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受人多地少基本國情製約,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采取“以高投入換高産量”的發展思路,形成瞭“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長方式,農業生産與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嚴重製約著可持續發展。當前,國傢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上升為基本國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係”(即兩型農業)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項基本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理論與實踐》分16章,包括“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科學定義,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潛力和問題的分析,兩型農業建設的方嚮,國外可藉鑒的經驗教訓,兩型農業發展對科技、政策和法律等方麵的需求,對相關的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激勵與約束相結閤的政策與法製措施、農民的教育等方麵提齣瞭一係列的建議。
目錄
第1章 “兩型農業”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徵
1.1 “兩型農業”提齣的背景
1.2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科學內涵
第2章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構建的基礎理論與方法
2.1 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兩型農業”
2.2 科學發展觀與“兩型農業”
2.3 循環經濟理論與“兩型農業”
2.4 低碳經濟理論與“兩型農業”
2.5 生態文明理論與“兩型農業”
第3章 “兩型農業”框架結構與內容
3.1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框架分析
3.2 “兩型農業”目標
3.3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重點
3.4 “兩型農業”發展産業支撐係統
3.5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技術與製度創新保障係統
第4章 發達國傢“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發展模式與經驗藉鑒
4.1 美國“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模式——-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
4.2 歐洲“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模式
4.3 日本“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模式——-環境保全型農業模式
4.4 以色列“兩型農業”生産體係模式——-資源節約型農業模式
4.5 發達國傢“兩型農業”發展的經驗藉鑒
第5章 我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5.1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資源環境現狀
5.2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發展麵臨的問題
5.3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産生問題的原因
5.4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資源環境建設模式
5.5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對策分析
第6章 “兩型種植業”生産體係研究
6.1 中國種植業生産體係麵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6.2 問題産生的原因分析
6.3 國際上“兩型種植業”經驗藉鑒
6.4 “兩型種植業”重大技術問題
6.5 政策建議
第7章 基於發展“兩型農業”的作物遺傳育種
7.1 作物遺傳育種的曆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7.2 “兩型農業”作物育種的思路與目標
7.3 基因組與轉基因技術應成為作物育種的關鍵技術
7.4 建立服務於“兩型農業”的作物品種的評價和審定製度
第8章 “兩型畜牧業”生産體係研究
8.1 中國畜牧業生産體係麵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8.2 問題産生的原因分析
8.3 國際上“兩型畜牧業”經驗藉鑒
8.4 “兩型畜牧業”生産體係建設中重大技術問題
8.5 政策建議
第9章 “兩型農業”與中國水産養殖業生産體係研究
9.1 中國水産養殖業發展概況
9.2 中國水産養殖業生産體係麵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9.3 問題産生的原因分析
9.4 國際上“兩型水産養殖業”生産體係的經驗藉鑒
9.5 “兩型水産養殖業”生産體係建設中的重大技術問題
9.6 政策建議
第10章 “兩型園藝産業”生産體係研究
10.1 中國園藝産業生産體係的現狀與問題
10.2 “兩型園藝産業”生産體係麵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10.3 國際上“兩型園藝産業”的經驗藉鑒
10.4 “兩型園藝産業”生産體係建設中的重大技術問題
10.5 發展“兩型園藝産業”的政策建議
第11章 中國農業非點源汙染的現狀、成因和對策
11.1 中國農業生産中化肥使用的現狀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1.2 中國農業過量施用化肥的成因
11.3 國際上控製農業非點源汙染的經驗藉鑒
11.4 中國農業非點源汙染的控製對策
第12章 “兩型農業”技術創新支撐係統
12.1 “兩型農業”減量化技術
12.2 “兩型農業”清潔化生産技術與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
12.3 “兩型農業”生物質能綜閤開發技術
12.4 轉基因技術與第二次農業綠色革命
12.5 “兩型農業”綜閤集成技術
第13章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製度創新與政策支撐係統
13.1 “兩型農業”發展策略與政府政策支持體係構建
13.2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與市場長效機製完善
13.3 “兩型農業”生産體係整閤與社會參與機製建設
第14章 “兩型農業”區域試點與實踐探索
14.1 “兩型社會”試驗區及“兩型社會”的內涵與本質
14.2 “兩型社會”與“兩型農業”
14.3 武漢城市圈“兩型農業”生産體係實踐
第15章 綠色超級稻:“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的作物範例
15.1 綠色超級稻提齣的背景
15.2 綠色超級稻的研發基礎
15.3 綠色超級稻的實踐
15.4 綠色超級稻典型案例
15.5 綠色超級稻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15.6 綠色超級稻的發展與挑戰
第16章 結論和建議:建設21世紀的我國兩型農業生産體係
16.1 我國農業生産的巨大成就
16.2 農業生産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
16.3 我國“兩型農業”生産體係的內涵與框架
16.4 國外發達國傢“兩型農業”發展的經驗藉鑒
16.5 推進我國“兩型農業”生産體係建設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精彩書摘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理論與實踐》:
第1章 “兩型農業”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徵
我國農業正處於轉型階段。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生産方式已不適應新時期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此,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共十八大明確提齣要加快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係(簡稱“兩型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大力發展“兩型農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必然選擇。
1.1“兩型農業”提齣的背景
1.1.1我國水土資源瓶頸對農業發展的製約
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均相對短缺,農業近幾十年的粗放式生産,造成資源消耗過高、過快,資源利用率低,導緻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重要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1.1.1.1水資源的製約
水是農業的命脈。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水資源的短缺是21世紀中國農業所麵臨的重大挑戰。從總量上看,我國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水利部,2007),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約為2200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世界百位之後,是世界上13個缺水最嚴重的國傢之一。有預測錶明,由於人口的增長,到203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將從現在的2200m3左右降至1800m3以下。
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相差懸殊,與人口、耕地、礦産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並且這種格局還可能加劇(水利部,2010)。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顯示,北方五片(指鬆遼河流域、海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內陸河流域五個片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國的65.3%,GDP占全國的45.2%,水資源隻占全國的19%,南方四片(指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南諸河流域、西南諸河流域四個片區)人口占全國的53.5%,耕地占全國的34.7%,GDP占全國的54.8%,而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五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127m3,僅為南方四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3。降水季節性的分布不勻也是造成局部乾旱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在水資源較豐富的南方地區,季節性的缺水也常常導緻農業受旱。
缺水乾旱是我國農業減産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中國水旱災害公報》公布的數據,1950~2007年,全國農業每年因旱受災3.255億畝①,年均因乾旱損失糧食79億kg,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60%以上。同時我國乾旱還有明顯的逐年加重趨勢。全國年均因乾旱損失的糧食,在20世紀50年代為43.5億kg,20世紀90年代為209.4億kg,2000年以後為300億kg餘(董振國等,2010)。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區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工業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態保護用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各方麵對有限水資源的競爭更為激烈。《1998~2007年中國農業用水報告》錶明,生産1t糧食需要消耗水1191m3。1997年以來,全國總用水量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雖然農用水量穩定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0%~70%,10年來我國農業可調配水資源總量(農業用水量)呈下降趨勢,而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呈持續增加態勢。從更長的時間範圍看,我國農業用水占比已經從1949年的97%降低到2007年61.9%(圖1 ̄1),預計至2050年將進一步下降到40%以下。
目前,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灌區缺水約300億m3(水利部,2003)。據國傢中長期科技規劃測算,在提高灌水利用率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國農業用水缺口在700億m3左右。而另有預測錶明,要保障中國的糧食生産,必須新增1億畝左右的灌溉麵積。兩者相加,需求量增加巨大,但由於水資源總量不大可能增加,農業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凸顯,無疑對我國農業生産與糧食安全提齣極為嚴峻的挑戰。
而且,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僅為30%~40%,遠低於發達國傢的70%~80%,全國平均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45,渠係利用係數隻有0.4~0.6。每年灌溉水資源至少浪費1100億m3餘,相當於4條黃河的有效供水量(鄧楠,1999)。由於我國水資源利用率隻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2左右,要生産同等的糧食,農田淨耗水量相當於發達國傢的2倍以上(劉榮誌等,2007,曾福生,2009)。因此,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應該成為我國農業的主要努力方嚮。“兩型農業”的建設無疑將成為我國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必然選擇。
1.1.1.2土地資源的約束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發展經濟和農業最重要的資源。從農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主要錶現在三個方麵: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耕地資源不足。
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年末,我國現有耕地20.27億畝,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僅有1.5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有一些省份的人均耕地已經低於聯閤國糧農組織(FAO)確定的0.795畝的警戒綫。而且由於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受農業內部産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和非農建設占用等影響,我國耕地總麵積還在逐年減少。相關數據顯示,1997~2009年,中國耕地減少和補充增減相抵,淨減1.23億畝。2013年,全年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原因減少耕地603萬畝,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482.7萬畝,年內淨減少耕地120.3萬畝(國土資源部,2014)。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數據,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耕地9.16億畝,比例為45.1%,無灌溉設施的耕地11.15億畝,比例為54.9%。國土資源部2009年12月發布的中國第一份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顯示,我國耕地質量等級總體偏低。這一調查把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級,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耕地質量最差。調查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9.80等,等級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麵積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麵積的比例分彆為2.67%、29.98%、50.64%、16.71%。全國耕地低於平均等級的10~15等級地占調查與評定總麵積的57%以上,全國生産能力大於1000kg/畝的耕地僅占6.09%。土地質量不高嚴重影響到我國耕地生産能力,進一步加劇瞭耕地資源短缺。
受乾旱、地形、瘠薄、洪澇、鹽堿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質量相對較差的中低産田約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廢”汙染等問題還在不斷發展,土地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目前,我國土地荒漠化麵積約為262.4萬km2,占國土麵積的27.3%,且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推進,沙化土地麵積大約174萬km2,水土流失麵積356.92萬km2,占國土麵積的37.2%,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的土壤約50億t(李智廣等,2008)。有相當數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汙染,不宜耕種,還有一定數量耕地地質被破壞,或因地下水超采,影響耕種。因而,如何轉變土地發展方式,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迫在眉睫。
1.1.2農藥化肥超量施用,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汙染
1.1.2.1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施用粗放,投入高而效益低
化肥和農藥是農業生産的最基本生産資料,為農業生産所必須。但是我國化肥、農藥使用粗放,以占世界9%的耕地消耗瞭世界35%左右的化肥和農藥。研究錶明,隨著化肥使用量的增加,糧食增産的邊際效益呈遞減趨勢。在20世紀50年代,糧食産量與肥料使用量之比為40∶1,而到2010年隻有13∶1,其間,糧食産量增加2.6倍,而化肥用量則增加瞭11倍(劉曉旺,2014)。一方麵,我國在農業生産中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另一方麵,我國農藥和肥料的實際利用率和生産效率非常低。其中化肥利用率約為30%~35%,低於發達國傢50%~70%的水平,農藥的利用率更是隻有10%~30%,低於發達國傢50%的平均水平。我國是世界上單位化肥投入糧食産齣率最低的國傢之一。據測算,20世紀50年代,我國每韆剋純氮可增産稻榖15~20kg,但現在僅為5kg左右,而在菲律賓,每韆剋純氮可以增産15~18kg稻榖(彭少兵等,2002)。在日本每公頃水稻施用的純氮約75kg,而在我國卻達近200kg,一些地方甚至超過300kg。目前,我國氮肥畝平均施用量分彆是法國、德國、美國的151%、159%和329%,而糧食單産水平較這些國傢仍然低1~3成,高投入低效益的特點非常突齣。
研究錶明,受報酬遞減率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化肥增産的作用呈現齣邊際效率遞減的趨勢。1998年以來,盡管我國化肥、農藥投入量持續增加,但糧食單産卻多年徘徊不前(圖1 ̄2,圖1 ̄3),糧食産量與化肥農藥的投入不呈正相關關係。
圖1 ̄21991~2009年我國糧食産量與化肥用量的關係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0)
化肥、農藥的粗放施用和過度投入,帶來瞭一係列嚴重的後果:化肥農藥生産消耗瞭大量的能源,加劇瞭能源短缺,而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瞭嚴重的環境汙染。大量使用化肥,還導緻土壤闆結,土地肥力下降。施用的化肥量超過瞭土壤承載力,就會流入周圍的水體,造成農業麵源汙染,富營養化,誘發藻類滋生,破壞水環境。研究錶明:中國每年因不閤理施肥造成1000萬t餘的氮素流失到農田之外,過量的肥料還會滲入20m以內的淺層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劉惠迪,2006)。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還增加瞭農業投入和成本,降低瞭種田收益,並進而影響瞭農民種田積極性。還需要指齣的是,生産化肥的磷礦、鉀鹽、煤炭和天然氣都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我國儲量有限,對進口依賴性較大。過度依靠增加化肥、農藥等投入量換取農産品增長的模式不僅受到瞭資源環境瓶頸約束,也日益受到生産成本約束。要改變當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費、低效益的現狀,繼續提高我國農業增産能力,隻有發展“兩型農業”,通過新品種、新技術開發和推廣使用,提高化肥、農藥使用效率,降低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農業生産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前言/序言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係的理論與實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