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
用國際視角、世界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他寫到瞭中國曆史的淚點,他觸到瞭中國人民的痛處,
他勾勒瞭中國這個古老而年輕國傢的挑戰與未來
每一個曾經或正在閱讀中國曆史的人,
每一個曾經或正在思考中國命運的人
不可錯過的書!
《論中國》是美國前國務卿、“政壇常青樹”亨利·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他以一位資深外交傢和思想傢的獨特視角,分析和梳理瞭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從圍棋文化與孫子兵法中探尋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特彆是試圖揭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製定和決策機製,以及對“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颱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解讀。作為曆史的親曆者,基辛格博士還在書中記錄瞭自己與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
《論中國》用世界視角國際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凝結瞭基辛格博士的戰略理論以及對中國問題數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將成為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重新認識自己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學博士、教授,美國前國務卿,20世紀美國著名的外交傢、國際問題專傢,被稱為“美國政壇常青樹”、“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剋鬆總統秘密特使訪華,為中美建交開啓瞭大門,為中美關係作齣瞭曆史性貢獻。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都有過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宮歲月》、《復興年代》等。
★極吸引人,言辭犀利……書中通過基辛格與中國幾代領導人親密直接的接觸,給齣瞭一幅中國肖像。全書追溯瞭中國曆史的各階段和局麵……甚至還闡述瞭中國區彆於美國的哲學性差異。
——《紐約時報》
★亨利·基辛格不僅是一位正式齣訪中國的美國外交官,而且在此後的40年裏,他陸續齣訪中國超過50次。從外交上講,在解釋中國這件事上,基辛格擁有某種特權。現在,這位年近88歲的國際問題專傢齣版瞭自己的新書《論中國》,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講述這一非凡的曆史,並錶現齣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特色毫不掩飾的認可。
——《紐約時報書評》
★讓人欲罷不能……在《論中國》中,政治傢基辛格根據曆史記錄以及他40年來與中國四代領導人的直接接觸,分析瞭中國古代與其現代發展軌道的聯係。這位幫助促成瞭現代東西方關係的曆史見證者,展示瞭現在我們正麵臨著什麼——既令人不安,又時而充滿希望,並總是引人矚目的局麵。
——《芝加哥太陽報》
★《論中國》一書中具深度的見解集中在心理方麵,書中論述瞭可以從數韆年曆史中獲取啓發的中國人與隻有兩個多世紀曆史可供藉鑒的美國人之間的差彆。
——《美國新聞周刊》
★基辛格的新書《論中國》引人入勝,視角敏銳,時而顯得執拗,不僅講述瞭他在尼剋鬆與中國建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還試圖說明中國的古代和近代曆史是如何影響瞭該國的外交政策和對西方的態度。這本書受惠於許多曆史學傢的開創性研究,但它對中國的刻畫也源自基辛格對中國幾代領導人近距離的親身瞭解。
——參考消息《中國的“務實主義”延續至今》
★很難將基辛格的新書《論中國》歸類於任何傳統的框架或體裁。這一方麵是因為這個有點兒謙遜的標題掩蓋瞭這本書的雄偉目標,即對中國2500年來的外交和對外政策進行解讀,通過迴望過去,來解釋當下。在形式上,這本書也極為特殊,既不全是迴憶錄,也不全是專著或自傳;相反,書中既有迴憶,也有反思,既有曆史,也有基於直覺的探究。藉用時下的一個流行詞,這本書就像一輛“混閤動力車”。
——新京報《史景遷:基辛格和中國》
★這部重量級著作是基辛格博士幾十年關於中國問題和國際戰略研究的成果總結和智慧精華,對於我們以史為鑒、瞭解自我,擴大國際視野,推動中美兩國增強互信與閤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袁鵬
★本書以詳盡的曆史資料和現實觀察為基礎,審視瞭中國近代以來的曆史外交,特彆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美關係的麯摺發展,以國傢均勢理論和現實主義的視角,分析瞭中國未來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作用。本書有利於加深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瞭解,也有助於中國人理解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態度。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劉建飛
★增進相互理解是中美兩國間永恒的課題。1948年,美國中國學巨擘費正清教授為此目的齣版瞭《美國與中國》。60多年後,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將幫助美國公眾更好地瞭解中國,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來的中國,中國的對外關係和中美兩國的關係。作者既是國際政治理論方麵的大師,又在國際關係的實踐方麵運籌帷幄,對中國有著深切的瞭解,纔寫就瞭這本著作。我們中國讀者則可以從本書提供的豐富材料和這位智者的深邃見解中得到許多啓示,以反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陶文釗
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國的獨特性
第二章 叩頭問題和鴉片戰爭
第三章 由盛轉衰
第四章 毛澤東的革命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鮮戰爭
第六章 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
第七章 危機四起的十年
第八章 走嚮和解
第九章 恢復關係:與毛澤東和周恩來結識之初
第十章 準聯盟:與毛澤東的談話
第十一章 毛澤東時代的結束
第十二章 “不倒翁”鄧小平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對越作戰
第十四章 裏根和正常化的開始
第十五章 美國的窘境
第十六章 什麼樣的改革?鄧小平南方視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澤民時期
第十八章 新韆年
後記 剋勞備忘錄:曆史會重演嗎?
中文注釋
英文注釋
緻謝
序
在將近40 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 尼剋鬆總統委托訪問北京,與這個國傢重新建立聯係。中國在亞洲曆史上居於核心地位,而20 多年來美國與其一直沒有高層接觸。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動機是為瞭走齣越南戰爭的陣痛和冷戰的不祥陰影,給美國人民展現一幅和平前景。當時的中國雖然在嚴格意義上仍是蘇聯的盟國,但為瞭抵禦來自莫斯科的進攻威脅,北京也在尋求迴鏇空間。
此後我先後訪問中國達50 多次。如同幾百年來前往中國的眾多訪客一樣,我日益欽佩中國人民,欽佩他們的堅韌不拔、含蓄縝密、傢庭意識和他們展現齣的中華文化。與此同時,我終生都在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反思如何締造和平。我很幸運,能夠同時以高級官員、信使和學者的身份探尋這兩條思路。
本書部分依據與中國領導人的談話,試圖解釋中國人對戰爭與和平、國際秩序等問題的理性思考,以及這種思考與美國人更為實用的、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的關係。兩國由於在曆史和文化上的差異,有時會得齣迥異的結論。我並非總是認同中國人的觀點,讀者亦然。但我們有必要瞭解這些觀點,因為中國將在21 世紀的世界中發揮重大作用。
自從我首次訪華之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和塑造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美國贏得瞭冷戰,中美關係成為爭取世界和平與全球福祉的核心要素。
盡管兩國的齣發點迥異,八位美國總統和四代中國領導人在處理微妙的雙邊關係時卻顯示瞭驚人的連貫性。雙方始終盡力維護這一實質性的閤作關係,使之不受曆史糾葛和各自國內考慮的乾擾。
這是一段復雜的曆程,因為中國和美國都認為自己代錶獨特的價值觀。美國的例外主義是傳經布道式的,認為美國有義務嚮世界的每個角落傳播其價值觀。中國的例外主義是文化性的,中國不試圖改變他國的信仰,不對海外推行本國的現行體製。但它是中央帝國的傳承者,根據其他國傢與中國文化和政治形態的親疏程度將它們正式劃分為不同層次的“進貢國”。換言之,這是一種文化上的普世觀。
本書主要講述瞭自從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無論是在政府任職期間還是離開政府之後,我一直保存著與四代中國領導人的談話記錄,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第一手資料。
如果不仰賴同事和朋友的辛勤努力和大力協助,我不可能寫齣這本書。
斯凱勒· 斯考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助手。8 年前,耶魯大學教授約翰· 加迪斯把他這位得意門生推薦給我,我與斯凱勒就此相識。開始這個項目時,我讓他請兩個月假,暫時放下他的律師事務所工作。他答應瞭,並在整個過程中付齣瞭大量精力和時間,直到一年後善始善終地完成這件事。斯凱勒承擔瞭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幫助我翻譯瞭中文文獻,深入揣摩瞭一些微妙語句的含義,還不知疲倦地幫我編輯和校對。我從未遇到過如此優秀的研究助手,也很少有人能齣其右。
在我10 年來的所有活動中,斯特凡妮· 榮格– 莫特都與我並肩工作,實在是我的大幸。她是棒球比賽中被稱為全能選手的人,既作研究,又從事編輯工作,還是我與齣版商之間的主要聯係人。她幫助協調錄入工作,並在交稿期限臨近時毫無保留地鼎力相助。她的魅力和外交技巧使她的貢獻更顯重要。
我的老友哈裏· 埃文斯30 年前編輯瞭《白宮歲月》,這次又不負重托,審閱瞭本書的全部書稿,就全書的文字和結構提齣瞭許多極好的建議。
特裏莎· 阿曼泰亞和喬迪· 威廉斯一遍又一遍地錄入文稿,犧牲瞭許多夜晚和周末,在最後時限之前完成瞭任務。他們的激情、高效和慧眼至關重要。
前駐華大使、著名中國問題學者芮效儉,打開中國大門時的同事、後來的駐華大使溫斯頓· 洛德和我的遺囑保管人迪剋· 菲茨閱讀過部分章節,並作齣瞭睿智的評論。喬恩· 範登· 霍伊維爾對書中幾章的研究工作提供瞭幫助。
與企鵝齣版社閤作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經曆。安· 戈多夫隨叫隨到,眼光獨到,從不添亂,讓人樂於與之相處。布魯斯· 吉福德、諾伊琳· 盧卡斯和托裏· 剋洛斯熟練地指導瞭本書的編輯加工。弗雷德· 蔡斯最後對書稿進行瞭細緻高效的文字校對,以交付排版。勞拉· 斯蒂剋尼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她年輕得簡直可以做我的孫女,但絲毫不畏懼我這個作者。她毫無保留地對我的政治觀點發錶看法,我甚至有些盼望看到頁邊空白處她一貫銳利,偶爾甚至是尖刻的評論。她孜孜不倦,感覺敏銳,給我幫瞭大忙。對所有這些人,我深為感激。
我所引用的政府文件都已經解密一段時間瞭。我尤其感謝伍德羅·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允許我使用俄羅斯和中國文件解密檔案的大量章節。卡特圖書館慷慨地讓我使用卡特總統時期美中領導人的許多談話記錄,裏根圖書館也從他們的檔案中提供瞭大量有用的文件。
毋庸諱言,本書的瑕疵都應歸咎於我本人。
半個世紀以來,我的妻子南希為寫作時孤獨的作者(至少本作者是這樣)提供瞭堅定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她閱讀瞭多數章節,並提供瞭無數重要的建議。
謹將《論中國》獻給安妮特與奧斯卡· 德拉倫塔。在他們位於蓬塔卡納的傢中,我開始撰寫本書,並在那裏收筆。他們的熱情好客隻是我們友誼的一個體現,這份友誼為我的生活增添瞭快樂與內涵。
亨利·A· 基辛格
2011 年1 月於紐約
這本書,怎麼說呢,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倒也算簡潔大方,沒有太多花哨的圖飾,就一個樸素的書名,但就是這三個字,又承載瞭太多東西。翻開來,紙質還不錯,摸起來有種溫潤的觸感,這種細節往往能提升閱讀體驗,尤其對於我這種喜歡捧著書細細品味的人來說,是加分項。目錄掃瞭一眼,感覺內容會比較宏大,涉及的方麵應該會很廣,具體是哪些方麵,我還沒深入去瞭解,但光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最近的生活節奏有點快,希望能藉著這本書,沉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去探索一下作者究竟想通過這本《論中國》傳遞齣怎樣的思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或者說,打開一扇我從未注意過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中國。畢竟,瞭解一個國傢,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時間,更需要深度。
评分這本《論中國》,我還沒開始正經讀,但已經把它放在我的床頭櫃上,每天睡前都會翻幾頁,隨便翻翻,看看標題,看看段落開頭,試圖去捕捉一點作者的情緒或者行文的風格。我發現它並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抓住重點的類型,需要慢慢地去品味,去體會。有時候,一句看似平淡的敘述,背後可能隱藏著很多未曾言說的東西。我猜測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他的文字裏一定帶著一種沉澱多年的智慧。我喜歡這種不疾不徐的寫作方式,不像有些書,上來就滔滔不絕,讓你應接不暇,也讓你一下子就失去瞭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邀請你去傾聽,去思考,去感受。雖然我還沒進入它的核心,但僅僅是這份“氛圍”,就足夠讓我對它充滿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體量不小,拿到手的時候,確實有那麼一點“壓力”。我嘗試著翻瞭幾頁,但感覺自己還沒進入狀態,就被一些陌生的概念或者復雜的錶述給“擋”住瞭。我明白,閱讀《論中國》這樣的書,不能像讀小說那樣一目十行,需要耐心,需要反復琢磨。我猜想,作者可能想在書裏探討一些非常根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到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等多個維度,而且這些維度之間又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所以,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它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些吃力。但這恰恰說明,這本書可能真的有“乾貨”,它不是那種輕鬆就能理解的書,它需要讀者付齣一定的努力,去思考,去消化。我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慢慢來,一點一點地去啃,我相信,隻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
评分說真的,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市麵上的書太多瞭,良莠不齊,有時候覺得有些書名起得很大氣,內容卻很空洞。但拿到《論中國》之後,我纔發現,事情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雖然我還沒有真正地鑽進去閱讀,但從它的裝幀設計、紙張質感,以及那種隱約透露齣來的“厚重感”,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創作這本書時投入的心血。我有時候會想,一個作者要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深的積纍?這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需要廣泛的閱讀,深入的思考,更需要一種宏觀的視野和一種曆史的眼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關於中國現狀的深層解讀,或者說,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發展的脈絡和邏輯。
评分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心作祟。網絡上關於這本書的討論不多,但偶爾看到一些零星的評價,都用瞭一些比較“玄乎”的詞匯,說什麼“深刻”、“顛覆”、“重塑認知”之類的。我這人比較務實,不太相信這些過於誇張的說法,但我對“顛覆”和“重塑”這兩個詞特彆敏感。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其實都是被固有的信息和思維模式所限製的,很少有機會能有機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點“顛覆”的感覺,哪怕隻是在某個小小的點上,讓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多麼的片麵。當然,我並不指望它能完全改變我的世界觀,那太不現實瞭,但能有一些新的啓發,能讓我對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産生一絲睏惑,甚至引發一些質疑,那這本書就已經算是物有所值瞭。
评分好书正品,理解了中美关系的许多谜底。
评分还可以,专业用书,买了好多慢慢看
评分无论是木桶的桶箍,还是女孩子的发箍,箍就是用来防止开裂或分散的,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
评分写的很好,最熟悉中国的美国人写的
评分正版货,质量好,内容实,可阅读,可借鉴。
评分书的内容非常精彩,学员推荐买的
评分买来我看的,被先生抢走了,说很好看
评分基辛格不愧是中国通,比普通中国人更深刻认识中国的社会。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看看不一样的中国,真的佩服我们国家的先辈们,吾辈也要努力,才能对得起他们的牺牲付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