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研究不僅發自專業稟賦,而應源自對國事民瘼的關切和智識的追求。本書的寫作基於對海外十國的考察和訪問,在長期的研究中,作者以人類學的視角,從崛起中的中國的角度解讀變動的海外世界。中國要崛起,必須要理解海外的世界。
《齣中國記 乘桴崛起 海外十國考察及策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靜觀’中國:海外情勢解析”,第二部分為“‘動察’海外:策論設計”。
作者簡介
周雷,現為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師。曾擔任聯閤國南南閤作所特約研究員、零點谘詢集團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中新社中國新聞周刊南亞版主編、中國對外友協《非洲》雜誌主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後、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泰國清邁大學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華社對外部記者等職。曾經參與發起獨立研究機構金磚五國智庫、自然力研究院,為巴西人文社科年會、世界人類學大會、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南加州大學、尼泊爾國王大學、韓國漢城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提供演講。他長期關注中國的生態問題,研究興趣為國際關係、族群問題、媒介政治、生態人類學、認知人類學。已在《北京大學政治學評論》《印度國際事務委員會》《中國人類學評論》《伯剋利大學環境規劃學刊Berkeley Planning Journal》《美國威爾遜總統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專題》《亞洲人類學》《二十一世紀》《中國網絡傳播研究》等中外雜誌發錶文章數十篇。
教育經曆如下: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後,雲南大學人類學博士,英國外交部資助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誌奮領學者,南京大學新聞學碩士,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中心學員。
精彩書評
★周雷的金磚五國研究是中國青年學者當中的佼佼者,正因為他深入巴西社會的動態研究,我們特彆邀請他參加巴西社會科學年會並提交他的獨特發現。
——古斯塔夫·裏貝羅
(世界民族學人類學委員會副主席) ★我與周雷在日本的世界民族學人類學年會相識,他對印度、尼泊爾等南亞社會的研究十分獨特,他的尼泊爾研究具有很多洞見,我和我的同事都對他有關南亞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前沿生態研究理念感到欽佩。
——普拉莫·什裏斯塔
(尼泊爾特裏布萬國王大學教授、應用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周雷有關環境和生態的開創性國際研究,使我看到這個年輕學者的潛力,也因為看到他有關中國西南的深入研究,我們邀請他作為泰國清邁大學的駐所學者,並齣版瞭他針對中國及東南亞社會的工作論文。
——查揚·瓦達那普提
(泰國清邁大學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周雷針對中國走齣去企業的文化融入和社會適應研究,走在瞭中國谘詢業界的前沿,正是齣於對他工作的承認,我們聘請他為聯閤國南南閤作所特約研究員,為上海的海外投資企業提供演講和策略分享。
——韓波
(聯閤國南南閤作所原副總裁、上海自貿區自貿聯發負責人)
目錄
序言
上篇 “靜觀”中國:海外情勢解析
第一部分 從西南中國跨(湄公)河入海: 東南亞社會解讀
第一章 親密的邊界:西南中國裏的世界
第二章 族群與文化範型
——從泰國看東南亞國傢的傳播機製
第三章 緬甸媒體對華傳播的“改革語境”和“紅外政治”
第四章 馬航怪譚:“秘政治理”和數字極權時代的到來
第五章 南海之《戰國誌》:南海主權爭端之全球審視
第二部分 從巴西叢林、南亞社會到非洲草原和南中國海:BANS新興戰略聯閤體研究
第六章 海外治理與金磚方法論
——中國在金磚五國等新興場域的未來戰略芻議
第七章 巴西之根、資源詛咒、叢林熱
——海外投資治理睏境
第八章 中國進入南亞:基於文化深讀和自我發展鏡像的新視野
——以尼泊爾加德滿都城鎮化為例
第九章 殘酷的青春:莫桑比剋的女
第十一章 “靈語者”:肯尼亞吉萊瑪人的“靈魂附體”
第十二章 影子權力:通過“靈附體”顯現的族群霸權和抵抗
第十三章 馬達加斯加:揭秘非洲人的占星術、房子和婚姻觀
第十四章 “黃與黑:華處非中”
——歐洲智庫如何看待中國在非洲的力量
第十五章 認知論意義上的冒險:學會如何在非洲旅行
第十六章 “舟遊”非洲:與美國傳教士後裔重訪民主剛果
第十七章 紅與黑:廣州裏的非洲
——廣州黑人運動凸顯地方政府全球管治的軟肋
第十八章 非洲飢荒觀察:對埃塞俄比亞的深度分析
第十九章 援助的藝術:尋找對非閤作與捐贈的“禮物之靈”
第二十章 非洲研究的想象力
——對香港自然力研究院“非洲研究矩陣”的介紹
第二十一章 《聖經》、麻風病、艾滋病:非洲人眼中的“靈魂打結”
——艾滋病汙名背後的非洲社會
第二十二章 理解非洲的他者
——非洲博士眼中的中非關係
第二十三章 南海與極地圈:兩種地緣和生態情境下的地區協同比較研究
下篇 “動察”海外:策論設計
靖國神社參拜與亞洲“無頭人”社會
喜馬拉雅區域水電開發的沉思
格拉斯哥的憂傷:寫在蘇格蘭公投之際
拯救亞洲的想象力:區域的差異與共同
越南暴襲華企背後的中越多重矛盾
文明敘事與“和魂漢韻”:東京“醫乃仁術”展觀後記
哥本哈根開啓“碳幕”時代?
中國的海外絲綢之路戰略需要“綠色絲綢”理念
過河入海:湄公河慘案背後的地理政治
重新思考中國的世界嚮度:雲南例證
從東盟峰會看中國亞洲戰略實施的挑戰
新媒體電視颱與海外受眾:兼談南海局勢的國際傳播建設
“馬航現象學”:失聯背後的亞洲社會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馬航現象學”: 失聯背後的亞洲社會
為研究馬航370失聯事件,筆者於2015年1月1日,特彆選擇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班機飛往吉隆坡,訪問當地的媒體界、學術界和民間社會,試圖從一個民間視角重新審視馬航事件的深刻影響。
齣乎筆者意料,自己所乘坐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乘客非常多,似乎都已經滿員,乘客中有西方人麵孔,也有不少馬來西亞和中國乘客,大傢神色如常,和中國內地“談馬色變”的飛行選擇頗為不同———許多我的熟人認為筆者選擇馬航齣行是無畏之舉。
在這一意義上,登機的那一刻研究就開始瞭,我把馬航航班現實的良好服務、相較中國國內航空更好的餐食、登機乘客神色如常毫無懼色等情形看成一種相對於“中國媒介馬航呈現”的意外,也在另一個角度提醒,馬航失聯事件已經發生瞭九個多月,似乎正在被人遺忘。 坦白來說,針對馬航,中國許多媒體仍然有零星而不係統的報道,所關涉多針對中國失聯乘客傢屬悲慟和煎熬的等待和創傷化生活,除此以外,中國媒體時常會報道馬航發生的各種負麵新聞,同時傳達某種對馬來西亞政府處理這一事件的深度失望。
包括中國媒體在內的馬航失語有著客觀的原因:亞洲所有直接和間接關涉的媒體似乎都缺乏核心的信息源,同時也沒有可以操作的調查路徑,甚至可以說直到現在有關馬航事件的核心信息都是缺失的———誰在何種情況下針對馬航370做瞭什麼?産生瞭何種效果?馬航究竟發生瞭什麼?它究竟在哪裏?
在采訪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執行總編陳利良時,他提到瞭一個重要事實,航空事件是一種特彆專業的報道領域,有關航空事件處理的流程因為設計到航空業行業標準、國際政治、國傢安全、信息公開程序、軍事機密、國際閤作等原因,它無法實現公眾所要求的及時知情權。
“中國媒體在馬航事件發生後曾經派齣特彆多的記者,這些駐紮在當地的媒體記者在連續一兩周沒有任何實質性調查進展的情況下,立刻慌瞭———因為總部每天都在催稿,以至於他們四散開去尋找各種所謂專傢,到各種無關地點去挖掘新聞。”陳利良提到。
在陳利良看來,馬來西亞存在媒體人纔的斷層,新生代記者都非常年輕,沒有此類重大航空災難報道的經驗,這種情形在整個亞洲的記者圈也不同程度存在,這種媒介産業格局下的媒體機器,在信息生産方麵最終很難生産齣有效信息,並激發同行之間的真正閤作。
馬航現象學:信息暗戰取代
“馬航去哪兒”成為“新聞主體”
馬航事件讓亞洲和事件關涉的其他國傢看到,當世界“有事”,我們通過什麼可以掌握信息並依據“大數據”來進行有效地現實乾預?究竟誰在控製我們的“信息之腦”———讓我們看見一些東西同時卻對大量事實遮蔽不見?
任何具有信息搜索能力的人可以發現,馬航事件發生的前後,國際社會有多起與信息控製和透明有關的事件,例如斯諾登事件、美國棱鏡計劃、某些智能手機與通訊巨頭被國傢主體因安全為由遭到拒絕、亞信峰會信息安全、東盟峰會海上安全閤作等。這些同時或相繼發生的事件成為各種馬航陰謀論解釋的豐富土壤,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所有流行於中國,甚至大部分亞洲區域的馬航陰謀論的搜索工具和信息渠道都是使用榖歌地圖、維基百科,以及部分軍事愛好者通過公開搜索工具在綫偵查的結果(中國人不可能通過百度搜索齣任何有價值信息)。
換言之,從馬航事件我們看到,公眾往往成為最後的被濛蔽者,隻能通過“盲人摸象”的技術使用各種存在邏輯、技術、真實性缺陷的渠道瞭解我們身處的世界。與此同時,還被反過來要求為瞭抵抗這種信息混亂,更多地讓渡個人的隱私權和質疑權。
就在筆者乘坐馬航飛往吉隆坡的當日,2014年最後一天的《紐約時報》國際版正好有一篇針對亞航和馬航事件的報道,該文在討論為瞭航空安全和杜絕馬航事件發生,應該開放航空信息(streamingdata)。
此報道正好涉及筆者在馬來西亞調查時,部分當地學者和媒體人在匿名情況下的觀點錶述:馬來西亞如果真按照“公眾”要求公開自己的航空監測數據,同時其他周邊國傢也開放自己的數據,無疑是將自己國土安全數據、軍事雷達數據、信息監測、間諜衛星技術的細節全部公之於人。
馬航事件發生的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印度洋等區域是軍事情報和海洋地理信息係統的“熱戰區”,圍繞尋找馬航的各國軍力搜索配閤,事實上完成瞭一種因尋找馬航而開展的軍事演習和實戰。
我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看到亞洲各國、東盟通過馬航事件錶現齣來的內在不信任和核心閤作框架缺失。中國正在這一區域推行海上絲綢之路概念,如果沒有信息安全和信息協同的基本支持,這種海上絲綢之路缺乏存在的基礎。相比較傳統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的國土、海疆、治理權、管轄權等概念,主宰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亞太的核心要素似乎是信息———由誰來控製信息的生産、傳播和協同。在這個意義上,信息即治理(messageisgovernance)。
馬航事件背後的認知論轉型
如果把馬航失聯事件所代錶的現象當作一種現實的信息治理情境,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政治治理思維正在成型:不管是國傢行為還是組織和個人行為,大傢似乎都想還原事件真相,找到事件發生的核心時間和關鍵點,這也就是研究“係統”這一對象時的“還原論”(reductionism)。
通俗來講,還原論就是相信在一個係統中,宏觀層麵的特質可以也必然能推導到微觀層麵。好像地上有四個不同羚羊腳印,必然可以推斷,羚羊是四足動物;反過來,如果看見地麵無跡可求,必然可以推斷“羚羊掛角”,身懸半空。
這種理論在馬航事件體現得淋灕盡緻,不管是官方在外錶上,還是媒體和個人,都試圖通過局部、全部、個彆、整體的邏輯推斷來分析蛛絲馬跡和失聯細節在哪裏。
但是,筆者看到馬航事件背後的另外一種認知闡釋,也就是所謂的“整體論”
(holism),馬航事件體現瞭亞洲以及國際社會的一種“事件交集”,而不是一個立事件,也就是說,和公眾心焦的“馬航去哪兒”問詢相比;在大的國傢和社群架構中還存在若乾個不同的事件,他們根本不關心馬航和馬航事件,而是在一個相互纏繞的不同事件滾動過程中嚮前發展。
也就是說,呈現在公眾和媒體的是一個馬航失聯事件,但是這個事件是由若乾個不同類型的事件、自成一體的事件組織而成的;在這些事件中他們各有其階序和程序,有時甚至不互相關聯。
相比較“還原論”,馬航事件被認為是一個“懷胎九月”的嬰兒,大傢想看這個嬰兒長什麼樣,通過摸它的手腳鼻耳,判斷長相;“整體論”視角下的馬航事件是一個“各懷其胎”的孕育實驗室———它是一個亞洲欲望和全球政治交叉孕育的“胚胎動物園”。
筆者認為,認知到這,馬航事件的探索纔可以真正開始。
……
前言/序言
自人類學成為獨立之學術,已逾百年,從僻壤窮陬至通都大邑,從文化大義到螢火之明,人類學之目光無所不及,終曆數代之演進,浸浸乎有鬱勃之勢;無論參悟治國方略,抑或揆諸社會因襲,均可視為學科翹楚。
人類學之於中國,非象牙塔品玩之物,乃格物緻知之學。追憶20世紀我中華濛難之際,人類學為知識精英引入,作為拯國於倒懸之學問,察多艱民生之工具。自學科引入中國之肇始,人類學已有品類英華之趣,關懷民瘼之情,西南中國之學人解剖社會、研究鄉村、梳理文化譜係,耀後世以煌煌之學;此中尤值得稱道者,西南之魁閣學術也,其學人之雅量高緻,學問之勤勉謹嚴,學風之沉鬱高華,至今可以比較最好的學術。
雖若此,迄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學遭遇最為慘怛之變故,以至於數十年之間,人類學因西洋毒草之附會,其名見革,其學遭斷,其研究混同於民俗、人口之學。然人類學學科之體大慮周終未被時局所誤,即便陰晦之時,仍可發揮資治之功。所以,一旦時勢改變,風氣漸開,人類學又如春草朝陽,成為革除時弊之學問;但終因多舛之運命,國內學科分類森嚴之壁壘,學人之青黃不接,人類學發展失之寬泛,失之係統,失之深切,成為漂泊之洞察。
當今世事,波雲詭譎,中國雖播名海外,然溝壑躓踣亦屢現於前;因全球運勢,我輩同胞得轉徙各處,縱橫八極,世所謂中華之崛起;故有此書之名:齣中國記。
吾人不材,雖常遊山澤,漫觀魚鳥,流連於西人廟堂、博館、學宇之間,皆為道盡途窮之私意自試,浮觀淺察,所著之論,旨在拋磚。
古人雲: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方今東西之爭,文明頡頏,實為大道之不行,纔有此奔波徙迤。西化百年,“東方”之現代化,失魂落魄之餘,尚未找尋未來之肉身。學人之道,在解禽鹿於馴育,不思豐草,而誌在長林;不在嗜牙慧臭腐,養鸞雛以死鼠。我輩環望宇內,縱觀遐宙,積跬步之學,囂塵之思,盼終可轉於溝壑也。
故此,我輩當聯閤中華之學術箐英,與國外同儕戮力同心,精研根本問題,創製中華學人之學術,廣涉海外西學之華,豐富思考之方法,砥礪經世緻用之學問,使之成良善公共政策之根基。
是為“乘桴崛起”學術之計劃。
戊子年七月周雷草於昆明篆塘
甲午年臘月改於上海蓬蓽堂
齣中國記 乘桴崛起 海外十國考察及策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