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央視前著名節目主持人王誌暌違熒屏六年後首度榮耀歸來
2014陝西衛視“絲綢之路萬裏行”全媒體活動總主持人
從西安到羅馬兩個月三萬裏八個國傢三十八座城市
用行動講述中國故事,用語言傳播絲路文明
帶領我們親身走過精彩真實的絲路當下,探究悠久輝煌的絲路曆史
內容簡介
2014年7月,睽違熒屏六年的王誌作為陝西衛視“絲綢之路萬裏行”總主持人,與節目組車隊從西安齣發,沿古絲綢之路一路自駕,橫跨歐亞大陸,穿越中國、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俄羅斯、格魯吉亞、土耳其、希臘、意大利八個國傢,曆時兩個月,西行三萬裏,最終抵達古絲綢之路終點羅馬。
在完成媒體報道任務之餘,王誌隨時用文字記錄下旅途中所見、所聞、所感。既有異域他鄉的精彩見聞,也有與各路名人嘉賓的對話,更有主持人犀利的眼光和對絲路曆史的深沉思考。一路嚮西,行三萬裏,一路歡樂與艱辛,九十篇文字為我們描繪齣一個充滿魅力的絲路曆史與當今,和一個不一樣的王誌。
作者簡介
王誌,1965年齣生,湖南人。文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廣播電視新聞學博士,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長江商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做過記者、官員,現在是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2014年7月至9月,受邀擔任陝西衛視“絲綢之路萬裏行”媒體團總主持,從西安到羅馬,途經八個國傢,西行三萬裏。在完成媒體報道任務之餘,用文字記下所見、所聞、所感。九十篇文字,以其獨特的視角及一貫尖銳的風格,帶你深入絲綢之路,徜徉曆史與現實之間,體味東西文化交融,展現齣一個不一樣的王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看著他開車進瞭羅馬,我真的驕傲,當年的王誌迴來瞭!
——央視知名節目主持人、王誌夫人硃迅 目錄
序言 硃迅
自序
上篇 我的西域
01 西安,那一絲不安
02 為什麼是“吳小莉”?
03 果然匈奴
04 六個張騫
05 未來正在到來
06 為什麼第一站是寶雞?
07 微微一笑最傾城
08 請給我一支蘭州
09 絲路馬語
10 探秘軍馬場
11 車過烏鞘嶺
12 一個人 一棵樹 一顆心
13 戰爭與和平在這裏打瞭一個結
14 兩關四郡:全是大事
15 底牌與底氣:天子的內心走廊
16 我的,她的,我們的敦煌
17 敦煌有錦詩
18 敦煌數字夢
19 野餐星星峽
20 哈密力
21 唱著《樓蘭姑娘》過鄯善
22 這裏是車轍最深的吐魯番
23 高昌的秘密往事
24 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25 在新疆聽秦腔
26 石河子是一個偶然
27 蘋果曾經是一枚彆在伊犁胸前的徽章
28 美得讓人跳起來的湖
29 那個叫陳褘的唐朝僧人
30 匈奴,你到底是誰
31 和親,與愛情有關嗎
32 西域在哪裏
中篇 我的亞洲
33 一下子睡到瞭前蘇聯的床上
34 有兩個祖國的捷列先科
35 有一個獨立的族群叫“東乾”
36 安鬍塞,長江黃河流著呢打西往東
37 一擁而上的使命感
38 通關:交流與阻礙是一對孿生兄弟
39 綠色塔什乾
40 魔幻布哈拉
41 如果明天要死瞭,一定要吃手抓飯
42 隻要有兩條槍就足以震驚世界
43 紮斯雷剋的意思就是紮斯雷剋
44 撒馬爾罕能滿足一切
45 被禁忌的“絲綢”
46 太陽土地上的日升與日落
47 唯有死亡可以滅掉欲望
48 帝王學者
49 隻求看一眼希瓦
50 標準的阿特勞娛樂版
51 這裏是可以對世界說是也可以說不的俄羅斯
52 擦肩而過的阿斯特拉罕
53 《2050》
54 M29 聯邦公路通嚮萊濛托夫
55 全俄羅斯的女人都愛他
56 Everything in one space
57 沒落貴族庫塔伊西
58 巴圖米的高貴血統
59 被忽略的和被錯過的
60 標準的土耳其智慧
61 我寜願在早晨看卡帕多奇亞人收拾自己的院子
62 中國高鐵好!
63 伊斯坦布爾的繁華與憂傷
64 伊斯坦布爾的這碗麵
65 土耳其之“芯”
66 黑海從未平靜
下篇 我的世界
67 希臘時間
68 在地球的“肚臍眼兒”上玩耍
69 空中修道院
70 離死亡非常接近的“直播”
71 現代奧運也許是個壞榜樣
72 衛城在,希臘在
73 “橄欖樹帶有我們祖先的皺紋”
74 他們仨
75 大理石是希臘的說明書
76 全人類也無法滅亡希臘
77 真好,我們都在一條船上
78 神奇的馬可 波羅與馬可 波羅的神奇
79 昂貴的威尼斯
80 萌萌噠意大利
81 我愛翡冷翠
82 美第奇:王的藝術
83 非凡道 非常道
84 這裏是羅馬!
85 究竟幾天建成羅馬城
86 去龐貝,你真的準備好瞭嗎
87 意大利的“世界級難題”
88 全媒體偉大 絲路幫有纔
89 是文明之旅,亦是欲望之旅
90 誰的夢想沒有“我”?
後記
精彩書摘
01西安,那一絲不安
既然從西安齣發,那我就從西安說起。
感謝陝西衛視,讓我有機會以“絲綢之路萬裏行”總主持人的身份再次來到西安!
原計劃18號到西安,因為若乾原因提前瞭。但我非常開心,因為西安是我喜歡的城市,偶得的這七天,恰好可以更加從容地打量西安,更加悠閑地體驗這座城市的彆樣風情。
計劃趕不上變化,時間過得比預期要快。各種準備會,各種相關的活動,拍宣傳片,采訪,添置行頭,居然忙得不亦樂乎。西安,我雖然身在其中但總有咫尺天涯的感嘆。對我,西安是神秘的西安。
我西裝革履從容移步穿過人聲鼎沸過度繁華的街道;我心情肅穆浮想聯翩撫摸鍾鼓樓上斑駁的牆磚;我與一個年輕而專業的團隊就著夕陽的餘暉細細打量落寞的昭陵,傾聽遠處若有若無的駝鈴。
絲綢之路源於漢,鼎盛於唐。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寢,在那裏,我看祖祖輩輩以護陵為業的村民開心地采摘野生的桃子,與他們一道品嘗自製的酸奶和地道的涼皮,忽然間,我覺得我也算一個西安人。西安仿佛也是我的城。
其實,我對西安並不陌生。二十七年前,因為嚮往,我曾懷著朝拜的心情到過這裏,一如對這座城市有著文化情節的其他人。年少的我當年不知辛苦為何物,一路“綠皮”硬座從長沙坐到瞭華陰,在黑暗中摸著前麵遊客腳脖子爬華山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從華山下來,我去瞭臨潼。坦率講,驪山的華清池讓我大失所望,一個普通的水泥池子,但“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意境不到這裏又到哪裏去尋呢。兵馬俑確如傳說中氣勢恢宏,但實話實說,紅彤彤甜滋滋的火晶柿子留給我的印象一樣深刻,以緻後來念念不忘,成為我被認定為“吃貨”的重要綫索。
那時的西安,城牆好像剛剛修整完,但清一色的牆磚、齊整的垛口、洞開的城門、巍峨的角樓,足以讓我心醉不已。即便到現在,西安的城牆還在為西安大賺眼球。大小雁塔當然不能不看,因為他們是西安城為數不多的真古董。還有遐邇聞名的碑林,以及數不過來的皇陵……背著唐詩找景,蹲在凳子上轉著碗吃羊肉泡,今天想來仍然心曠神怡。
在我眼裏,西安儼如一位顯赫的帝王般威嚴神聖不可侵犯,但有時也會覺得她像一位驕傲的公主恣意妄為嬌驕畢現。西安不懂你,可以;你若不懂西安,恐怕就難為情瞭。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當然夠古老。曆史告訴我,早在一百萬年前,就有藍田古人類在這裏繁衍,新石器時代由半坡先民在這裏開啓,這裏還是華夏農耕文明的肇始之地,但西安人從來不把這些掛嘴上,他們甚至都懶得一個個去數十三朝,周秦漢唐四個字,足矣。
據說,西安建城的曆史已難以考證,六韆年還是七韆年的確區彆很大,但對西安意義卻不大,西安建都的曆史可是言之鑿鑿有據可依。西周文、武王大興土木,建立“宗周”,西安從那時開始就成為正宗的天子之城,這已是三韆一百年前的事兒瞭;“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中國移都西安的原因說法不一,但阿房宮“覆壓三百餘裏”“廊腰縵迴,簷牙高啄”,那是何等的氣勢。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建都這裏,取長治久安之意,這片八水環繞的土地始稱“長安”。就是在這座城裏,漢武帝決定對久為心患的匈奴動手,那年他纔二十七歲,登基不過兩年。這纔有瞭遣張騫齣使西域,纔有瞭絲綢之路的鑿空之旅;這纔有瞭後來者陰山下,隋煬帝主持的二十七國首腦參加的商旅大聚會,史稱“第一屆世貿大會”。
多少帝王將相,多少纔子佳人極盡茁壯繁茂之能事,在西安這片土地上盡展風流。西安,寫就瞭中國曆史也是古老絲綢之路最厚重、最輝煌的一章。
人們常說城市像人,人有個性,城市也有。西安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城?“喝西鳳、吃泡饃、吼秦腔”,“生、撐、硬、倔”是對其形象的精闢概括,恐怕非西安人不能道也。是的,西安的性格淩烈,真有點西北漢子的味道,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當,但他古樸中滿含著倔強,倔強中隱藏著變通,常常讓人始料不及地感受到非比尋常。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婉約的西安也是有的,但不常見。非常幸運,這七天我居然趕上瞭一迴。我想起《武林外傳》裏的佟湘玉,浪裏透著媚,媚裏顯得豪放。我從我遇見的每一位西安人身上解讀這座城市,從他們的言行中領略西安人腦子的快和行動的緩,領略五韆年的華夏文化造就的基因在西安的血脈裏慢慢流淌。
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地處東經107.4°至109.49°,北緯33.42°至34.45°之間。如果你稍微細心一點就能發現其中的特彆之處,就中國而言,如果以現在的金雞版圖為準,西安正是這隻金雞的心髒位置。
世界四大文明,唯獨華夏文明綿綿不絕,西安功不可沒,中國四大古都北京、洛陽、西安、南京都在這條綫上。再遠一點,世界四大古都,埃及開羅、希臘雅典、意大利羅馬、中國西安也都在這條綫上。世界四大古都中也有人覺得應該把開羅換成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但西安沒有爭議,我想這絕非偶然。
在中國,你要不知道西安恐怕會被人說成一種罪過,即便問老外到中國旅行首選哪個城市,相信西安也一定在冊,並且靠前,與北京、上海相比肩。對西安,你沒有辦法視而不見,所以西安的確因此可以把胸脯挺得高一點,拍得響一些。
我曾去過日本,第一位的願望就是去看京都,那是唐代長安的微縮版,我看著長安城的贋品想象長安當年的輝煌,那種滋味真是難以言錶。不僅如此,北京的紫禁城與長安城也有抹不掉的淵源。
當年的長安城東南西北,方正無比。東西十四條大街,南北十一條大街,把宮城和皇城外居民區劃分為一百一十個坊。硃雀大街寬一百五十五米,從硃雀門進,依次是天街、承天門、玄武門。南端明德門,大道直抵子午榖。長樂門,永寜門,安定門,安遠門,
方方正正,門門規矩。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張騫是從哪道門齣發,先後兩次走嚮遙遠的西域,但硃雀門前,舉城見證另一位行者大唐玄奘的歸來卻是有明確的記載。西安,曾經的世界第一都市絕不是浪得虛名!
西安是厚重的。西安這座城厚重得你搬不動,想不到,說不完。西安的厚重是全方位的,這座城市周身散發著曆史和文化的氣息,他的每一塊磚每一根草都仿佛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
不用說西安的曆史、西安的建築、西安的地理風光。聽聽西安人講話吧,你就會認可我的說法的。抱孩子說“攜”,口裏沒味說“寡”,罵人的“滾”字在西安人的嘴裏也變成瞭文縐縐的“避”,內涵真是豐富。還有傳統戲劇、民間錶演、文物收藏、文學創作、舞蹈歌唱、琴棋書畫,西安都有自己的套路,乖張異常但卻都在情理之中。
在鍾樓上候場,我花瞭足足一刻鍾請教西安人怎麼記住“biangbiang麵”這個“biang ”的寫法:“一點飛上天,黃河掛兩邊,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坐個馬大王,月字邊,心字底,放個鈎鈎掛麻糖,坐個車車逛鹹陽。”西安,你讓我說你什麼好。
恐怕全中國的小孩子都會背的《木蘭詩》,西安是故事的發生地之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東市西市就在西安,專傢考證說,買東西買東西,“東西”二字即來源於此。東市西市什麼都有,東買買西買買什麼都齊瞭。過去的西安,說繁華無齣其右並不過分,可西安人對此卻常常輕描淡寫,他們告訴我的是,鍾樓上鎏金的寶頂是用擀麵杖擀齣來的。
這是開元盛世時的西安城:周長三十五點五六韆米,八十四平方韆米,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麵積的九點七倍,洛陽的一點八倍,明南京城的一點九倍,是公元447年時的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公元800年時的巴格達的六點二倍,是古羅馬的七倍,國際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國際都市,當時的西安輕輕鬆鬆就獨占瞭鰲頭。
西安還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士兵百姓、女僕雜役、佛道僧尼和平共處,通使的國傢和地區三百多個,外國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侶熙熙攘攘怡然自得。再想象一下,人聲鼎沸百朝來賀,沙漠駝鈴悠揚動聽,西域歌舞曼
妙其間,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在曆史的想象麵前,任何一個外來客都會壓力空前,隻是不知道不性急不在意的西安人會不會也無動於衷。古老的西安正在努力追趕現代化。我所住的地方叫麯江,“麯江流飲”很古老,不錯,盛唐是從東晉的九麯流觴得到的啓示,但是新蒲細柳麯江麗人,輕歌曼舞雲霓衣裳,作為唐代最為華麗富貴的花園,相比之下,麯江反倒讓東晉老師顯得有些小情小調瞭。西安人把鍾鼓樓當印,麯江就是那一方濃重的印泥。
隻是今天的麯江,新建的小區鱗次櫛比,一樓高過另一樓,天際綫已被高聳的塔樓遮蔽。還有,現在的西安滻灞生態區、空港物流區、楊淩示範區、西鹹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帶層齣不窮,我一方麵為西安高興,一方麵也不免擔憂,如此這般總覺得不似心目中的那座城。
我甚至擔心即將開通的地鐵擾亂瞭韆百年來西安的清淨。發展是必須的,是動力也是壓力,西安的未來充滿希望也充滿未知。“鞦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殘陽夕照漢傢陵闕,隻是往日繁華早已依稀莫辨。更有好事者網上評選“十大衰敗古都”,西安居然排第一。倘若此言屬實,不能不讓人唏噓。
我覺得投票的網友可能並不瞭解西安,一定沒有好好吃過西安的飯,沒有好好看過西安的景。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麯江流飲,雁塔晨鍾,鹹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老八景尚存,新八景已登颱。翠華山依舊,王維的詩魂仍在輞川的山間飄蕩。大傢可能盯緊瞭西安的過去,卻不曾瞄一眼西安的未來。
海外華人聚集地名曰唐人街,華人代錶性最強的服裝叫唐裝,我們即將重溫的這條古絲綢之路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達到瞭巔峰。唯一可以與之媲美的恐怕就隻有漢瞭,正因如此,所以韓國的首都以前叫漢城來著。韓國人改名可以理解,但中國人尤其西安人需要銘記。
曆史無法改變,未來可以創造。我祝福西安!
西安於我,恍如一夢;“萬裏行”於我,恍如圓夢。這是一個夢的結束,也是另一個夢的開始。
還有七天,我將從這裏齣發。十六輛車,至少五十位媒體同仁,自駕完成從西安到羅馬的一萬五韆公裏行程,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動作,也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嘗試,在我心裏它是一次偉大的齣發。
未來的六十天,我與媒體同仁將要經過戈壁、沙漠、綠洲、河流、高山、峽榖,我們還
要經曆許多熟悉與不熟悉、古老與不古老的城市:蘭州、烏魯木齊、阿拉木圖、塔什乾、撒馬爾罕、布哈拉、第比利斯、伊斯坦布爾、雅典、佛羅倫薩、羅馬……
如果把絲綢之路比作一串項鏈,那麼這些城市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珠子,現在的西安是怎樣的一顆呢?想到這裏,心裏竟然生齣一絲莫名的不安和蒼涼。
我將帶著這樣的不安上路。
……
前言/序言
序
硃迅
我在國外齣差,老公發來短信:“王誌齣書,請你作序。”
我惶恐,權當夫妻之間打情罵俏的玩笑。問:“此話當真?”
沒等迴音,我已動筆。
絲綢之路是我曾經走過的一條路,我對它有著極為特殊的情感。那年我剛迴國,海歸變海待,百爪撓心地被閑置瞭半年,突然一天《正大綜藝》的林導說:“絲綢之路,我們齣發吧。”
當時我身處逆境,愛情事業夢想都在雲裏霧裏,正是最心灰意冷的時候。絕望中,我匍匐在莫高窟大佛前五體投地,祈求純粹的愛情;在魔鬼城的怪聲中我翩翩起舞,壓製住天馬行空瞭無牽掛的衝動;嘉峪關外,滲到骨頭裏的那種悲涼與豪邁讓我放聲痛哭,過往的驕傲和清高隨淚水灑在滾燙的戈壁灘上,轉眼成煙。不過是“勸君更飲一杯酒,西齣陽關無故人”罷瞭,就這樣認慫瞭?當然不,從今天開始我貼著地過日子,把自己踩進泥裏,看能不能生根發芽!
這趟旅程撥弄瞭我心中最柔軟的情感,也注入瞭最堅強的力量。在愛情和事業上我不願再被世俗所左右,傾聽內心的聲音,找迴最真實的自己。今天看來,所有的一切包括挫敗在內都是生命給我最好的安排,生活不會著急地給你所有答案,積極地準備,耐心地等,等到你已然放棄絕望時,驚喜就來瞭。
幾年之後就有瞭大傢熟知的王誌與硃迅的央視“靖蓉戀”。所以當我看到陝西衛視絲綢之路策劃案時,竟比當事人還興奮:“什麼?從西安開車去羅馬,兩個月,三萬裏,去,一定肯定必須得去!求你帶上我!”我太愛這條讓我重新振作、夢想成真的絲綢之路瞭。
即便同行,每個人在這條路上都會有不同的經曆和感受。以現在的工作狀態,我知道自己不可能來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又如何能忘記年少時感動過自己的這條絲綢之路啊。我希望丈夫能替我還曾在佛前許下的心願:“嫁給自己愛的人。”真的,好好做人,上天自有安排。
王誌很久沒有齣鏡,這幾年一直是個宅男。離開央視我知道他心中是有惋惜和無奈的。他是一個兵,一個可以拿命去拼的兵,一個如此性格的“湘軍”不去打仗時反倒也能隨遇而安,淡定從容地過好每一天,是我極為佩服的。正像湖南人曾國藩所說:“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既然是兵,總要上陣。齣發前,我陪王誌去理發,一改原本三七分文質彬彬的樣子,理得很短挺時髦。我放心去上班,誰想迴傢時他把自己剃成瞭光頭:“重齣江湖,還是改頭換麵好。”我愣在那兒:“好是好,好嚇人的。”剃瞭光頭的王誌有一股子“匪氣”,這種“匪氣”帶著湖南人骨子裏不服輸的霸道。我很不習慣地摸摸他,覺得抱著的不像是原來的老公。“記得寫日記。”鬆開手,他走瞭。我知道他這次是下瞭狠心的,五十歲的王誌又齣發瞭。
一路上他的頭發一點點長長,有瞭文人的氣質,更添瞭肌膚的陽光。途中,他會三言兩語地發給我消息:“進大漠瞭,齣國門瞭,寫日記瞭,車沒油瞭。”我也迴著傢裏的平安:“看直播瞭,兒子高瞭,婆婆笑瞭,辣椒紅瞭。”
他說他喜歡高建群的那句話:“男人沒幾個敵人還叫男人嗎?”
我迴他:“媳婦喊你迴傢吃飯!”
因為齣差,我先他一步飛到瞭意大利,在米蘭我看見一個教堂修修停停,平平常常持續瞭幾百年。因為找不到閤適的石材,找不到閤適的工匠,他們就一代代人地等著。絕不急功近利,絕不湊湊閤閤。這纔是靈魂可以安住的地方。思考靈魂時自然會想到彼此老去的日子。
我寫:“都在路上。”
他迴:“都在心裏。”
看著他開車進瞭羅馬,我真的驕傲,當年的王誌迴來瞭!
一起生活的十多年中,我隻有兩次看到王誌夜不能寐,一是剛剛離開央視,他常常深夜起身,獨坐著,不言不動;我隻能靜靜地躺著,側臥,不問不動。那段日子,他話很少,頭發掉瞭很多。再有就是這次寫書,他素來討厭各種電子産品,用得最熟的不過是個體重計,現在竟然天天捧著iPad打字如飛。隻是不會關成靜音,我常常被“啪啪”的打字聲喚醒,又安心地睡去。更過分的是他寫到高興處竟會大聲念齣來,我隻好掙紮著爬起身,迷迷糊糊和他一起走進撒馬爾罕的故事裏。這段日子他話很多,頭發長齣不少。
寫到這裏,王誌的迴音來瞭:“字數不限,真話就好,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應該由我最重要的人來寫。”
信以為真,一小時寫序,一輩子同行。收筆,交稿,懇請讀者們成全我。
《絲路風華:韆年迴響》 這是一部關於絲綢之路的宏大敘事,它並非僅僅描繪地理上的蜿蜒麯摺,更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文化溯源與精神探索。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串聯起古今,連接起東西,試圖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捕捉那閃耀著韆年輝煌的絲綢之路脈絡。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第一部分:地脈的低語——穿越古今的地理與文明交響 此部分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條虛擬的絲綢之路,從東方的長安齣發,一路嚮西,穿越戈壁、翻越雪山,最終抵達地中海的港口。然而,這並非一份簡單的旅行指南。每一段路程,每一次山川的變換,都將與孕育其上的文明奇跡緊密相連。 東方的起點:長安的繁華與氣度 我們將從唐朝都城長安的恢弘氣象拉開帷幕。這裏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更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熔爐。從宏偉的宮殿建築,到繁華的市井生活,從多元的宗教信仰,到前沿的科學技術,我們將深入挖掘長安作為世界級大都會的獨特魅力。這裏有來自波斯、印度、日本、新羅的商賈、僧侶、學者,他們帶來瞭新的思想、新的技藝、新的物種,也帶走瞭東方的文化精髓。我們將通過對考古發現的解讀,對曆史文獻的梳理,以及對壁畫、陶俑的細緻品味,重現那個開放包容、氣象萬韆的黃金時代。 河西走廊的咽喉:綠洲上的生命贊歌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便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天然通道。在這裏,荒漠與綠洲交替,生命的力量顯得尤為頑強。我們將探訪敦煌莫高窟,不僅僅是欣賞那些精美絕倫的壁畫和塑像,更是要理解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宗教信仰、藝術審美以及社會生活。我們會追溯那些壁畫中商人、旅人的身影,感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求生存、謀發展的艱辛與智慧。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古老的烽燧、關隘,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也訴說著邊塞的壯麗與蒼涼。從玉門關到陽關,每一處遺跡都低語著過往的輝煌與歲月的滄桑。 西域的瑰寶:多元文化熔爐的碰撞與融閤 穿越河西走廊,我們便進入瞭神秘而迷人的西域。這裏有古老的城邦,如樓蘭、龜茲、疏勒、於闐。我們將深入探究這些曾經繁榮的綠洲文明,瞭解它們獨特的語言、文字、音樂、舞蹈,以及與中原王朝、印度文明、希臘波斯文明的互動。我們將重現那些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城池,通過古籍、齣土文物,以及對現代考古發現的解讀,拼湊齣這些失落文明的輪廓。我們會關注佛教在西域的傳播與演變,以及伊斯蘭教的傳入,見證不同宗教在這裏的共存與張力。 帕米爾高原的脊梁:連接歐亞的地理屏障與橋梁 “萬山之祖”的帕米爾高原,是絲綢之路最艱險的地段之一。它既是地理上的巨大挑戰,也是連接東西方的天然橋梁。我們將描繪古代商隊如何剋服高原反應、嚴寒酷暑,在險峻的山路中艱難前行。我們會關注古代的驛站、山口,它們是旅人歇腳、補給的地方,也是信息傳遞的節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帕米爾高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它既隔絕瞭某些直接的聯係,也使得通過特定通道進行的交流顯得尤為珍貴。 中亞的腹地:帝國興衰與商業脈動的交織 在中亞的遼闊草原和乾旱盆地,曾孕育瞭多個強大的帝國,如薩珊波斯、突厥、阿拉伯帝國、濛古帝國。絲綢之路成為瞭這些帝國經濟命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梳理這些帝國在絲綢之路上的曆史軌跡,分析它們如何通過控製貿易路綫而崛起,又如何因戰爭和內部動蕩而衰落。我們將關注撒馬爾罕、布哈拉、梅爾夫等著名商業城市,描繪它們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是如何聚集瞭財富、匯聚瞭人纔,成為東西方商品、文化、技術交流的中心。 波斯與阿拉伯世界的輝煌:文化與科技的輻射 越過波斯,我們將進入阿拉伯世界。這裏曾是伊斯蘭文明的中心,在科學、哲學、醫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瞭輝煌成就。絲綢之路不僅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帶到這裏,也帶來瞭東方的智慧。同時,阿拉伯學者也將他們的知識成果,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東方。我們將探尋亞曆山大港、巴士拉等港口的繁榮景象,以及巴格達“智慧之城”的輝煌,理解這個文明體在絲綢之路上的獨特貢獻。 地中海的彼岸:羅馬、希臘與歐洲的遙望 絲綢之路的終點,並非一個明確的地理坐標,而是一個文化與經濟的輻射範圍。我們將目光投嚮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以及更早的希臘文明。雖然直接的貿易往來受限,但通過層層轉運,中國的商品,如絲綢,已經成為瞭羅馬貴族追逐的奢侈品,甚至引發瞭羅馬社會內部的討論。我們將分析這種間接的文化影響,以及絲綢之路作為一種“世界貿易網絡”的早期形態,是如何悄然改變著遙遠歐洲的認知與需求。 第二部分:精神的脈動——信仰、藝術與思想的跨越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商旅的通道,更是精神的脈絡。本部分將聚焦於絲綢之路上傳播的信仰、繁榮的藝術以及碰撞的思想,展現文明互鑒的深刻力量。 信仰的種子:宗教的傳播與本土化 我們將詳細追溯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又如何在中原和西域落地生根,並最終發展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我們會關注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摩尼教、祆教等宗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曆程,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域的遭遇與融閤。我們將通過對佛教石窟、景教碑文、摩尼教壁畫等遺跡的解讀,展現不同信仰在這裏留下的痕跡。 藝術的輝煌:多元風格的融閤與創新 絲綢之路是藝術的集散地。從西方的希臘化藝術風格,到印度的犍陀羅藝術,再到中原的漢唐藝術,它們在這裏交匯、碰撞,催生齣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我們將深入分析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佛教藝術寶庫,解讀其雕塑、壁畫中融閤瞭哪些異域元素,又如何發展齣東方特有的神韻。我們將關注絲織品、金屬器皿、珠寶玉器等工藝品上的紋飾與造型,從中窺探東西方審美情趣的交流。 思想的激蕩:哲學、科學與技術的互通 絲綢之路也是思想交流的通道。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技術發明,沿著這條古道傳嚮西方,深刻影響瞭歐洲的發展。同時,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知識,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我們將探究這些技術傳播的具體路徑,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與轉化。我們將關注曆代翻譯的佛經、醫書,以及學者之間的交流,展現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在跨越地域與文化障礙後,點亮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部分:迴響的現在——絲路精神的傳承與展望 在迴顧瞭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它並非簡單地介紹“一帶一路”倡議,而是嘗試從曆史的深層邏輯中,挖掘絲路精神的核心要義,並探討其在當代的意義與價值。 開放包容:文明交流的基石 我們將強調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繁榮韆年,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開放與包容。它鼓勵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尊重彼此的差異,並在互鑒中尋求共同發展。我們將通過曆史案例,論證這種精神在維係地區和平、促進經濟繁榮中的重要作用。 互聯互通:經濟與文化的雙重脈絡 絲綢之路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互聯互通的體係。它連接瞭遠隔韆裏的經濟體,促進瞭商品的流通,也拉近瞭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我們將探討這種“連接”在曆史上的錶現形式,以及它在促進人類共同體意識形成中的作用。 閤作共贏:絲路精神的當代實踐 本書將從曆史的視角齣發,解讀“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內涵。它並非簡單的地緣政治博弈,而是對古老絲路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將探討如何在新時期,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閤作共贏的原則,構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心靈的絲路:個體生命的探索與成長 最後,本書將迴歸到個體層麵。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行程,也是一次心靈的遠徵。它塑造瞭無數旅人的性格,拓展瞭他們的視野,豐富瞭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將嘗試引發讀者思考,在當今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時代,我們如何能夠像古老的絲路行者一樣,保持好奇心,擁抱多元,在不斷的探索與交流中,實現個體的成長與升華。 《絲路風華:韆年迴響》是一部旨在喚醒讀者對絲綢之路深層價值的認知,從曆史的厚重中汲取智慧,在文明的交融中尋求共識,最終指嚮一個更加開放、包容、互聯互通的美好未來。它是一次對過去的緻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