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臨終者及其親屬 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後一程連接著大海,
那並不是宣告結束,而是準備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作者是悲傷療愈專傢。
《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放下生命》所有的內容都是作者的真實體驗,更具說服力。
通過一個個溫馨而感人的真實小故事,直指人心。
內容簡介
任何人都無法超脫死亡。《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放下生命》收錄瞭21篇故事,記錄瞭作者與病人、傢屬、遺族、老人互動的經驗,呈現瞭病床邊各種角色與人性的掙紮,呈現瞭社會中,交雜著生死、人倫關係與文化規範的臨終畫麵,提供瞭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和解、與死亡對話之道。
作者簡介
蘇絢慧,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谘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谘詢師,並在醫院擔任心理谘詢師。已齣版《於是,我可以說再見》、《讓我緩緩放開你的手:走齣喪慟》(金鼎奬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這人生本來就是苦》、《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放下生命》、《眼淚或許是對故人最好的紀念:善待哀傷》(金鼎奬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52周心理治愈手冊:愛,一直都在》《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奬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書。
目錄
推薦序 生命河流的擺渡者 林綺雲
推薦序 在生命長河中相遇 洪莉竹
自序 河流的交匯
第一部 行過水窮處
永遠是孩子
聽見靈魂的哭泣
說與不說之間
奇跡
兩樣文化兩樣情
給一個錶達的機會
最後一個需求
死亡不是報應
讓一切來得及
關於“命”這迴事
第二部 坐看雲起時
聆聽生命最深的悲傷
答案的背後
冰天雪地裏的暖流
做個隱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課
國王的心安草
隕落的星石
奪門而齣的悲哀
理想國的迷思
“看見”他所“看見”的
超越死亡
精彩書摘
我的爺爺在我十七歲那年過世,算算也過瞭十五年瞭。我的大姑姑曾經告訴我她夢見瞭爺爺,醒來後難過得哭瞭。雖然她沒有詳細地告訴我夢的內容,但我從她敘說的神情裏看齣那是一份對父親、對親人的思念。大姑姑不隻夢見瞭爺爺,奶奶過世後好幾年,她也常夢見奶奶。奶奶如今已過世二十一年。
我的大姑姑現年六十七歲,從她快滿六十六歲那年開始,她便常嚮我提起奶奶死時隻不過六十六歲。
她的言談之中有一份欷歔,覺得母親(我的奶奶)辛苦地走過人生,卻這麼年輕,還未享福就死去瞭;而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卻已走過母親當年生命終止時的歲數,生命的長短真是沒個準。
大姑姑對於母親的記憶,在奶奶六十六歲那年畫上瞭休止符。在大姑姑心裏,母親永遠是六十六歲時的模樣,無論自己變得多老、年紀多大,心裏想起的仍然是頭發烏黑、身材瘦小的母親。
我自己也有那樣的感觸,父親死時不滿四十四歲,記憶裏父親的樣貌就停在那個時刻。現在的我跨過瞭三十而立之年,眼看就要走到父親的生命終點時刻,但隻要一想起父親,心裏麵浮現的自己仍是那個賴在父親身旁,嚮父親撒嬌、討愛的小孩。人要到多大多老時,纔能不帶傷悲地送走父母呢?
當我們成人瞭,有瞭自己的婚姻、傢庭、孩子時,當我們越來越能在社會上立足,有自己的一片天時,是不是就能不具有強烈情感、冷靜地麵對死亡與彆離的發生呢?
我原本以為是這樣的:隻要父母親活得夠長夠久,自己的身心長得夠壯夠大時,對於父母離世的遺憾與不捨就會較減少。但我忽略瞭一件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父母是世上唯一的,無論何時,無論在世時是什麼樣的一段關係與情感,當孩子必須與父母徹底告彆,從此宣告自己是獨立個體,沒有父母再做依靠與保護時,那都是一份切割與剝離。即使失去父母親時他可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但心裏仍是那個渴望父母嗬護疼愛,不願與父母分離的孩子。
讓我領悟到這點的是一位傢屬帶給我的經驗。那天,這位傢屬的父親在病床上咽下最後一口氣,那一刹那沒有任何傢屬在旁,因為沒有人,包括醫護人員都沒有料到病人會在沒有任何特彆癥狀下默默地停止生命。
通知到的隻有這位傢屬,這位傢屬的傢就在醫院附近,他是病人的大兒子。病人是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已經九十幾歲,雖然是在醫院死亡,但也可以說是壽終正寢,因為他最後的麵容非常安詳,讓人看不齣一點痛苦的神情。
……
前言/序言
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放下生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