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叢書·計算機網絡:係統方法(原書第5版)》是計算機網絡方麵的經典教科書,凝聚瞭兩位網絡專傢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和大量第一手資料,自齣版以來已經成為網絡課程的主要教材之一,被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眾多名校采用。
《計算機科學叢書·計算機網絡:係統方法(原書第5版)》采用“係統方法”來探討計算機網絡,把網絡看作一個由相互關聯的構造模塊組成的係統,通過實際應用中的網絡和協議設計實例,特彆是因特網實例,講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協議和關鍵技術,為學生和專業人士理解現行的網絡技術以及即將齣現的新技術奠定瞭良好的理論基礎。無論站在什麼視角,無論是應用開發者、網絡管理員還是網絡設備或協議設計者,你都會對如何構建現代網絡及其應用有“全景式”的理解。
《計算機科學叢書·計算機網絡:係統方法(原書第5版)》特色
內容全麵更新,包含更多對於網絡技術人員和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的主題,如P2P、無綫技術、網絡安全和視頻技術。
更加關注應用層問題,應用層上的創新性研究和設計是當前關注的中心。
為瞭方便教學,本書配有豐富的教輔資源,包括教學課件、教材圖片、實驗手冊和網絡仿真軟件OPNET,以及習題解答等。
Larry L. Peterson
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係的Robert E. Kahn教授,普林斯頓大學PlanetLab Consortium主管。2003~2009年期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係主任,曾任NSF的GENI行動計劃規劃組主席。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網絡係統的設計與實現,以及因特網規模的分布式係統部署,包括應用廣泛的PlanetLab和MeasurementLab平颱,目前主要從事OpenCloud雲平颱的開發工作。
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後,Peterson教授依然積極活躍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他現在是亞利桑那大學計算機係教授,Akamai(雲計算服務和內容分發網絡(CDN)的領先供應商)公司的戰略顧問,Open Networking Lab首席架構師。
Peterson教授曾擔任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的主編,IEEE/ACM《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IEEE《Journal on Select Areas in Communication》的編委,以及SOSP、NSCI和HotNets等會議的程序主席。他是美國國傢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會士,2010年 IEEE Koji Kobayashi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奬得主,2013年ACM SIGCOMM奬得主。
Bruce S. Davie
擁有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於1995年加入Cisco公司成為一名係統架構師,並於1998年獲得Cisco特彆會員榮譽稱號。在加入Cisco之前,Davie博士還曾擔任貝爾通信研究公司的首席科學傢。Davie博士在2012年加入網絡虛擬化公司Nicira擔任首席架構師。隨著2012年8月VMware收購Nicira,他加入VMware公司,目前是VMware公司網絡和安全部門CTO和首席工程師。
Davie博士在2009年成為ACM數據通信專業組(SIGCOMM)主席,並被選為ACM會士。他還是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積極參與者。他具有20多年網絡和通信行業經驗,編著瞭多本教材和技術圖書,主持設計瞭MPLS協議,並參與開發瞭很多重要的因特網技術。他曾在MIT擔任客座講師,主講計算機網絡課程。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序言
第1版序言
前言
本書贊譽
第1章 基礎
問題:建造一個網絡
1.1 應用
1.2 需求
1.2.1 視角
1.2.2 可擴展的連通性
1.2.3 高性價比的資源共享
1.2.4 支持通用服務
1.2.5 可管理性
1.3 網絡體係結構
1.3.1 分層和協議
1.3.2 因特網體係結構
1.4 實現網絡軟件
1.4.1 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套接字)
1.4.2 應用實例
1.5 性能
1.5.1 帶寬和時延
1.5.2 延遲帶寬積
1.5.3 高速網絡
1.5.4 應用程序性能需求
1.6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雲計算
擴展閱讀
習題
第2章 開始連接
問題:連接到網絡
2.1 連接概覽
2.2 編碼(NRZ、NRZI、曼徹斯特、4B/5B)
2.3 組幀
2.3.1 麵嚮字節的協議(BISYNC、
PPP、DDCMP)
2.3.2 麵嚮比特的協議(HDLC)
2.3.3 基於時鍾的組幀(SONET)
2.4 差錯檢測
2.4.1 二維奇偶校驗
2.4.2 因特網校驗和算法
2.4.3 循環冗餘校驗
2.5 可靠傳輸
2.5.1 停止等待
2.5.2 滑動窗口
2.5.3 並發邏輯信道
2.6 以太網和多路訪問網絡(802.3 )
2.6.1 物理特性
2.6.2 訪問協議
2.6.3 以太網使用經驗
2.7 無綫
2.7.1 802.1 1/Wi Fi
2.7.2 藍牙(802.1 5.1 )
2.7.3 蜂窩電話技術
2.8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物聯網
擴展閱讀
習題
第3章 網絡互聯
問題:並不是所有網絡都是直接相連的
3.1 交換和橋接
3.1.1 數據報
3.1.2 虛電路交換
3.1.3 源路由
3.1.4 網橋和局域網交換機
3.2 互聯網基礎(IP)
3.2.1 什麼是互聯網?
3.2.2 服務模型
3.2.3 全局地址
3.2.4 IP數據報轉發
3.2.5 子網劃分和無類地址
3.2.6 地址轉換(ARP)
3.2.7 主機配置(DHCP)
3.2.8 差錯報告(ICMP)
3.2.9 虛擬網絡和隧道
3.3 路由
3.3.1 用圖錶示網絡
3.3.2 距離嚮量(RIP)
3.3.3 鏈路狀態(OSPF)
3.3.4 度量
3.4 實現和性能
3.4.1 交換基礎
3.4.2 端口
3.4.3 交換結構
3.4.4 路由器的實現
3.5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未來因特網
擴展閱讀
習題
第4章 高級網絡互聯
問題:擴展到數十億節點
4.1 全球互聯網
4.1.1 路由區
4.1.2 域間路由(BGP)
4.1.3 IP版本6(IPv6)
4.2 多播
4.2.1 多播地址
4.2.2 多播路由(DVMRP、PIM、 MSDP)
4.3 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4.3.1 基於目的地的轉發
4.3.2 顯式路由
4.3.3 虛擬專用網和隧道
4.4 移動設備之間的路由
4.4.1 移動網絡的挑戰
4.4.2 路由到移動主機(移動IP)
4.5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部署IPv6
擴展閱讀
習題
第5章 端到端協議
問題:進程間如何通信
5.1 簡單多路分解(UDP)
5.2 可靠字節流(TCP)
5.2.1 端到端問題
5.2.2 報文段格式
5.2.3 連接建立與終止
5.2.4 滑動窗口再討論
5.2.5 觸發傳輸
5.2.6 自適應重傳
5.2.7 記錄邊界
5.2.8 TCP擴展
5.2.9 性能
5.2.1 0其他設計選擇
5.3 遠程過程調用
5.3.1 RPC基礎
5.3.2 RPC實現 (SunRPC、DCE)
5.4 實時應用程序傳輸(RTP)
5.4.1 需求
5.4.2 RTP設計
5.4.3 控製協議
5.5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傳輸協議多樣性
擴展閱讀
習題
第6章 擁塞控製與資源分配
問題:分配資源
6.1 資源分配問題
6.1.1 網絡模型
6.1.2 分類方法
6.1.3 評價標準
6.2 排隊規則
6.2.1 FIFO
6.2.2 公平排隊
6.3 TCP擁塞控製
6.3.1 加性增/乘性減
6.3.2 慢啓動
6.3.3 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
6.4 擁塞避免機製
6.4.1 DECbit
6.4.2 隨機早期檢測(RED)
6.4.3 基於源的擁塞避免
6.5 服務質量
6.5.1 應用需求
6.5.2 綜閤服務(RSVP)
6.5.3 區分服務(EF、AF)
6.5.4 基於等式的擁塞控製
6.6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網絡重構
擴展閱讀
習題
第7章 端到端數據
問題:我們用數據做什麼?
7.1 錶示格式化
7.1.1 分類方法
7.1.2 例子(XDR、ASN.1 、NDR)
7.1.3 標記語言(XML)
7.2 多媒體數據
7.2.1 無損壓縮技術
7.2.2 圖像錶示和壓縮(GIF、JPEG)
7.2.3 視頻壓縮(MPEG)
7.2.4 在網上傳輸MPEG
7.2.5 音頻壓縮(MP3)
7.3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無處不在的視頻
擴展閱讀
習題
第8章 網絡安全
問題:安全攻擊
8.1 密碼基礎
8.1.1 密碼原理
8.1.2 對稱密鑰密碼
8.1.3 公鑰密碼
8.1.4 認證碼
8.2 密鑰預分發
8.2.1 公鑰預分發
8.2.2 對稱密鑰預分發
8.3 認證協議
8.3.1 原始性和時效性技術
8.3.2 公鑰認證協議
8.3.3 對稱密鑰認證協議
8.3.4 Diffie Hellman密鑰協商
8.4 係統實例
8.4.1 良好隱私(PGP)
8.4.2 安全外殼(SSH)
8.4.3 傳輸層安全(TLS、SSL、HTTPS)
8.4.4 IP安全(IPsec)
8.4.5 無綫安全(802.1 1i)
8.5 防火牆
8.6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麵對安全
擴展閱讀
習題
第9章 應用
問題:應用需要自己的協議
9.1 傳統應用
9.1.1 電子郵件(SMTP、MIME、IMAP)
9.1.2 萬維網(HTTP)
9.1.3 Web服務
9.2 多媒體應用
9.2.1 會話控製和呼叫控製(SDP、SIP、H.3 23)
9.2.2 多媒體應用的資源分配
9.3 基礎設施服務
9.3.1 名字服務(DNS)
9.3.2 網絡管理(SNMP)
9.4 覆蓋網絡
9.4.1 路由覆蓋
9.4.2 對等網
9.4.3 內容分發網絡
9.5 小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新的網絡體係結構
擴展閱讀
習題
習題選答
術語
參考文獻
Computer,Networks: A Systems Approach當本書第1版在1996年齣版時,在因特網上購物還是很新奇的事情,如果一傢公司用它的域名做廣告,人們認為這是很超前的。那時,傢庭接入因特網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撥號調製解調器。今天,因特網商務已成為無法改變的現實,“com”股票已經曆瞭一個完整的興衰循環。無綫網絡無處不在,諸如智能手機和平闆電腦等具有上網功能的新設備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上市。關於因特網,似乎唯一可以預見的就是它會不斷變化。
盡管有這麼大的變化,但我們在第1版中提齣的問題對於今天來說仍然是有效的:使因特網得以運行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是什麼?答案是,TCP/IP體係結構的大部分功能在今天仍然適用,這一點正像30多年前它的發明者所預見的那樣。這並不是說因特網的體係結構枯燥乏味,而是完全相反。對於一個曆經30多年,不但幸存下來,而且促進因特網這樣快速地增長和變化的體係結構,將理解其設計原理作為學習網絡的起點是很閤適的。正如前幾版一樣,第5版將因特網體係結構中的“為什麼”作為基礎。
讀者對象我們的目的是把本書作為綜閤網絡課程的教材,供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使用。我們相信,本書對核心概念的專注不但對正在進行再培訓以便完成網絡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有吸引力,而且可以幫助網絡從業人員理解他們每天接觸的網絡協議背後的“為什麼”,並且著眼於網絡的全貌。
根據我們的經驗,第一次學習網絡的學生和專業人員通常會把網絡協議理解成一種從高層傳到低層的命令,認為學習盡可能多的TLA(Three�睱etter Acronyms,三個字母的縮寫詞)就可以瞭。事實上,協議是應用工程設計原理開發齣來的復雜係統的構件。不僅如此,協議總是根據現實世界的經驗不斷地進行精煉、擴展和替換。基於這一點,本書的目標並不是單純地介紹當前使用的協議,而是解釋良好網絡設計的基本原理。我們認為掌握這些基本原理是應對當前瞬息萬變的網絡領域的最好方法。
我們還意識到人們用很多不同的方法來看待網絡。與我們寫第1版時相比,大多數閱讀本書的人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網絡用戶。一些人希望成為網絡産品或協議的設計者,其他人可能對管理網絡感興趣,而越來越多的讀者正在或將要成為互聯網設備的應用開發者。未來産品和協議的設計者曆來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現在依然如此,但在本版中,我們也試圖關注網絡管理員和應用開發者。
第5版中的變化盡管我們關注網絡的基本原則,但我們還是要使用正在運行的因特網中的例子來闡述這些原則。因此,我們補充瞭相當多的新資料來跟蹤近期網絡技術的重要發展。我們同時對已有資料做瞭刪除、重新組織和改寫,以反映過去10年發生的變化。
也許自從編寫第1版以來我們所覺察到的最重要的變化,就是現在幾乎每一位讀者都對諸如萬維網和電子郵件這樣的網絡化應用有瞭一定的瞭解。因此,我們從第1章開始就加大瞭對應用的側重。我們把應用當作學習網絡技術的動機,並得齣一組需求,有用的網絡隻有滿足這些需求纔能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當前和未來的各種應用。然而,我們保留瞭先前版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從主機的互聯問題開始,逐層嚮上討論,最後對應用層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考察。我們認為從各種應用及其需求起步對於在本書所覆蓋的各主題間建立聯係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感到對於諸如應用層協議和傳輸層協議等高層協議的問題,隻有在明白主機互連和分組交換這樣的基本問題之後纔能很好地理解。也就是說,我們使得以一種更加自頂嚮下的方式組織材料成為可能,詳情如下所述。
正如前幾版,我們增大瞭對重要新主題的覆蓋麵,並使其他主題緊跟潮流。新版中主要的新主題或有實質性改動的主題包括:
更新瞭無綫技術的內容,特彆是802��11(Wi�睩i)的各種相關內容以及包括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3G)和正在逐步普及的4G標準在內的蜂窩無綫技術。
更新瞭擁塞控製機製的內容,特彆是具有高延遲帶寬積的網絡和無綫網絡。
更新瞭Web服務的材料,包括SOAP和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錶述性狀態轉移)體係結構。
擴展和更新瞭域間路由和邊界網關協議(BGP)的內容。
擴展瞭多媒體應用協議的內容,如基於IP的語音(VoIP)和視頻流。
我們還減少瞭目前已不太相關的主題。在本版中,被轉移到“曆史性”類彆中的內容包括異步傳輸模式(ATM)和令牌環。
新版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將材料分成“初級”和“高級”兩部分。我們希望不瞭解網絡技術和協議的人更容易接受本書,同時也不丟棄高層次讀者需要的高級內容。這種變化産生的最明顯的影響是現在第3章包含交換、路由和網絡互連的基礎內容,而第4章包含更高級的路由主題,如BGP、IPv6和多播。與此類似,傳輸協議基礎放在第5章,而更高級的材料(如TCP擁塞控製算法)齣現在第6章。我們相信,這種變化會使得不熟悉該領域的讀者掌握重要的基本概念,並且不會因為復雜主題而不堪重負。
就像上一版一樣,我們加入瞭一些“它們現在在哪”的討論。這些簡短的討論在本版中經過更新,重點關注現實世界中協議的成敗。有時,它們描述瞭一個已經被大多數人忽視但實際上取得瞭名不見經傳的成功的協議;有時,它們跟蹤某個經過很長時間卻失敗瞭的協議的命運。這些內容的目的是通過展示技術在競爭的網絡世界中的錶現來把材料關聯起來。
係統方法對於像計算機網絡這樣動態的和不斷變化的領域來說,一本教材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洞察能力,以便分清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長久的、什麼是膚淺的。根據我們在網絡新技術研究、為本科生與研究生講授網絡最新趨勢以及把先進的網絡産品投放市場等方麵超過25年的經驗,我們提煉瞭自己的觀點——係統方法,它是本書的精髓。係統方法有以下含義:
基本原則。與其將現成的網絡産品作為準則,不如從基本原則開始瞭解當今網絡技術的發展過程。這能讓我們解釋網絡為什麼像現在這樣設計。根據我們的經驗,一旦理解瞭基本概念,那麼理解遇到的任何新協議都將變得相對容易。
非分層主義者。雖然材料是圍繞傳統網絡層次鬆散地組織起來的,從底層開始沿協議棧嚮上展開,但是我們並不采用嚴格分層的方法。許多主題涉及上下多個層,如擁塞控製和安全,所以我們不用傳統的分層模型討論它們。與此類似,路由器和交換機有很多共同點(並且經常結閤起來組成單個産品),因此我們在同一章中討論它們。簡言之,我們相信分層是很好的輔助,但不必受它的限製,采用端到端的觀點常常更有用。
現實世界的例子。與其抽象地解釋協議如何工作,不如使用當今最重要的協議具體說明網絡是如何工作的。許多協議都是源自TCP/IP因特網的,這就允許我們在討論中藉鑒實際經驗。
軟件。雖然底層網絡是由可以從計算機銷售商那裏購買的硬件以及可以從電話公司租用的通信服務構建而成的,但是,隻有軟件纔能使網絡提供新服務,並迅速適應環境變化。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強調網絡軟件如何實現,而不是隻停留在描述所涉及的抽象算法上。我們還會給齣實際運行的協議棧的代碼段,以說明如何實現某些協議和算法。
以端到端為重點。網絡是由許多組件構成的,雖然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有必要忽略一些不感興趣的元素,但是理解如何將這些組件組閤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網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花大量的篇幅解釋網絡完整的端到端行為,而不隻是單個組件,以便理解一個完整的網絡是如何運行的,包括從應用到硬件的所有方麵。
性能。係統方法包含通過實驗研究性能問題,然後使用收集到的數據對各種設計選項進行定量分析並指導優化實現。這種對實驗分析的強調貫穿全書。
設計原則。網絡很像其他計算機係統,如操作係統、處理器體係結構、分布式和並行係統等。它們都很大,也很復雜。為瞭處理這種復雜性,係統設計者常常提齣一組設計原則。在書中介紹這些設計原則時,我們會予以強調,並用計算機網絡中的例子進行解釋說明。
教學特色第5版保留瞭以前版本中關鍵的教學特色,我們鼓勵讀者利用這些特色:
問題。在每一章的開始,我們通過一個問題指明網絡設計中必須要解決的後續問題。這段描述將引齣並推動本章要探討的問題。
相關主題。在本書中,“相關主題”內容描述瞭正在討論的主題或介紹相關高級主題,這些多為關於網絡的逸聞趣事。
它們現在在哪?這部分內容跟蹤協議在實際部署情況下的成敗。
結論。這些段落歸納瞭在討論中得齣的重要結論,如廣泛適用的係統設計原則。
實際協議。雖然本書的重點是核心概念而不是現有的協議規程,但實際協議常被用於說明大部分的重要觀點。因此本書可以作為很多協議的參考源。為瞭幫助你找到這些協議的描述,相關章節標題中用括號括起來的內容指明在本節中描述的協議。例如,5��2節描述可靠的端到端協議的原理,它提供對TCP的詳細描述,以作為這類協議的典型實例。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以研究團體、業界或整個社會正在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每一章主體部分的結尾。我們發現討論這些前瞻性問題有助於將網絡主題變得更加相互關聯且令人興奮。
擴展閱讀。在每一章結尾有精選的擴展閱讀列錶。每個列錶一般包含有關剛剛討論的主題的重要論文。我們強烈推薦高級讀者(如研究生)研究擴展閱讀中的論文,以便補充各章所講的材料。
本書結構和教學方法本書按如下方式進行組織:
第1章介紹全書使用的核心概念。從各種應用齣發,討論網絡體係結構的組成,介紹協議的實現問題,並定義通常能夠促進網絡設計的定量性能度量。
第2章綜述用戶與因特網等大型網絡相連的多種方法,介紹鏈路的概念,描述所有鏈路層協議必須解決的許多問題,包括編碼、組幀和差錯檢測。當前最重要的鏈路技術以太網和無綫也在本章中講述。
第3章從虛電路和數據報模型開始介紹交換和路由的基本概念,包括網橋和局域網交換,接下來是對網絡互連的介紹,包括網際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和路由協議。本章的結尾討論瞭一係列基於硬件和軟件構造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方法。
第4章涵蓋高級網絡互連主題。包括多區域路由協議、域間路由和BGP、IPv6、多協議標記交換(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和多播。
第5章轉移到傳輸層,詳細描述因特網中用於創建客戶/服務器應用的傳輸控製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和遠程過程調用(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同時介紹支持多媒體應用的實時傳輸協議(Real�瞭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第6章討論擁塞控製和資源分配。本章的問題貫穿瞭鏈路層(第2章)、網絡層(第3、4章)和傳輸層(第5章)。特彆注意,本章還描述擁塞控製如何在TCP上工作,並且介紹在IP中用於提供服務質量的機製。
第7章考慮通過網絡發送的數據。這涉及錶示格式和數據壓縮問題。XML也在本章講述,壓縮部分包括對MPEG視頻壓縮和MP3音頻壓縮工作原理的解釋。
第8章討論網絡安全,首先簡要介紹密碼學工具和密鑰分發問題,然後討論幾種使用公鑰和私鑰的認證技術。本章的重點是使用諸如良好隱私(Pretty Good Privacy, PGP)、安全外殼(Secure Shell, SSH)和IP安全體係結構(IPSEC)構建安全係統。防火牆也在本章討論。
第9章描述典型的網絡應用實例和它們使用的協議,包括像電子郵件和萬維網這樣的傳統應用、像IP電話和視頻流這樣的多媒體應用,以及像對等文件共享和內容分發網絡這樣的覆蓋網絡。本章還描述基礎設施服務——域名係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和網絡管理。用於開發新應用協議的Web服務體係也在本章介紹。
對於本科生課程,很可能需要追加課時來幫助學生理解第1章中的介紹性材料,而放棄第4章以及第6~8章中涵蓋的高級主題。然後在第9章迴到網絡應用的一般主題。本科生課程可以閤理地跳過更高級的部分(如5��3節、9��3��1節、9��3��2節和9��2��2節)。
相比之下,研究生課程的教師應該能夠隻用1次或2次課講完第1章——讓學生自己更認真地學習這些材料,從而可以空齣更多的課時更深入地講授第4章及後續章節。
對於自學本書的讀者,我們相信所選的主題涵蓋瞭計算機網絡的核心內容,因此建議從前嚮後順序閱讀。另外,我們提供瞭詳細的參考文獻目錄,幫助讀者找到與感興趣的特定領域相關的補充資料。我們還提供瞭習題選答。
本書用獨特的方法討論擁塞控製,即把有關擁塞控製和資源分配的所有主題集中到第6章。這樣做是因為擁塞控製問題不能在任何一層單獨解決,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同時考慮各種設計選擇(這與我們的觀點是一緻的,即嚴格的分層常常模糊瞭重要的設計權衡)。然而,用更傳統的方法來講解擁塞控製也是可能的,即在學習第3章時參考6��2節的內容,以及在學習第5章時參考6��3節的內容。
还行,纸张也不错,比较喜欢。
评分好
评分本来选的这个课,后来换别的了。。。还没有读
评分很专业的一本书,阅读很有意思哟……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看起来挺不错的,应该是正版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行
评分还没细看,正版书,讲的很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