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史地叢考:以唐代文獻為研究中心

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史地叢考:以唐代文獻為研究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序雅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絲綢之路
  • 中亞史地
  • 唐代文獻
  • 曆史地理
  • 文化交流
  • 中外關係
  • 絲路研究
  • 唐朝
  • 曆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774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有關7—8世紀中亞諸鬍的曆史變遷,中亞諸鬍與唐朝的交往之記載,主要保存在《大唐西域記》、《新唐書.地理誌》、《新唐書.西域傳》和《冊府元龜》等唐代文獻中。這些文獻還反映瞭唐人對中亞諸鬍的認識。本書即以這四篇文獻為中心,兼及唐代其它相關文獻,圍繞“唐朝與中亞”這個重大課題,探討唐代絲綢之路的變化,中亞諸城的方位和道裏,7-8世紀中亞諸鬍的政治發展,中亞諸鬍與唐朝政治關係的演變,中亞諸鬍、唐朝和大食之間的政治關係,唐朝在中亞諸鬍抗擊大食鬥爭中的作用,唐人對中亞諸鬍的瞭解程度,漢籍記述的可信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以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中亞考古資料與唐代文獻記載相參對,並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辨析。

作者簡介

許序雅,男,1958年2月齣生於浙江省武義縣。1979年,考入杭州大學曆史係;1986年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1998年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研究專長是中亞史和中西關係史。現任浙江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所所長,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2部,譯著4部(與人閤作)。

目錄

一、研究現狀
二、問題的提齣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概念
四、各章研究的基本問題及貢獻
第一章7世紀的中西交通——《大唐西域記》所記中亞行程辨析
一、玄奘所記路綫和裏程
二、諸城方位
三、玄奘行程考辨
第二章8—10世紀中西陸路交通——《新唐書地理誌》考辨
一、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之記述
二、賈耽《皇華四達記》之記述
三、其他漢籍所記西行道路
第三章《新唐書西域傳》所記中亞史地考辨
一、康國 導言
一、研究現狀
二、問題的提齣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概念
四、各章研究的基本問題及貢獻
第一章7世紀的中西交通——《大唐西域記》所記中亞行程辨析
一、玄奘所記路綫和裏程
二、諸城方位
三、玄奘行程考辨
第二章8—10世紀中西陸路交通——《新唐書地理誌》考辨
一、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之記述
二、賈耽《皇華四達記》之記述
三、其他漢籍所記西行道路
第三章《新唐書西域傳》所記中亞史地考辨
一、康國
二、安國
三、東安
四、東曹、西曹、中曹
五、石國
六、米國
七、何國
八、史國
九、火尋
十、寜遠
十一、關於漢籍記述的史源
第四章中亞與唐朝的交往——以《冊府元龜》為中心
一、中亞諸鬍朝貢與唐朝冊封之統計
二、朝貢頻率與西域的政治形勢
三、朝貢、貢使、貢品及其政治、經濟意義
附錄:布哈拉考述
參考文獻舉要
索引
後記
跋記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您提供的圖書名稱之外的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草稿,旨在提供詳細、引人入勝的內容,同時避免提及您指定書目的任何信息,力求自然流暢。 --- 書名: 盛世的餘暉:晚唐士人的傢國情懷與文學轉嚮 作者: 陸文清 齣版社: 文淵閣 齣版時間: 2024年10月 字數: 約 1500 字 --- 盛世的餘暉:晚唐士人的傢國情懷與文學轉嚮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唐(約公元835年至880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的劇烈動蕩,如何深刻地塑造瞭當時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麵貌、政治抉擇與文學創作。我們置身於一個“舊秩序正在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灰色地帶,探究在藩鎮割據加劇、宦官專權日益猖獗以及天災人禍頻發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調整其“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傳統使命感,並最終催生瞭文學風格的顯著轉嚮。 第一部分:黃昏下的政治圖景與士人的錯位 本書首先勾勒齣晚唐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外部藩鎮的相互掣肘。不同於中唐時期看似穩固的中央集權,晚唐的權力結構更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塔樓。我們通過對李德裕、牛僧孺等關鍵政治人物的派係鬥爭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瞭士人如何在“牛李之爭”的餘波中尋求庇護或自我放逐。 重點章節探討瞭“諫官”和“清流”群體在這一時期的尷尬處境。他們秉持著儒傢“直言敢諫”的古訓,然而麵對日益強硬的宦官勢力,他們的忠言往往化為無力的嘆息。本書援引瞭多份未刊載的奏摺和私人的書信往來,揭示瞭士人內心的巨大煎熬:是選擇同流閤汙以求自保,還是堅持氣節最終被貶謫遠方?這種政治上的“失位感”,成為催生後世文學主題的重要土壤。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某些官員在被排擠後,如何將對朝廷的失望轉化為對山水田園的無限眷戀,這並非是真正的歸隱,而是一種帶有強烈諷刺意味的“寓居”。 第二部分:生命哲學的重塑——從“入世”到“自處” 晚唐的危機感不僅體現在對國傢命運的憂慮上,更滲透到士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中。如果說盛唐的理想主義是“萬丈豪情”,那麼晚唐的基調則是“一掊黃土”。 本書聚焦於生命哲學的轉嚮。在社會動蕩中,傳統的“天命論”和“功名觀”受到嚴峻挑戰。我們考察瞭佛教禪宗思想和道傢玄學在這一時期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如何顯著增強。士人不再像盛唐時期那樣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作為最高追求,轉而探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求片刻的寜靜與精神的自主。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愁”這一核心情感進行瞭深度挖掘。晚唐的“愁”不再僅僅是離彆或相思的個體情緒,它被賦予瞭宏大的時代背景——是對曆史進程不可逆轉的悲憫,是對“盛世不再”的集體哀悼。我們對比瞭早期唐詩中對“愁”的描繪,論證瞭晚唐詩歌如何將這種情緒凝練為一種更具內省和哲學意味的“冷峻的哀傷”。 第三部分:詩歌語言的精微化與“格律的復興” 文學風格的轉嚮是社會心態變化的直觀體現。隨著宏大敘事的受挫,士人的錶達方式變得更加精微、內斂,甚至帶有某種近乎“病態”的敏感度。 本書詳細論述瞭晚唐詩歌在形式和語言上齣現的關鍵變化: 1. 意象的內化與“物我交融”: 詩歌中的景物描寫開始服務於內心狀態的投射。例如,對“落花”、“殘月”、“斜陽”的捕捉,不再是單純的寫景,而是成為士人對自身命運流逝的象徵性錶達。這種“以景襯情”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細膩程度。 2. 對聲律的極緻追求: 在政治環境趨於惡化之時,對詩歌格律、對仗、用典的精益求精,成為一種抵抗外部混亂的內在秩序重建努力。本書分析瞭晚唐詩人如何將“雕琢”推嚮瞭新的高峰,探討這種對形式美的執著,是否是麵對無力改變現實時的一種自我補償機製。 3. 敘事性的退位與抒情性的強化: 相比於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所強調的社會關懷敘事,晚唐詩歌更傾嚮於捕捉瞬間的情感體驗和哲思閃光,使得詩歌的內在張力更加集中和緊湊。 結論:承前啓後的文學遺産 《盛世的餘暉》總結指齣,晚唐士人的傢國情懷雖然經曆瞭痛苦的自我修正和收縮,但這種深刻的內省和語言上的錘煉,為五代十國乃至宋代文學的轉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們以自身的悲劇性體驗,完成瞭從“歌頌太平”到“直麵衰亡”的精神跨越,使得唐詩的遺産在衰落中完成瞭最為精緻的收束,其文學價值不容小覷。 本書適閤對唐代晚期曆史、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歌史)以及士人階層心理變遷感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及深度愛好者閱讀。通過對這一“黃金時代的尾聲”的細緻考察,讀者將能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如何在曆史的夾縫中,完成瞭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與文學上的不朽創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製度”與“文化滲透”交叉點的探討。我們常談絲綢之路上的商品貿易,但往往忽略瞭文化和法律的無形流動。我原先的認知裏,唐朝對西域的影響更多是軍事和政治上的強勢輸齣。然而,書中對於唐朝在當地設立的都護府體係,其內部運作機製如何受到中亞本土習慣法的製約與影響,有著非常細膩的描摹。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誰統治誰”的問題,而是關乎權力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有效協商和執行的復雜藝術。這種超越瞭傳統“盛衰史觀”的視角,展現瞭唐代帝國治理的彈性與局限,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评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入手便被其裝幀的典雅所吸引,深感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學者們嘔心瀝血的結晶。雖然我對絲綢之路的曆史嚮來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偏愛那些宏大敘事的作品,但這本書的聚焦之細密,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並不滿足於描繪絲路沿綫物産交換的繁華圖景,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為隱秘的角落,那些隱藏在浩如煙海的唐代官方與私人文獻背後的真實脈絡。我尤其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信息傳遞遠不如今日便捷的時代,長安朝廷是如何感知、記錄並試圖管理那遙遠的中亞地區的。畢竟,唐代的製度與中亞各政權的互動,往往是理解那一時期國際關係的鑰匙。這種對文獻細節的執著,讓我想起那些在浩瀚的檔案庫中,為瞭一個精確的官職名稱或一處模糊的地名而徹夜不眠的探尋者,其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评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未知”的敬畏。全書並非一味宣稱找到瞭所有答案,而是大量篇幅用於辨析不同史料之間的矛盾與解釋的張力。這種審慎的態度,比那種自信滿滿地給齣唯一答案的著作更具說服力。它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文獻迷宮,共同麵對那些尚未被完全馴服的曆史謎團。閤上書頁時,我並未感到知識的完全灌輸,反而産生瞭一種更強烈的求知欲——那些被文獻遺漏的、那些沉默的聲音,究竟又是如何構成那條偉大絲綢之路的真實底色的?這種由內而生的探究衝動,纔是優秀學術著作的真正價值所在。

评分

讀罷開篇緒論,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所震撼。它不像那些麵嚮大眾的曆史普及讀物,用引人入勝的故事綫牽引讀者。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地圖測繪報告,每一個注釋、每一次引文的校勘,都如同地基的夯實,為後續的論證提供瞭不可動搖的基礎。我本以為我對中亞的地理概念已算熟悉,但書中對“碎葉”、“疏勒”等關鍵節點在不同文獻中的記載差異及演變過程的梳理,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模糊印象。那種將文獻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力求還原曆史真實麵貌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張力的過程。這種深入文本肌理的鑽研,要求讀者也必須投入極大的專注力,否則很容易在繁復的考據中迷失方嚮。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性極強,對於那些不熟悉唐代官製、律令體係的普通讀者來說,初讀時會感到一定的門檻。但如果能耐下性子,跟隨作者的邏輯鏈條一步步深入,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並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構”曆史賴以存在的文獻基礎。例如,書中對某些外交文書格式的考證,看似枯燥,實則揭示瞭唐廷在處理與周邊政權關係時,微妙的等級排序和外交策略的迭代。這種對“文本如何構建現實”的關注,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曆史,有多少是基於這些陳舊文獻的精心解讀。它強迫我跳齣敘事的舒適區,進入到更具批判性的閱讀模式中去審視一切既定的曆史結論。

评分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很好的,虽然挺薄

评分

旧书重印,有一定的价值,定价贵

评分

不错,打折促销时买的,喜欢

评分

不错,打折促销时买的,喜欢

评分

旧书重印,有一定的价值,定价贵

评分

书还没看,比较薄

评分

批量回复标准模板凑够字数拉倒

评分

批量回复标准模板凑够字数拉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