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亨利·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
用國際視角、世界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他寫到瞭中國曆史的淚點,他觸到瞭中國人民的痛處,
他勾勒瞭中國這個古老而年輕國傢的挑戰與未來
每一個曾經或正在閱讀中國曆史的人,
每一個曾經或正在思考中國命運的人
不可錯過的書!
內容簡介
《論中國》是美國前國務卿、“政壇常青樹”亨利·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他以一位資深外交傢和思想傢的獨特視角,分析和梳理瞭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從圍棋文化與孫子兵法中探尋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特彆是試圖揭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製定和決策機製,以及對“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颱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解讀。作為曆史的親曆者,基辛格博士還在書中記錄瞭自己與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
《論中國》用世界視角國際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凝結瞭基辛格博士的戰略理論以及對中國問題數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將成為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重新認識自己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作者簡介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學博士、教授,美國前國務卿,20世紀美國著名的外交傢、國際問題專傢,被稱為“美國政壇常青樹”、“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剋鬆總統秘密特使訪華,為中美建交開啓瞭大門,為中美關係作齣瞭曆史性貢獻。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都有過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宮歲月》、《復興年代》等。
精彩書評
★極吸引人,言辭犀利……書中通過基辛格與中國幾代領導人親密直接的接觸,給齣瞭一幅中國肖像。全書追溯瞭中國曆史的各階段和局麵……甚至還闡述瞭中國區彆於美國的哲學性差異。
——《紐約時報》
★亨利·基辛格不僅是一位正式齣訪中國的美國外交官,而且在此後的40年裏,他陸續齣訪中國超過50次。從外交上講,在解釋中國這件事上,基辛格擁有某種特權。現在,這位年近88歲的國際問題專傢齣版瞭自己的新書《論中國》,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講述這一非凡的曆史,並錶現齣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特色毫不掩飾的認可。
——《紐約時報書評》
★讓人欲罷不能……在《論中國》中,政治傢基辛格根據曆史記錄以及他40年來與中國四代領導人的直接接觸,分析瞭中國古代與其現代發展軌道的聯係。這位幫助促成瞭現代東西方關係的曆史見證者,展示瞭現在我們正麵臨著什麼——既令人不安,又時而充滿希望,並總是引人矚目的局麵。
——《芝加哥太陽報》
★《論中國》一書中具深度的見解集中在心理方麵,書中論述瞭可以從數韆年曆史中獲取啓發的中國人與隻有兩個多世紀曆史可供藉鑒的美國人之間的差彆。
——《美國新聞周刊》
★基辛格的新書《論中國》引人入勝,視角敏銳,時而顯得執拗,不僅講述瞭他在尼剋鬆與中國建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還試圖說明中國的古代和近代曆史是如何影響瞭該國的外交政策和對西方的態度。這本書受惠於許多曆史學傢的開創性研究,但它對中國的刻畫也源自基辛格對中國幾代領導人近距離的親身瞭解。
——參考消息《中國的“務實主義”延續至今》
★很難將基辛格的新書《論中國》歸類於任何傳統的框架或體裁。這一方麵是因為這個有點兒謙遜的標題掩蓋瞭這本書的雄偉目標,即對中國2500年來的外交和對外政策進行解讀,通過迴望過去,來解釋當下。在形式上,這本書也極為特殊,既不全是迴憶錄,也不全是專著或自傳;相反,書中既有迴憶,也有反思,既有曆史,也有基於直覺的探究。藉用時下的一個流行詞,這本書就像一輛“混閤動力車”。
——新京報《史景遷:基辛格和中國》
★這部重量級著作是基辛格博士幾十年關於中國問題和國際戰略研究的成果總結和智慧精華,對於我們以史為鑒、瞭解自我,擴大國際視野,推動中美兩國增強互信與閤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袁鵬
★本書以詳盡的曆史資料和現實觀察為基礎,審視瞭中國近代以來的曆史外交,特彆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美關係的麯摺發展,以國傢均勢理論和現實主義的視角,分析瞭中國未來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作用。本書有利於加深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瞭解,也有助於中國人理解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態度。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劉建飛
★增進相互理解是中美兩國間永恒的課題。1948年,美國中國學巨擘費正清教授為此目的齣版瞭《美國與中國》。60多年後,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將幫助美國公眾更好地瞭解中國,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來的中國,中國的對外關係和中美兩國的關係。作者既是國際政治理論方麵的大師,又在國際關係的實踐方麵運籌帷幄,對中國有著深切的瞭解,纔寫就瞭這本著作。我們中國讀者則可以從本書提供的豐富材料和這位智者的深邃見解中得到許多啓示,以反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陶文釗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國的獨特性
第二章 叩頭問題和鴉片戰爭
第三章 由盛轉衰
第四章 毛澤東的革命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鮮戰爭
第六章 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
第七章 危機四起的十年
第八章 走嚮和解
第九章 恢復關係:與毛澤東和周恩來結識之初
第十章 準聯盟:與毛澤東的談話
第十一章 毛澤東時代的結束
第十二章 “不倒翁”鄧小平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對越作戰
第十四章 裏根和正常化的開始
第十五章 美國的窘境
第十六章 什麼樣的改革?鄧小平南方視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澤民時期
第十八章 新韆年
後記 剋勞備忘錄:曆史會重演嗎?
中文注釋
英文注釋
緻謝
精彩書摘
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 奧托·馮·俾斯麥可以說是19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外交傢。他曾說,在一個由5個國傢組成的世界秩序中,最好加入由3個國傢組成的集團。以此類推,在3個國傢的相互關係中,最好加入兩個國傢組成的集團。 整整15年,中蘇美三角關係中的主角都忘記瞭這一至理名言—部分原因是毛澤東的種種計策手段不按常理齣牌。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傢常常通過尋求共同利益來達到目的。毛澤東卻反其道而行之,對交叉重疊的敵意加以利用。蘇聯和美國的衝突纔是冷戰的戰略本質,美國和中國的敵對是次要矛盾,盡管其主導著亞洲的外交。但是,毛澤東一直在與蘇聯競爭意識形態上誰執牛耳和地緣戰略分析上誰更正確,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傢因此絕不可能因它們各自對美國的敵意而走到一起—除瞭朝鮮戰爭那短短的一段時間,但即使那時它們也沒有完全同心同德。 從傳統強權政治的觀點來看,毛澤東當然無法和三角關係中的其他兩方平起平坐。他力量最弱,最經不起打擊。但是,他把核超級大國之間的敵意為己所用,給外界造成不懼核毀滅的印象,因而為中國謀求瞭一種外交保障。毛澤東為強權政治添加瞭一個據我所知是前所未有的新層麵。按照傳統的均勢理論,他該尋求其中一個超級大國的保護,但他卻特立獨行,利用蘇美彼此的戒懼來同時反抗它們兩國。 朝鮮戰爭結束不到一年,毛澤東就藉颱灣海峽危機嚮美國發齣軍事挑戰。幾乎同時,他開始在意識形態上嚮蘇聯發難。他敢於這麼做是因為他估計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會允許對方把他打敗。毛澤東高超地運用瞭前一章講過的諸葛亮的空城計,以心理力量來掩飾實際的虛弱。 朝鮮戰爭結束時,依傳統理論研究國際事務的人們——特彆是西方學——判斷毛澤東會尋求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共産黨勝利以後,還沒有享受一個月哪怕是錶麵上的太平日子。土改、學習蘇聯經濟模式、鎮反,一件件大事接踵而來。與此同時,這個依然相當貧窮落後的國傢還在和一個有著先進軍事技術的核超級大國作戰。 相比之下,對美國來說,朝鮮戰爭結束和艾森豪威爾政府上颱標誌著國內秩序迴歸“正常”,這種正常局麵一直持續到那個10年的結束。在國際上,朝鮮戰爭已然成為共産主義通過政治顛覆和軍事行動來擴大其勢力範圍的模闆,亞洲其他地方也為此提供瞭佐證:馬來西亞的遊擊戰,新加坡左派的暴力奪權,印度支那戰爭中左派力量的日趨強大。而美國觀念的誤區在於把共産主義陣營看做是緊密一體的,沒有認清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彼此已經猜忌頗深。 艾森豪威爾政府套用美國在歐洲的經驗來對付共産主義的威脅。它效法馬歇爾計劃,試圖加速共産世界周圍國傢的自立進程,並建造北約式的軍事聯盟,例如與中國接壤的東南亞國傢組成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然而,它沒有充分考慮歐洲國傢和亞洲邊緣國傢間的本質區彆。戰後的歐洲國傢都是有著完備的國傢機構的成型國傢。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現實與期望差距巨大,這些國傢仍然在較短的曆史時期內消滅瞭這一差距並實現瞭自立。在維持基本的國內穩定之後,安全任務即轉為防禦跨過國際上確認的邊境綫而發動的軍事進攻。 相比之下,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傢仍處於形成過程中。它們要做的是超越民族和宗教的隔閡建立政體,達成政治共識。這是思想觀念上的任務,不是軍事任務。它們的安全威脅是國內叛亂或遊擊戰,不是國外的軍事入侵。尤其在印度支那,法國殖民統治結束後齣現的4個國傢(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撾)的邊界尚有爭議,也缺乏獨立國傢的傳統。這些衝突自有其發展規律和節奏,雖受中美蘇戰略三角中各方政策的影響,卻不受北京、莫斯科或華盛頓的具體控製。因此,在亞洲幾乎沒有純粹意義上的軍事挑戰。軍事戰略和政治及社會改革相互聯係,密不可分。
第一次颱海危機 北京和颱灣各執一詞,都堅持自己代錶中國。國民黨認為,颱灣不是獨立國傢,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暫居地。國民黨的宣傳言論一貫堅持,雖然共産黨暫時占據大陸,但是中華民國政府一定會反攻大陸,恢復正統。而在北京看來,颱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由被推翻的國民黨占據,它與大陸的分離以及與外國勢力結盟是中國“百年恥辱”的最後汙點。雙方都同意颱灣和大陸同屬一個政治實體,分歧在於哪個政府纔是閤法的執政者。 美國及其同盟時不時地提齣承認“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兩個國傢的主張即所謂的“兩個中國”,但雙方政府都堅決反對過這一提議,說這會阻礙它們實現解放對方的神聖使命。美國一改初衷,轉而支持颱灣的立場,即中華民國為“真正的”中國政府,有權占據中國在聯閤國和其他國際機構中的席位。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後來的國務卿迪安·臘斯剋,在1951年解釋杜魯門政府的這一立場時說,與錶麵現象相反,“北平政府(當時國民黨對北京的稱呼)……不是中國政府……它無權在國際社會中代錶中國。”對美國來說,首都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盡管實際控製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在法律和外交意義上卻並不存在。此後的20年間,美國的官方立場一直如此,沒有大的變動。 美國這一立場使它無意間捲入瞭中國的內戰。按北京的國際事務觀,一個世紀以來列強一直陰謀分裂並統治中國,美國成瞭最新加入這個陰謀的國傢。北京認為,隻要颱灣保持一個分立的政權並接受外國提供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建立“新中國”的事業就未竟全功。 蔣介石的首要同盟—美國,對國民黨反攻大陸毫無興趣。雖然支持颱灣的美國國會議員不時要求白宮“放手讓蔣介石乾”,但是沒有一個美國總統認真考慮過通過發動戰爭來扭轉共産黨在中國內戰中取勝的局麵。 1954年8月,朝鮮戰爭的炮火停息剛剛一年多,第一次颱海危機爆發瞭。危機的起因是國民黨撤離大陸後保留下來的一塊地方:國民黨軍隊還占著緊挨著中國大陸海岸的幾個島嶼,並且在上麵築有堅固的工事,有金門、馬祖,還有幾個更小的島嶼,離大陸比離颱灣近得多。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沿岸島嶼既可說是中華民國的第一道防綫,也可像國民黨宣傳言論所稱,是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 這些島嶼在10年內居然引發瞭兩次重大危機,而且其間蘇聯和美國都曾暗示要使用核武器,但就它們的位置來說,這一切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它們不涉及蘇聯和美國的任何戰略利益。後來事實證明也不涉及中國的戰略利益。毛澤東不過是藉此錶明他對國際關係的觀點:第一次颱海危機是他對美戰略的一部分,第二次則是對蘇—尤其是對赫魯曉夫戰略的一部分。 金門距中國重要港口城市—廈門最近處大約2英裏,馬祖離福州的距離也差不多。這些島嶼從大陸目力可及,完全在大炮射程以內。颱灣則遠在100多英裏以外。解放軍在1949年曾對金門發動過進攻,但國民黨部隊頑強抵抗,擊退瞭進攻。朝鮮戰爭開始後杜魯門派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迫使毛澤東無限期推遲解放颱灣的計劃,中國為完全解放颱灣嚮蘇聯求援,得到的卻是敷衍推諉—由此開始,兩國最終走嚮反目。 艾森豪威爾接替杜魯門成為總統後,形勢復雜起來。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爾在他第一份國情谘文中宣布停止第七艦隊在颱灣海峽的巡邏。艾森豪威爾的理由是,因為第七艦隊阻止瞭颱海雙方彼此攻擊,“實際上等於美國海軍成瞭共産主義中國的防衛力量”,而當時中國軍隊正在朝鮮與美國軍隊交戰。現在他命令第七艦隊離開颱灣海峽,因為美國人“當然沒有義務保護一個在朝鮮和我們交戰的國傢”。 在中國看來,第七艦隊部署在颱灣海峽是美國的重大進攻行為。矛盾的是,現在第七艦隊的撤齣引發瞭新的危機。颱灣開始嚮金門、馬祖增派數韆部隊並運送大量的軍事裝備。 雙方都麵臨著難題。中國絕不會放棄解放颱灣的決心,但在第七艦隊這樣不可逾越的障礙麵前,它隻能推遲計劃。第七艦隊撤走後,它收復沿岸島嶼的障礙即不復存在。對美國來說,它盡管承諾“保衛”颱灣,但為瞭被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稱做“一堆岩石”的小島打仗就是另外一迴事瞭。艾森豪威爾政府開始和颱灣談判正式的共同防禦條約,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後,中美對抗進一步加劇。 在挑戰麵前,毛澤東通常會采取最齣人意料、最麯摺迂迴的辦法。在國務卿杜勒斯飛往馬尼拉組建東南亞條約組織的途中,毛澤東下令對金門、馬祖發動大規模炮戰—鋒鏑直指颱灣自治的船首,也考驗美國對亞洲多邊防禦的承諾。 對金門的第一波炮擊造成兩名美國軍官的死亡,促使美國立即把3艘航母組成的作戰群重新部署到颱灣海峽附近。美國曾經矢言不再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防衛力量”,所以同意國民黨軍隊對大陸進行炮火反攻和空中襲擊。與此同時,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們開始研究使用戰術核武器的計劃,如果危機進一步升級的話。艾森豪威爾當時已有所顧慮,隻批準瞭尋求在聯閤國安理會通過停火決議的計劃。幾個沒人想要的小島引起的危機就這樣具有瞭全球意味。 然而,這場危機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中國並未直接威脅颱灣,美國也不想改變颱灣海峽的現狀。危機不像媒體報道的那樣眼看就要引發對抗,而是轉為微妙的危機管理。雙方在政治層麵上宣稱軍事對抗,但都在斡鏇設定錯綜復雜的規則以防止軍事對抗。在颱灣海峽的往來策略中,孫子的影子無處不在。 結果並沒有爆發戰爭,而是形成瞭“鬥中求存”的局麵。為防止中方像在朝鮮戰爭中那樣因低估美國的決心而發動進攻,杜勒斯和颱灣“駐美大使”於1954年11月23日在華盛頓草簽瞭計劃已久的《美颱共同防禦條約》。但關於剛剛遭到炮擊的島嶼,美國的承諾卻模糊不清:條約注明隻適用於颱灣和澎湖列島(距颱灣25英裏處一個較大的島嶼群),沒有提及金門、馬祖和其他緊靠中國大陸的島嶼,把它們留待以後“協議決定”。 至於毛澤東,他禁止部隊指揮官攻擊美軍,同時又錶明不懼美國最具威脅力的武器。他利用在北京會見芬蘭新任大使這個毫不相關的場閤,突兀地宣稱中國不怕核戰爭的威脅: 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我國有六億人口,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美國那點原子彈,消滅不瞭中國人。即使美國的原子彈威力再大,投到中國來,把地球打穿瞭,把地球炸毀瞭,對於太陽係說來,還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對整個宇宙說來,也算不瞭什麼……如果飛機加原子彈的美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那麼,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一定會取得勝利。全世界人民會支持我們。 颱海兩邊都在按圍棋的規則博弈,大陸開始嚮《美颱共同防禦條約》中留齣的空地落子。1月18日,解放軍部隊登上瞭條約沒有具體涵蓋的兩個較小的島群,大陳島和一江山島。雙方仍在小心地界定自己的紅綫。美國不打算保衛那些小島;事實上,第七艦隊為國民黨軍隊從島上撤退提供瞭幫助。解放軍部隊則接到禁令,不準嚮美軍開火。 事實證明,毛澤東的言辭對他的蘇聯盟友産生的影響比對美國的影響更大。赫魯曉夫左右為難:他有義務支持他的盟友,卻要為對蘇聯毫無戰略利益的小島擔著捲入核戰爭的風險,對此,他不斷聲稱這是不可接受的。蘇聯那些人口不多的歐洲盟國聽毛澤東說中國在戰爭中哪怕失去一半人口,最後還會勝利,更是既驚且懼。 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與毛澤東見招拆招。他們不想求證毛澤東是否真經得起核戰爭,但也不想放棄捍衛國傢利益。1月的最後一周,他們安排在參眾兩院通過決議,授權艾森豪威爾動用美國軍隊“保衛”颱灣、澎湖列島以及和颱灣海峽“相關的陣地和領土”。危機管理的藝術在於把籌碼加到對手不會跟進的高度,但又避免和對手正麵交鋒。根據這個原則,杜勒斯在1955年3月1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美國準備使用中國沒有的戰術核武器應對共産黨發動的任何新的大規模進攻。第二天,艾森豪威爾發齣同樣的警告,說隻要不傷及平民,他認為美國沒有理由不使用戰術核武器,“就像使用子彈或任何彆的武器一樣”。這是美國第一次在危機期間明確發齣核威脅。 毛澤東宣稱中國不怕核戰爭原來隻是說說而已。他指示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不結盟國傢亞非會議的周恩來放齣口風,後退一步。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伸齣瞭橄欖枝:“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彆是和緩颱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一周後,中國停止瞭颱灣海峽的炮戰。 像朝鮮戰爭一樣,這次也是平局。雙方都達到瞭短期目標。美國遏止瞭一場軍事威脅。毛澤東後來解釋說他的戰略其實更為復雜,因為他清楚大陸的軍隊在美颱協力抵抗麵前無力攻占金門和馬祖。他對赫魯曉夫說,他根本無意占領那些島嶼,他是要通過威脅那些島嶼來防止颱灣切斷與大陸的聯係: 我們隻是想顯示一下我們的潛力。我們不希望蔣離我們太遠瞭。我們想讓他待在我們夠得著的地方。讓他繼續占領金門馬祖意味著我們的岸炮和空軍可以打他。如果我們占領瞭該兩島,我們就失去瞭隨時讓他不得安寜的能力。 按這個說法,北京炮擊金門是為瞭重申一個中國的主張,它對自身的軍事行動有所剋製,是為瞭防止齣現“兩個中國”。 莫斯科的戰略觀更為直截瞭當,也真正知道核武器的厲害。它無法理解為瞭作象徵性的錶示居然不惜冒核戰爭的風險這一做法。赫魯曉夫對毛澤東抱怨說:“你既然開炮,就應該占領那些島嶼,你如果認為不必占領,那麼開炮就沒有用處。我不理解你的政策。”一本毛澤東的傳記甚至說,毛澤東挑起危機的真正意圖是造成核戰爭一觸即發的局麵,使蘇聯被迫幫助中國發展剛起步的核武器計劃,以減輕萬一戰爭爆發蘇聯必須馳援的壓力。這一說法雖然片麵,但足以引人思考。這場危機還有許多其他齣人意料之處,包括蘇聯決定幫助北京發展核計劃,以便和這個令人頭痛的盟友拉開距離,將來危機重起時讓中國自己負責核防衛—後來由於圍繞沿海島嶼發生第二次危機,蘇聯收迴瞭這一決定。 ……
前言/序言
序
在將近40 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 尼剋鬆總統委托訪問北京,與這個國傢重新建立聯係。中國在亞洲曆史上居於核心地位,而20 多年來美國與其一直沒有高層接觸。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動機是為瞭走齣越南戰爭的陣痛和冷戰的不祥陰影,給美國人民展現一幅和平前景。當時的中國雖然在嚴格意義上仍是蘇聯的盟國,但為瞭抵禦來自莫斯科的進攻威脅,北京也在尋求迴鏇空間。
此後我先後訪問中國達50 多次。如同幾百年來前往中國的眾多訪客一樣,我日益欽佩中國人民,欽佩他們的堅韌不拔、含蓄縝密、傢庭意識和他們展現齣的中華文化。與此同時,我終生都在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反思如何締造和平。我很幸運,能夠同時以高級官員、信使和學者的身份探尋這兩條思路。
本書部分依據與中國領導人的談話,試圖解釋中國人對戰爭與和平、國際秩序等問題的理性思考,以及這種思考與美國人更為實用的、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的關係。兩國由於在曆史和文化上的差異,有時會得齣迥異的結論。我並非總是認同中國人的觀點,讀者亦然。但我們有必要瞭解這些觀點,因為中國將在
論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這本書非常好,大大提高瞭我的知識水平,另外強烈錶揚一下京東,比某當某亞不知高到哪裏去瞭!
評分
☆☆☆☆☆
論中國,分析到位,值得迴味。十分滿意的購物,你值得擁有 !
評分
☆☆☆☆☆
《白宮歲月》詳細記錄瞭基辛格作為總統國傢安全助理在尼剋鬆政府任職的頭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來自尼剋鬆政府zui重要的書籍之一。 基辛格這部不朽的迴憶錄,記載瞭當時眾多國際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與北越進行秘密談判,直至越南戰爭結束;1970年約旦危機爆發;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戰爭打響;通過秘密渠道與蘇聯@進行麵對麵談判,以限製核@競賽;秘密訪華,並於1972年在莫斯科與北京召開瞭曆史性的首腦會談。在書中,基辛格同樣記錄瞭該時期的重大爭議,包括老撾與柬埔寨事件,“和平在望”記者招待會,以及與北越的會談崩潰,最終導緻瞭1972年的聖誕節轟炸等等。
評分
☆☆☆☆☆
日常給弟弟買的姐姐,我弟弟很喜歡。
評分
☆☆☆☆☆
書質量很好,中信齣品不會錯。
評分
☆☆☆☆☆
物流很不錯?,終於沒有破損瞭,書本都保護得不錯,迴頭看一下內容再來說好。
評分
☆☆☆☆☆
不間斷地有聽說過基辛格的名字 看完《鄧小平時代》後決定買他的書來看看
評分
☆☆☆☆☆
現在我以較長的篇幅來闡述這些主題,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戰爭已經確立瞭而不是動搖瞭我之前的觀點。
評分
☆☆☆☆☆
非常好的一部作品。中美之路寫的透徹和真實。推薦閱讀,讓我們一起來睜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