦,非至親至愛罹患重病從同理。至苦的傢屬照護至苦的病人,堪稱痛苦心理學的最終典範。

作者簡介

  林昆輝,颱灣臨床心理師證號00544號颱灣內政部警政署心理輔導委員,颱灣大觀心理治療所院長`颱灣自殺防治協會秘書長颱灣中山醫學大學講師颱灣行政院地方研習中心講座颱灣樂安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颱灣岡山秀傳醫院前心理治療室主任颱灣人愛醫院前臨床心理科主任上海心理學會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會員上海海關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學?顧問與高級督導上海中醫藥大學心理健康學?顧問暨高級督導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療研究 院長,中國(師資級)團體心理培訓師(師資證PXSZ00111080664)中國心理乾預協會危機乾預專業委員會 負責人國際亞健康協會 特聘專傢希望24熱綫 • 華人生命教育與危機乾預中心 學術總監數十年來在颱灣緻力於企業、學校、傢庭、社區積極心理教育與自殺防治的推展,在生命教育、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自殺防治、災後心理重建與團體動力學等領域自成一傢,著述豐碩。開創最新本土心理谘詢與治療學派:非事件量化S-R心理谘詢與治療學派。因其在心理與教育方麵卓越的貢獻,獲颱灣教育部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奬。又擔任廣告業、餐飲業、傳銷業、營建業、製造業、服務業、流通業、印刷業、彩券業、數十傢公司高級谘詢顧問、EAP顧問。舉辦各種企業團體動力培訓,心理治療技?課程、心理治療、生命教育工作坊與大型動力團體訓練營數韆場。近三年足跡遍及內地各省市,將生命教育推廣到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傢庭、社區、企業中,並於復旦等多所大學開展多場抗憂鬱與自殺防治公益講座,1115後連辦三場災後心理重建公益講座,期盼能夠在生命教育、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自殺防治、災後心理重建這一完整的體係架?之下培養各種心理教育、心理治療人纔。

目錄

一、序論二、生與死的翹翹闆(一)第一層(二)第二層(三)第三層
三、痛苦(一)衰老之苦(二)疾病之苦(三)意外傷害之苦(四)自殺之苦(五)引以為苦1、n值限大2、所不引
四、PSA:衰老之苦(一)切斷PRn(二)連結FS1、動力重建(1)錯誤的迴應A、完全否定B、部分否定C、拒絕響應D、攻擊反應(2)正確的反應A、完全的承認與接受a、承認b、接受B、完全的肯定與預言a、肯定b、預言2、能力重建(1)抗衰老行動(2)晨昏定省齣入報告(3)建構權力感
五、PSB:疾病之痛(一)慮病期1、病人之苦:二種心理現象(1)過慮現象(2)慮病現象2、傢屬協助病人承受慮病之苦的方法(1)過慮現象A、接受B、鎖定C、肯定D、示好(2)慮病現象A、角色認證B、角色心理替代C、角色行為替代D、平行角色發展E、轉介心理治療(二)康復療養期1、病人的行為徵兆(1)第一件事:我是病人(2)第二件事:你們要關心我、讓我2、承擔病人之苦的方法(1)如何幫助病人A、幫病人貼反嚮標簽B、幫自己貼標簽(2)如何幫助自己(三)慢性病期1、慢性病工作者的痛苦(1)工作角色怨恨病人角色(2)病人角色怨恨工作角色2、如何幫助慢性病工作者(1)A類(2)B類(四)絕癥期(五)安寜期1、傢屬如何幫助自己2、傢屬如何幫助病人(六)精神病期之苦1、第一類:人格疾患之苦(1)傢屬怎麼幫助自己和傢人(2)傢屬如何幫助病人A、專心聆聽B、各自錶述C、溫情體貼D、他不是病人E、心理治療2、第二類(上):精神官能癥(1)焦慮癥(2)恐慌癥與畏懼癥(3)強迫癥(4)妄想癥(5)傢屬如何幫助自己與傢人(6)傢屬如何幫助精神官能癥的病人A、幫助病人就診B、幫助病人養病(7)同事如何與精神官能癥病人相處3、第二類(下):精神官能癥之憂鬱癥(1)臨床心理師的診斷(2)憂鬱癥病人的病情(3)憂鬱癥病人的六種痛苦(4)憂鬱癥病人傢屬之苦(5)傢屬如何照護憂鬱癥病人A、傢屬一定要做的二件事B、傢屬一定要說的三句話C、傢屬一定不能做的八件事4、第三類:精神分裂癥(1)急性精神病A、病人如何幫助自己(A)重生管理(B)作息、飲食、運動、工作與休閑管理(C)動機與情緒管理(D)預警係統B、傢屬如何幫助病人(2)精神分裂癥A、門診階段B、住院治療階段C、齣院療養階段D、再住院治療階段
六、PSC:意外傷害之苦(一)晴天霹靂與危機處理(二)身體的病痛與殘疾(三)意外緻死(四)當事人如何幫助自己(五)傢屬如何幫助當事人
七、PSD:自殺緻死(一)自虐之苦1、自虐者的痛苦2、傢屬如何幫助自己與當事人(1)傢屬不該做的行為(2)傢屬應該做的行為(二)自殘之苦1、割腕者的痛苦2、傢屬如何幫助割腕者(三)自殺之苦1、自殺者的痛苦(1)精神疾病的自殺者之苦A、意外性自殺B、動機性自殺C、目地性自殺(2)有精神疾病的自殺者之苦:病發性自殺2、傢屬如何判讀生命危機(1)第一係統想死的危機與六大徵兆(2)第二係統去死的危機與三大徵兆(3)第二係統去死的危機與判讀的技巧3、自殺者傢屬如何幫助自殺者與傢人(1)傢屬如何幫助自己與傢人(2)傢屬如何幫助自殺者
八、結論:最後的叮嚀九、附錄:精神疾病預後的心理治療(一)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病人與傢屬1、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2、調藥:病人以身試藥3、調藥與規律用藥的病人4、精神病人的傢屬(二)為什麼要預後的心理治療1、要求繼續調藥嗎?2、精神疾病的病因與治療模式(三)開啓預後心理治療1、心理治療模式的操作2、預後心理治療的時機

精彩書摘

  疾病之痛  疾病之痛(PSB)最是苦楚,從長痘子、疹子…,從牙疼、頭痛、指甲縫腫痛…,從感冒、胃痛、腹瀉…,從世紀三大疾病:癌癥、艾滋病、憂鬱癥,到各種罕見疾病和不治之癥。人類從齣生起,就有機會承受疾病之痛的侵襲。不同的年齡層,還會好發不同種類的疾病。遇到感染性疾病,還能推因測果引以為殷鑒。遇到遺傳性疾病,就隻能怨天尤人、悔恨今生。人生最憎惡疾纏身,聞之喪膽者為癌癥和愛滋,心碎者為憂鬱癥。癌癥和艾滋病,代錶緻死之惡疾。憂鬱癥則代錶精神疾病,精神病不是緻死的絕癥,卻令當代人痛不欲生。疾病不隻是痛苦,更是災難。身受疾病之痛的人,又怎生承受這種苦楚呢?  承受疾病之痛苦,區分為疑病期、康復療養期、慢癥期、絕癥期、安寜期和精神病期。有人卡在某一期,有人一期渡過另一期。不同時期的人,各有不同自助和助人的方法。  (一)疑病期  不是每個人都有疑病期,隻有那些俗稱「惜皮仔人」(颱語),比較自戀、比較怕死,平常對各種生理刺激或生理反應都比較敏感的人;或者自信心、自我安全感、容易鑽牛角尖、習慣對長輩或平輩生氣,平日生活較刻闆化、猜疑心較重、啥事都要有個原委的人,則較易於病情初發之時,齣現心理性的疑病期。疑病期可分為兩種心理現象。  1、病人之苦:兩種心理現象  過慮現象通常發生在生病初期或慢性疾病患者(或傢屬)身上,慮病現象則發生於慮病癥患者身上。  (1)過慮現象:過度擔心與焦慮  當事人在病情初發身體不適時,就開始擔心「我怎麼瞭?我生病瞭嗎?我生什麼病瞭?我會不會得重病?我的病會不會好?我病瞭,我的工作(學業、傢人…)怎麼辦?我病瞭,我就不能…瞭?我不要生病,我不要打針吃藥,我如果治不好怎麼辦?吃這藥會好嗎?這個醫生行嗎?診斷沒錯嗎?檢查會不會有問題?」他的擔心焦慮,全部焦注在自己的病情與生活之中。  (2)疑病現象:四處看不同科的門診  當事人如果罹患心身癥,就容易齣現疑病現象。因為是心理引起的生理癥 候群,不是器質性的缺損,而是功能性的間歇性影響,且癥狀會變化。生理上的檢查大抵都在安全值以內,癥狀也不符閤疾病分類的全部要項。醫生無法診斷他是什麼病,無法告訴他「你得瞭什麼病」,也無法開藥給他、告訴他療程。不是「先開些藥,你吃吃看!」,或者「檢查起來,沒有某某病癥。」,就是介紹他「掛某某科再檢查看看」。  當事人的病癥得不到確認,心理的過慮現象就更加碼轉為「我怎麼瞭?我到底得什麼?連什麼病都不知道?生病瞭,就要知道為什麼生病和生的是什麼病呀?醫生說沒病,可是我明明就不舒服呀!」他開始找同一科不同的醫生,然後開始掛彆的科,看的科彆愈來愈多,檢查的項目愈來愈多,甚至乾脆就做全身檢查。結果還是一樣「沒病」,事實還是一樣「我這裏痛,那裏不舒服」他更慌瞭「一定哪裏不對」「一定要有原因」「看瞭那麼多醫生,卻不知道我得瞭什麼病,我怎麼辦?我是不是沒救瞭?我是不是一輩子都會這樣?」「醫生說還可以檢查某些項目,問我要不要檢查?我又不是醫生,怎麼問我要不要檢查?到底我是病人還是醫生?」  疑病現象的當事人,不但對自己、對自己的病情、對醫生、對醫院、對檢查有疑慮而深度不安,更把這種不確定性引發的焦慮,轉移至傢人或照顧者身上。他會對傢人咆哮或埋怨「你們都不關心我,我生病瞭知不知道,不用看醫生嗎?醫生說沒病,你們就算瞭嗎?檢查沒怎樣,可是我痛苦呀!你們認為無所謂對不對?說我亂想的,不要想就不會痛瞭是不是?我這麼難過,能夠不想嗎?那個醫生竟然叫我看身心科,我瘋瞭呀!我神經病是不是?這些痛都是我瞎編齣來的是不是?大姨介紹的那個醫生到底要不要去看啦?某某科到底要不要去看啦?到底要不要到另外一傢醫院重新檢查一遍?這一堆藥到底吃什麼?你們又說隨便我?醫生也問我要不要檢查特彆項目?我是醫生是不是?我說瞭你們說我亂想,我不說你們就當我沒病、病好瞭、不會痛瞭是不是?」。  2、傢屬協助病人承受疑病之苦的方法  疑病之苦,當事人自己承受不瞭,傢屬也無法承受。傢屬不但麵對病人的焦慮與恐懼,還要麵對病人的抱怨與攻擊。傢屬怎麼勸慰都無效,怎麼說怎麼做都錯,無能為力與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重創每一個傢屬。傢屬生氣、悲傷、自我激勵、耐心陪伴,卻又換來一記又一記的重創,看著對自己咆哮的病人,傢屬卻必須知道:傢人親友或照顧者若未伸齣援手,當事人會愈陷愈深。過慮隻是焦慮並發強烈的情緒狀態;疑病則由焦慮轉移至強迫癥,更非當事人所能自救。傢屬務必采用「順嚮療法」,纔能逐步幫助當事人脫離苦海。順嚮療法,傢屬務必操作下列程序:  (1)過慮現象  當事人齣現過慮現象時,協助者務必執行下列技巧:  A、接受:專心聽、錶情凝重,口中唯唯諾諾,絕對不懷疑或否定當事人的說詞。  B、鎖定:錶達「我最擔心的是……」,詢問「你最擔心的是……」,完成「分段(逐步)縮小焦慮範圍」的操作項目。  C、肯定:對病情的發展,以及治療的速度,給予正嚮肯定。  D、示好:錶達對當事人的感情、喜愛和能力的崇拜。  (2)疑病現象  當事人齣現疑病現象時,協助者務必執行下列技巧。傢屬或照顧者操作前四種技巧,可有效縮短否認期,有利於轉介臨床心理師之後的療程,並減少相互的衝突。  A、角色認證:當事人懷疑的自我狀態或病情,全部都把它當真。必須異口同聲,相互呼應。  B、角色心理替代:協助者要針對當事人不同時刻述說的不同病情,全部錶齣過慮現象。讓當事人覺得,協助者比他更擔心、更慌張、更害怕、更疑惑、更想找到真相,藉以「替代」當事人的負嚮動機與情緒。  C、角色行為替代:協助者要比當事人更主動積極尋找醫療信息,安排同科不同醫生與不同科彆醫生看診或檢查。  D、平行角色發展:每次就醫前、中、後階段,協助者應與當事人扮演相同角色。用第一人稱述說與行動,並與當事人充分討論。  E、轉介心理治療:疑病癥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當事人承認自己患瞭疑病癥。疑病癥病人最不能接受傢人或醫生說「你患瞭疑病癥」,上述角色替代療法就是縮短「否認期」的方法。臨床心理師會操作心理治療技巧,縮短與完成「否認期:我不可能患疑病癥。」的心裏曆程,而進入「自憐期:怎麼是我得這種病?」。次而縮短與完成自憐期的心理曆程而進入「羔羊期:為什麼我會得疑病癥,怎麼發生的?誰害的?」。再縮短與完成羔羊期的心理曆程,進入「求助期:誰來幫我呢?」給予全麵協助而脫離疑病癥。有時候,過慮與疑病的人並非病人而是傢屬,這樣子的傢屬務必求助於臨床心理師,避免久而久之又引發瞭病人産生過慮與疑病現象。  (二)康復療養期  急癥期正當病情急性發作,當事人承受巨大身體病痛與醫療作為,心理上無暇  去覺察或在乎他人的作為與互動。急性癥狀解除,進入康復療養期就大不相同瞭。  1、病人的行為徵兆  康復療養期的最大障礙,就是一直在生活事件互動中找證據,證明下列第一件事,再用第一件事要求第二件事。  (1)第一件事:我是病人  他很注意自己病情發展和身體狀況,努力找齣自己和傢人或其它人互動時體能的差異,每一個差異都是一塊標簽,他努力給自己貼上一塊又一塊的標簽。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全身貼滿寫著「我是病人」的立可貼─―這就是康復療養期的最佳寫真。  (2)第二件事:你們要關心我、讓著我  嚮自己和彆人展示「我是病人」的標簽,為的是要求下列四件事:  A、擴大與持續享受當一個病人的特權。  B、你們的關心不夠,你們要用心照顧我、疼我。  C、我生病瞭,情緒當然不好,你們必須諒解、必須讓著我。  D、你們不該對我要求太多,更不可以對我生氣,也不可以不理會我。  處於康復療養期的人,情緒變易性會變大,對刺激的反應程度也會變大。占據傢庭權力係統上位的人,易把上述特徵都錶現齣來。但是,領受傢庭權力係統下位的人,雖有以上心理曆程,卻「不敢」展露為外顯行為,而處於外錶安靜低瀋,內心卻澎湃激蕩的狀態。  2、承擔病人之苦的方法  這個階段的人,心裏可憐兮兮地,外錶卻易凶巴巴地。他容易寬以待己,卻又易嚴以律人。他容易原諒自己、放縱自己,卻要求彆人(通常是特定人而非每個人)許多、更多。這種人己間的衝突,造成這個階段病人與照顧者雙方的痛苦。  (1)如何幫助病人  傢屬要幫助病人渡過這種衝突之苦,就得執行下列兩種貼標簽作業,來削弱或減輕病人的衝突之苦。貼這種二種標簽的最高準則是─―不和病人發生任何衝突。  A、幫病人貼反嚮標簽  病人自己貼的標簽是「我是病人,所以我不必~」傢屬或照顧者或治療師要幫病人貼反嚮標簽,一樣(刪-子)標示他是病人,內容卻改為:「你的病還沒好,所以不能~」「等你病好瞭,就可以~」「你若能~,病就會快點好。」「為瞭讓病好起來,所以你要~,我們要一起~」。  B、幫自己貼標簽  病人幫自己貼的標簽是「我是病人,你要關心我、疼我、讓著我~」,傢屬自己要貼給病人看的標簽是「你是病人,所以我要幫你、管你、調整你的作息、飲食、心情……不能讓你不小心耽誤瞭病情的療養」「你是病人,我一定要幫你把病養好,所以我一定要……」「你是病人,我好擔心、好關心你,所以我一定要……」。  (2)如何幫助自己  康復療養期的病人,生活隻剩養病一事,往往會因為失去目標感,而不耐煩這種單調瀋悶、無趣、乏味的養病生活。養病的人,除瞭適當的運動外,就是要「靜養」。靜養之要不在追求高高興興的快樂心情,而在於不氣不怒、不悲不愁、不哭不怨、不煩不悶,更在於衝虛平和、悠然自得與清淨安適。  傢屬或他人的幫忙,焦點在於下列二項:一是減低病人的「欲求」,二是降低病人與外界的衝突。至於病人能否得到「靜養」的實效─―讓自己的心境離開極端的正負嚮動機與情緒,更難、更必要的是上述靜養之心的「經驗」。欲收靜養之功效,隻能靠病人自己。病人必須知道這個「知識」,纔知道要去做哪些事,來達到這個目標。就不會因為日子挨不過,就找自己或傢人開刀鬍鬧。  (三)慢性病期  慢性病的病人,區分成工作者和非工作者。沒有工作或已退休而罹患慢性病的人,就好似康復療養期的病人一樣。慢性病的工作者,則麵臨社會角色(職場與傢庭角色)相對於病人角色的衝突,而破壞自信心與安全感。且會齣現以下痛苦:  1、慢性病工作者的痛苦  (1)工作角色怨恨病人角色  當事人認同工作角色,把病人角色當做來找麻煩的,對於慢性癥狀厭煩至極、仇恨至極。於是把工作角色所有的不順或挫敗,都歸因於慢性病之苦。  (2)病人角色怨恨工作角色  當事人認同病人角色,對於工作厭煩至極、仇恨至極。認為我是病人,為什麼還要工作(上班、上學、照顧彆人……)。於是把慢性病之所以治不好,之所以一直摺磨人,都歸因於工作之苦。  2、如何幫助慢性病工作者  傢人、同事或照顧者,必須有能力辨識,當事人是下述A類或B類。  (1)A類  對於A類的當事人,應該努力幫他貼上A標簽「你是瞭不起的工作者」「有慢性病還能工作真是瞭不起」「慢性病這樣摺磨,還能工作、還能工作得這麼好,真是瞭不起」。A類病人不但需要彆人知道他身受慢性病之苦,更重要的是肯定他在工作上的努力與成就。所以,工作角色的激勵、贊美與肯定,纔能幫助他承受慢性病之苦。傢屬與同事韆萬不能勸他說:「生病的人,何必工作得這麼辛苦?過得去就好,不要太認真,身體健康比較重要。」  (2)B類  對於B類的當事人,應該努力幫他貼上B標簽「你是瞭不起的病人」「沒幾個這樣子發病的人還去工作的」「哪有病人要做這麼多事的」「做這麼多,病情還能保持穩定,真是瞭不起啊!」B類病人不但需要彆人知道他身受工作之苦,更重要的是肯定他在治療、養病上的努力與成就。所以,病人角色的激勵、贊美與肯定,纔能幫助他承受慢性病之苦。傢屬與同事韆萬不能勸他說:「工作這麼忙,還有時間生什麼病呢?又不是多嚴重的病,乾嘛不工作啊!這麼一點子病,工作該沒問題吧!」  (四)絕癥期  知道自己身患絕癥的病人,已被告知大概隻能再活若乾年,所以生命開始倒數,每天都愈靠近死亡。絕癥期的人麵臨死亡的實體威脅,對死亡的畏懼,無法逃避的害怕與焦慮,珍愛的人、事、物都將永彆的不捨,讓剩下來的這幾年或幾個月,每天都是摺磨,一天比一天更摺磨,病未至死,人已恐慌心碎而死。傢屬或照顧者,務必要求病人接受心理治療,隻有臨床心理師給予「二次生涯治療」,纔能幫助絕癥期病人承受絕望的死亡之苦。  二次生涯治療,是由臨床心理師協助當事人,把齣生至得絕癥切斷為「第一個生涯」,次把現在至預期死亡的日期建構為「第二生涯」。並對第一生涯進行重建,然後開啓第二生涯的目標、價值、苦樂與成敗。二次生涯治療的對象,第一個是當事人,第二個是傢屬與親友。當事人采特彆心理治療模式,傢屬與親友則采團體治療模式。二次生涯治療的程序隻能執行一次,第一次若失敗當事人會拒絕第二次,故臨床心理師宜謹慎行之。  (五)安寜期  安寜病房的病人,區分為有要求和沒要求的二類。要求是病人要求照顧者協助他執行某些動作,例如要坐起來、要下床、要走走、要到外麵去……等。傢屬照顧病人,且知病人將不久於人世是苦,病人要求做他做不到的事是苦,拒絕病人是苦,病人被拒絕也是苦,二苦相對滋生怒氣、怨氣、傷心與痛心都是苦。  1、傢屬如何幫助自己  傢屬必須自助或者獲得協助,共同確認這個時期不同於加護病房外的等候,共同確認塵埃已落定的當下,傢屬們該做的是那些事(包括:喪葬事宜、遺物處理、財産繼承、醫療保險……等事務;暨傢屬創傷心理發展的必經心理曆程,傢屬如何互相扶持共度傷慟與難關……等,心理與精神創傷之治療。)細目包括如下:  (1)傢人彼此知道:其它傢人都已付齣最大努力。  (2)傢人彼此相信:其它傢人都願意承擔公平的事務負荷。  (3)公平規劃每個傢人實際承擔的工作。  (4)傢人彼此知道對方的心理創傷落在「創傷發展階段」的那個階段,以及相互慰藉的方法。  (5)共同確認陪當事人走這最後一程的價值為何?各人可以支付的成本?以及必須承受的代價?  2、傢屬如何幫助病人  傢屬幫助病人隻有一個字,就是「順」。例如:病人方纔恢復意識沒幾日,就吵著要下床。問題是病人連坐起來都很睏難,那可能下床呢?這時就齣現病人吵著下床,傢屬勸著不要下床,病人生氣不能下床,傢屬生氣病人鬧著要下床,雙方氣來氣去,就有傢屬氣急瞭哭起來,病人氣壞瞭也哭起來……。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對病人說「好呀!我幫你下床」,病人就會高興。傢屬要高興地、甘願地、真摯地幫病人撐起身子,協助他做下床的動作。直到病人做不來,自己放棄瞭,纔能停下來。停下來的時候,還要告訴病人說「沒關係,晚一些,你想下床時,我們再試試看」「這次還差一點點,下次再試試看好不好」「唉唷!差一些些,下次一定會成功的!」這就是「順」的方法,如此一來雙方都高興。人都將死,就彆再摺他的意瞭。順意就暢心,高高興興地讓病人高興,纔是病人與傢屬承受安寜之苦的真諦。  (六)精神病期之苦  精神疾病的病人可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人格疾患,第二類是精神官能癥,第三類就是精神分裂癥。第一類以他人為苦,第二類自以為苦,第三類不知苦而令人痛苦。  1、第一類:人格疾患之苦  人格疾患俗稱人格違常,是指當事人異於常人、常理、常規、常識的念頭、言語、錶情、動作、聲音、行為,其原因源自扭麯的人格結構與內容。這樣子的病人沒有痛識感、沒有是非價值感,苦樂的感覺與反應程度卻反而十分強烈。人格疾患最睏擾當事人的就是多思多慮到幾乎失控,而未達強迫的狀態。對傢屬而言,則道理說完、好話說盡,該做不該做的都已規範完畢。哭罵叫打、能做的都已做完,可當事人卻依然故我。不可理喻、不勝其煩、不堪其擾至不知所措,正是傢屬的寫照。  (1)傢屬怎麼幫助自己和傢人  傢屬必須先自助、互助,必須先讓自己不會憂傷,纔有心神幫助病人。  傢屬必須告訴自己、教育自己、說服自己和傢人:  A、他不是故意的、不是找我們麻煩、不是找自己麻煩、不是不管理自己、不是放縱他自己、不是愛生氣、不是愛找碴、不是沒事找事、不是不懂事,不是不顧憐、不疼惜、不感謝傢人,不是偷懶、不是愛發脾氣、不是愛哭、不是愛鬧、不是自卑、不是自暴自棄,不是勸不聽、不是說不得、不是教不會、不是個性不好、不是固執、不是不閤作……。  B、他是病人,他生瞭纏人、煩人的疾病,他不是自己故意要生病的,不是活該他必須生病的,他甚至不知道他病瞭,他不知道他病很久瞭,他可能懊惱自己生的病,他可能憎恨自己為什麼會生這個病,他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病人,他可能每天都在猜疑為什麼我會這樣……。  C、他知道他自己和彆人不一樣,他也認為我們想的做的也都和他不一樣;其實他堅持己見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其實我們生氣時,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就像他傷心難過氣憤時,其實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D、他是病人,一切一切都是疾病引起的,都不是他能控製的。要求他是沒有用的,責怪他、遷怒於他都是沒用的,吃藥是不會好的,人格重建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是三、五個月就能成功的。  E、如果傢屬無法做到上述四項,務必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傢屬接受心理治療。否則,當事人還沒成為精神病人,傢屬就已精神病發作。  (2)傢屬如何幫助病人  傢屬免於被病人傷害之後,纔有動力與能力去照顧與幫助病人。  A、專心聆聽  「聽到不想再聽」「看到不想再看」「當做沒聽到」「當做沒看到」「隨便聽聽」「隨便應付應付就好」「聽到就氣」「看瞭就傷心」傢屬免於被病人傷害後,就不會齣現上述行為。所以病人說些「不是人話」、做些「不是人事」,還流露著「人不該有的錶情」時,還能真心誠意的「專心聆聽」。專心聆聽的行為標準是:眼睛看著對方,適時發齣語助詞(嗯!哦……),頻頻點頭且錶情與病人一緻(同喜、同悲……)。  B、各自錶述  傢屬不必對病人不閤情理的言行做反應,要記住「他說他的,你說你的,各自錶述」。各自錶述的重點在於,病人說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聆聽,但聽完後不須要就其內容、主題、事件或其人做任何響應,隻須直接陳述自己的想法或要求。不要說「你不可以~,你應該~。」隻要說「我希望你~」或「你應該~」或「某件事~」。  C、溫情體貼  人格疾患區分10類,包括妄想型性格障礙、類分裂型性格障礙、分裂性型性格障礙、反社會型性格障礙、邊緣型性格障礙、做作型性格障礙、自戀型性格障礙、畏避型性格障礙、依賴型性格障礙、強迫型性格障礙。邊緣型、做作型、依賴型、妄想型與強迫型的人,需要大量溫情體貼的照護,而且愈多愈好。類分裂型、分裂性型、反社會型、自戀型與畏避型的人,則不需要溫暖體貼的照護,愈多他愈睏擾、愈逃避、愈反抗。這是傢屬照護人格違常的人,務必要注意的分類。  D、他不是病人  人格違常的人認為自己沒錯、更沒病,他們認定都是彆人錯、彆人有病。至於他為何到醫院看病還在用藥,是因為有病的傢人們一起逼迫這個沒病的他,他不得不屈服。傢屬愈指證他有病,他的癥狀就愈嚴重,反彈或反抗就愈強烈,就齣現愈多的偏差行為。韆萬不要幫當事人貼上病人的標簽,傢屬務必切記這個禁忌。  E、心理治療  人格違常的人最適閤的治療模式是心理治療,故傢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或強迫或誘導當事人就診。如果一定要用藥,更必須同時接受心理治療。  2、第二類(上):精神官能癥之苦  精神官能癥包括:憂鬱癥、焦慮癥、恐慌癥、畏懼癥、強迫癥、妄想癥。不論初發為哪種病,都可能會並發其它五種病的癥狀(通常隻並發一、二種),但並發的癥狀會改變,病癥也會從這一種轉移至那一種。通常較易初發的病為憂鬱癥,憂鬱癥也會閤並焦慮狀態,或者閤並畏懼……等其它狀態,憂鬱癥也會轉化為焦慮癥或其它病癥。憂鬱和畏懼癥都是情緒係列的心理疾病,焦慮、強迫、妄想癥,都是動機(念頭)係列的心理疾病,恐慌癥則為動機與情緒復閤的心理疾病。動機與情緒互為因果與錶裏,呈現完形心理學的「形—基」現象。形基互換時病情就發生移轉。  精神官能癥的病人睏在情緒失控與負嚮情緒之中,更睏在動機失控與負嚮動機之中。他沒有能力抑製各種情緒的滯留和流轉,他更沒有能力控製各種動機的識彆、判讀、抉擇、滯留、重復或漫無邏輯的急速變換與發展。最可怕的是這些現象,會從零開始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也愈來愈失控。當事人從沒有覺察、到有警覺、到愈來愈害怕,到愈來愈無法控製、到完全失控而不自知,這是一個非常可怖的曆程。  (1)焦慮癥  憂鬱癥患者容易並發焦慮狀態,焦慮癥患者也容易並發憂鬱狀態。從精神科藥物治療的藥理上看,憂鬱癥與焦慮正有共病現象。但是從腦電波學的觀點來看,焦慮癥與憂鬱癥卻有完全不同的錶現。焦慮癥患者不論全腦放電強或弱,都以β波(13~30Hz)為優勢波。優勢的β波齣現的次數愈多、時間愈長、強度愈大,當事人就愈焦慮。焦慮癥患者若伴隨專注力降低、恍神、情緒變易、記憶力變差、不安、混亂、失眠…等心身癥狀,都可以在腦電波上明顯的確認與區分。  焦慮癥患者區分為想到就焦慮,以及想不想都處於焦慮狀態二種。前者「思想」的標的物是固定那一件或那幾件,後者則為瞭覺察「我在焦慮」而更焦慮。焦慮癥患者難過的不是「那件事」、不是「想」、不是「想那件事」,而是想或不想那件事引發的「身體反應」。心悸、冒汗、口乾、頻尿、肌肉緊綳、暈眩、虛弱無力、無法移動…等身體癥狀,讓一個人為焦慮癥所苦。  焦慮癥病人為身體癥狀所苦,而引發的心理創傷則為恐懼和害怕。碰到會引發焦慮的情境就害怕,沒碰到卻預期萬一碰到而恐慌。這種誇大的恐慌和害怕又無端地引起新的或更嚴重的身體癥狀。嚴重的身體癥狀,甚至令人癱瘓無法動作,而且毫無任何預兆。有的人則轉化於其它變態行為,如:拔頭發、咬指甲或自虐、自殘的行為。上述這種嚴重的身體癥狀(走在路上隨時會癱瘓或提到某事就立刻癱瘓),以及自虐、自殘的自我傷害行為,在二次發作之間則又引發更嚴重的焦慮。  焦慮癥病人焦慮時很苦,不想、心不焦、思不慮就不焦慮嗎?從「焦慮的心理狀態」,陷落到「焦慮的生理狀態」的人,24小時腦部的β波都強烈的放電,並成為優勢波盤踞整個腦部。有的病人感覺得到自己沒事沒想,卻不知在焦慮什麼?有的病人長期處於生理性焦慮之中,自己卻懵然不覺。  (2)恐慌癥與畏懼癥  對實體事物誇大的害怕,稱之為畏懼。對虛擬或非實體事物誇大的害怕,稱之為恐慌。畏懼癥患者,麵對畏懼之人事物時,通常采取迴避或不接觸的方法,來讓自己不暴露在畏懼的情境中。恐慌癥患者發作,都是從事前延續到事後。因為想到就害怕,一開始怕就怕很久,非關目標情境有沒有齣現,所以恐慌癥患者痛苦的時間很長,引發的身體癥狀也更激烈。  焦慮癥患者愈想愈擔心,為瞭不擔心他會故意去做這些事,或故意不去做那些事。畏懼癥患者隻要迴避或不接觸就沒事,恐慌癥患者卻愈想愈害怕而做不瞭任何事。焦慮癥容易並發畏懼或恐慌狀態,畏懼癥與恐慌癥也容易並發焦慮狀態。當焦慮癥與畏懼或恐慌癥結閤時,患者的痛苦就愈無法自製瞭。  (3)強迫癥  強迫癥幾乎都聯結著焦慮癥,前者引發後者或後者引發前者,在心理治療上代錶兩種不同的技術與療程。強迫性思想的病人,一直在想──想著實體或虛擬的事件,大部分是小事,小到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或一個念頭或一個錶情,然後「想不通」。因為想不通所以一直想,因為一直想所以影響瞭正常作息與事務。又因為錯亂或耽誤瞭身邊的事務,所以又齣現瞭新的思想的標的物。永無止盡的「想與想不通」,引發永無止盡的事務挫敗,又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暴烈、消沉與哭泣。病人必須講給特定人聽,因為他要求助。傢屬不管怎麼分析與勸說,卻又說不過或勸不通病人。病人認為傢屬沒有能力幫我,傢屬認為病人冥頑不靈。通常,病人會攪亂全傢的親情。  強迫性行為的病人,不是睏在謬誤的邏輯中,而是挫敗於無法做決定。猶豫不決,決而又猶豫,沒法(刪-子)下判斷,無法確認行為的標準。就是不確定是否洗乾淨,所以纔一直洗手。就是擺不齣自己所認定的那個完美標準,所以纔一直在調整鞋子的位置。(例外:潔癖不同於一般的強迫性行為,不可等同視之。)強迫性行為的病人,會在日常生活中齣現許多標的性的強迫性行為,如果沒有治療,這些標的行為會轉換,還會愈來愈多,因為耗用太多時間緻使生活步調與作息又被影響。因為總是無法在適當的時間完成每件事,所以造成許多事件的挫敗而招來訓誡與教誨。雖然勸說無效,但是傢屬很清楚他病瞭;不像強迫性念頭的病人,常被傢人視為無理取鬧、想不開…,就是不把他當病人。強迫性行為發作時,病人通常不會有多難過。病人難過的是時間的壓力或有人在旁邊催或有人在旁邊看,或者還沒完成這件事(例如:脫下皮鞋後,要花15分鍾纔能「擺好」在鞋櫃裏。)就被迫停止,這纔會引發病人嚴重的焦慮。  (4)妄想癥  不論是被迫害妄想,還是神鬼妄想,隻要是生活機能正常,還可以上班上課,就仍屬精神官能癥。若妄想內容已達人格的分裂或邏輯的謬誤並強製去規範他人行為,則屬精神分裂癥。  被迫害妄想的病人,整天懷疑有人要迫害他。他懷疑到處都裝瞭針孔要拍他,他懷疑彆人說話是在說他。他懷疑看到的每個人每輛車,都在密謀害他、跟監他。他會尋找主要的壞人,閤理化他被迫害的原因。他整天生活在杯弓蛇影的苦楚之中。他不但覺得有人要害他,還怕這些人也會傷害傢人或特定人,所以必須去警告他們,所以每天都焦急地嚮幾位特定人──又說又勸。聽話的傢屬先是滿頭霧水,次而再三分析,勸說無效,甚至厭煩的翻臉。到最後隻好聽瞭就算,也不爭辯瞭,因為知道──他病瞭。  當事人不相信自己病瞭,因為他真的看到與聽到,他真的被脅迫。當事人又害怕又沒人相信,隻好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他看到人就怕,所以也不見人。盡量不齣門的他,可能躲在傢裏或房間裏或床上或計算機遊戲裏。他憂鬱、情緒暴躁、意誌消沉、哀傷苦悶、自信心愈來愈低落,自我影像與自我價值感慢慢破碎,他漸漸遠離這個世界。除瞭妄想、被迫害妄想,他什麼都盡量不去想。他隻要一想,就連結到妄想,就開始害怕。就想去做些什麼,或不做些什麼來製止迫害的行動,全傢人的日子就又過不下去瞭。  傢人的感傷除瞭無奈就是絕望,就算還未達妄想型經神分裂癥的標準,傢人在病人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卻仍然沒有病識感,仍然妄想的情形下,已經知道:生活在身邊的這個病人,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人。傢屬知道:我(們)已經失去他瞭。因為妄想的病人,在生活的事件上,已經無法有正常的動機與情緒反應和展露。相對傢庭角色的角色內容,已經一部份一部份的刪除與簡化之中。  (5)傢屬如何幫助自己與傢人  傢屬必須很明白告訴自己:他是病人。如果病情輕,病人還有自覺─―他 知道自己愈趨失控而害怕,愈害怕卻愈看著自己走嚮完全失控。病人沒有自覺─―他已完全失控。除瞭像人格疾患病人的傢屬一樣的自助的方法之外,傢屬最重要的是必須把精神的焦慮與生活的重心,從當事人身上移開。傢屬的喜怒哀樂,不可以隻是繞著病人打轉。傢屬疼愛病人,就必須維持自己身心健康,讓自己有能力適時伸齣援手來幫助病人。傢屬宜執行下列自我管理:  A、建立生命的天平  伸齣左右手當做自己生命的天平,右手是痛苦,左手是幸福。  B、把病人和相關事務,置放在右手的痛苦端。  C、努力去尋找人、事、物,置放在左手的幸福端。  D、二隻手記得上上下下搖來搖去,痛苦是必然但是勿忘仍有幸福。不論多痛苦,都有資格也可以去追求幸福。因為很痛苦,所以更要努力去追求點點滴滴、大大小小的幸福。  E、一定要建立生活的目標,正常的作息規律,規律的運動型態,務必努力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發現自己壓力無法解除,或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有胸悶心悸現象,或睡眠質量愈趨不好……,務必及早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  (6)傢屬如何幫助精神官能癥的病人  病人需要的幫助區分為二類:一是就診,二是養病。  A、幫助病人就診  中國人按照習俗,拜拜、燒香、收個驚,也都是必須的。但是,罹患精神官能癥的病人,應以嚮臨床心理科求診為首選,次為精神科。一般失眠、憂鬱、焦慮癥,臨床心理科的療程都在3~6個月,並發癥狀嚴重纔要拖到一年。若病情已至強迫、妄想癥,則要1~2年纔能痊愈。若找不到適閤的(或有療效的)臨床心理師,或者病人齣現急性癥狀有生命或傷害的暴力危機,則應先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的藥物治療,待病情穩定再尋求臨床心理科進行聯閤治療。病人不願就診,傢屬應采強迫或半強迫方式,帶病人就診與持續就診。以下五個要項是務必遵守的原則:  (A)(強迫)就診。  (B)協助病人執行心理治療作業或規律服藥。  (C)持續(強迫)就診。  (D)協助病人說明心理或藥物治療後(刪,)病情發展的詳情。  (E)病人會齣現:抗拒、懶惰、任性、撒嬌、撒野、悲傷、暴怒、不守承諾、執行力不佳、主動性不夠、配閤度不好、挫摺容忍力小、耐力不足、持續力不夠、易纍、喊不舒服、抱怨、發脾氣……等現象,傢屬一定要堅持完成預設療程。絕不能中斷療程,或自行減藥、停藥,或任意換醫生、換藥。尤其是心理治療的療程,傢屬務必堅持完成。否則,重新開啓第二次心理治療,就難上加難瞭。  B、幫助病人養病  病人就診期間,傢居養病時傢屬該做什麼事呢?如果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傢屬務必確認病人是否「規律服藥」,並注意病人是否「藏藥」或私自「減藥」。藥物會對不同病人造成差異極大的副作用,副作用造成的巨大創傷生理,又會引爆大量的創傷心裏。故傢人要細心觀察與聆聽病人訴苦,協助完成「換藥」與「調藥」的最佳效果。如果病人接受心理治療,傢屬除瞭協助病人執行各種心理治療作業外,務必配閤心理治療師的要求,調整適當的角色行為,重建指定的角色關係與權力係統的治療性互動模式。  (7)同事如何與精神官能癥病人相處  精神官能癥病人在病情發展前期,大都能夠繼續上班上課,病情愈嚴重請假次數愈多。病情嚴重到瀕臨失控時,病人就會自己要求停止上班、上課。因為不論是深度情緒或異常動機的睏擾,都已引發強烈的畏懼與恐慌狀態,而無法執行事務或與外人相處。  同事對於齣現精神官能癥初期癥狀,卻缺乏病識感而未就醫者,應聯絡傢 屬協助就醫。對於抗拒就醫者,應協助傢屬強迫就醫。對於就醫中的精神官能癥同事,則應注意下列事項:  A、若當事人自認為病人卻還要工作,就要支持與安慰其“病人角色”。若當事人自認為工作者卻病成這樣,就要支持與激勵其“職場角色”。  B、不要和病人發生任何衝突。  C、不要和病人討論病史與病情。(可以聽,但是不要問或討論。)  D、不要試圖勸說病人,改變他的認知、情緒、動機、言語或行為。  E、務必引用上述「各自錶述」技術,來完成工作的指派與要求。  F、若病人接受心理治療,請鼓勵其能力、激勵其動力,務必完成療程。  G、若病人接受藥物治療,請協助病人規律服藥,不要動不動就要換醫生、換藥。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