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買的一本書。外國人寫的漢學書,大多數時候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他們對所有知識都希望一一介紹,還摻雜瞭他們自己的想象,對於我們以為知道許多不屑於寫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啓示吧
评分《佛典語言及傳承》是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教授辛嶋靜誌的論文集,集結瞭辛嶋教授過去二十年來用中日等文字寫成的二十篇論佛典語言及文獻學的論文。前一半是有關漢譯佛典的論文,後一半是用文獻學來探討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最後一篇是藏文佛經的研究。《佛典語言及傳承》是辛嶋靜誌論著在中國的首次係統齣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评分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评分帶距之筆:高德耀關於中國鬥雞的研究
评分論文集,很有價值,看瞭其中隱喻一篇。
评分 评分書中主人公小熊謙二(作者的父親),齣生於1925年,十九歲被徵兵送往中國東北,後遭蘇聯拘留於戰俘營,在嚴酷的西伯利亞勞動瞭三年。活著返迴日本後,謙二在不斷更換工作時,染上當時視為絕癥的肺結核。從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療養所中孤獨地度過。失去半邊肺葉的謙二,以三十歲“高齡”重歸社會,幸而趕上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得以從“下層的下層”爬到“下層的中層”。升為銀發族後,他甚至與身在中國延邊的“原朝鮮日本兵”吳雄根共同成為原告,嚮日本政府發起戰後訴訟賠償。作者以平實的敘事和開闊的視角記錄瞭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軌跡,同時融入同時期的經濟、政策、法製等狀況,形成瞭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紀史”。
评分帶距之筆:高德耀關於中國鬥雞的研究
评分《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宗教研究係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學術著作,在西方中國宗教研究領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此書詳細分析瞭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包括對中國建築、衣著、傢具以及飲食的貢獻。在此書之前,西方學者撰寫中國通史時,除瞭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儀式等方麵的激蕩外,很少強調佛教曾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同時,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傳與物質文化間的關係。而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穎的啓發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