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程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裝共2冊 贈送價值48元精美筆記本)

徵程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裝共2冊 贈送價值48元精美筆記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舒柯文,王原,[澳] 楚步瀾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11758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98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57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附件:笔记本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徵程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裝共2冊)》由來自科研一綫的加拿大、中國和澳大利亞學者共同創作完成,主要講述瞭中國脊椎動物的進化曆程,全書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大章,挑取有代錶性的動物群介紹脊椎動物進化曆程中的重大轉變,輔以豐富高清的化石圖片和生態復原圖,可以給予讀者身臨其境之感。為古動物愛好者和研究者的基礎入門之書,中英文雙語對照,書中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和生態復原圖均齣自專業攝影師和研究者之手,科學而美觀。

內容簡介

  《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裝共2冊)》是一部由三位來自不同國度的古生物學傢還原與重建的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的曆史,不僅迴答瞭“我們從哪裏來”,還讓我們看到生命演化曆程中充滿的驚奇、偶然與不可思議。作者把這縱橫5億年的曆史講得生動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細節,充滿瞭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本書特彆聚焦瞭“從魚到人”演化中的九個精彩轉摺,也值得讀者悉心地品味。
  這段史詩般的曆程藉由15個有代錶性的中國古生物群以及數萬塊珍貴的化石為憑證。一些我國特有的綻放著幾億年生命之美的高清晰化石圖片和結構復原圖係首次精心呈現,引領化石愛好者踏上遠古生命的探秘之旅。同時,認知生命演化曆程中的這些記錄,正是古生物學的魅力所在。

作者簡介

  舒柯文,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本科畢業,多倫多大學獲得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學術刊物《古脊椎動物學報》的英文編輯。經常在中國和他的故鄉加拿大進行野外古生物考察。不忙野外的時候會在研究所做恐龍和其他中生代脊椎動物的研究,或者努力學習漢語。這本書是他對古生物科普的首次主要嘗試。

  王原,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係古生物及地層專業,曾赴美留學獲文學碩士,在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獲中國國傢自然科學奬和中國科學院傑齣科技成就奬。發現和采集瞭很多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喜歡研究化石青蛙和化石蠑螈。他傾盡心力擔任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一職,決定瞭他還是講述中國恐龍故事的高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一書是對中國脊椎動物化石多樣性和五億年間在地球上發生的“從魚到人”驚人演化曆程的很好的視覺慶祝。中國的“侏羅紀世界”和其他時期的“失落王國”可能不會像電影中描繪的那樣,令讀者體驗到從轉基因恐龍那裏逃命而導緻腎上腺素激增的興奮——但我們相信其中所包含的科學內涵,遠比任何動作冒險影片都更具吸引力。我們也希望,《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一書帶領中外讀者共同瞭解這些真正的科學奇跡。
  ——《中國教育報》

  ★最近,中英雙語圖書《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由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暨科學普及齣版社)齣版,可謂恰逢其時,《自然》雜誌亦及時發錶瞭著名恐龍專傢徐星撰寫的書評。本書的三位作者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但卻是一個跨國的組閤:加拿大籍的Corwin Sullivan是哈佛畢業的博士,王原長期兼任中國古動物館的館長,澳大利亞籍的Brian Choo不僅是一名古魚類專傢,而且還擅長科學藝術創作。三位嚴謹的學者,在承擔各自繁重科研任務之餘,曆時兩年閤作完成這部科普著作,本身就足以令人稱道。
  作者精心挑選並介紹瞭在脊椎動物5億多年的演化曆史中,15個具代錶性的中國的化石寶庫,如産齣瞭“一條魚”的寒武紀的澄江生物群,來自貴州三疊紀的海洋爬行動物,産齣瞭大量帶羽毛恐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於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遺址等,並且還穿插介紹瞭九次代錶性的演化大事件——從脊椎骨的起源一直到人類的齣現,因此從魚到人的演化脈絡清晰明瞭。本書可謂濃縮瞭中國古生物學近百年成果之精華,其中自然包括瞭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從一個個有趣故事的背後,讀者還可以瞭解到為什麼中國的化石,特彆是最近20年來的重要發現,在研究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中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圖,除瞭化石産地、重要人物、化石標本、生物結構示意圖外,還包括瞭大量滅絕動物的彩色生活復原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之一的Brian Choo親手繪製瞭書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插圖,包括幾個全彩復原的生物群場景,從而盡量保證瞭復原的科學性。
  誠如作者在後記中寫到的那樣,在書稿的撰寫過程中,作者最感睏惑的就是內容的取捨,中國的化石寶庫是如此豐富,但限於書的篇幅,並盡可能考慮在演化不同階段上起關鍵作用的化石,最終還是有不少有名的中國化石沒有被收錄到書中。
  總之,在我看來,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知道的,基於中國的精美化石寶庫描繪“從魚到人”的故事中,內容最為豐富、具專業性,並且最有趣味的一本書。本書裝幀精良,文字也盡可能做到瞭通俗易懂。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將成為經典,並為世界各國、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所喜愛。
  ——《光明日報》

目錄

Introduction
前言
Just as archaeologists can piece together mu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Shang from the material evidence of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cauldrons, palaeontologists can use fossils to reconstruct the far longer and more outlandish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正如考古學傢能夠從發掘齣的甲骨和青銅器中拼湊齣商代的曆史概貌,古生物學傢也能夠用化石信息重建更加遙遠和奇異的地球生命史。
Before we Begin: Vertebrates, Deep Time and Fossils
從這裏開始:脊椎動物、地史時期和化石
Skeletons that remain largely intact are rare and precious gifts from deep time to humanity.
那些基本完整無損的骨骼十分稀少,它們也是大自然的“深時”送給人類的珍貴禮物。
Part One Palaeozoic
Cold Blood and Scales
第一篇 古生代
冷血與鱗片的時代
第1章 The Chengjiang Biota: Dawn of the Vertebrates
澄江生物群:脊椎動物的齣現
The forces of bi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imple chance winnowed the field of early animal life, eliminating some creatures and thereby creating ecological space in which others could flourish.
生物競爭和捕食的力量、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單純的機遇在早期動物的生命中進行篩選,剔除瞭某些動物,也因此為其他動物的繁盛提供瞭生態空間。
[Key Transition 1: The Beginnings of the Backbone] 大事件1:脊梁骨的起源
What emerges clearly from the fossil record and the anatomy of modern hagfish, lampreys and sharks is that the evolution of vertebrae was not a sudden event.
化石記錄以及現生盲鰻、七鰓鰻和鯊魚的解剖結構明確地告訴我們,脊椎的演化顯然不是一個突然的過程。
第2章 The Xiaoxiang Fauna: Fishing for Answers
瀟湘動物群:“釣齣”真正的答案
As greatly modified lobe-finned fish, we humans stroll about on our pelvic fins and use our pectoral fins to turn the pages of books like the one you are reading now.
我們人類其實就是一種“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我們用“腹鰭”四處行走,並用“胸鰭”翻動書的書頁,就像你現在正在做的這樣。
[Key Transition 2: To Jaw-Jaw is Always Better] 大事件2 :有頜的感覺真好
Vertebrates of different types use their jaws to crush the throats of prey animals, slice and grind their way through tough vegetation, and filter plankton out of seawater.
不同的脊椎動物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的頜,有些用來咬破獵物的喉嚨,有些切碎研磨植物,又或者從海水中過濾藻類。
第3章 The Zhongning Fauna: A New Breed of Vertebrate
中寜動物群:脊椎動物的新類型
Amid these remains of fierce predators and heavily armoured prey, a single jaw fragment measuring less than 10 cm in length and retaining only small denticles rather than true teeth might seem unremarkable.
就在這些凶猛的捕食者和重裝甲的獵物的殘骸之間,一段不起眼的頜骨化石隱匿其中。
[Key Transition 3: Fish Nearly Out of Water] 大事件3:即將離開水的魚
The somewhat ironic upshot is that the first tetrapod limbs were probably used more for swimming than for walking.
值得玩味的是,最早的四足動物的四肢很可能更多地用於遊泳而不是行走。
第4章 The Dashankou Fauna: Beasts and Belebey
大山口動物群:獸與蜥的世界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beast from the Dashankou Fauna is the carnivore Raranimus dashankouensis, whose name means literally the “rare spirit from Dashankou”.
大山口動物群有一種有趣的動物叫大山口珍稀獸,直譯就是“珍稀的大山口精靈”。
[Key Transition 4: The Egg, not the Chicken] 大事件4: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Next time you buy amniotic eggs in a supermarket, why not take a moment to appreciate the sophistication and adaptive value of the intricate biological structures that will soon be appearing on your dinner table?
下一次你在超市購買羊膜動物的卵時,在它們變成你的盤中餐前,何不花一點時間欣賞一下這一充滿進化意義的,復雜而精巧的生物學結構呢?
Part Two Mesozoic
The Empire of Dinosaurs
第二篇 中生代
恐龍的帝國
第5章 The Guanling Biota: Life Among the Dangling Crinoids
關嶺生物群:與搖曳的海百閤伴生的生命
Complete crinoids are among the most spectacular of all invertebrate fossils, looking for all the world like flowers in some garden tended by undersea giants.
完整的海百閤化石絕對屬於現有無脊椎動物化石中最壯觀的一景,它們看起來就好像由海底巨人精心照料的花園中的花朵一般。
[Key Transition 5: Back to the Sea] 大事件5:重返海洋
Ichthyosaurs, with their dorsal and caudal fins, went further in resculpting their bodies to suit the demands of the sea than perhaps any other amniotes except cetaceans.
魚龍甚至長齣瞭背鰭和尾鰭,這種為瞭適應海洋生活所做的身體改變,可能比除瞭鯨類以外的任何羊膜動物都走得更遠。
第6章 The Lufeng Fauna: China’s Oldest Dinosaurs
祿豐動物群:中國最古老的恐龍
A single partial lower jaw represents perhaps the greatest mystery of the Lufeng Fauna.
祿豐動物群最大的謎團可能來自一件下頜骨化石。
[Key Transition 6: The Stealthy Rise of Mammals] 大事件6::哺乳動物的悄然興起
For nearly the first hundred million years of their history, mammals were inconspicuous, mainly insectivorous animals no larger than about one metre in body length, and for the most part much smaller.
在最初一億年的演化曆史中,哺乳動物毫不起眼,主要是食蟲性的,身體長度不超過一米,而且在多數時間中其體長遠遠小於這個長度。
第7章 The Dashanpu Dinosaur Fauna: Giants on the Earth
沙溪廟動物群:地球上的巨龍
By Shaximiao times the dinosaurs had assumed pride of place in the march of vertebrate life, towering over other terrestrial carnivores and herbivores.
在沙溪廟動物群的時代,恐龍已經在脊椎動物的“大遊行”中占據瞭首要的地位,遠超過其他陸生的肉食和素食動物。
第8章 The Daohugou Biota: Preserved in their Finery
道虎溝生物群:地層中的華麗霓裳
A few decades ago, palaeontologists believed that almost all Mesozoic mammaliaforms were small, land-dwelling insectivores, and species from the Daohugou Biota have helped to temper that substantially correct but excessively broad generalisation.
幾十年前,古生物學者們還在堅信幾乎所有中生代的哺乳形動物都是小型、陸生、食蟲的動物,但道虎溝的物種有助於調和這一雖然大體正確,但適用度被誇大瞭的歸納性結論。
[Key Transition 7: Into the Skies] 大事件7:飛上藍天
By the time pterosaurs went extinct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birds had already joined them as denizens of the Mesozoic skies.
當翼龍在白堊紀末滅絕時,鳥類已經成為中生代天空中的姣客。
第9章 The Jehol Biota: Feathered Dinosaurs!
熱河生物群:帶羽毛的恐龍!
The feathers are long enough to suggest that Yutyrannus would have been rather shaggy, a murderous fuzzball stalking the forest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羽王龍很像一個外錶蓬鬆的凶殘殺手,鬼鬼祟祟地遊蕩在白堊紀早期的森林裏。
[Key Transition 8: A Profusion of Urv?gel] 大事件8:美羽不怕多
Exactly how old feathers are, in evolutionary terms, is a matter of profound uncertainty.
從演化的角度觀察,“羽毛的具體産生時間”是個很難迴答的問題。
第10章 The Wangshi Fauna: A Vast Dinosaurian Necropolis
王氏動物群:巨大的恐龍墓場
Shandong is an appropriate setting for a rich trove of bones from a lat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one of the greatest dynasties of all, that of the Mesozoic dinosaurs.
由此可見,這裏作為中生代恐龍帝國餘輝篇章的化石産地,的確十分閤適。
Part Three Cenozoic
The Triumph of Mammals
第三篇 新生代
哺乳動物的大捷
第11章 The Qianshan Fauna: Life After the Apocalypse
潛山動物群:劫難後的新生
If niches in an ecosystem are like jobs in an economy, then mass extinctions create vacancies that are automatically filled by the first suitable candidates to step forward.
如果把生態係統中的生態位比做經濟領域中的職場職位,那麼生物大滅絕所創造的空位會自然而然地被那些最早適應的“求職者”所填補。
第12章 The Shara Murun Fauna: Hooves, Horns and Rams
沙拉木倫動物群:各種各樣的蹄子和角
What Granger thought of lending his name to a large, and quite possibly aggressive and ill-tempered, Eocene herbivore is uncertain.
至於格蘭傑博士對把他的姓氏授予這種巨型、好鬥、脾氣暴躁的始新世食草動物是什麼心情,我們就不得而知瞭。
第13章 The Shanwang Biota: Almost Like Today
山旺生物群:往昔如今
Most of the major groups of vertebrates that dominate our modern world were already thriving in the Miocene, whereas the brontotheres and many other characteristic denizens of earlier Cenozoic epochs had long since succumbed to extinction.
現今統治地球的大多數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在中新世時已經十分繁盛,而雷獸和其他諸多新生代早期的居民們則早已滅絕。
第14章 The Hezheng Biota: Horses, Hogs and Hyenas
和政生物群:馬、豬和鬣狗們
However, the story of horses also exemplifies the baroque complexity of evolution, in that considerable diversification took place at every stage of the slow canter from Eocene horses to Equus.
馬類演化的故事是典型的巴洛剋風格——的確非常復雜:從隻會慢跑的始新世馬類到健步如飛的真馬類,演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伴隨著顯著的多樣性分異。
第15章 The Zhoukoudian Fauna: The First Beijingers
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最早的“北京人”
The hyenas could easily have killed occasional Peking Folk or seized the bodies of individuals who had died of other causes, devouring them in the fissure and leaving only fragments of shattered bone.
鬣狗會很容易殺死偶遇的北京人,或把因其他原因死去的北京人屍體帶迴裂隙,大快朵頤,然後留下滿地的碎骨。
[Key Transition 9: Ecce Homo] 大事件9:人類的黎明
In recent decades it has become clear from a variety of evidence, but above all from genetics, that humans are especi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frican apes known as chimpanzees.
最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證據,特彆是遺傳學證據清晰地顯示,人類與非洲的現生猿類——黑猩猩的親緣關係特彆近。
Concluding Thoughts: the March Continues, Under Fire
結語:演化在“槍林彈雨中”繼續
A strong case can be made that a sixth mass extinction is unfolding in our modern world,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y.
可以很有理由地說,由於人類的活動,我們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曆第六次大滅絕。
Afterword 後記
Further reading 延展閱讀
Appendix 1: Locations of Major Vertebrate Fossil Sites in China
附錄1:中國主要的脊椎動物(含人類)化石産地
Appendix 2: Chinese Museums that display fossils to the public
附錄2:中國含古生物展陳的博物館名錄
Index of Genus Names Used in the Book
本書中使用的生物屬名的索引















精彩書摘

  脊椎動物演化關鍵事件(之二):有頜的感覺真好
  作為20世紀中名言被引用得最多的政治傢,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道:“動動下巴總好過動手”。他用“下巴”這個詞錶達的是無休止的外交談判中的鬥嘴,但脊椎動物的“下巴”的最初功能無疑更多地是用來進食而不是交流。當然瞭,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獵食者可沒有興趣與它們的獵物進行談判。
  直到誌留紀之前,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中還沒有齣現“頜”這一屬性。在這之前,所有脊椎動物都是無頜的,有幾個無頜魚類的譜係存活到瞭泥盆紀。其中的兩個類群——七鰓鰻和盲鰻,一直延續到瞭今天。盲鰻是食腐動物,它們用自己突齣的、帶角質齒的舌鑽挖進腐肉中覓食,這種角質與構成人類頭發以及指甲的物質是同一種蛋白質。一些七鰓鰻的成體並不進食,其他的則使用和盲鰻類似的齒舌取食其他魚類的血肉。它們吸盤一樣的嘴裏長有更多的角質齒,能把自己固定在獵物身上。對盲鰻的實驗發現它們突齣的舌十分強壯有力,能夠有效地扯下食物碎片送入口腔。一些無頜魚化石的口緣長著細小的骨片,可以用來在海床上鏟起碎片或從水中過濾碎渣;另外一些則在口腔內部或喉內長著經過礦化的齒狀結構。顯然無論在現生還是化石無頜類中,都已擁有瞭多種多樣的、成功的進食機製。
  一條現生的七鰓鰻的口部,它沒有上下頜,但有很多細小的角質齒,用於咬穿其他魚的皮膚
  然而頜的齣現依然一個重要的創新,也開啓瞭全新的功能,特彆是開闢瞭早期有頜類動物成功捕食的新紀元。有頜脊椎動物的頜的下半部分稱為下頜(或下顎),它由硬骨或軟骨構成,像杠杆一樣通過鉸鏈結構與上頜的後端連在一起。在某些魚類中,上頜與頭蓋骨的連接是可活動的。肌肉能夠使下頜快速張閤以控製口的開閉。迅速減低下頜能夠將大量的水和其中的小型獵物吸入口中,而另一方麵,對於很多水生脊椎動物來說,“吸入式進食”的關鍵策略,是快速抬升下頜將獵物睏在嘴裏,並把自己的牙齒用力地插入獵物的身體。
  在進化過程中,新的結構一般都是通過改造舊結構而産生的。在頜的演化問題上,解剖學傢很久以前就意識到瞭它和魚類鰓弓之間的基本相似之處。鰓弓是由硬骨或軟骨構成的垂直的棒狀結構,它分割連續的鰓裂並為魚鰓提供結構性支撐。有頜類的鰓弓由多節構成,於是人們很容易假設上頜和下頜應該是高度衍變的鰓弓中保留下來的兩節。對於頜的起源,傳統觀點認為在有頜脊椎動物的無頜祖先中,每一對鰓弓都十分相似,而其中的第一對鰓弓演化成瞭頜。
  鯊魚的頭骨前部,側麵觀。每一個鰓弓(即支持魚鰓的軟骨結構)由上下兩部分構成。鰓弓前麵的用於支持頜骨的舌弓也是如此。從這張圖看,頜骨似乎是從最前麵的一個“弓”演化齣來的:上頜骨和下頜骨似乎分彆對應著一個鰓弓(或舌弓)的上部和下部。
  不過對七鰓鰻和有頜類的胚胎發育的基因錶達的研究並不支持這一簡單而精妙的方案,而是認為有頜類大部分的頜部器官應該與七鰓鰻的口周而非第一對鰓弓的結構相對應。頭骨內部結構的一次重要重建明顯發生在早期有頜類和它們的無頜魚近親中,但是頜的齣現在這一重建中扮演什麼角色依然是熱議的話題。
  不論頜的具體來源如何,它們自齣現之日起,一直都在脊椎動物演化的進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脊椎動物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的頜,有些用來咬破獵物的喉嚨,有些切碎研磨植物,又或者從海水中過濾藻類。然而頜的作用遠不止進食,動物可以用它們的啃咬技能反抗捕食者,或者和同種的競爭者搏鬥,而溫斯頓?丘吉爾對於頜在語言交流方麵的看法肯定也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4億年多前的一次身體結構創新纔使得現在的首相們和外交官們有瞭“動動下巴”的本領。
  上下頜對捕食者而言絕對重要。這是誌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的一條硬骨魚——鈍齒宏頜魚捕食的場景,它用頜咬住瞭一條無助的盔甲魚——長孔盾魚
  ……

前言/序言

  中國的大地蘊藏著無數寶藏,從常見但富含價值的煤礦和鐵礦,到曆代王朝傳承下來的非凡遺跡,可謂應有盡有。在如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著名的陶土做成的兵馬俑軍隊守衛著秦朝第一個帝王秦始皇的陵墓。這位帝王在兩韆多年前通過外交和戰爭統一瞭中國。而遠在中國南部,雲南省東部的考古遺址齣土瞭早已消亡的古滇國文物,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尊青銅器,器皿的蓋子上雕刻著精美的狩獵、戰爭甚至人牲的場麵。商朝是中國最早的有可靠曆史學和考古學證據的朝代。人們發掘齣瞭商朝統治者用來嚮神靈和祖先問蔔的動物骨骼——“甲骨”,上麵書寫的符號即“甲骨文”,正是中國人如今每天閱讀報紙、書寫文章和瀏覽網頁時所使用的漢字的前身。
  三韆多年前建立的商朝是中國曆史中現實與神話的分界綫。當我們認真審視這段曆史,會發現雖然其時間跨度漫長,但是相對於同樣留下痕跡卻深埋在土壤之下的另一個曆史悠長的故事來講,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罷瞭。放眼中國各地,都有承載著距今百萬甚至上億年之久的化石的岩層,這些化石所記錄的動植物王朝,遠在商、秦之前就已經繁榮昌盛瞭。正如考古學傢能夠從發掘齣的甲骨和青銅器中拼湊齣商代的曆史概貌,古生物學傢也能夠用化石信息重建更加遙遠和奇異的地球生命史。
  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地球生命史中特定的一段,即我們人類自己所屬的類群——脊椎動物——在中國的化石所揭示的曆史。在過去的大約五億年間,各種各樣的擁有脊椎骨的動物們棲息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並在每個角落都留下瞭化石遺跡。人們在雲南東部的山丘上發現瞭早期無頜魚類細小的身體,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與古滇國青銅器的發掘點臨近,但是兩者卻被時間的鴻溝赫然分開。在東北的遼寜省,遠古的鳥類和小型肉食恐龍沉睡在白堊紀湖泊的岩層中,許多身上依然覆蓋著羽毛。北京郊區的山洞和岩縫中則保存著原始人的骨骼和他們使用過的工具,以及其他動物的遺骸。這些發現好似打開瞭一扇扇窺視遠古曆史的天窗,讓人們得以瞭解那些深埋在岩石中的“迷失的世界”。
  然而這些化石提供的記錄稀少而分散,其發現也確屬偶然。想要在其中找齣意義,就好像試圖通過一隻拿著相機的黑猩猩所拍攝的照片來重構一場盛大的軍事遊行的全貌一樣睏難重重,因為這隻激動的傢夥會揮舞著相機對著周圍的車輛、軍人和觀眾時不時鬍亂地連拍,而當坦剋和軍隊列隊駛過時卻又十幾分鍾都不碰一下相機!然而眾多古生物學傢通過對中國化石材料地努力研究,成功拼接齣瞭這場遊行的大緻輪廓:它的參與者不是軍人,而是恐龍、猛獁象、揮舞著石斧的低額頭的男女原始人,以及其他在漫長中國地質曆史中的脊椎動物的代錶。
  這些“遊行者”有的爬行,有的遊泳,還有的飛行。最早參與的遊行者僅僅是幾種無頜魚類,不久之後就幾乎被其他魚類擠齣瞭視野,最後陸生脊椎動物也加入進來搶占陣地。隨著遊行隊伍的前進,生物物種在周期性地滅絕,但很快又被新演化齣的物種和來自中國之外的外來物種所替代。時不時發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戲劇性地縮減瞭遊行的隊伍,但是總體來講總會有新的遊行者以某種頻率加入進來,使隊伍的規模始終在緩慢地增大。當脊椎動物的徵途進行到瞭今天,在中國大地上已形成瞭形形色色的眾多物種——現今棲息在中國的所有脊椎動物,從渤海灣的魚類到喜馬拉雅山上的犛牛,以及遍布中國大地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
  中國脊椎動物的演化並不是獨立發生的,它們其實是這個星球上更大規模的動物演化的一個縮影。縱觀地球曆史,一個生物類群進化並逐漸繁盛後,經常會從起源地嚮其他地區擴散,達到種類和數量的極緻。迴眸任何一個地質曆史時期,生活在現今中國的脊椎動物群與同時期的其他地區的脊椎動物群雖有眾多相似之處,也不乏具體乃至重大的差彆。當今世界脊椎動物的分布,就顯示瞭這種一緻性與差彆性的美妙平衡。比如,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傢一樣,都擁有熊、鹿、鷺鳥、喜鵲、響尾蛇和飛蜥,但加拿大的鹿與中國的鹿就有所不同。很多其他脊椎動物,比如袋鼠、犀牛和蜂鳥在中國就不見蹤影。脊椎動物的演化是個全球現象,但也包含瞭很多地方性的特色。
  由此而言,中國的化石記錄與其他地區一樣都是獨特的。它所記錄的動植物群的遺跡,僅僅是地球遠古時期的一個特定角落的一係列快照——就像前文的那個黑猩猩所為——其清晰度和時間點的選擇由當地的地質特徵所決定。盡管如此,從中國的特有鏡頭,我們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以瞭解世界脊椎動物的演化。更令人高興的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經曆瞭古生物學領域的發展高潮,從在少有觸及的地方發掘化石,到齣版各種學術文章和報道新的發現,再到建立古生物專題博物館。在持續的化石發掘浪潮下,中國脊椎動物的曆史故事正在變得前所未有地清晰。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講述目前科學界對這一故事的瞭解,並盡力將那些化石栩栩如生地帶到讀者麵前,展現它們的神奇與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的科普读物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

评分

十一月初的4-3的活动,汉化了的美漫欧漫收了一大堆,世图出版社和后浪出版社的漫画买全了,还有六本立体书,可算是了了一大堆心中的怨念,期待京东的更多优惠活动啦

评分

笔记本上有压痕,很不爽。

评分

东西很好,还会再买,朋友喜欢。

评分

东西不错,正版,赞!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终于趁活动收入

评分

送货很快,有优惠会实惠很多,质量也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