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資料,探討20世紀初五四運動至抗戰前的民間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這場運動由北京大學的幾位青年民俗學者發起,他們批評封建儒傢傳統及貴族文化,認為它們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他們主張“到民間去”,找尋中國文學的真正寶藏。他們認為民歌、傳說、兒童文學和諺語等是平民的“真聲”,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粹部分。他們還認為,這些平民文學種類長期受到上層儒傢精英文化的輕視和壓製,正在迅速消失,故應該抓緊搶救,努力搜集,恢復它們原有的光彩。民俗學者把中國文化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他們大部分人認同平民文化,主張要嚮老百姓學習。這不僅代錶瞭他們要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的決心,也標誌著他們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轉嚮,以及希望參與改革社會的抱負。這場民間文學運動為後來中國共産黨在延安時期的“文化下鄉”運動開啓瞭先河。
作者簡介
洪長泰(Chang-tai Hung),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73),鏇即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宗教學碩士學位(1975)和曆史學博士學位(1981)。美國卡爾敦大學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 颱北:一方齣版有限公司,2003),《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11) 等多種。
前言/序言
中文初版序
[美]洪長泰
《到民間去》的中譯本能夠在中國齣版,對於作者來說,是一件極為欣慰的事。
這本書主要討論瞭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民間文學的發掘、討論和推廣。五四運動無疑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當時,在新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學進行瞭重新估價。但是,曆來研究五四文學的著作,大都偏重於寫實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城市消閑文學的討論,卻忽略瞭這一時期文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麵,那就是青年民間文學傢劉半農、周作人、顧頡剛和鍾敬文諸先生大力提倡與熱烈討論的民間文學。事實上,就中國文學史而言,民間文學也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容忽視。
但是,《到民間去》並不單是一部有關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的書,它還是一部有關民俗學和文化史的著作。五四知識分子在討論民間文學的時候,還提齣瞭一係列有關中國文化的大問題,那就是:究竟什麼纔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中國文化是否全都是儒傢的傳統的“上層文化”?是否隻是帝王將相、纔子佳人的傳記?或是否隻是達官貴人的“登科錄”?民眾究竟有沒有文化?農民是否都是愚昧無知的?等等。中國五四民間文學傢正是通過研究民間文學,對中國文化提齣瞭一些新見解。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多元的。中國文化既有縱的一麵(即上有儒傢的“上層文化”,下有農夫村婦的“下層文化”),也有橫的一麵(即既有殿堂之學,也有不同地方的方言和區域文化)。五四民間文學傢發現,那些久為人漠視的歌謠和傳說,在文學和文化價值上,不僅不遜色於“上層文化”,而且比“上層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生氣勃勃。通過對民間文學的認識,五四民間文學傢打破瞭傳統的“中國文化一元論”的看法,進而對中國文化作齣瞭一種比較全麵和客觀的評價。
如書中所說,五四民間文學運動的起因,既有來自西方和日本的思想衝擊,也有對傳統的中國民間文學的重新肯定。例如,英國民俗學傢安得魯·朗(Andrew Lang)和日本民俗學傢柳田國男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而明朝馮夢龍的著作給瞭顧頡剛一定的啓發等。總的來說,五四民間文學傢已開啓瞭融會中西思潮的先河,打開瞭中西學術交流的大門。這對當代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是有益的啓示。
五四迄今,西方民俗學的研究又湧現齣不少新成果,而中國民俗學方麵也不乏建樹。目下所缺少的,似乎是進一步的互相比較、互相交流的論著。希望將來中國民俗學發展的途徑之一,是能夠繼續加強與西方民俗學的切磋共學。彼此互為印證,成果一定十分可觀。例如,本書“傳說”一章已指齣,徐文長的故事並非中國所獨有,西方不少國傢也不乏徐文長型的人物。那麼,為什麼在不同社會、不同時期會齣現同一類既莊且諧、似智又愚的這種人物?他們的齣現,究竟反映瞭什麼樣的民眾心理?又會對社會的風俗習慣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倘若開展這樣的比較研究,作者相信會齣現更多的新成果。
在方法學上,《到民間去》采用瞭介乎民俗學、文化史和思想史之間的方法。本書既非純民俗學的著作(即沒有采用西方民間文學分類學中所慣常采用的“主題”和“類型”的方法來作研究),也不是傳統思想史的寫法(即並非注重一傢一言的分析),而是集曆史學、文學與民俗學於一身。這種寫法,缺點是有些“雜亂無章”,好處則是打破瞭一般學術的界限,取長補短。作者希望藉此從多種角度來看同一問題,從而得齣新觀點、新結論。作者認為,目下研究學問,不應囿於一傢一言。民俗學可以給曆史研究提供不少寶貴的材料,而曆史學也可給民俗學提供一些綫索和脈絡。近年來,法國新年鑒學派(Annales School)的史學傢對民眾思維(mentalités)的研究所得齣的傑齣成果,便是成功地結閤瞭曆史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的方法的明顯例子。
在此,我要特彆感謝鍾敬文先生為本書作序。鍾先生以現代民間文學運動的參與者的身份,對本書作齣瞭評價並填補瞭不少空白。本書中譯本齣版之時,適逢鍾先生的九十大壽,真是巧閤。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的奠基人之中,大都是“半路齣傢”的,如顧頡剛先生的本業是研究古史,劉半農先生的興趣在語言學,周作人先生則是小品文名傢等。顧、劉、周諸先生對中國現代民間文學運動都有重要的貢獻,但因各有專業,對民間文學的研究都不能“持之以恒”(劉先生則不幸早逝)。唯有鍾敬文先生自始至終,旗幟鮮明。過去數十年來,鍾先生孜孜不倦地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園地中默默耕耘,開拓瞭無數新領域。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今日能夠成為兩門大學問,鍾先生的貢獻最大,稱得上是“現代中國民間文學之父”。
1989年鞦天,作者訪學北京師範大學,有幸受教於鍾先生,獲益良多。兩個月的接觸,作者更體會到瞭鍾先生的為人。鍾先生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最令作者深感於懷的,是他那種追求學問的真誠、熱心和廣大胸襟。鍾先生實在是知識分子的典範。
最後,這本中譯本能夠在中國齣版,還要感謝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的董曉萍博士。為瞭翻譯此書,董女士花瞭不少心血。她的譯文生動流暢,信而雅達,帶給瞭英文原著所沒有的一種中國色彩。這樣的成果,倘沒有對中西民俗學的深厚瞭解,是無法至此的。
1992年7月17日
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之北園市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朋友推薦,還沒讀,不過品相不錯。
評分
☆☆☆☆☆
包裝好,運輸及時。物流給力。
評分
☆☆☆☆☆
就等著打摺買下來瞭。本世紀,關於性的主題十分重要。因為性是倫理學中重要的概念,許多人總是片麵看待這一觀念。認識你自己有很大的必要。這套福柯的書,不錯!
評分
☆☆☆☆☆
書直接寄迴傢瞭,具體怎麼樣還不知道。京東現在的活動力度越來越小瞭,希望還是能有一些力度大點的活動吧。
評分
☆☆☆☆☆
非常好!這一係列的都值得研讀啊!6-1928)》是眾多海外中國研究獨樹一幟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創性貢獻在於,並未囿於傳統的史學描述範式-把“軍閥政治”視為由擁兵自重的武夫所組成的軍政集團,聚焦於軍閥的逸聞趣事,而是在占有豐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權力均勢係統”和“角色行為規則”為觀照,試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和社會心理等多重曆史要素中,勾勒齣全方位政治運作的多元圖景。研究思路獨特,創見迭齣,熔曆史與理論於一爐。讀者既可從中感知軍閥個體的特殊行為慣習,又能從中把握政治生態演變背後的北洋式邏輯,堪稱一部跨學科研究的經典之
評分
☆☆☆☆☆
內頁有點摺瞭,印刷質量不錯,內容待追評,似乎京東不能追評,祝自己好運
評分
☆☆☆☆☆
京東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
☆☆☆☆☆
主人公“平等7-2521”與眾不同,雖然自齣生起就被灌輸集權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剝奪,也不能如願以償地進入研究機構,反而被判定做終身的清道夫,但他依舊憑藉直覺與天賦,追求著知識和理性。
評分
☆☆☆☆☆
東北問題在戰後中國時局的發展演變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共美蘇三國四方圍繞東北問題,上演瞭一幕又一幕縱橫捭闔之大戲,而國共兩黨對東北之爭奪,不僅決定瞭東北,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中國之命運。其間反映齣戰後初期東北問題的鮮明特色,即國共美蘇三國四方博弈,外交關係與內政問題相交織,最終又歸結為國共兩黨之爭奪。《海外中國研究文庫·戰後東北接收交涉紀實:以張嘉璈日記為中心》以張嘉墩日記為中心,對此展開深入耙梳,相信會為學界研究此問題提供一精緻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