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校六記》是中國現代散文的高峰和典範。書中記述瞭1970~1972年間作者夫婦在河南乾校的種種“瑣細的舊聞和飄忽的感受”,作者用溫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為那個特殊的曆史時代畫瞭一幅意味深長的剪影。錢锺書在《乾校六記·小引》中說:“乾校兩年多的生活是在這個批判鬥爭的氣氛中度過的……‘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
乾校,本來是對公務人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進行培訓的地方,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卻賦予瞭它新的定語——“五七”,新的含義——對上述人員中的大多數進行“勞改”。楊絳先生在這裏講述瞭從要去乾校直到迴京一些事情和個人的心情、感受。《乾校六記(精裝)》1981年7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尤其受有乾校經曆的人喜歡,堪稱“乾校”文學中之經典。今天、今後,人們要感性地瞭解那段漸去漸遠的曆史,本書同樣堪為經典。
小引 (錢锺書)
一 下放記彆
二 鑿井記勞
三 學圃記閑
四 “小趨”記情
五 冒險記幸
六 誤傳記妄
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前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我們夫婦同屬學部;默存在文學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學部的知識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軍宣傳隊”的“再教育”。全體人員先是“集中”住在辦公室裏,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間,每天清晨練操,上下午和晚飯後共三個單元分班學習。過瞭些時候,年老體弱的可以迴傢住,學習時間漸漸減為上下午兩個單元。我們倆都搬迴傢去住,不過料想我們住在一起的日子不會長久,不日就該下放乾校瞭。
乾校的地點在紛紛傳說中逐漸明確,下放的日期卻隻能猜測,隻能等待。
我們倆每天各在自己單位的食堂排隊買飯吃。排隊足足要費半小時;迴傢自己做飯又太費事,也來不及。工、軍宣隊後來管束稍懈,我們經常中午約會同上飯店。飯店裏並沒有好飯吃,也得等待;但兩人一起等,可以說說話。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學部大門口的公共汽車站等待,看見默存雜在人群裏齣來。他過來站在我旁邊,低聲說:“待會兒告訴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臉色,猜不齣什麼事。
我們擠上瞭車,他纔告訴我:“這個月十一號,我就要走瞭。我是先遣隊。”盡管天天在等待行期,聽到這個消息,卻好像頭頂上著瞭一個焦雷。再過幾天是默存虛歲六十生辰,我們商量好:到那天兩人要吃一頓壽麵慶祝。再等著過七十歲的生日,隻怕輪不到我們瞭。可是隻差幾天,等不及這個生日,他就得下乾校。
“為什麼你要先遣呢?”“因為有你,彆人得帶著傢眷,或者安頓瞭傢再走;我可以把傢撂給你。”乾校的地點在河南羅山,他們全所是十一月十七日走。
我們到瞭預定的小吃店,叫瞭一個最現成的沙鍋雞塊——不過是雞皮雞骨。我舀些清湯泡瞭半碗飯,飯還是咽不下。
隻有一個星期置備行裝,可是默存要到末瞭兩天纔得放假。我倒藉此賴瞭幾天學,在傢收拾東西。這次下放是所謂“連鍋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復返的意思。沒用的東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寶貴的圖書、筆記等等,全得帶走,行李一大堆。當時我們的女兒阿圓、女婿得一,各在工廠勞動,不能叫迴來幫忙。他們休息日迴傢,就幫著收拾行李,並且學彆人的樣,把箱子用粗繩子密密纏捆,防旅途摔破或壓塌。可惜能用粗繩子纏捆保護的,隻不過是木箱鐵箱等粗重行李;這些木箱、鐵箱,確也不如血肉之軀經得起摺磨。
經受摺磨,就叫鍛煉;除瞭準備鍛煉,還有什麼可準備的呢。準備的衣服如果太舊,怕不經穿;如果太結實,怕洗來費勁。我久不縫紉,鬍亂把耐髒的綢子用縫衣機做瞭個毛毯的套子,準備經年不洗。我補瞭一條褲子,坐處像個布滿經綫緯綫的地球儀,而且厚如龜殼。默存倒很欣賞,說好極瞭,穿上好比隨身帶著個座兒,隨處都可以坐下。他說,不用籌備得太周全,隻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於傢人團聚,等幾時阿圓和得一鄉間落戶,待他們迎養吧。
轉眼到瞭十一號先遣隊動身的日子。我和阿圓、得一送行。默存隨身行李不多,我們找個旮旯兒歇著等待上車。候車室裏,鬧嚷嚷、亂哄哄人來人往;先遣隊的領隊人忙亂得隻恨分身無術,而隨身行李太多的,隻恨少生瞭幾雙手。
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東西,去幫助隨身行李多得無法擺布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熱心為旁人效力,不禁贊許新社會的好風尚,同時又互相安慰說:得一和善忠厚,阿圓有他在一起,我們可以放心。
……
讀到這本書的序言部分,就被楊絳先生那溫和而又洞察一切的筆觸所打動。她對於文字的運用,就像在精心雕琢一件玉器,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冗餘,卻又充滿瞭力量。這種平淡中見深刻的敘述方式,讓我瞬間就進入瞭作者所描繪的世界。她沒有用激昂的語言去渲染情感,也沒有刻意去抒發痛苦,而是用一種極其冷靜、甚至帶著一絲幽默的口吻,講述著那些艱辛的歲月。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反而比聲嘶力竭的呐喊更能觸動人心。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年代特有的場景,那些經曆過的人們,他們的眼神,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堅守,都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起來。這種敘事技巧,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它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我非常欣賞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風格,它讓讀者有足夠的空間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而不是被作者的情緒所裹挾。
评分翻開書頁,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即使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她依然能細緻入微地觀察身邊發生的一切,並用最樸素的語言記錄下來。比如,她對於日常勞作場景的描寫,對於食物的簡樸,對於人與人之間微妙關係的刻畫,都顯得真實而生動。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也最能體現齣在睏境中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微小事物的那種珍視,仿佛在苦難中,這一點點的美好就足以支撐起一個人繼續前進的動力。這種觀察力,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帶著一種哲思的審視。它讓我反思,在當今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對那些細微之處的敏感和欣賞?作者用她的文字,為我們上瞭一堂關於“看見”的課,看見生活本身的紋理,看見人性深處的堅韌。
评分讀完這本書,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感慨,也有對人性光輝的贊嘆,更有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敬畏。楊絳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看似平靜,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緩緩流淌進讀者的心裏,滌蕩著靈魂。她講述的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微小卻不失偉大的存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知識分子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尊嚴和獨立思考,這種精神的獨立,是比一切物質追求都更珍貴的財富。它給我帶來的,不隻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關於如何麵對生活、如何理解人生的深刻啓示。這本書是那種讀完後,會久久留在心間,時不時會拿齣來翻閱,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的珍寶。
评分這本《乾校六記(精裝)/楊絳作品》的裝幀確實精美,拿到手裏就有一種厚重而溫潤的質感,紙張的觸感很舒適,字號大小也適中,排版清晰,讓人一看便心生閱讀的欲望。拿到書的那天,我正巧有空,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雖然我知道它是一本迴憶錄,記錄瞭作者一段特殊的經曆,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堅韌的美學,它並非是那種張揚的、色彩斑斕的封麵,而是用一種內斂而有力的構圖,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平凡的歲月,又隱藏著一種不言自明的力量。書頁的邊緣處理得也很細緻,翻頁時沒有毛邊,整體的裝訂牢固,即便經常翻閱,想必也不會輕易散頁。我喜歡這種精裝本帶來的儀式感,它讓閱讀本身變得更加莊重,也更能激發我對書中內容的探索欲。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承載的不僅是文字,還有作者的人生智慧和那個時代的印記,拿在手中,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種來自過去的溫度。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楊絳先生能夠以如此平靜的態度去迴顧那段充滿挑戰的歲月。這本書並非是對過去的一種控訴,更像是一次自我和解與心靈的沉澱。她筆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雖然帶著那個時代的烙印,但背後所摺射齣的人性,卻是永恒的。我看到瞭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並非來自於外部的物質支持,而是源於內心的堅韌和對真理的追求。在那個環境中,每個人都在經曆著考驗,而楊絳先生所展現齣來的,是一種超越瞭個人苦難的智慧。她並沒有迴避那些痛苦的經曆,但她也並沒有沉溺其中,而是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審視,去理解。這種精神上的成熟和豁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也最能帶給我啓發。它讓我明白,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保持內心的寜靜和清醒,纔是最重要的。
评分第yi节 概述
评分买书一直在京东买,活动力度大,质量还放心可靠,满减用券非常实惠。以后会一直支持京东!这本书慕名已久,一直没活动,所以忍了下来,这次有专享价,果断入手,经济实惠!故事温馨感人,我都喜欢看。
评分还是不错的,第一次买杨绛女士的书,书的质量很不错。很羡慕杨绛女士的爱情,所以买了书封面很软很不错,内页和普通书一样
评分外表看着美观大气上档次。一直信任京东。质量不错,
评分32开哒。塑封的。帮同事买的,感谢京东618
评分这次京东让我失望了,首先觉得是盗版的,然后来了有点水
评分送货速度没得说,次日达,只是书真的很小很薄,才62页,感觉有点小贵。
评分《干校六记》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高峰和典范。书中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钱锺书在《干校六记·小引》中说:“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