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會的曆史在嶺南五邑的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中央王朝在這裏設置行政建製是在東漢末年,最初叫“平夷縣”,可見當時的族群狀況和經濟、文化落後的情景。大緻在南北朝的劉宋時期,改名升格為“新會郡”,從此新會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韆九百多年瞭。那時的新會,管轄的地域比今天要寬廣得多。
從明朝中期開始直到清初,為瞭海防和經濟開發、社會治安的需要,新會縣陸續一分為四,先後劃分齣颱山縣(明弘治十二年,1499)、開平縣(清順治六年,1649)和鶴山縣(清雍正十年,1732)。
有意思的是,雖然鶴山也是從新會分齣,然而從19世紀中期以來,海外的颱山、開平、新會的鄉親在心理上長期不認同鶴山,華僑社會中流行的“四邑”並不包括鶴山,反而是在行政上一直隸屬粵西的恩平縣被拉瞭進來。
恩平縣在古新會縣的西邊,處於珠江三角洲與粵西丘陵山地的交界地帶,其設縣的時間與古新會同時,但是長期以來政區與新會兩屬。
這種行政區劃與民眾心理區劃的矛盾,是地理和文化、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鶴山民眾喝的是西江水,而流經開平、新會、颱山、恩平的則是另一條河流,四縣同飲一江水,自然在文化、習俗、語言諸方麵就要相近得多。清朝雍正年間設置鶴山縣,主要是為瞭安置粵東的客傢移民,至今當地的方言中還有不少客傢話的痕跡,而另外四個縣的方言則比較一緻,說“四邑話”。鹹豐、同治年間,在今天的五邑地區爆發瞭震驚全國的“土客械鬥”,前後長達十二年,親痛仇快,最後分布在颱山、開平、新會、恩平的客傢人被強製遷齣,隻有鶴山的客傢人基本守住瞭自己的傢園。這一事件成為拉大鶴山與新會、颱山等四縣民眾心理距離的助推力,曆史的恩怨影響到瞭後來人。
作者簡介
李玉祥,1962年生。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係,視覺藝術碩士。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現為自由撰稿人,齣皈有《老房子》係列圖集等專*,並擔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鄉土中國》係列圖書的特約攝影師。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齣刊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壹 從四邑到五邑
貳 三位學術宗師
叁 闖世界的“金山客”
肆 僑鄉古村落
伍 鄉村洋樓
陸 開平碉樓
柒 歐陸商鎮與集市廣場
捌 鄉黨莫如齒
玖 消失的文化
拾 延續的傳統
尾聲:天涯處處係鄉情
嶺南五邑/鄉土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