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奏疏.公移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奏疏.公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陽明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8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52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生、知識分子、黨政乾部)

  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傾心審校注釋
  市場上第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
  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的《王陽明全集》

內容簡介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奏疏.公移》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同時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和浙江古籍齣版社的《王陽明全集》。為瞭讓讀者閱讀方便,《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奏疏.公移》依據文體之不同,將原來分散於不同編章的內容重新做瞭編排,分為五冊:第yi冊:語錄(《傳習錄》),書信;第二冊:序、記、說,雜著;第三冊:奏疏,公移;第四冊:詩、賦,墓誌、祭文等;第五冊:年譜,世德紀。同時,我們邀請瞭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做審校,對其中的關鍵文字做瞭注釋,是目前市場上第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我們希望讓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33),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深諳儒傢、道傢、佛傢之精妙,乃“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為新建侯。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

目錄

奏疏
奏疏一
陳言邊務疏/003
乞養病疏/010
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010
自劾乞休疏/012
乞養病疏/012
諫迎佛疏/013
辭新任乞以舊職緻仕疏/016
謝恩疏/017
給由疏/018
參失事官員疏/019
閩廣捷音疏/021
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025
攻治盜賊二策疏/029
類奏擒斬功次疏/034
添設清平縣治疏/036
疏通鹽法疏/038
奏疏二
議夾剿兵糧疏/042
南贛擒斬功次疏/045
議夾剿方略疏/047
換敕謝恩疏/049
交收旗牌疏/051
議南贛商稅疏/051
升賞謝恩疏/053
橫水桶岡捷音疏/054
立崇義縣治疏/063
奏疏三
乞休緻疏/066
移置驛傳疏/067
浰頭捷音疏/068
添設和平縣治疏/078
三省夾剿捷音疏/082
辭免升蔭乞以原職緻仕疏/085
再議崇義縣治疏/087
再議平和縣治疏/090
再請疏通鹽法疏/092
升蔭謝恩疏/096
乞放歸田裏疏/096
奏疏四
飛報寜王謀反疏/099
再報謀反疏/102
乞便道省葬疏/102
奏聞宸濠僞造檄榜疏/103
留用官員疏/105
江西捷音疏/105
擒獲宸濠捷音疏/107
奏聞益王助軍餉疏/113
旱災疏/114
請止親徵疏/115
奏留朝覲官疏/116
奏聞淮王助軍餉疏/117
恤重刑以實軍伍疏/118
處置官員署印疏/120
二乞便道省葬疏/120
處置從逆官員疏/121
處置府縣從逆官員疏/124
收復九江南康參失事官員疏/125
奏疏五
乞寬免稅糧急救民睏以弭災變疏/131
計處地方疏/134
水災自劾疏/136
重上江西捷音疏/138
四乞省葬疏/141
開豁軍前用過錢糧疏/143
徵收鞦糧稽遲待罪疏/145
巡撫地方疏/149
剿平安義叛黨疏/150
乞便道歸省疏/154
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155
再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157
奏疏六
辭免重任乞恩養病疏/162
赴任謝恩遂陳膚見疏/164
辭巡撫兼任舉能自代疏/167
奏報田州思恩平復疏/168
地方緊急用人疏/176
地方急缺官員疏/177
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178
奏疏七
徵剿稔惡瑤賊疏/189
舉能撫治疏/191
邊方缺官薦纔贊理疏/193
八寨斷藤峽捷音疏/195
處置八寨斷藤峽以圖永安疏/204
查明岑邦相疏/211
奬勵賞賫謝恩疏/212
乞恩暫容迴籍就醫養病疏/213
奏疏八
自劾不職以明聖治事疏/216
乞恩錶揚先德疏/219
辯誅遺奸正大法以清朝列疏/221
公移
公移一提督南贛軍務徵橫水桶岡三浰
巡撫南贛欽奉敕諭通行各屬/227
選揀民兵/229
十傢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230
案行各分巡道督編十傢牌/232
告諭各府父老子弟/233
剿捕漳寇方略牌/234
案行廣東福建領兵官進剿事宜/235
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236
案行領兵官搜剿餘賊/238
奬勵福建守巡漳南道廣東守巡嶺東道領兵官/239
告諭新民/240
欽奉敕諭切責失機官員通行各屬/240
兵符節製/242
預整操練/243
選募將領牌/244
批留嶺北道楊璋給由呈/244
批廣東韶州府留兵防守申/245
谘報湖廣巡撫右副都禦史秦防賊奔竄/245
欽奉敕諭提督軍務新命通行各屬/246
谘報湖廣巡撫右副都禦史秦夾攻事宜/247
徵剿橫水桶岡分委統哨牌/249
案行分守嶺北道官兵戴罪剿賊/255
搜剿餘黨牌/255
奬勵湖廣統兵參將史春牌/256
設立茶寮隘所/257
牌行招撫官/258
批留兵搜捕呈/259
批將士爭功呈/259
告諭浰頭巢賊/260
進剿浰賊方略/262
剋期進剿牌/263
批汀州知府唐淳乞休申/264
告諭/264
仰南安贛州印行告諭牌/265
禁約榷商官吏/265
批贛州府賑濟石城縣申/266
議處河源餘賊/266
告諭父老子弟/267
行龍川縣撫諭新民/268
優奬緻仕縣丞龍韜牌/268
公移二巡撫江西徵寜藩
牌行贛州府集兵策應/270
谘兩廣總製都禦史楊共勤國難/271
案行南安等十二府及奉新等縣募兵策應/272
寬恤禁約/273
奬瑞州府通判鬍堯元擒斬叛黨/273
策應豐城牌/274
調取吉水縣八九等都民兵牌/275
預備水戰牌/275
谘都察院都禦史顔權宜進剿/276
權處行糧牌/277
牌行吉安府敦請鄉士夫共守城池/277
牌行各哨統兵官進攻屯守/278
告示在城官兵/279
示諭江西都布按三司從逆官員/280
告示七門從逆軍民/281
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寜府宮眷/281
手本南京內外守備追襲叛首/282
谘兩廣總督都禦史楊停止調集狼兵/283
牌行撫州府知府陳槐等收復南康九江/283
犒賞福建官軍/284
釋放投首牌/285
牌仰沿途各府州縣衛所驛遞巡司衙門慰諭軍民/286
案行江西按察司停止獻俘呈/287
谘兵部查驗文移/288
案行浙江按察司交割逆犯暫留養病/289
告諭軍民/291
欽奉詔書寬宥脅從/291
批追徵錢糧呈/292
再批追徵錢糧呈/293
批南昌府追徵錢糧呈/294
褒崇陸氏子孫/294
告諭安義等縣漁戶/295
批按察使伍文定患病呈/296
批臨江府耆民建立生祠呈/296
批吉安府救荒申/296
批撫州府同知汪嵩乞休呈/297
批提學僉事邵銳乞休呈/298
禮取副提舉舒芬牌/298
南贛鄉約/299
旌奬節婦牌/303
興舉社學牌/303
頒定裏甲雜辦/304
批江西布政司設縣呈/305
議處官吏廩俸/306
谘六部伸理冀元亨/306
奬勵主簿於旺/308
申諭十傢牌法/308
申諭十傢牌法增立保長/310
頒行社學教條/310
清理永新田糧/311
批寜都縣祠祀知縣王天與申/311
曉諭安仁餘乾頑民牌/312
告諭頑民/312
批江西都司掌管印信/314
牌行崇義縣查行十傢牌法/315
牌諭都指揮馮勛等振旅還師/316
批瑞州知府告病申/317
賑恤水災牌/317
仰湖廣布按二司優恤冀元亨傢屬/318
批江西按察司故官水手呈/318
仰南康府勸留教授蔡宗兗/319
批江西布政司禮送緻仕官呈/319
廬陵縣公移/320
公移三總督兩廣平定思田徵剿八寨
欽奉敕諭通行/322
湖兵進止事宜/324
牌諭安遠縣舊從徵義官葉芳等/325
批南康縣生員張雲霖復學詞/326
放迴各處官軍牌/326
犒諭都康等州官男彭一等/327
劄付永順宣慰司官捨彭宗舜冠帶聽調/327
批廣西布按二司請建講堂呈/328
批立社學師耆老名呈/328
議處江古諸處瑤賊/329
批嶺西道立營防守呈/330
犒送湖兵/330
批嶺西道撫處盜賊呈/331
禁革輕委職官/332
分派思田土目辦納兵糧/333
案行廣西提學道興舉思田學校/334
揭陽縣主簿季本鄉約呈/334
賑給思田二府/335
牌行靈山縣延師設教/336
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336
牌行南寜府延師設教/337
牌行委官季本設教南寜/338
批嶺東道額編民壯呈/338
裁革文移/339
批右江道調和寨目呈/339
批南寜府錶揚先哲申/340
批增城縣改立忠孝祠申/340
批參政張懷奏留朝覲官呈/340
經理書院事宜/341
牌行南寜府延師講禮/342
劄付同知林寬經理田寜/342
劄付同知桂鏊經理思恩/344
牌行南昌府保昌縣禮送故官/344
調發土兵/345
犒奬儒士岑伯高/346
徵剿八寨斷藤峽牌/347
牌行領兵官/348
戒諭土目/348
追捕逋賊/349
牌行委官林應驄督諭土目/350
牌委指揮趙璿留剿餘賊/351
牌行副總兵張祐搜剿餘巢/352
犒勞從徵土目/352
綏柔流賊/353
告諭村寨/355
議立縣衛/356
撫恤來降/357
批廣東市舶司提舉/357
三徵公移逸稿
南 贛 公 移
批漳南道教練民兵呈/362
批漳南道進剿呈/363
教習騎射牌/363
批南安府請兵策應呈/363
批嶺北道攻守機宜呈/364
批漳南道給由呈/365
批兵備道奬勵官兵呈/365
調用三省夾攻官兵/366
夾攻防守谘/366
行嶺北道催督進剿牌/367
刻期會剿谘/367
橫水建立營場牌/368
搜扒殘寇谘/369
批準惠州府給由呈/369
批攻取河源賊巢呈/370
批贛州府賑濟呈/370
批嶺北道修築城垣呈/371
查訪各屬賢否牌/371
行漳南道禁支稅牌/372
禁約驛遞牌/372
申明便宜敕諭/373
犒賞新民牌/374
行嶺北等道議處兵餉/374
再批攻剿河源賊巢呈/375
優禮謫官牌/376
批漳南道設立軍堡呈/376
再申明三省敕諭/377
批贛州府給由呈/378
行嶺北道裁革軍職巡捕牌/378
遵奉欽依行福建三司清查錢糧/379
議處添設縣所城堡巡司谘/380
督責哨官牌/380
委分巡嶺北道暫管地方事/381
思 田 公 移
行廣西統領軍兵各官剿撫事宜牌/382
行南韶二府招集民兵牌/383
奬留僉事顧溱批呈 /383
批嶺西道議處兵屯事宜呈/383
批廣州衛議處哨守官兵呈/384
批都指揮李翱操演哨守官兵呈/384
行兩廣都布按三司選用武職官員/384
行兩廣按察司稽查冒濫關文/385
給思明州官孫黃永寜冠帶劄付牌/385
省發土官羅廷鳳等牌/386
給遷隆寨巡檢黃添貴冠帶牌/386
批左州分俸養親申/387
批右江道斷復嚮武州地土呈/387
批左江道推立土官呈/388
批遣還夷人歸國申/388
批蒼梧道修理梧州府城呈/389
批永安州知州乞休呈/389
行參將瀋希儀守八寨牌/390
行左江道剿撫仙颱白竹諸瑤牌/390
委土目蔡德政統率各土目牌/391
批左江道查給狼田呈/391
行潯州府撫恤新民牌/392
批興安縣請發糧餉申/393
行廉州府清查十傢牌法/393
行右江道招迴新民牌/394
委官贊畫牌/395
行參將瀋希儀計剿八寨牌/395
調發土官岑牌/396
分調土官韋虎林進剿事宜牌/396
行通判陳誌敬查禁田州府私徵商稅牌/397
批南寜衛給發土官銀兩申/397
批左江道紀驗首級呈/398
行左江道犒賞湖兵牌/398
奬勞督兵官牌/399
土捨彭藎臣軍前冠帶劄付/400
奬勞永保二司官捨土目牌/401
調發武緣鄉兵搜剿八寨殘賊牌/403
行右江道犒賞盧蘇王受牌/403
給土目行糧牌/404
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404
行左江道賑濟牌/406
批右江道議築思恩府城垣呈/406
奬勞剿賊各官牌/407
行福建漳州府取迴岑邦佐牌/407
批參將瀋良佐經理軍伍呈/408
告諭新民/408
批僉事吳天挺乞休呈/409
批蒼梧道創建敷文書院呈/409
改委南丹衛監督指揮牌/410
徵 藩 公 移
行吉安府收囤兌糧牌/411
行吉安府禁止鎮守貢獻牌/412
行福建布政司調兵勤王/412
預行南京各衙門勤王谘/413
撫安百姓告示/413
差官調發梅花等峒義兵牌/414
行吉安府踏勘災傷/414
行吉安府知會紀功禦史牌/415
行知縣劉守緒等襲剿墳廠牌/415
督責知府伍文定等同心剿賊牌/416
行南昌府清查占奪民産/417
批江西按察司優恤孫許死事/417
行南昌府禮送孫公歸櫬牌/417
討叛敕旨通行各屬/418
谘南京兵部議處獻俘船隻/419
行江西三司清查被劫府庫起運錢糧/419
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寜府庫藏/420
委按察使伍文定紀驗殘孽/420
委知府伍文定邢珣防守省城牌/421
行江西布按二司厘革撫綏條件/421
行江西按察司知會逆黨宮眷姓名/424
行江西按察司編審九姓漁戶牌/425
獻俘揭貼/426
行袁州等府查處軍中備用錢糧牌/427
行江西布按二司清查軍前取用錢糧/428
防製省城奸惡牌/429
行江西按察司查禁因公科索民財/429
禁省詞訟告諭/430
再禁詞訟告諭/431
開報徵藩功次贓仗谘/431
進繳徵藩鈞帖/435
行江西三司搜剿鄱陽餘賊牌/436
追剿入湖賊黨牌/437
行嶺北道清查贛州錢糧牌/438
申行十傢牌法/438
行江西布政司清查沒官房産/440
批再申十傢牌法呈/440
批各道巡曆地方呈/441
禁約釋罪自新軍民告示/441
批湖廣兵備道設縣呈/442
督剿安義逆賊牌/443
截剿安義逃賊牌/443
批議賞獲功陣亡等次呈/444
覆應天巡撫派取船隻谘/444
批東鄉叛民投順狀詞/445
批江西布政司清查造冊呈/446
行豐城縣督造淺船牌/446
行江西按察司審問通賊罪犯牌/447
行江西按察司清查軍前解迴糧賞等物/447
批廣東按察司立縣呈/448
行江西三司停止興作牌/448
行嶺北道申明教場軍令/449
行雩都縣建立社學牌/450

精彩書摘

  參失事官員疏?十二年三月十五日
  據江西按察司整飭兵備帶管分巡嶺北道副使楊璋呈:“據贛州府信豐縣及信豐守禦韆戶所各報稱,正德十二年二月初七日,有龍南 強賊突來地名崇仙屯紮。已經差委興國縣 義民蕭承會同信豐 、龍南官兵相機剿捕。續據申報,強賊突來本縣小河住紮,離縣約有四十餘裏,乞要發兵策應。又據申報,本月初九日,有龍南流賊六百餘人突至城下,除嚴督軍兵固守城池,緣本所縣無兵禦敵,誠恐前賊攻城,卒難止遏,乞調峰山弩手並該縣兵夫救護。又經差委南安府經曆王祚、南康縣縣丞舒富統領弩手殺手,前去約會二縣掌印官,並領官兵相機攻圍去後。續據縣丞舒富呈:‘本月初十日,濛委統領殺手陳禮魴、打手吳尚能等共五百名,經曆王祚、義民蕭承統領峰山、加善、雙秀弩手各三百名,先後到於信豐縣會剿。至十一日,止有該所管屯韆戶林節帶兵四十餘名齣城。據鄉導、馬客等報稱,止有強賊六百餘人在地名花園屯紮。當同各官將兵分布紮定,隻見前賊一陣,止有百十餘徒先齣。有前哨義民蕭承領兵就與敵殺,斬獲賊級四顆,奪獲白旗一麵。頃刻,眾賊齣營,分為三哨,約有二韆餘徒。瞰知龍南反招賊首黃秀魁,糾閤廣東龍川縣浰頭 賊首池大鬢、賊首池大安、新總兵池大昇,共為一陣,賊首楊金巢自為一陣,勢甚猖獗。卑職督統本哨兵快,奮勇交鋒,殺死賊徒二十餘人。不意賊眾一湧前衝,殺手陳禮魴、百長鍾德昇等見勢難當,俱各不聽約束,先行漫散。有南康縣報效義士楊習舉等仍與前賊死敵不退,俱被戳傷身死。及有經曆王祚上馬不便,亦被執去。賊勢得勝,仍要攻城,隨與蕭承、林節等收集眾兵,退至南營山把截。遇濛本道親臨該縣督剿,各賊聞知,退至牛州,離城少遠。至十二日,前賊差人告招。十三日,濛本道差蕭承前去招撫,就將經曆王祚放迴,賊往原巢去訖’”等因到道,備呈到臣。隨據龍南縣知縣盧鳳呈稱:“本縣捕盜主簿周政,會同鎮撫劉鏜、韆戶洪恩,統領機兵旗軍,於本月十八日前去信豐縣截捕,探得強賊池大鬢、黃秀魁等從鴉鵲隘越過安遠縣 住紮。本職督兵追截,前賊已往廣東龍川縣,復迴原巢浰頭去訖。”據安遠縣知縣劉瑀稟稱:“於本月十九日統領水元、大石等保民兵弩手,前去龍泉等保截剿,各賊遁迴原巢去訖,難以窮追,以此掣兵迴縣”緣由。
  查得先據該道及信豐縣所各稟報前事,已經批仰該道兵備等官急調招撫義官葉芳協同石背兵夫斷賊歸路;及調峰山弩手與南康打手人等,責委縣丞舒富統領前後夾擊。又看得此賊既離巢穴,利在速戰,仍仰該府急行所屬鄰近官司,俱要乘險設伏,厚集以待;及於各鄉村往來路徑多張疑兵,使賊不敢輕易奔突。仍調安遠縣知縣劉瑀星夜起集水元、大石等保民兵一韆,橫接龍南,邀其不備。若賊猶屯信豐,急自龍南直趨浰頭,搗其巢穴。賊進無所獲,退無所處,不過旬日,可以坐擒。仰各遵照施行去後,今據前因,參看得縣丞舒富,承委督剿,不能相度機宜,輕率驟進,以緻殺傷兵快。原其心雖齣奮勇,責以師律,均為敗事。經曆王祚,臨陣潰奔,為賊所執,後雖幸免,終係失機。信豐所縣知縣黃天爵、韆戶鄭鐸、巡捕副韆戶硃誠,惟知固城自守,不肯發兵應援。龍南知縣盧鳳、捕盜主簿周政、提備鎮撫劉鏜、韆戶洪恩,地當關隘,正可防遏,坐視前賊往來,略不齣兵邀擊。韆戶林節,即其兵力之寡,似難全責,究其失律之罪,亦宜分受。安遠縣知縣劉瑀,承調追襲,緩不及事,俱屬違法。南康縣百長鍾德昇等,臨陣不前,故違約束,先行潰散,失誤軍機,應閤處以軍法。該道兵備副使楊璋、守備都指揮同知王泰,俱屬提督欠嚴,但楊璋往來調度,卒能招撫前賊,計其功勞,可以贖罪。及照廣東龍川縣掌印、捕盜等官,明知首賊池大鬢等在彼地方為巢,卻亦不行時嘗巡邏,縱其過境劫掠,又各不行乘機追捕,俱屬故違。
  所據前項失事官員,俱屬遵奉敕諭事理,即行提問。但前項賊徒,擁眾數韆,變詐百齣,命雖陽受招撫,其實陰懷異圖。況其黨與根連三省,萬一乘間復齣,為患必大。正係緊關用人提備之際,除將百長鍾德昇等查勘的確,處以軍法,及方麵軍職另行參究外,其餘前項各官,且量加督責,姑令戴罪堤備,各自相機行事,勉圖後功,以贖前罪。仍一麵委官前去信豐縣地方,查勘前項殺死兵快數目,及有無隱匿彆項事情,另行參奏。緣係地方緊急賊情及參失事官員事理,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請旨。
  閩廣捷音疏?十二年五月初八日
  據福建按察司整飭兵備兼管分巡漳南道僉事鬍璉 呈:“會同分守右參政艾洪、經理軍務左參政陳策、副使唐澤、將領都指揮僉事李胤,督據河頭等哨委官指揮徐麒、知縣施祥、知事曾瑤等呈稱,各職統領軍兵五韆餘人進至長富村等處,見得賊眾地險,巢穴數多,兼且四路裝伏,勢甚猖獗。剋期於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八日等各分哨路,從長富村至闊竹洋、新洋、大豐、五雷、大小峰等處與賊交鋒。前後大戰數閤,擒斬首從賊犯黃燁等,共計四百三十二名顆,俘獲賊屬一百四十六名口,燒毀房屋四百餘間,奪獲馬牛等項。被賊殺死老人許六、打手黃富璘等六名。餘賊俱各奔聚象湖山拒守,各職又統官兵追至蓮花石與賊對紮。誠恐賊眾我寡,呈乞添兵策應等因到道。行據大溪哨指揮高偉呈報,統兵約會蓮花石官兵攻打象湖山,適遇廣東委官指揮王春等領兵亦至彼境大傘地方。卑職與指揮覃桓、縣丞紀鏞,領兵前去會剿。不意大傘賊徒突齣,卑職等奮勇抵戰。覃桓、紀鏞馬陷深泥,與軍人易成等七名、兵快李崇靜等八名,俱被賊傷身死,卑職亦被戳二槍。勢難抵敵,隻得收兵暫迴聽候。緣象湖山係極高絕險,自來官兵所不能攻,今賊勢日盛,若不添調狼兵,稍俟鞦鼕會舉夾攻,恐生他變。通行呈稟間,續奉本院紙牌,為進兵方略事,備行各職遵奉密諭,佯言犒眾退師,俟鞦再舉。密切部勒諸軍,乘懈奮擊。依濛密差義官曾崇秀爪探虛實,乘賊怠弛,會選精兵一韆五百名當先,重兵四韆二百名繼後,分作三路。各職統領俱於二月十九日夜銜枚直趨,三路並進,直搗象湖山,奪其隘口。各賊雖已失險,但其間賊徒類皆驍勇精悍,猶能淩塹絕榖,超躍如飛。復據上層峻險,四麵飛打袞木礧石,以死拒敵。我兵奮勇鏖戰,自辰至午,呼聲震天,撼搖山榖。三司所發奇兵,復從間道鼓噪突登,賊始驚潰大敗。我兵乘勝追殺,擒斬大賊首黃貓狸、遊四並廣東大賊首蕭細弟、郭虎等二百九十一名顆,俘獲賊屬一百三十三名口;其間墜崖墮壑死者不可勝計。奪迴水黃牛、贓銀、槍刀等物,燒毀房屋五百餘間。餘賊潰散,復入流恩山岡等巢,與諸賊閤勢,亦被各賊殺死頭目賴頤、打手楊緣等一十四名。次早,各職分兵追剿,指揮高偉、推官鬍寜道亦由大豐領兵來會。仍與前賊交鋒大戰,擒斬首從賊犯巫姐旺等一百六十三名顆,俘獲賊屬一百六名口。餘賊敗走,各遁入廣東交界黃蠟溪、上下漳溪大山去訖。”又據金豐三團哨委官指揮王鎧、李誠、通判龔震等各呈稱:“賊首詹師富等恃居可塘洞山寨,聚糧守險,勢甚強固。各職依奉會議,分兵五路,連日攻打,生擒大賊首詹師富、江嵩、範剋起、羅招賢等四名,餘賊敗走,復入竹子洞等處大山嘯聚。隨又分兵追襲,與賊連戰,擒首從賊犯範興長等二百三十五名顆,俘獲賊屬八十二名口,奪迴被虜男婦五名口,奪獲馬牛等物。亦被各賊殺死老人鬍文政一名,戳傷鄉夫葉永旺等五名。”又據指揮徐麒等呈稱:“黃蠟溪、上下漳溪與廣東饒平縣並本省永定縣,山界相連。遵依約會,廣東官兵並金豐哨指揮韋鑒、大溪哨推官鬍寜道等,於三月二十一日子時發兵,齊至黃蠟;廣東義民饒四等領兵亦至;會閤我兵,三路進攻。賊齣,拒戰甚銳,我兵奮勇大噪而前,擒斬首從賊犯溫宗富等九十一名顆,俘獲賊屬一十三名口,餘賊敗走。各兵乘勝追至赤石岩,仍與大戰良久,賊復大敗;又擒斬首從賊犯遊宗成等一百四十六名顆,俘獲賊屬九十名口。”又據中營委官指揮張鉞、百戶呂希良等呈稱:“領兵追趕黃蠟溪等處逃賊,至地名陳呂村遇賊拒戰,當陣擒斬首從賊犯硃老叔等六十六名顆,俘獲賊屬八名口。”各另呈解到道,轉解審驗紀功外,續據委官知府鍾湘呈稱:“濛調官兵,先後兩月之間,攻破長富村等處巢穴三十餘處,擒斬首從賊犯一韆四百二十餘名顆,俘獲賊屬五百七十餘名口,奪迴被擄男婦五名口,燒毀房屋二韆餘間,奪獲牛馬贓仗無算。即今脅從餘黨,悉願攜帶傢口齣官投首,聽撫安插。本職遵照兵部奏行勘閤並巡撫都察院節行案牌事理,齣給告示,發委知縣施祥、縣丞餘道招撫脅從賊人硃宗玉、翁景璘等一韆二百三十五名,傢口二韆八百二十八名口,俱經審驗安插復業。”緣由呈報到道,轉呈到臣。及據廣東按察司分巡嶺東道兵備僉事等官顧應祥等會呈:“遵依本院案驗,委官統領軍兵,會同福建剋期進剿。隨奉本院進兵方略,當即遵依,揚言班師,一麵齣其不意,從牛皮石、嶺腳隘等處分為三哨,鼓噪並進。賊瞻顧不暇,望風瓦解。節據指揮楊昂、王春、通判徐璣、陳策、義官餘黃孟等各報稱,於本年正月二十四等日剋破古村、未窖、禾村、大水山、柘林等巢,生擒大賊首張大背、劉烏嘴、蕭乾爻、範端、蕭王即蕭五顯、薊釗、蘇瑢、賴隆等,並擒斬首從賊犯。乘勝前進,會同福建官軍剋期夾攻。間探知大傘賊徒潰圍,殺死指揮覃桓、縣丞紀鏞等情,當即進兵策應。各賊畏我兵勢,燒巢奔走。生擒賊首羅聖欽,餘賊退入箭灌大寨,閤勢乘險,並力拒敵。濛委知縣張戩督同指揮張天傑分哨,由彆路進兵,攻破白土村、赤口岩等巢,直搗箭灌大寨。諸賊迎戰,我兵奮勇閤擊,遂破箭灌。當陣斬獲首從賊犯共計二百二十四名顆,俘獲賊屬八十四名口及牛馬贓仗等物。各寨賊黨聞風奔竄,已散復聚,愈相連結,各設機險,以死拒守。各職統兵分兵並進,於三月二十等日攻破水竹、大重坑、苦宅溪、靖泉溪、白羅、南山等巢,直搗洋竹洞、三角湖等處。前後大戰十餘,生擒賊首溫火燒、張大背、雷振、蔡晟、賴英等,並擒斬賊犯共一韆四十八名顆,俘獲賊屬八百三十八名口,奪獲馬牛、贓銀、銅錢、衣帛、器仗、蕉紗 等物。前後共計生擒大賊首一十四名,擒斬賊犯一韆二百五十八名顆,俘獲賊屬九百二十二名口,奪獲水黃牛、馬一百三十九頭匹,贓仗衣布等物共二韆一百五十七件匹,葛蕉紗九十六斤一兩,贓銀三十二兩四錢八分,銅錢一百四十二文,各開報到道收審。”緣由呈報前來。捲查先為急報賊情事,準兵部谘,該本部題:“已經福建、廣東總鎮巡按等衙門都禦史陳金、禦史鬍文靜等會議區畫,各該守巡兵備等官欽遵。”整備糧餉,起調軍兵,約會進剿間,臣於本年正月十六日始抵贛州地方行事。先於本月初三日於南昌地方據兩省各官呈稟,師期不同,事體參錯,誠恐彼此推調,緻誤軍機。當臣備遵該部谘來事理,具開進兵方略,行仰各官協同上緊,密切施行去後,續據福建右參政等官艾洪等會呈:“指揮覃桓、縣丞紀鏞被大傘賊眾突齣,馬陷深泥,被傷身死。”及據各哨呈稱:“賊寨險惡,天氣漸暄,我兵遭挫,賊勢日甚,乞要奏添狼兵,候鞦再舉。”備呈到臣。參看得各官頓兵不進,緻此敗衄 ,顯是不奉節製,故違方略。及照奏調狼兵,非惟日久路遙,緩不及事,兼恐師老財費,彆生他虞。且勝敗由人,兵貴善用。當此挫摺,各官正宜協憤同奮,因敗求勝,豈可輒自退阻,倚調狼兵,坐失機會?臣當日即自贛州起程,親率諸軍進屯長汀、上杭 等處。一麵督令各官密照方略,火速進剿,立功自贖,敢有支吾推調,定以軍法論處;一麵查勘失事緣由,另行參奏間,隨據各呈捷音到臣,參照閩廣賊首詹師富、溫火燒等恃險從逆已將十年,黨惡聚徒,動以萬計。鼠狐得肆跳梁,蛇豕漸無紀極;卻剽焚驅,數郡遭其荼毒;轉輸徵調,三省為之騷然。臣等奉行誅剿,三月之內,遂剋殲取渠魁,掃蕩巢穴,百姓解倒懸之苦,列郡獲再生之安。此非朝廷威德,廟堂成算,何以及此!及照福建領兵各官,始雖疏於警備,稍損軍威,終能戮力協謀,大緻剋捷;論過雖有,計功亦多。其間福建如僉事鬍璉、參政陳策、副使唐澤、知府鍾湘,廣東如僉事顧應祥、都指揮僉事楊懋、知縣張戩,纔調俱優,勞勩尤著。伏乞俯從惟重之典,以作敢戰之風。除將二省兵快量留防守,其餘悉令歸農。及將功次另行勘報外,原係捷音事理,為此具本題奏。

  ……

前言/序言

  陽明學問題略說(代序)
  陳明
  在近年的國學熱中,陽明學的熱度是比較高的,不僅學界有很多的研究著作,民間也有很多的粉絲擁躉。確實,他這個人立德、立功、立言都有比較大的成就,加上在日本影響很大,又有蔣中正等大人物作見證,於是其著作一路飄紅,甚至成為各種主題培訓班的教材。
  但古來聖賢皆寂寞,陽明真正的知音應該不會很多。
  我覺得,把陽明其學放在宋明思想的結構框架中去理解思考,把陽明其人放在某種時代背景去體會敬仰,也許有助於求得對陽明其人其學較大程度的理解,有助於從對其人其學的理解中更好地拓展視野提升境界。
  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學分為五峰蕺山、象山陽明與伊川硃子三係,並視五峰、蕺山與象山、陽明兩係為儒學之正宗,而伊川硃子係為儒學之歧齣。這是從他所謂道德的形上學齣發所做的儒門內部之判教。從思想史和社會史角度看,各種思想的發生發展與影響意義纔是更重要的。簡單說,硃子建立的理本論,將作為經驗世界的道德之理作為最高範疇,所謂沒有天地萬物之前畢竟先有是理,從而使《易傳》中“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的生命之天被解構放逐,道德成為人性,結果就是世界闆結、生命偏枯、靈性無存、缺乏英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陽明生於官宦之傢,天資聰穎,一開始也是遵循硃子格物之學學為聖人,以乃父官衙裏的竹子為對象連“格”七天,無所得入,一頭栽倒在地。正是斷絕這一理路之後,齣入佛老經年,陽明“居易處睏”中於龍場悟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其為學宗旨後來被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心為本,使人的個體性、主體性得到彰顯和確立,而個體性和主體性的彰顯和確立又使得人的感性生命得到釋放的空間,人的自由意誌得到足夠的肯定。其意義無論是儒學內部還是思想史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明代社會私人生活領域的發育、陽明人生的輝煌以及陽明後學的發達和流蕩都與此有關,都是這一點的證明。
  根本的原因,陽明學是作為硃子學的反對者齣場的,而不是作為其替代者齣場的,即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以對對方缺陷的彌補為閤法性依據。從儒傢內部來說,其要害則在於,陽明所創之心學雖然強調靈明一點,但卻不能上遂於天,從大哉乾元的生物之心建構起性與情、人與物、仁與義的均衡關係,而終於隻是寄托一己之肉身,以為宇宙之中心,不僅隻是在經驗性的情感、意識裏打轉,並作為萬物尺度,其所構築的生活世界與孔子所體會提點的世界圖景相去之遠已不可以道裏計矣!換言之,心學之失不在主人心重體悟,而在失卻天之信仰,一味嚮內而無所依托,終流於禪而同於物。
  例如,作為龍場悟道主要內容的格物新解,主要是嚮內反轉,由“於物上尋理”轉為“在心頭正念”,而與格物原本的於物上感悟天地生物之仁、物我一體之理進而正心誠意成己成物之意失之交臂——他是知道《大學》和《中庸》的內在關係的,曾說“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蔽於心而不知天。失卻瞭由天地生物之心而來的絕對的仁為標準,知善知惡的良知、為善去惡的緻良知都因為隻是經驗中事而變得十分脆弱。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陽明學即陽明其人。這種陽明人格是英雄豪傑式的,其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狂”。他有句詩“點也雖狂得我情”(《月夜二首?與諸生歌於天泉橋》),“吾與點”作為孔子嚮往的境界,錶達的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生命氣象,光風霽月與物同體,陽明目之以狂而自相期許,豈止狂而已哉,已是由狂而妄、由狂而悖瞭!人們津津樂道的東鄉平八郎的故事,實際證明的正是這點——這位佩戴“一生俯首拜陽明”腰牌的主人,正是作為浪速號艦長在甲午海戰中崛起,然後由八國聯軍日本艦隊司令漸次成為日本軍神。
  意誌、情感、經驗,對於一個文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卻是不夠的。對於一種人生來說,同樣如此。陽明學某種意義上說好比一種沒有方嚮性的興奮劑,對於行動的決心和能力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成就不世之功,至於是善是惡卻很難提供保證。陽明自己就對弟子王畿將為學宗旨“四句教”演繹為“四無說”錶示認同:“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陽明從百死韆難中體察齣來的“靈丹一粒”,藥力很大,副作用也很大。正所謂高明易啓流弊,最上乘的武功最容易走火入魔。怎麼救治?記住一點:“釋氏本心,吾儒本天。”
  親愛的讀者諸君,你準備好瞭麼?
  是為序。
  2014年11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